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期高中一年級期終質量評估歷史參考答案1-5:CAABD 6-10:DBADB 11-15:CADCB 16:C17.【答案】(14分)(1)君主專制,君權神授;實行行省制度且分權制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較為完善;重要職務由波斯人擔任。(6分,任答3點)(2)有利于政令信息傳遞,維護政治制度有效運作;為軍事活動提供保障;為實物稅運輸提供條件;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增強帝國凝聚力;有利于打擊叛亂分裂,維系疆域統一。(8分,任答4點)18. 【答案】(14分)(1)變化:消費群體大眾化;消費觀念時尚化;消費檔次升級;服飾材質多元化。(6分,任答3點)(2)原因:海外貿易與殖民擴張的推動;婦女密集型勞動提升產量;政府政策的促進;社會觀念變化;工業化的帶動(8分,任答4點)19. 【答案】(12分)(1)對外依存度高;區域內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能力弱,產業發展水平低(或不能掌握關鍵技術);區域內合作較為松散。(6分,任答3點)(2)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為區域經濟集團化提供重要條件。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表現,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的合作能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可能會為了維護區域利益提高區域外商品進入本區域的條件而阻礙經濟全球化。(6分)(說明:本題需要簡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相互關系,共3點6分。)20. 【答案】(12分)示例1:論題:科學通過生產工具革新改變人類生活闡述:科學發展變革了生產工具,進而深刻改變了人類生活。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科學知識,改良蒸汽機,推動了紡織機、火車等工具革新,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電力與內燃機催生電燈、汽車,城市照明與交通格局發生改變,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近年來,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工具”,在幾乎所有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綜上所述,人類運用科學知識創造的工具持續不斷突破時空限制,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模式。示例2:論題:科學的心靈教育推動思想解放闡述:科學發展對思維有啟蒙作用,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動搖了教會權威;牛頓的經典力學,促進人們思想進一步解放,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產生;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能的出現,使人們與外界的溝通更加方便,能夠最大程度的匯集各種渠道的信息,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不同的視角。綜上所述,科學通過理性之光驅散蒙昧,持續推動人類思想的解放與飛躍。示例3:論題:科學以工具革新與思想啟迪雙重路徑塑造現代文明闡述:科學通過物質創造與精神啟蒙雙重維度影響社會發展。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革新了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牛頓力學所彰顯的科學理性精神,經由啟蒙運動的傳播,深刻動搖了傳統權威,推動了社會思想的解放與理性化進程;新科技革命中,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效率,推動社會信息化智能化;同時,科學教育則培養公民的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為信息時代發展提供必要支撐。總之,科學通過物質工具與精神啟迪的雙重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從物質生產到思想觀念的全面進步,深刻塑造現代文明。(示例僅供參考,若學生有其他合理表述,請酌情合理給分)【評分標準】一等 (9—12分) ①緊扣材料和設問,材料信息提取準確,論題明確; ②引用史實合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晰。二等 (5—8分) ①能夠結合材料和設問,材料信息提取較為準確,論題較為明確; ②引用史實較為合理,論證較為充分,表述清晰,但邏輯不夠嚴謹,存在史實堆砌。三等 (0—4分) ①未能緊扣材料和設問,不能準確提取材料信息,論點不明確; ②引用史實較少,史實存在錯誤,邏輯論證混亂,脫離主題。說明: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與思想觀念兩個維度。論述時,既可從任一維度切入,也可從兩個方面整體論述。2025年春期高中一年級期終質量評估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框。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和草稿紙上無效。4.考試結束,只交答題卡。第I卷(選擇題 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改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P4-5)古代西亞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與經常泛濫的洪水斗爭的過程中,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幾乎和楔形文字一樣古老,他們還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這說明A.地域交流推動文化發展 B.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初具雛形C.自然環境塑造文化特色 D.農耕生產直接催生早期文字2.(改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P18)下圖為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由圖中信息可知當時拜占庭帝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國力 B.外族入侵破壞經濟基礎C.內部政治腐敗引起統治危機 D.宗教分裂導致社會動蕩3.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薩珊王國后,狄爾汗銀幣取代迪拉姆銀幣,成為當時西亞地區流通的主要貨幣。公元9世紀,狄爾汗銀幣大量流入不屬于阿拉伯帝國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成為瑞典、挪威和丹麥最早的錢幣。由此可知這一時期阿拉伯帝國A.貿易活動促進經濟影響范圍擴大 B.主要通過統一貨幣進行擴張C.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缺乏鑄幣技術 D.在北歐確立了經濟主導地位4.15世紀上半期,阿茲特克人社會繁榮,文化發展。他們用棉花和舌蘭織布,有的還把各色珍貴的鳥羽編織進去,做成斗篷、飾物和禮品。此外,他們還能制造出質地優良、造型美觀的褐底黃紋的彩陶,并掌握了用天然銅鍛造銅器的技術。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A.美洲擁有獨特豐富的自然資源 B.生產和生活實踐積累C.發明“浮動園地”擴大耕地面積 D.與歐洲文明交流互動5.16世紀,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購買香料的價格低得離譜,他們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將香料大量運抵歐洲,導致我們在東方貿易中的利潤大幅縮水?!边@一現象表明A.貿易發展推動商品世界性流動 B.葡萄牙壟斷了印度香料貿易C.價格革命引發了經濟秩序混亂 D.商業革命沖擊傳統貿易格局6.(改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P49)哥白尼闡述“日心說”的《天體運行論》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哥白尼學說的伽利略則被判處終身監禁。但是,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得到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的肯定。這可用以佐證當時A.近代科學因教會反對陷入停滯 B.宗教改革推動了近代科學進步C.天主教會的守舊勢力日益增強 D.科學在與神學斗爭中艱難前進7.1791年,法國議會頒布憲法規定:“堅定不移地廢除損害自由和損害權利平等的那些制度。今后不得再有貴族、爵位、世襲榮銜、等級差別、封建制度、世襲裁判權,任何個人不得再有任何特權”。這一規定A.標志法國大革命徹底勝利 B.踐行了啟蒙思想政治訴求C.創建了法國民主共和政體 D.鏟除了封建殘余勢力影響8.1799-1804年,德國科學家洪堡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赴美洲進行氣候氣象考察,他的考察筆記與數據為美洲的氣象預測提供了支持。英國人亨利于1867年在印度開展海上風暴警報業務,并在印度各地設立了測候所。這一時期氣象學的發展從側面反映了A.殖民擴張勢頭日益高漲 B.全球氣候研究網絡初步形成C.近代科學研究領域擴展 D.工業革命造成嚴重環境污染9.19世紀60年代,德國產業工人的數量約為200萬,1882年增至410萬,占就業人數的45%。與此同時,德國工人組織起來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1863年,他們建立起全德工人聯合會,1875年又建立起統一的德國工人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這可用來說明A.德國成為當時國際工人運動中心 B.工人有組織斗爭保障了自身合法權益C.工業革命發展提升工人斗爭水平 D.經濟發展助推德國工人表達政治訴求10.林肯在奴隸制問題上,起初只反對奴隸制擴張到西部領土去,并不要求消滅奴隸制;后來主張逐步釋放奴隸,并對奴隸主做經濟上的補償(特別是對邊界蓄奴州);再后來逐漸看清,只有解放奴隸,才能戰勝南部實現聯邦統一。林肯對奴隸制問題的態度變化表明A.廢奴運動已成為社會共識 B.維護國家統一是其首要目標C.南北經濟矛盾已不可調和 D.經濟利益是其考慮主要因素1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桑地諾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開鑿運河”;墨西哥領導者提出“國際經濟關系多元化”;委內瑞拉領導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區多樣化”等口號。這些倡議的提出說明A.唯有民族獨立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振興 B.拉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C.拉美經濟獨立發展面臨嚴峻外部挑戰 D.政治集團化發展符合時代發展要求12.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聯合國吸取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聯合國處理國際事務更具可操作性 B.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發展遭遇阻礙C.二者均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強權色彩 D.沖擊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合法權益13.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對蘇聯的糧食出口貿易除了個別時期短暫中斷外,一直延續至蘇聯解體。對此,美國政府官員指出:“貿易和投資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蘇聯制度的自給自足傾向······和造成某種程度的相互依賴,從而對政治平衡增加一個穩定因素?!鄙鲜霾牧媳砻髅绹?br/>A.對外糧食援助滲透冷戰思維 B.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于劣勢地位C.謀求與蘇聯建立密切的聯系 D.經濟政策是政府外交的有力武器14.(改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P118)下圖所示是1950年和1990年美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情況(單位:%)。造成圖中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戰后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 1950 12.2 23.2 50.71990 2.8 5.1 7.2工業 1950 34.7 42.2 22.21990 25.8 40.5 33.6服務業 1950 48.9 32.4 26.61990 71.4 54.4 59.2A.美國全球霸權地位逐漸衰落 B.關貿總協定維護了國際秩序C.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并發展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5.蘇聯在某個時期實施“新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恢復集中領導的部門管理制,并兼顧地區管理的原則:利用價格、信貸、獎金等經濟杠桿刺激企業改善管理······支持發展個人副業等。”屬于這次改革的措施是A.允許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B.擴大企業自主權C.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 D.實行余糧收集制16、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A.文化沖突成為二戰后主要矛盾 B.西方文化霸權地位受到挑戰C、新興國家重視民族文化新發展 D.全球化加速了本土文化消亡第II卷(非選擇題 52分)二、非選擇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它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權力被認為來自神。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帝國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以統治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都非常不同的廣大地區。-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P9材料二 波斯官方建成了覆蓋帝國主要區域的御道網絡和比較成熟的郵驛體系。波斯大王依靠這些系統,可以相對及時地了解各地動態并加以應對。波斯軍隊對道路建設也非常重視,一方面,沿御道部署軍事防御體系;另一方面,主要使用御道調遣集結軍隊。波斯帝國征稅形式主要是實物稅,在當時條件下,大量物資的運輸必須借助御道和郵驛體系。在200多年的時間里,波斯帝國在內部叛亂、地區分裂等棘手問題威脅下沒有崩潰,且成功地維持了幅員遼闊的疆域,統治了文化多元的萬民,御道和郵驛系統發揮了巨大的聯結、黏合和凝聚作用。-摘編自劉雪飛《波斯帝國御道和郵驛體系的功用探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國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波斯帝國御道和郵驛體系在維護統治方面的作用。(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英國傳統的服飾顏色和質地有特殊的象征含義,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穿戴絲綢、天鵝絨和貂皮等質地很好、色彩艷麗的服飾。17世紀末以來,英國擴大了亞麻布的進口,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由此,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其質地通常是由粗斜紋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在報紙刊登的尋人啟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飾被描述為舊的、有補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為了穿著更加時尚和文雅,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平民對時尚服裝的廣泛需求,是刺激英格蘭鄉村工業發展的巨大力量。-摘編自王洪斌《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與社會變遷》材料二 軍隊、海外貿易公司和殖民探險帶來了服裝市場的繁榮,而婦女密集型的勞動大大增加了服飾的產量,使服飾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政府立法者、街角的小商販、制作服飾的婦女都在這一最基礎的工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這一時期服飾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都可以作為工業革命的前奏來重新加以界定。-摘編自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17-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世紀至20世紀初英國服飾消費變化的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其醞釀、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不干涉內政、協商一致的松散機制和地區開放主義的統一市場。這種發展模式適應了東南亞地區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和經濟水平的多層次性及地區市場相對狹窄的現實,有其合理性與內在必然性。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這種模式固有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東盟的現實環境決定了東盟在組建統一市場以提高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同時,必須與區域外加強經濟合作,互相開放市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東盟各國的經濟恢復發展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所需要的資金與技術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日、西歐等國家或地區。東盟各國經濟結構存在著嚴重弊端,東盟國家依靠吸收大量勞工進行加工裝配然后大量出口以換取有限外匯的這種“兩頭在外”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技術層次低或關鍵技術不在手中,導致產業創新與升級極其緩慢。-摘編自戴可來《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歷程、模式與前景》材料二 長期以來,非洲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2000~2017年,非洲區域內出口商品額占對外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年均不足20%,其中2017年為16.6%。2015~2017年,非洲區域內商品貿易占對外商品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15.2%,而這一比例在美洲、亞洲和歐洲分別為47.4%、61.1%和67.1%?;诜侵薮箨懙氖袌鲆幠?、要素稟賦和商業環境,當前非洲區域貿易規模遠未達到潛在的最高水平,這主要源于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基礎設施赤宇、貿易物流低效率、信貸成本高昂、生產能力薄弱等制約因素的影響。由于對外部世界的依賴程度高,全球經濟危機對非洲大陸的負面沖擊較大,而提升區域貿易規模和重要性、減輕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負面傳導效應,將有助于提升非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摘編自樸英姬《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進展、效應與推進路徑》(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制約東盟自由貿易區和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共同因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關系。(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愛因斯坦明確指出:“科學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br/>-赫伯特·巴特菲爾德《現代科學的起源》選取材料中部分或整體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春期高中一年級期終質量評估.docx 高一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