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下學期高一期末五校聯考試卷歷史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4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開考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校名、姓名、班級、考號等相關信息填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第一部分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表是《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對此內容解讀最合理的是公元前5000 -前3000年 中國河姆渡文化,種植稻谷,飼養豬、牛,有木構建筑約公元前 5000年 墨西哥地區,開始種植玉米,人類定居生活約公元前 3500年 埃及,創造文字、產生王權公元前 2000年 希臘克里特文明,出現宮廷建筑、象形文字A.中國最早產生原始農業和畜牧業B.歷史地理條件造就不同文明成果C.認識文化遺存主要依靠文獻記載D.農耕文明的范圍和影響不斷擴大2.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皇帝任命波斯人擔任行省總督,總督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人選由皇帝親自從王室或貴族中挑選。但是西里西亞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諸侯仍保留了統治權,帝國王室從來沒有派遣總督到那里進行統治。從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國A.行省總督與地方諸侯相互制約B.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C.地方諸侯的統治威脅中央集權D.統治沒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標準3.13世紀的莊園法庭記錄中曾出現過以下案件:村民特納斯及村里其他人在約克福德莊園領主所屬的剛收割完的牧場上放牧,違反了法律,但開庭三次爭執不下,最終以莊園主人到來并原諒了這些村民而結束。這一案件A.說明中世紀歐洲階級矛盾弱化B.是莊園封閉性的體現C.反映莊園法庭維護領主的利益D.彰顯了法律至上原則4.15-16世紀,佛羅倫薩一年有數十個宗教節日。在這些節日里,人們戴著各種假面具扮演各種宗教神話中的角色,進行奇跡劇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癡如醉的歡樂中,類似的“狂歡節”活動在意大利風行一時。這反映出當時的意大利A.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動B.教會引導市民文化品味C.節日慶典鞏固宗教信仰D.狂歡演出成為娛樂主流5.日本歷史上的八位女天皇中只有兩位是在大化改新前登基的,其他女天皇均在大化改新后執政。大化改新后普通婦女依舊享有財產繼承權,甚至出嫁后的女子也可以在父母親死后分得財產。在婚姻關系上,男女雙方的自由度是一樣的,男子可以再婚,女子也可以再嫁。據此可知大化改新A.化解了性別帶來的社會矛盾B,維持了女性較高的社會地位C.賦予了女性更多的政治權利D.促進了國民家庭生活的和諧6.有學者認為:“非洲和美洲雖然獨立發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們都經歷了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分化和統治階級的產生,以及國家制度的建立。如果說東非和西非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貿易的影響,則美洲印第安人完全是在當地農業革命的基礎上,因征服和社會分化而進入文明時代,并建立國家的?!痹搶W者意在說明A.古代文明產生的多元性B.人類歷史發展具有統一性C.美洲文明發展的獨立性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7.中世紀歐洲,世界地圖主要由神職人員繪制,描繪了一個由上帝創造的不可改變的世界。16世紀,世界地圖描繪的是異域的土地和歐洲船只,以歐洲親王名義所征服的最新區域也做了準確的標記,且圖上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由此可知A.歐洲各國對外殖民爭奪愈演愈烈B.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C.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D.人們擺脫了教會的思想束縛8.新航路開辟后,太平洋貿易蓬勃發展。下圖是其中一條貿易路線的示意圖。西班牙王室在這條貿易路線中居于主導地位。這一貿易路線的開辟A.刺激了中國東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B.引發了菲律賓的“價格革命”C.加快了墨西哥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D.使西班牙成為資本主義強國9.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10.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11.如圖所示是一幅創作于16世紀的漫畫《路德在傳教》。作者意在宣揚A.靈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B.贖罪券是非正義的C.路德思想是邪惡的化身D.天主教教士的權威12.自英國在北美殖民活動開始,就鼓勵對英國有利的工業而抑制不利的工業。但17-18世紀,北美殖民地的木材業、造船業、紡織業、捕魚業等四大行業迅猛發展,其產品遠銷歐洲,甚至沖擊了英國本土行業。據此可知,這種狀況A.擴大了美國南北方經濟差距B.增強北美人民民族民主意識C.滿足了英國殖民掠奪的需要D.直接推動了聯邦政府的成立13.普法戰爭前夕,巴黎出現大批諷刺德國的漫畫。這幅《拿著掃帚的俾斯麥》描繪的是俾斯麥拿著掃帚,催促著混亂的普軍逃跑:“快??!快啊!你們這群蠢貨!”由此可知A.普魯士軍隊紀律渙散B.法國人傲慢輕敵盲目自信C.法國的社會輿論開放D.俾斯麥在普魯士不可一世14.1808年,一位英國人在印度孟買購買棉布時,驚訝地發現至少有一半產于英國,且價格比勞動力低廉的印度所產的便宜,而棉花卻來自印度,這說明A.印度開啟工業革命進程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英國海上霸權初步確立D.機器化大生產更具競爭優勢15.1876年,德國卡洛制造出“真正的紅色染料”。兩年后,鮑姆發明了酸性猩紅染料。隨著焦油染料工業的繁榮興旺,酸堿和其他無機副產品的生產也得到了發展。到1913年德國合成染料的產量占世界的80%。德國化學工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德國具有特殊經濟地緣優勢B.德國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全球領先C.德國人重視科技的生產轉化D.德國充分利用了本國的自然資源16.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內,連續推出了398件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公告,但真正得到實施的其實是“政教分離”“婦女權利”“免除圍城期間房租”“對國民自衛隊烈士家屬的撫恤”“廢除官員高薪制”等社會層面的政策。這體現出巴黎公社A.推行自由平等的社會制度B.鼓勵全體婦女積極參與政治生活C.無產階級專政嘗試的失敗D.治理巴黎的理想與實踐存在差異17.1910年,各大洲淪為殖民地的國家占各洲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是:非洲90.4%;亞洲56.6%;南、北美洲27.2%;大洋洲100%,這尚且不包括為數眾多的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由此可知A.主要工業國經濟擴張以商品輸出為主B.三角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C.世界市場地理界限的擴展已基本告終D.英國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18.1906年,伊朗召開第一屆議會,通過第一部憲法-《基本法》。1907年,國王簽署的《基本法補充條款》規定: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以及政府向議會負責的原則;不經議會同意,政府不得將租讓權讓給外人,不得向外國借款,不得締結條約和協定。這說明,伊朗當時A.試圖獨立發展資本主義B.重視發展民族經濟以壯大國力C.具有鮮明的民族民主意識D.消除國內的西方國家殘余勢力19.在巴黎和會上,法國以放棄萊茵河安全邊界為代價換得的《法美共同防御條約》,因美國拒絕《凡爾賽條約》而流產?!斗拦餐烙鶙l約》是與同時簽定的《法英共同防御條約》互相聯系的,兩個條約中的一個未獲批準,另一個便隨之失效。這表明巴黎和會A.未能解決法國的安全形勢問題B.挫敗了美國操縱國際事務的企圖C.主導了歐洲集體安全體系D.維護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20.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開啟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實踐進程,而所有制形式一旦改變,如何組織社會化大生產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列寧說過:“沒有一個使千百萬人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中嚴格遵守統一標準的有計劃的國家組織,社會主義就無從設想?!边@些理論和實踐A.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有益嘗試B,論證了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合理性C.利于列寧實現工業強國目標D.開啟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21.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表7.2倍。這說明蘇聯A.經濟實力迅速增長B.輕工業部門有所發展C.計劃經濟弊端明顯D.國民經濟比例不協調22.下表反映了一戰后亞洲國家革命出現的一些新氣象,這主要得益于國家 內容中國 1920年8月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成員有陳獨秀、李達等朝鮮 1920年,朝鮮勞動共濟會作為第一個革命的工會組織在漢城(今首爾)成立越南 胡志明于1925年創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組織共產團印度尼西亞 1920年5月,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成立后,加強對工農革命運動的領導A.世界大戰的直接影響B.十月革命的示范效應C.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D.亞洲國家的經濟騰飛23.1938年11月,羅斯福私下里告訴他的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世界滑入戰爭泥潭這件事情,總體而言可能對美國很有利。羅斯福說:“這些海外軍火訂單將為這個國家帶來繁榮。”這主要表明美國意在A.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B.主導制定世界市場規則C.竭力避免卷入世界大戰D.利用世界大戰擺脫危機24.美國軍方在1947年提出的對外援助報告中指出:“一旦由于意識形態而與蘇聯發生戰爭,幾乎所有可能與美國結盟的潛在強國均位于西歐?!眻蟾鎸⒚绹洕那皫酌椋河?、法、西德、比利時。而馬歇爾計劃中實際援助款額前4位是英、法、意、西德。這表明A.冷戰的重心是爭奪西歐控制權B.美國軍方主導了對外經濟援助C.馬歇爾計劃包含政治戰略意圖D.美國經濟援助推動了歐洲聯合25.1948年,英國政府確定:把柏林空運作為開展對蘇外交談判的手段,在柏林空運取得重大進展前,暫不同蘇聯接觸;英國的實力難以單獨擔負起西柏林的物資運輸任務,須充分借助美國的力量;建立英美聯合空運機制,以便督促美國對空運行動投入人員和物資。此舉意在A.依附美國共同對抗蘇聯B.加速聯邦德國的軍事化C.爭取對蘇政策的主動權D.刺激法國挑戰美國霸權26.一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976年前后的荷蘭,沒有多少荷蘭人會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社會,人們不會因為變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與朋友和親戚們在一起的時間才能帶來幸福......而今歐洲國家正在禁止懶惰。我們現在都成了職業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義為一場賽跑,從一出生就開始了。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西方福利國家政策的破產B.西方國家經濟走向了衰落C.宏觀調控更關注社會效率D.國家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27.1984年戈爾巴喬夫提出,蘇聯沒有完成第九、十和十一三個五年計劃、經濟發展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地對經濟形勢的變化作出正確估價,沒有認識到經濟轉向集約化發展方向和轉向在國民經濟中積極采用技術進步成果的全部尖銳性和緊迫性”。這一認識A.指出了制約蘇聯經濟發展的因素B.缺乏對經濟體制的深刻反思C.表明蘇聯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D.扭轉了美蘇爭霸的不利地位28.下表為二戰前后非洲部分文學作品高頻詞統計表(部分),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戰前高頻詞 二戰后高頻詞①法、英屬非洲 ②“文明開化” ③“白人”與“土著人” ①古埃及、非洲歷史 ②殖民統治罪惡 ③黑人英雄A.構建國家認同的需要B.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C.世界經濟全球化推動D.文學理論的豐富發展29.“第三世界”這個概念由法國人口學家艾爾佛雷德·索維于1952年首先使用,意指不屬于美蘇集團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的概念廣為流行,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接受。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會議上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反映了當時A.美蘇之間激烈爭奪中間地帶B,第三世界走向了國際舞臺中心C.發展中國家逐漸與世界接軌D.新興力量崛起助推多極化趨勢30.如圖是一幅反映當今國際關系的政治漫畫-《山姆大叔的飯桌)。該漫畫表明A.冷戰后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B.聯合國的維和作用明顯減弱C.恐怖主義延緩了民主化進程D.大國插手導致世界局勢動蕩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各國大學先后發生了相應的變革。在意大利,來自希臘的一批拜占庭學者在大學講授古希臘的語言和文學課程,激發了意大利學生對古希臘學科的巨大興趣。1530年,法國人文主義學者成功地說服國王在巴黎建立一所新的教育機構-法蘭西學院,設立一系列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和哲學等教授講座,還開設算術、醫藥和東方研究等課程。在16世紀的德國大學里,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開始研究優秀的文學,人文主義學科的課程分支增加了,很多知名大學的文科課程都接納了人文主義的學科。在英格蘭,1490年,格羅辛開始在牛津大學講授希臘語言和文學,奠定了牛津古典研究的堅實基礎。1540年,國王亨利八世在牛津和劍橋設立欽定教授席位以教授神學、民法、醫學、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同年,劍橋成立圣三一學院,以宣傳人文主義精神為宗旨。經過文藝復興,歐洲大學引入了人文主義的“新知識”,這些新知識最終導致了大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徹底變革,帶動了整個大學的變革。正是文藝復興,將科學從千余年淪為神學婢女的情況下解放出來,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為大學最終引入自然科學和確立科學研究的職能創造了條件。而且,從那時起,大學一直致力于尋求一種核心的普通教育,從而把許多專業化的課程統一起來,并從整體上服務于人類的需要。-摘編自賀國慶《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大學變革的主要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對歐洲大學發展的意義。(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14年以前,歐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已波及全球各個角落。然而,戰爭的浩劫卻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1918年12月,當威爾遜(時任美國總統)踏上歐洲血染的土地時,廣大歐洲民眾以發狂的熱情把他當做“人類的國王”“救世主”和平王子”來歡迎,他們貪婪地聆聽著他的有關和平和安全的遠景規劃。-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宏偉的五年計劃。歐洲大多數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不切實際的,注定要失敗的。然而,30年代初期,大多數觀察家意識到,改變前俄羅斯帝國的政治和社會的劇變是世界上發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是對自由社會的價值和制度的挑戰,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為社會和政策體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進步的人們,奏響了一曲訪蘇交響曲。-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歐洲民眾情緒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人士對“蘇聯模式”態度的轉變,并說明其影響。(6分)33.20世紀30年代和二戰后英國都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的調整,旨在應對嚴峻形勢。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14分)材料一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關稅保護的市場成為各國農產品的傾銷地,使英國農業面臨困境。1931年11月,英國頒布《園藝產品法案》,該法案規定對一些受外國傾銷影響較為嚴重的無核小水果以及馬鈴薯征收關稅。1932年通過《進口關稅法案》規定對除小麥、玉米、肉類和羊毛以外的進口農產品征收10%的關稅。1936年的《食糖工業法案》對甜菜進行生產補貼,到1939年,政府對甜菜的補貼金額共計約4200萬英鎊。1931年和1933年,英國政府先后發布了兩部《農業市場法案》,授權農業生產者可以組建委員會對某類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控制,對農業市場進行調整,進而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摘編自劉倩《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農業改革與國家干預》材料二二戰后,英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削弱了,這使英國統治集團不得不實行一系列穩定英國經濟的改革。在經濟方面,主張重要的銀行和某些工業部門國有化,主張擴大以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為內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禮工黨政府執政六年間,共實施了八個國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蘭銀行、煤炭工業、國內運輸業、電力工業和鋼鐵工業等實行國有化,到工黨下臺的1951年,國有化的工礦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0%。-摘編自王斯德《世界當代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農業面臨困境的原因,并概括20世紀30年代英國農業改革措施的特點。(8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英國推行經濟改革的影響。(6分)2024學年下學期高一期末五校聯考試卷(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B B C A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D C D C C A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B D C C D B A D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特點:學者起了引領作用;新辦大學成為傳播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傳統大學逐步開設人文主義學科課程;封建王權參與其中。(任一點得2分,共8分)(2)意義:促進歐洲大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帶動歐洲大學的變革;為大學引入自然科學和確立科學研究的職能創造條件;促進大學將專業化課程統一起來;促進大學確立從整體上服務于人類需要的教育理念。(任一點得2分,共6分)32.(1)原因:一戰嚴重破壞了歐洲的社會經濟;一戰使民眾對于歐洲的政治經濟制度失去信心;美國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任一點得2分,共6分)(2)轉變:由懷疑到認可。(2分)影響:為歐洲一些國家解決經濟危機提供借鑒;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響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任一點得2分,共4分)33.(1)原因: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英國長期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任一點得2分,共4分)特點:通過立法干預市場;手段多樣;以促進農產品價格穩定為目的。(任一點得2分,共4分)(2)影響: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積極影響任一點得2分,共4分)留下了經濟滯漲的風險。(消極影響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