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第Ⅰ卷(選擇題 共 50 分)注意事項:1.第Ⅰ卷共 2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0 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1.《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認為,“他”開創了統一局面,又成功鞏固了統一局面,并致力于提高儒學思想的地位,以維護統一。這里的“他”應該是( )A.楊堅 B.楊廣 C.李淵 D.李世民2.據史料記載:“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船舶)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這段材料可以佐證大運河( )A.推動了隋朝統一 B.鞏固了邊疆統治C.擴大了中外交流 D.加強了南北交通3.有學者這樣評價科舉制:“此制(科舉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這一認識著眼于科舉制( )A.確立了考試制度 B.選拔了優秀人才C.擴大了統治基礎 D.推動了階層流動4.圖 1 反映了唐朝時期某一農具的改進,更適合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改進后的農具是( )圖 1A.耬車 B.筒車 C.曲轅犁 D.秧馬5.《新唐書 兵志》記載:“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這一局面出現于( )A.安史之亂后 B.黃巢起義后 C.五代十國時 D.北宋建立初6.表 1 是小明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總結卡片,其中體現的唐朝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 )民族 史實摘編回紇 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吐蕃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粟末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表 1A.冊封、和親 B.冊封、設立機構C.和親、會盟 D.會盟、設立機構7.為了完成歷史老師布置的小論文,小安同學閱讀了《隋書》《貞觀政要》《杜甫傳》等相關書籍,小論文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 封建國家的統一時代 B. 軍閥割據混戰時代C.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D.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8.許多史學家研究發現:趙匡胤即位后遼兵就“自行遁去”;《遼史》中沒有當年遼國出兵中原的記錄;陳橋兵變時的黃袍、禪位詔書都是事先預備好的。從這些研究發現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A.遼軍侵犯是兵變爆發的誘因 B.陳橋兵變前趙匡胤謀劃已久C.趙匡胤被兵變將士逼迫上位 D.遼國皇室已預知到兵變發生9.北宋政治家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 ( )A.選官制度的變革 B.重武輕文的政策C.崇文抑武的方針 D.文教事業的發展10.歷史事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或評價。下列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王安石變法 保護了大地主的利益B 杯酒釋兵權 分化了宰相的權力C 出現早市 打破了北宋坊市界限D 設置通判 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11.岳飛所作《滿江紅》中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的“胡虜”“匈奴”在當時指代的少數民族政權位于如圖 2 中的( )A.①處 B.②處C.③處 D.④處12.“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國的創立者。他結束了中華民族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圖 2文中“他”是( )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13.表 2 是元大都平面圖,圖文信息體現了 ( )元大都呈規整的方形,有明顯的中軸線,宮城、皇城、外城、鐘樓、鼓樓等沿中軸線分布,有社稷壇、太廟、孔廟等建筑。表 2A.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認同 B.元朝時期建筑水平領先世界C.元朝時期中外交流十分頻繁 D.元朝時期商貿活動非常活躍14.張豈之的《中國歷史·元明清卷》中提到:大部分行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 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當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 )A.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 B.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C.有利于溝通中外交流 D.加強了各民族的交往15.語言學家張清常發現“胡同”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水井”即 hurto 的讀音,水井在草原民族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資源,水井周圍常常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來蒙古人將這一名稱帶入大都,元大都的漢族人逐漸將“胡同”轉為街巷之意。這主要體現了元朝的( )A.疆域遼闊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生活方式16.圖 3 所示是隋唐大運河與元明清大運河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 )A.兩者都以洛陽為中心B.元朝運河截彎取直C.隋唐運河更節省運輸成本D.兩者都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17.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這一言論旨在( )A.闡明廢除丞相的原因 B.肯定丞相一職的作用C.闡述廢除丞相的影響 D.制定加強皇權的措施 圖 318.下列材料共同體現了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章固定分為八個部分。因順、康、雍、乾歷朝文字獄之慘酷,使學者間絕口不談朝政時事。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明令查繳禁書,一直到五十八年,近 20年間,歷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毀,或遭抽毀,遂釀成空前未有的圖書浩劫。A.完善政治制度 B. 加強思想控制 C. 發展科舉制度 D. 推動文化繁榮19.從秦漢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如表 3。根據表格信息,宋朝王安石變法和明朝張居正改革與類別對應正確的是( )第一類 鑒于前一個朝代的敗亡,新王朝建立初期,總結其教訓而進行的改革第二類 由于周期性出現王朝政治、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而進行的改革第三類 是少數民族政權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統治的合法性而進行的改革表 3A. 宋朝王安石變法——第一類 B.明朝張居正改革 ——第一類C. 明朝張居正改革——第二類 D.宋朝王安石變法——第三類20.下列畫稿出自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連環畫。依據圖 4 內容,這組畫稿描繪的是( )擁立為王 進入北京圖 4A. 靖康之變 B.靖難之役 C. 李自成起義 D.清軍入關21.“驅荷寇,播一世英名,藩王正氣參天地;辟荊榛,開千秋偉業,國姓遺風耀古今。”這幅對聯旨在贊揚( )A. 鑒真東渡日本 B.鄭和開辟航海路線C. 戚繼光抗擊倭寇 D.鄭成功收復臺灣22.“中國人的對外貿易態度衍生自封貢心態。中國人設想,富貴的中華上國無需外來貨物,仁慈的皇帝允許通商乃是一種對洋人賜恩的標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材料可用來佐證( )A. 實施閉關政策的原因 B.探究閉關政策的影響C. 推行閉關政策的過程 D.汲取閉關政策的教訓23.清朝大學士張廷玉在其年譜中寫到:“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這一場景應該出現在( )A. 中書省 B.內閣 C.軍機處 D.議政王大臣會議24.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據此可知,明清時期科技( )A. 突出了總結性 B. 體現了實用性C. 傳播了科學性 D. 凸顯了創新性25.一種被譽為我國的“國粹”之一的藝術形式,善用臉譜滲透一定的價值取向,如包拯是黑臉表示“鐵面無私”,關羽是紅臉代表“忠肝義膽”(如圖 5),曹操是白臉代表“面帶奸詐”。由此可知,該藝術形式是( )A. 蹴鞠 B. 雜技 C. 雜劇 D. 京劇圖 5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 50 分)注意事項:1.第Ⅱ卷為非選擇題。請考生用 0.5 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紙上作答。2. 答卷前,請考生先將考點、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26.(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圖 6——根據付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圖 7 圖 8——摘編自《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兩個高峰分別對應哪一幅地圖;圖中古代商業中心分布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何種趨勢。(6 分)材料二明清時期,在農業領域積極引進高產作物,同時出現農業作物的分區,農產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發展。手工業領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促進手工業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使了當時商業領域的進一步繁榮,主要表現在……區域性商人群體的結盟以及白銀的廣泛使用等方面。——摘編自姚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新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6 分)27.(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遼宋夏金元時期: 第 8 課 北宋的政治第 9 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第10 課 金與南宋對峙第 11 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第 12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第13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 第14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表 4(1) 單元的主題是圍繞某個歷史時期的核心內容或關鍵問題確定的。結合表 4的單元目錄,填寫出本單元的主題。(2 分)(2) 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科技創新”“文化昌盛”這四個詞語,以“宋朝的時代風貌”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0 分)要求:①緊扣主題,闡述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 150 字左右,四個詞語需出現在短文內。28.(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① 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1)閱讀文獻史料時,要關注史料的出處,其中往往蘊含著時間、主題等重要信息。根據材料一出處判斷,文中的“①”是指哪位皇帝?并依據材料一概括,他命鄭和“通使西洋”的原因。(4 分)材料二 關于這一史事,以下三段材料提供了不同的評價觀點。① 三保下西洋,費銀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于國家何益。——明代車駕郎中劉大夏② 云帆高掛耀千秋,七度滄溟奉節游。萬國衣冠拜冕旒,中華氣象貫寰球。——陳仁德《詠鄭和》③ 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梁啟超:大航海家鄭和傳(2)將上述三段材料與以下評價觀點相對應。(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對鄭和下西洋持正面評價:_____。對鄭和下西洋持負面評價:_____。對鄭和下西洋持辯證評價:_____。你同意哪一觀點?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10 分)29.(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①金奔巴瓶 ②《清人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 ③《清圣祖實錄》卷一五一(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文獻史料主要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簡牘等,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遺跡等,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影像等。據此判斷材料一中的史料的類型(填序號)。(6 分)屬于文獻史料的有:______屬于實物史料的有:______ 屬于圖像史料的有:______材料二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多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統治者更是將“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作為治理邊疆方略。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在維吾爾族地區尊重當地習俗,只對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與西藏宗教領袖聯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這些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在清朝前期對維護邊疆穩定和邊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摘編自陳躍《“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2)依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和積極意義。(6 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1--5 ADBCA 6--10 ADBCD 11--15 CDABB16--20 BABCC 21--25 DACAD二、非選擇題26.(12分)(1)對應:第一高峰對應圖7,第二高峰對應圖8;(4分)趨勢:經濟重心南移。(2分)表現:引進新作物品種;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任三條即可,6分)(12分)單元主題: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2分)示例 宋朝的時代風貌在宋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繁榮,北宋的東京、南宋的臨安是當時最大的都市,城市中店鋪林立,坊市制度被打破,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城市商業的繁榮還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促進了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貿易的興盛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科技創新更是宋朝的一大亮點。突出成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宋朝時文化昌盛,儒學復興,程朱理學逐漸形成;宋詞成為主要的文學形式;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以其商業的繁榮、海外貿易的興盛、科技創新的突破和文化的昌盛,展現出獨特的時代風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個關鍵詞環節論述各2分(史事每個環節可任選其一),8分;總結2分,四個關鍵詞需出現在短文內。)(14分)①:明成祖(或朱棣,永樂帝)(2分)原因:找尋惠帝;示中國富強。(任一個即可2分)正面評價:②;負面評價:①;辯證評價:③。(6分)同意哪種觀點:觀點和理由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12分)文獻:③;實物:①;圖像:②;(6分)特點: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2分)積極意義: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任兩條,4分)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第Ⅰ卷(選擇題 共50分)注意事項:1.第Ⅰ卷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1.《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認為,“他”開創了統一局面,又成功鞏固了統一局面,并致力于提高儒學思想的地位,以維護統一。這里的“他”應該是( )A.楊堅 B.楊廣 C.李淵 D.李世民2.據史料記載:“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船舶)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這段材料可以佐證大運河( )A.推動了隋朝統一 B.鞏固了邊疆統治C.擴大了中外交流 D.加強了南北交通3.有學者這樣評價科舉制:“此制(科舉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這一認識著眼于科舉制( )A.確立了考試制度 B.選拔了優秀人才C.擴大了統治基礎 D.推動了階層流動4.圖1反映了唐朝時期某一農具的改進,更適合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改進后的農具是( )A.耬車 B.筒車 C.曲轅犁 D.秧馬5.《新唐書 兵志》記載:“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這一局面出現于( )A.安史之亂后 B.黃巢起義后 C.五代十國時 D.北宋建立初6.表1是小明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總結卡片,其中體現的唐朝處理邊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 )民族 史實摘編回紇 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吐蕃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粟末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A.冊封、和親 B.冊封、設立機構C.和親、會盟 D.會盟、設立機構7.為了完成歷史老師布置的小論文,小安同學閱讀了《隋書》《貞觀政要》《杜甫傳》等相關書籍,小論文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 封建國家的統一時代 B. 軍閥割據混戰時代C.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D.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8.許多史學家研究發現:趙匡胤即位后遼兵就“自行遁去”;《遼史》中沒有當年遼國出兵中原的記錄;陳橋兵變時的黃袍、禪位詔書都是事先預備好的。從這些研究發現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A.遼軍侵犯是兵變爆發的誘因 B.陳橋兵變前趙匡胤謀劃已久C.趙匡胤被兵變將士逼迫上位 D.遼國皇室已預知到兵變發生9.北宋政治家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 ( )A.選官制度的變革 B.重武輕文的政策C.崇文抑武的方針 D.文教事業的發展10.歷史事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或評價。下列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王安石變法 保護了大地主的利益B 杯酒釋兵權 分化了宰相的權力C 出現早市 打破了北宋坊市界限D 設置通判 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11.岳飛所作《滿江紅》中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的“胡虜”“匈奴”在當時指代的少數民族政權位于如圖2中的( )A.①處 B.②處C.③處 D.④處12.“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國的創立者。他結束了中華民族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文中“他”是( )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13.表2是元大都平面圖,圖文信息體現了 ( )元大都呈規整的方形,有明顯的中軸線,宮城、皇城、外城、鐘樓、鼓樓等沿中軸線分布,有社稷壇、太廟、孔廟等建筑。A.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認同 B.元朝時期建筑水平領先世界C.元朝時期中外交流十分頻繁 D.元朝時期商貿活動非常活躍14.張豈之的《中國歷史·元明清卷》中提到:大部分行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當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 )A.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 B.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C.有利于溝通中外交流 D.加強了各民族的交往15.語言學家張清常發現“胡同”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水井”即hurto的讀音,水井在草原民族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資源,水井周圍常常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來蒙古人將這一名稱帶入大都,元大都的漢族人逐漸將“胡同”轉為街巷之意。這主要體現了元朝的( )A.疆域遼闊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生活方式16.圖3所示是隋唐大運河與元明清大運河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 )A.兩者都以洛陽為中心B.元朝運河截彎取直C.隋唐運河更節省運輸成本D.兩者都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17.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這一言論旨在( )A.闡明廢除丞相的原因 B.肯定丞相一職的作用C.闡述廢除丞相的影響 D.制定加強皇權的措施18.下列材料共同體現了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章固定分為八個部分。因順、康、雍、乾歷朝文字獄之慘酷,使學者間絕口不談朝政時事。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明令查繳禁書,一直到五十八年,近20年間,歷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毀,或遭抽毀,遂釀成空前未有的圖書浩劫。A.完善政治制度 B. 加強思想控制 C. 發展科舉制度 D. 推動文化繁榮19.從秦漢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如表3。根據表格信息,宋朝王安石變法和明朝張居正改革與類別對應正確的是( )第一類 鑒于前一個朝代的敗亡,新王朝建立初期,總結其教訓而進行的改革第二類 由于周期性出現王朝政治、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而進行的改革第三類 是少數民族政權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統治的合法性而進行的改革A. 宋朝王安石變法——第一類 B.明朝張居正改革 ——第一類C. 明朝張居正改革——第二類 D.宋朝王安石變法——第三類20.下列畫稿出自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連環畫。依據圖4內容,這組畫稿描繪的是( )擁立為王 進入北京A. 靖康之變 B.靖難之役 C. 李自成起義 D.清軍入關21.“驅荷寇,播一世英名,藩王正氣參天地;辟荊榛,開千秋偉業,國姓遺風耀古今。”這幅對聯旨在贊揚( )A. 鑒真東渡日本 B.鄭和開辟航海路線C. 戚繼光抗擊倭寇 D.鄭成功收復臺灣22.“中國人的對外貿易態度衍生自封貢心態。中國人設想,富貴的中華上國無需外來貨物,仁慈的皇帝允許通商乃是一種對洋人賜恩的標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材料可用來佐證( )A. 實施閉關政策的原因 B.探究閉關政策的影響C. 推行閉關政策的過程 D.汲取閉關政策的教訓23.清朝大學士張廷玉在其年譜中寫到:“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這一場景應該出現在( )A. 中書省 B.內閣 C.軍機處 D.議政王大臣會議24.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據此可知,明清時期科技( )A. 突出了總結性 B. 體現了實用性C. 傳播了科學性 D. 凸顯了創新性25.一種被譽為我國的“國粹”之一的藝術形式,善用臉譜滲透一定的價值取向,如包拯是黑臉表示“鐵面無私”,關羽是紅臉代表“忠肝義膽”(如圖5),曹操是白臉代表“面帶奸詐”。由此可知,該藝術形式是( )A. 蹴鞠 B. 雜技 C. 雜劇 D. 京劇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注意事項:1.第Ⅱ卷為非選擇題。請考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紙上作答。答卷前,請考生先將考點、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2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付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整理——摘編自《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兩個高峰分別對應哪一幅地圖;圖中古代商業中心分布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何種趨勢。(6分)材料二明清時期,在農業領域積極引進高產作物,同時出現農業作物的分區,農產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發展。手工業領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促進手工業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使了當時商業領域的進一步繁榮,主要表現在……區域性商人群體的結盟以及白銀的廣泛使用等方面。 ——摘編自姚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新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6分)2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4(1)單元的主題是圍繞某個歷史時期的核心內容或關鍵問題確定的。結合表4的單元目錄,填寫出本單元的主題。(2分)(2)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科技創新”“文化昌盛”這四個詞語,以“宋朝的時代風貌”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0分)要求:①緊扣主題,闡述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150字左右,四個詞語需出現在短文內。2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① 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1)閱讀文獻史料時,要關注史料的出處,其中往往蘊含著時間、主題等重要信息。根據材料一出處判斷,文中的“①”是指哪位皇帝?并依據材料一概括,他命鄭和“通使西洋”的原因。(4分)材料二 關于這一史事,以下三段材料提供了不同的評價觀點。三保下西洋,費銀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于國家何益。 ——明代車駕郎中劉大夏 云帆高掛耀千秋,七度滄溟奉節游。萬國衣冠拜冕旒,中華氣象貫寰球。 ——陳仁德《詠鄭和》 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 ——梁啟超:大航海家鄭和傳(2)將上述三段材料與以下評價觀點相對應。(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對鄭和下西洋持正面評價:_____。對鄭和下西洋持負面評價:_____。對鄭和下西洋持辯證評價:_____。你同意哪一觀點?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10分)2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①金奔巴瓶 ②《清人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 ③《清圣祖實錄》卷一五一(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文獻史料主要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簡牘等,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遺跡等,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影像等。據此判斷材料一中的史料的類型(填序號)。(6分)屬于文獻史料的有:______屬于實物史料的有:______屬于圖像史料的有:______材料二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多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統治者更是將“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作為治理邊疆方略。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在維吾爾族地區尊重當地習俗,只對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與西藏宗教領袖聯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這些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在清朝前期對維護邊疆穩定和邊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摘編自陳躍《“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2)依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和積極意義。(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試題6.25(1).pdf 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2025.7.docx 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片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