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歷史試題本試題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姓名、準考證號”與考生本人姓名、準考證號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案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要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策標號。非選擇題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在本試卷上作答,答案無效。3考試結束后,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4.本試題卷命題范圍: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選擇性必修1、2、3。第I卷(選擇題共48分)本卷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滿天星斗”;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地區勢力集團持續崛起;夏、商和西周王朝時期,禮樂制度、宗法制度等逐步完善,治金術等手工業工藝技術提高,中原地區逐漸處于領先地位。由此可知A.長江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B.中華文明呈現中原核心格局C.各地區文化認同初步形成D.中原地區積極吸納其他文明2漢初,丞相蕭何制定法令禁“無故群飲”,除特殊的場合和飲酒日,不許三人以上者隨意飲酒。漢武帝于公元前98年實行榷酒政策,后又改專賣為征稅,榷酒稅酒實質上就是變相的“禁酒令”。漢宣帝時某些郡國特別規定:“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漢代的禁酒政策A.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B.表明糧食短缺現象比較嚴重C.制約釀酒制酒工藝發展D是國家管理職能強化的表現3.唐令明確規定元旦、冬至各休假七日,清明、寒食四日,八月十五三日;朝廷還為官員提供“田假”和“授衣假”,以確保農事和家庭事務的平衡;每逢節假日,民間勞作大多暫停。由此可見,唐代的節日休假制度A強化國家認同B緣于商業繁榮C.彰顯人文關懷D,提高行政效率高二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4南宋初年,官府“盡鬻諸路官田”。高宗紹興年間,根據出賣官田多少,對地方官進行賞罰,如德清縣主簿王術由于將“本縣田產首先出賣盡絕”,政府“特轉一官”以示獎勵。這些舉措A.適應了宋代社會的發展需要B.解決了嚴峻的財政危機C.拉大了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D.瓦解了頑固的抑商觀念5.下表是廣西地區不同地理要素在康熙《皇輿全覽圖》(1717年繪制)與《乾隆十三排圖》(1760年繪制)中的數量情況,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皇輿全覽圖》與《乾隆十三排圖》中不同要素出現數量統計表要素名稱康熙《皇奧全覽圖》中的數量《乾隆十三排圖》中的數量山329座557座村122個477個鎮7個20個土州30個27個A繪圖技術的改進B.人口數量的劇增C.基層管理的強化D.區域經濟的發展6.晚清時期,地方督撫大員奏請敷設電報時,提出了“不用洋匠”的設想。如河南巡撫在奏明濟寧一開封電報線籌備情形的奏折中指出,“豫省地居中土,風氣未開,事涉彈人,不免妄生疑義,業經飭令盛宜懷選派熟悉電線工程之華匠來豫,不用洋匠,以期與民相安”。這反映了當時A.官民維護國家主權意識強烈B.人們仍然固守傳統思想C.清末新政尚未取得明顯成效D.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艱雅7.“工農同胞們!革命的烈火已照亮蘇區大地,我們親手建設的紅色政權是工農自己的天下!人人當家作主,須以行動踐誓言…”這段革命口號意在A宣傳武裝奪取政權的緊迫性B,展現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成效C歌頌邊區的“三三制”原則D.號召蘇區群眾參與政權建設8全面抗戰時期,豫鄂邊區政府不僅要面對地主、富農等勢力,還要處理與國民黨各派勢力的關系,如對曾與紅軍有統戰關系的東北軍、西北軍,主要以互通情報、搞兩軍聯歡的方式實現有條件停戰,對桂系軍則主要用以戰促和的方式實現有條件停戰。豫鄂邊區政府的做法A.旨在提升邊區政府的政治影響力B.服務于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駐馬店市 2024-2025 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1—5 B D C A C 6—10 D D B C A 11—15 B B C A C 16 A1.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原地區逐漸處于領先地位”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原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中華文明呈現中原核心格局,B 項正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A 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各民族文化認同初步形成,C 項錯誤;材料僅提到了“滿天星斗”式的文明起源模式,未體現中原地區吸納其他文明,D 項錯誤。2.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主旨是禁酒政策,這種政策屬于國家管理職能范疇,不僅利于民眾健康,穩定社會秩序,還能保障糧食儲備,增強抵御天災的能力等,故 D 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儒家的倫理思想和釀酒工藝,故 A 和 C 項錯誤;也沒有體現出糧食短缺嚴重,B 項錯誤。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的節日休假制度材料側重人文關懷非政治認同,故 C項正確;A 選項“強化國家認同”在材料中無對應依據;B 選項“商業繁榮”與材料中“民間勞作暫停”的表述相矛盾;D 選項“提高行政效率”屬于過度推論,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4.答案:A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政府鼓勵大量出賣官田,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適應了宋代社會的變化,A 項正確。南宋財政危機并未被解決,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出賣官田的對象,無法推出不同階層貧富差距擴大,排除 C 項。宋朝商品經濟發達,抑商觀念有所減輕,但并未瓦解,排除 D 項。5.答案:C解析:材料中康熙至乾隆時期廣西的山、村、鎮數量顯著增加,土州數量略有減少,這一變化與清朝在西南地區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密切相關,改土歸流通過廢除土司世襲制、改設流官管理,強化中央對邊疆的直接控制,導致原土州管轄的村落和城鎮被納入官方行政體系,因而地圖中村、鎮數量激增,土州數量減少,這體現了清政府對廣西基層管理的強化,故選 C 項;繪圖技術的改進可能提升地圖精確度,但無法解釋土州減少和行政層級變化,排除 A 項;人口劇增雖可能推動聚落增加,但無法說明土州數量變化,且短時間內人口劇增不符合史實,排除 B 項;區域經濟發展可能促進村鎮增長,但同樣無法解釋土州減少,核心因素仍是行政改革,排除 D 項。6.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用洋匠”的設想,主要是因為“事涉洋人,不免妄生疑義”,說明中國近代化在曲折中發展,轉型艱難,D 項正確。結合材料中“不用洋匠” 的設想,與維護國家主權無關,故 A 項錯誤。B 項人們任然固守傳統思想與材料 “奏請敷設電報”不符,故 B 錯誤。C 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清末新政成效,故 C 項錯誤。7.答案:D解析:從“我們親手建設的紅色政權是工農自己的天下!”“ 人人當家作主 ,須以行動踐誓言”等表述可以看出,該口號強調群眾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意在號召蘇區群眾參與政權建設,故 D 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群眾對政府的選舉、監督等政權建設方面的內容,并未提及武裝奪取政權的緊迫性,排除 A 項。"三三制”原則是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 ,材料中未體現這一原則,排除 C 項。材料主要圍繞政權建設展開,未涉及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成效,排除B 項。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豫鄂邊區政府對東北軍、西北軍,主要以互通情報、搞兩軍聯歡的方式實現有條件停戰,對桂系軍則主要以戰促和的方式實現有條件停戰”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在抗戰期間針對不同國民黨派系的立場和背景,采取了差異化的統戰策略,既聯合又通過斗爭與妥協的方式應對,體系了靈活務實的特點,這有利于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故 B 項正確。題干主要聚焦統戰策略的多樣性,根本目的是鞏固統一戰線,取得抗戰的勝利,而非單純擴大邊區政治影響力,故 A 項錯誤。根據所學,豫鄂邊區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而不是形成,故 C項錯誤。國共兩黨的矛盾并未徹底解決,排除 D 項。9.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引進新技術一定要適合國情,不能“為‘先進’而先進”“引進一百億美元,多快好省”,可以看出當時黨中央秉承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發展生產,故 C 正確;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是在 1987 年十三大上,A 錯誤;報告僅談引進技術方式,未為工業確定總體方向,B 錯誤;1978 年底才正式提出“改革開放”,排除 D。10.答案:A解析: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進博會等,為世界各國提供發展機遇,推動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有利于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故 A 項符合題意;“主導話語權”的說法錯誤,故排除 B 項;“一帶一路”、進博會等面向全球,并非局限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故排除 C 項;這些措施不僅僅面向發展中國家,故排除 D 項。11.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兩河流域商業繁榮,國家、神廟與私人積極參與商業活動,商業活動受到法律保護,兩河流域既重視區域內各國貿易,還開辟海外貿易,區內貿易與海外貿易并重,故 B 項正確。A 項中“世界貿易中心”和 D 項“社會分工專門化”無法從材料中得出,C 項“經濟活動有權力機構壟斷”與史實不符,古巴比倫神廟、私人都積極參與商業活動。1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筑風格與中世紀歐洲建筑風格有很大不同,其借鑒了古羅馬的穹頂風格,還體現了當時科學的進步,這與當時意大利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密切相關,故 B 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統治者的意愿,故 A 項排除;意在沖破教會精神獨裁的是宗教改革,故排除 C 項;材料的主旨是建筑風格受時代精神的影響,而非奢靡的社會風氣,故排除 D 項。1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7 世紀”,可知當時西歐國家在進行早期殖民擴張,歐洲國家特許殖民貿易公司主要從事海外貿易、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為西歐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資本原始積累進程,故 C 項正確,17 世紀法國還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排除 A 項;“工業化的開始”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不符,排除 B 項;資本積累是指工業革命之后,故排除 D 項。1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通過立法不斷加快公共圖書館建設,以服務工業社會的發展,故選 A 項。城市的地位不能只靠圖書館的數量增多而提高,排除 B 項;材料無法體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排除 C 項;D 項夸大了公共圖書館的作用。15.答案:C解析:二戰后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傳統的移民政策已不適應戰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故選 C 項。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二戰期間,時間不符,故排除 A。美國的移民政策的變化不是促成美蘇關系轉變的原因,故排除 B 項。D 項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答案:A解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興經濟體憑借自身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政策支持等因素,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制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在全球商品生產和出口中所占份額逐漸增加,這使得發達國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額中所占比例下降。從圖中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額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的迅速發展,A 正確。當今國際貿易格局未有根本改變,B 錯誤。發達國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額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不代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C 不符合事實。僅從發達國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額中所占比例下降這一現象,并不能得出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阻礙的結論。D 錯誤。二、非選擇題:第 17 題 14 分,第 18 題 14 分,第 19 題 12 分,第 20 題12 分。17.(14 分)(1) 土地兼并嚴重;流民問題突出;財政體系崩潰;政治腐敗加劇;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6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四種給分情況,即 0、2、4、6 分。本題每點 2 分,任答 3 點即可,同義表達亦可給分,但不重復計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總分不超過 6 分。(2) 建議一:清丈田畝,抑制兼并,推行賦稅改革。(2 分)理由: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國庫收入;減少流民,穩定社會秩序。(2 分)建議二:整頓吏治,嚴懲貪腐,裁撤宦官勢力。(2 分)理由 :重樹朝廷威信;平息民怨;掃清改革政治障礙。(2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五種給分情況,即 0、2、4、6、8 分。每答出一條合理建議 2 分,共 4 分,其他建議如“推行均田限田政策”“減免賦稅與賑濟災民” “興修水利”等亦可酌情給分。每點理由 1 分,任答 2 點 2 分,兩條建議的理由回答完整共 4 分。答出的理由要求契合建議且表述正確,否則不給分。18.(14 分)(1) 特點:實踐與理論相脫離;傳統與現代相銜接;官方與民間相融合;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受日本影響;曲折發展。(6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四種給分情況,即 0、2、4、6 分。本題每點 2 分,任答 3 點即可,同義表達亦可給分,但不重復計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總分不超過 6 分。(2) 積極:開辟民眾教育新途徑,有助于教育形式多樣化;傳播新知識觀念,促進思想進步;探索生計教育,推動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消極:照搬國外模式阻礙本土特色理論體系形成。(8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五種給分情況,即 0、2、4、6、8 分。積極每點 2分,共 6 分;消極 2 分。答出其他與材料意思相符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給分。19.(12 分)(1) 評析:20 世紀 60 年代前期,國際形勢日益緊張,黨中央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重點放在西南、西北。三線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實踐,體現了黨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步驟,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改善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空間布局、工程質量、經濟效益、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8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五種給分情況,即 0、2、4、6、8 分。答出其他表述準確的答案,可酌情給分。(2) 啟示:國家戰略制定需要關注效率與公平;區域發展兼顧國家安全和經濟效益;政策實施應重視可持續發展。(4 分)評分細則:評卷時只有三種給分情況,即 0、2、4 分。每點 2 分,答出 2 點 4分,如從“注重經濟布局的平衡”“建立互補型發展格局”“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等相似表述作答亦可給分,要點重復不累計得分,總分不超過 4 分。20.(12 分)示例一價值取向:天人和諧的宇宙觀、家國同構的政治觀。論題:銅鏡銘文折射出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國情懷。闡述:“天人合一”體現于“壽如金石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銘文,強調人與自然應共生共榮。這不僅是生活祈愿,更上升為哲學與治國理念。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主張人事須順應天道以求和諧。“家國同構”則清晰見于“多賀國家人民息,四夷盡服中國強”“中國大寧宜子孫”等銘文,家庭幸福為國家安寧的基礎,國家昌盛是家族興旺的保障。西周宗法制度是此理念的極致體現,通過血緣紐帶構建“家國一體”的政治秩序。后世雖制度變遷,精神內核猶存。宋代范仲淹置辦“義田”,贍養宗族,即是士大夫以“齊家”推動“治國平天下”的生動寫照,彰顯家國情懷的深遠影響。綜上,這兩種價值取向相互支撐,“天人和諧”為家國秩序提供宇宙觀依據,“家國同構”為實現天人理想提供社會組織路徑,它們共同熔鑄為深沉的文化基因。示例二價值取向:家族為本的倫理觀、家國同構的政治觀。論題:銅鏡銘文映射出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闡述:銅鏡銘文中,“長宜子孫”“子孫順息當大富”“子孫番(昌)”折射出對家族延續、富足的期盼,“多賀國家人民息”“中國大寧宜子孫”等銘文,視家庭幸福為國家安寧的基礎,國家昌盛是家族興旺的保障。西周的宗法制通過血緣紐帶構建“家國一體”的政治秩序。后世雖制度變遷,精神內核猶存。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學說的精髓。宋代范仲淹置辦“義田”,贍養宗族,即是士大夫以“齊家” 推動“治國平天下”的生動寫照。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將家族倫理擴展至天下責任;明清“保甲制”以家族為單位管理基層,維護“人民息”。家國情懷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綁定,塑造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綜上,銅鏡銘文彰顯了對國家安定、民生康寧的向往,共同構成“家國同輝” 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國歷史發展脈絡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示例三價值取向:提倡愛國,崇尚自強不息論題: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命脈闡述:銅鏡銘文中,“多賀國家人民息”“中國大寧”“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銘文,反映出中華文化追求家國情懷,強調自強不息。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奮起、在逆境中自強的壯麗史詩。鴉片戰爭后,面對列強侵略,在無數仁人志士的帶領下救亡圖存運動興起,洋務派提出“自強”“求富”口號,創辦軍用、民用等近代工業,開啟中國現代化探索。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一系列的斗爭。抗戰時期,全民族浴血奮戰,最終以弱勝強打敗日本。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西方封鎖,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毅然歸國,鑄就“兩彈一星”輝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人民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實行改革開放,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經濟騰飛的奇跡。綜上所述,從救亡圖存到民族復興,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激勵中華民族迎難而上,在挫折中奮起,在奮斗中超越,成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注: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評分細則:1.明確寫出價值取向和論題給 3 分。(1)只寫出價值取向未寫論題且價值取向符合要求給 1 分。(2)只寫論題未寫價值取向且論題符合要求給 2 分。(3)價值取向和論題均不符合要求不給分。2.闡釋:6 分。(1)說明理由時,理由史實準確。(2)史實錯誤每處扣 2 分。(3)闡釋與觀點不一致,選闡釋和觀點中得分高的給分。3.結論:3 分。(1)結論須單獨成段。(2)總結要有升華、擴展,史論結合,邏輯嚴謹,3 分。(3)若總結只是簡單地重復觀點,不得分。4.分值檔:本題只給 0、3、6、9、12 五個分值(按價值取向和論題、理由、結論三部分綜合評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南省駐馬店市部分高中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歷史試題.pdf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