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診斷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世紀初,梁啟超在論及中國專制制度發展歷程時曾說:“三省各分職······蓋微有三權鼎立之意焉,中書省其猶立法機關也,門下省其猶司法機關也,尚書省其猶行政機關也。夫門下省而有覆審封駁之權,則其妨害于專制也亦甚矣。”他論述的這一制度作為中央行政制度是在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2.明嘉靖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545-1547年),由潮州知府主持編纂的《潮州府志》將閩粵地區海患不絕的原因概括為三類:窩藏、接濟、通番。這從側面反映出,明代海患的重要成因是A.海禁擠壓民眾生計 B.日本流亡武士增多C.地方官員勾結外敵 D.西方列強殖民滲透3.1954年12月,毛主席對緬甸總理說,既然中國說大小國一律平等,大國和小國互相就要有禮貌,大國不能像封建家庭里的家長,把其他國家看成它的子弟。這一理念在新中國外交實踐中直接體現為A.不承認近代的屈辱外交B.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堅決倒向社會主義陣營D.主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4.古巴比倫王國(前1894-前1595年)歷史上一共有11位國王,這些國王依照兩河流域國家的慣例,以每一年發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作為下一年的年份命名。據統計,只有開國之君和末代君主這兩位國王不曾用“開渠”來為年份命名。這印證了古巴比倫王國A.注重傳承法治文化 B.大力宣傳洪水傳說C.農業生產地位突出 D.君主尚未實現專制5.圖1所示為8世紀西歐某書中的內容摘譯。這段內容所反映的社會關系是A.市民與國王 B.封臣與封君 C.騎士與貴族 D.農奴與領主6.瑪雅文明不僅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搖籃,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誕生于熱帶叢林區域的文明。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瑪雅文明不同于亞非大河流域文明的特質。下列各項中能代表其“特質”的是A.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 B.金字塔形的祭祀廟宇C.復雜的歷法和紀年系統 D.包含“零”的計數方法7.16世紀末,某位荷蘭航海家曾率領船隊向北極圈發起三次遠航,其中第二次遠航因遭遇冰層而折返;第三次則因惡劣氣候和海況,在極寒之地擱淺了將近一年。這位航海家最可能是A.卡蒂埃 B.巴倫支C.哈得遜 D.塔斯曼8.15世紀末,佛羅倫薩的畫家對女性側身樣式進行了豐富的展示(如圖2所示):將精致的面部、典雅的發式和精美的服飾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優雅、高貴、寧靜的人物形象。這些正是彼特拉克等文學家筆下“女性美”之體現。此類藝術創作體現了A.女性崇高地位B.貴族奢侈生活C.人文主義精神D.科學革命成果9.德國統一后,作為立法機關之一的聯邦議會,其議員由各邦君主(或自由市政府)任命,代表總數為58名,其中普魯士可派出17名代表,對重大立法活動具有否決權(按憲法規定,只要有14名代表反對,即可推翻任何憲法修正案)。普魯士的特殊地位得益于它A.主導德國統一戰爭 B.人口基數領先眾邦C.城市自治傳統深厚 D.深受啟蒙思想熏陶10.巴黎公社設有10個委員會,其中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執行公社的一切法令和其他委員會的一切決議”,但是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并不比其他公社的委員具有更多威望,執行委員會與其他9個委員會并列且權力平等。這說明巴黎公社A.制度呈現理想色彩 B.人民直接參與政治C.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D.行政權力過度膨脹11.在近代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進程中,亞非國家有著許多共同的遭遇。下列亞洲國家中,在19世紀下半葉的遭遇同大部分非洲國家最為接近的是A.日本 B.土耳其C.中國 D.印度12.列寧認為,只有恢復大工業才能實現蘇俄國民經濟的復蘇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但他在1921年5月指出,(如果)沒有完全有保證的和足夠的糧食儲備,國家就根本無法全神貫注地有步驟地進行恢復大工業的工作。基于此,列寧A.主張農業集體化 B.加強余糧收集制C.推行新經濟政策 D.要求振興重工業13.1937年,《泰晤士報》某位編輯感嘆自己夜以繼日地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報道任何可能傷害德國政府感情的事情。《慕尼黑協定》簽訂當日,英國《每日快報》頭版發表了題為“今年和明年都不會有戰爭”的文章。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綜合國力不如德國 B.民族感情左右政局C.綏靖政策影響輿論 D.致力維護世界和平14.據統計,二戰后,主要發達國家初次分配(市場按照生產要素進行的收入分配)的收入差距并不小,20世紀70年代后還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但主要發達國家民眾的收入差距總體較小。這一反差主要得益于,發達國家A.公民民主權利的擴大B.政府公共開支的減少C.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D.國民經濟總量的激增15.20世紀中后期以來,東南亞大多數國家貨幣與美元或美元一攬子貨幣實行固定匯率。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元匯率上升,東南亞多國政府引導銀行積極對外招商引資或借款,導致房地產、證券市場有大量外資流入,虛擬經濟體量膨脹。這可用于說明A.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弊端C.發達國家對市場的操縱D.亞洲跨越式發展的經驗16.2024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七屆會議上,中國攜手全球南方國家共同反對單邊制裁,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人權治理體系。同年舉行的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上,15國聯合發布《新型工業化國際合作倡議》。這些舉動A.順應了多極化趨勢B.塑造了國際新秩序C.加快了全球化進程D.促進了區域集團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青年雜志》(后改稱《新青年》)創刊初期,每期只印一千本,代理銷售的書社無利潤可言,甚至欲終止發行。《新青年》借助《申報》廣告文本招徠顧客,其本身對啟蒙主旨的宣傳和對雜志品質的堅守也體現在其廣告語的文本之中。如1916年9月,《申報》上《新青年》第2卷以“單刀直入之文章,立志成功之教訓,惡濁社會之棒喝,入世初步之明燈”為廣告語。后續也常常出現諸如“改造國民思想,提倡文學革命”等廣告語。《新青年》在《申報》刊載的廣告都附錄雜志篇目和對應作者,借蔡元培、錢玄同、魯迅等人的名義吸引了更多青年學生讀者。1918年,“扶乩”成為時人熱議的話題,《新青年》第4卷第5號的廣告宣稱,第四卷第五號《新青年》雜志關于扶乩之文字幾乎占大半,并將陳獨秀《有鬼質疑論》、錢玄同《斥<靈學叢志》》等目錄附載于后。五四運動爆發后,《新青年》伴隨著輿論熱議,市場需求陡然直上,其廣告投放量、投放方式、投入力度等都為之一變。-摘編自張寶明《當“名刊”遇見“名報”:《新青年>在<申報>上的廣告運作》(1)根據材料,指出五四運動前《新青年》的主要宣傳策略,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些策略形成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新青年》廣告運作的歷史作用。(4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新發現的大洋洲建立殖民地,并將其視為母國領土在海外的自然延伸,有些地方被用來安置囚犯。人們通常把大洋洲劃分成三大文化圈。這三大文化圈的名字是19世紀的法國探險家用希臘文字創造的,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殖民時期的大洋洲不僅存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有石器時代、農耕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只有在人們談到(西方殖民)帝國拼圖時,大洋洲才會被描上一筆。-摘編自汪詩明《穩步推進的大洋洲區域研究》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種植園經濟在太平洋島嶼地區興起并蓬勃發展。殖民當局伙同種植園主通過賄賂欺騙、綁架、與當地統治者合作等方式,強迫島民成為勞工,并將他們運至太平洋各處的種植園。這些勞工幾乎完全喪失人身自由,地位類似奴隸。由于殖民當局的法律偏袒雇主,政府缺乏動力去管理雇主,種植園內工資被壓低,體罰、周日勞動、口糧不足和醫療待遇差等成為常態。在英屬所羅門群島,西方殖民者自1870年起就強征島民前往澳大利亞和斐濟充當種植園勞工,這種做法直到1910年才完全停止。據統計,曾有3萬人被騙到或被賣到澳大利亞和斐濟等地去做苦工。-摘編自張勇、陳德正《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干了什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大洋洲近代歷史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成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近代大洋洲島國的種植園經濟。(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拿破侖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這一系列戰爭橫掃了歐洲封建制度,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則帶到國外;另一方面,為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私利,戰爭成為掠奪歐洲戰敗國家的手段。隨著拿破侖戰爭對德意志封建政治的沉重打擊,德意志封建統治中心之一的奧地利內部出現了要求進行現代改革的政治呼聲。從1794年起就被法軍占領的萊茵河左岸地區一切貴族和教會特權都被廢除,到1813年,全面推行《拿破侖法典》的萊茵河左岸地區成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軍事占領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拿破侖在德意志多地進行的資本主義改造,也為普魯士改革者提供了可供借鑒和效法的榜樣。拿破侖為了對抗英國出臺的大陸封鎖政策,在短期內對德意志某些民族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但拿破侖總是采取民族自利政策,這使得德國現代工商業資產階級不得不站到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一邊,反對拿破侖的統治。-摘編自丁建弘主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一種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材料二經過二戰,歐洲諸國從世界爭霸斗爭的主角演變為美國和蘇聯進行全球爭霸的配角。雅爾塔體系下的德國被一分為二,冷戰又使兩德處于東西方對峙的前沿。西德在外交方面堅決倒向美國,并積極倡導歐洲聯合。要實現歐洲聯合就必須實現法德和解。戰后西德第一屆政府總理努力理解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主動作出必要的讓步,以消除法國及其他西歐國家的疑懼。戰后初期,法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國民經濟的恢復依賴美國援助,于是法國放棄了在美蘇之間搞平衡的政策。與此同時,美國也加緊推行其扶植西德的政策。在共同的利益要求面前,法德兩國都有實現和解的愿望,都在尋找實現和解的現實可行的途徑。正在興起的歐洲一體化運動為法德和解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和歷史機遇。-摘編自張鵬《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拿破侖戰爭對當時德意志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簡析二戰后法德走向和解的背景,并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近現代法德兩國關系變化的認識。(8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根據人類學、考古學與遺傳學等多學科提供的演進時間框架,可以暫且將人類語言的形成定在50萬年前。根據50萬年人類史的重大新增變量,歷史分為四個時代:50萬年前開始的語言時代、1萬年前開始的農業時代、5000年前開始的國家時代和500年前開始的科學時代。每一個時代都不是對前一個時代的取代,各個時代的核心要素都沒有結束,仍對當下和未來發揮著影響力。舊時代并非一切皆舊,新時代也非一切皆新。整個人類歷史進程呈現出日漸復雜化的趨勢。-摘編自張文濤《演化視野下的人類史分期問題探討》運用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人類歷史的“復雜化”趨勢,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須至少涉及兩個時代,表述清晰。)高一年級診斷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B 2.A 3.B 4.C 5.D 6.A 7.B 8.C 9.A 10.A 11.D 12.C 13.C 14.C15.A 16.A17.(1)宣傳策略:在知名報刊(《申報》)針對性投放廣告;將啟蒙主旨和進步人士的追求融入廣告語;借助文章作者的名人效應;積極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4分,答出兩點即可)背景:近代大眾傳媒(如報刊)傳入中國;報刊商業利潤整體低微;北洋政府在政治和文化上倒行逆施;新式教育的發展;西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藩籬,為進步思潮傳播排除了部分阻礙)。(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歷史作用:解除了雜志經營(生存)困境;擴大了自身知名度,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彰顯了民初進步思想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靈活的市場觀念;為其他進步刊物的創辦和發行提供了寶貴經驗。(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主要特征:政治上,被西方國家占領(瓜分)并長期接受其殖民統治;經濟上,成為西方國家的經濟附庸;文化上,大洋洲傳統文化被西方殖民者重新定義和劃分。(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成因:新航路開辟后,大洋洲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系加強;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率先控制太平洋航路,進行殖民擴張;大洋洲本土文明發展滯后;大洋洲地廣人稀,勞動力人口相對稀少。(4分,答出兩點即可)(2)評價:給太平洋島國原住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太平洋島國經濟結構單一化;發揮了輔助殖民當局進行基層治理的職能;服務于西方國家的資本積累;(4分,答出兩點即可)客觀上傳播了西方近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太平洋島國原始社會形態和傳統經濟模式的瓦解;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其他地區對大洋洲的了解。(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影響:經濟上,促進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上,沖擊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根基,激發了奧地利、普魯士等重要邦國的改革浪潮;文化上,傳播了啟蒙思想;社會上,強化了德意志民眾的民族意識,壯大了德意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背景:二戰大大削弱了法、德等歐洲國家的實力;美蘇冷戰對峙,并將歐洲作為冷戰的重點;法國和西德在政治和經濟上均依附于美國;西德主動作出政治讓步;法國外交策略發生調整;法、德兩國都萌生了實現政治和解的愿望;歐洲一體化運動興起。(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認識:國家利益對國際關系具有重大影響;世界格局和外部壓力變化是促成國與國關系變化的重要條件;民族利己主義(單邊主義、零和博弈思維)害人害己,互利共贏符合時代發展潮流。(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論題:人類歷史的“復雜化”趨勢是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2分)闡述:約50萬年前,語言的產生,為人類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前提。人與動物的區別愈發明顯,人類歷史開啟了走向復雜化的征程。隨著約1萬年前的農業革命興起,人類開始定居,發展農耕,形成了氏族公社和村落組織。5000年前的國家時代開始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當時生產力大為發展,剩余產品被大量私有化,社會階層分化加劇,國家機器應運而生。不同地域的早期國家在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人類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大大提高。約500年前,近代科學在西歐誕生后,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屬性愈發凸顯,由此帶來的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結構。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進程加速推進,人類社會在語言交流、農業生產和國家治理不斷進步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多元、復雜和相互依存。(8分,結合兩個以上相鄰的時代進行闡述即可)綜上所述,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復雜化”趨勢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每一次新舊時代的交替,都為人類歷史增添了新的內涵和發展動力。(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