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永州市2025年上期高一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量75分鐘。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及科目,在規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回答第1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時,只交答題卡。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早王朝時期便已初步建立驛站制度,這種為官員在旅途中提供食宿補給的官方設施,至公元前3千紀末烏爾第三王朝時期逐步走向制度化與體系化。這說明蘇美爾人的驛站A.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 B.促進了亞非之間的聯系C.便利了經濟文化交流 D.繼承了波斯帝國的制度2.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以軍事擴張的政策,元首奧古斯都通過軍事行動鞏固帝國疆域,并在征服地區廣立功績碑銘。其同時代政治家西塞羅說:“誰能奪取土地而使自己的公民更富有,他便會被認為身上存在杰出的、完美的德性”。這表明A.兩外侵略緩和了國內階級矛盾B 奧古斯都具備了完美道德品質C.民主政治激發統治者侵略擴張的野心B.軍事擴張一定程度上符合公民的利益3.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修建于762年,到9世紀巴格達人口達到150萬。巴格達市場上有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從印度運來的香料;從俄羅斯運來的毛皮;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黑奴。這主要體現了A.巴格達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B.巴格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C.阿拉伯帝國在世界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D.阿拉伯帝國壟斷了連接亞歐之間的商路4.斯瓦希里文化大體上形成于公元7、8世紀左右,它是由來自非洲大陸本土的黑人居民與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區的移民,在東非沿岸地區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混合型的“亞非文化”。由此可知A.印度洋貿易助推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B.斯瓦希里文化是馬里的主流文化之一a,非洲文化具有高度的傳承性和統一性D.官方主導是亞非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5.16世紀,西歐國家出現了商品價格迅速而又持續的上漲現象。到1600年,全西歐總價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漲幅度最高,為3.5倍,法國為2.2倍,英國為2.6倍,荷蘭為3倍,其他地區在2.5倍左右。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B.歐洲股票市場崩潰導致通貨膨脹C.大量的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D.奧斯曼帝國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6.1537年9月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三世頒布了《丹麥教會法案》,并宣布丹麥為新教國家并由國家掌管教會一切事務。這一法案的頒布A.體現了“王在法下”的原則 B.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C.樹立了羅馬教廷的絕對權威 D.推動了丹麥民族國家的形成7.1788-1830年英國探險家帕克、克拉珀頓等人在西非展開了尼日爾河探險。隨后法國、德國、俄國也分別成立了巴黎地理協會、柏林地理協會和俄國地理協會,相繼派遣人員深入非洲內陸探險。這些探險活動A.完成了對非洲地理大發現的進程B.提供了侵略非洲的人文和地理資料C.滿足了西方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 D 解決了歐洲各國間瓜分非洲的矛盾8.恩格斯指出:“(19世紀早期)他們跨越了自己所處的階級,對工人階級身上的苦難給予了同情,并為之付出實踐;同時他們對未來的理想社會給出了自己的方案,但是他們沒有能力完成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頂層設計。”材料中的“他們”是指A.空想社會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者C.歐洲啟蒙思想家 D.第一國際成員9.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對歐美國家的貨物出口規模仍然較大,但已呈停滯乃至收縮狀態。在1860-1870年,英國資本中有52%投入歐洲和美國,而到1911-1913年,留在這些地區的英國投資僅剩25%。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英國A.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 B.國內消費市場急劇擴大C.已喪失殖民霸主地位 D 繼續推行重商主義政策10.明治維新開始后,政府推行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圖1為明治時期教育普及率曲線圖圖1據此可知,教育改革A.奠定了明治維新的理論基礎 B.凸顯了君主立憲政體的優越C.順應了工業文明發展的需要 D.打破了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11.1911年9月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建議接受海軍部于1909年4月提出的“一強標準”,即在主力艦上超過德國上力艦的60%。并于1912年3月18日正式宣布這一標準。這反映了當時A.英德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B.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C.英國社會對德國充滿不信任感D.德國已經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2.1921-1922年蘇俄工業和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輕工業生產有所增長,工人生活狀況得以改善,農業稅改革后的糧食征收任務幾乎百分之百完成,商品市場得到一定恢復發展。這得益于政府實行A.農業集體化 B.指令性的計劃體制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3.圖2為1947年新西蘭人大衛·洛所繪的漫畫《當醫生有分歧時》。畫面中,聯合國是一個躺在床上的“病人”。站在“病人”床頭的是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維辛斯基,他雙手按住“病人”的肩膀,要“病人”休息和靜養。站在床尾的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卻雙手用力地拽著“病人”的雙腿,要“病人”起來呼吸新鮮空氣和運動。作者意在強調圖2A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已經正式形成.聯合國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掣肘C.“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更具可操作性D.雅爾塔體系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14.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主題式學習時,研究了印巴分治、印度尼西亞獨立、“非洲年”等歷史事件。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是A.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B.亞非拉民族獨立意識初步寬醒C.亞非國家經濟現代化的成就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5.下表為1960-1980年美國總體就業及兩性就業狀況比較表年份 就業總人數 (千人) 男性就業數 (千人) 男性就業率 (%) 女性就業數 (千人) 女性就業率 (%)1960 69,628 46,388 83.3 23,240 37.71970 82,771 51,228 79.7 31,543 43.31980 106,940 61,453 77.4 45,487 51.5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美國A.就業勞動力質量登現逐年下降的趨勢B.女性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力量C.婦女運動使女性與男性在各方面平等D.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已得到解決16.2024年1月,不結盟運動第19次峰會通過《坎帕拉宣言》,強調要繼續加強南南、南北合作,全面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共識原則,共同應對發展中國家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據此可知,發展中國家A.通過加強協調為全球治理貢獻新的方案B.已經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最玉要力量C.運用國際合作機制解決等發展方面的問題D.成立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組織謀求共同發展第11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6分。17.(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是中世紀西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產物。這一基本矛盾,就是西歐不斷增長著的人口物質生活需要與其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不能滿足這種需要。解決這一矛盾,除了從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外,還必須依靠發展工商業,利用外部物質產品來補充內部需求缺口。在封建莊園制下,農奴家庭在原有份地上的生產難以維持不斷增長著的人口的生活,便分離出剩余的勞動力。農奴兼營的莊園手工業不能滿足領主的較高需要,這就為工商業專門化提供了市場需求;領主莊園可以輸出多余農產品,又能為專門手工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多余的農村勞動力轉而專門從事工商業便成為可能。從事工商業的人們聚居在一起,中世紀城市便因此自下而上地廣泛興起。-摘編自劉景華《封建時代中西城市比較的幾個問題》材料二自13世紀以降,市長制在中世紀英格蘭自治城市中普遍確立。地方社會選舉與中央王權任命相結合成為市長產生的基本方式。在市長選任過程中,利益斗爭充斥于地方社會,王權則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手段介入其中并加以管制。在市長選任機制下,市長既是“城市的人”,也是“國王的人”,在實際運作中較好應對了中央和地方的雙重壓力。市長選任作為國家治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平衡了地方自治與王國統一治理的內在張力,形成一種兼具合作與博弈、規制與彈性的央地關系。-摘編自姜啟舟《央地關系視閾下中世紀英格蘭市長選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世紀英格蘭確立市長制的意義,并指出中世紀自治城市與王權的關系。(12分)18.(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理大發現以后,打破了以往的閉塞,各大洲傳統的地區性海上貿易變為面向世界市場的全球貿易。交流的內容與數量急劇增加,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可可、中國的茶葉由此成為“世界飲料”、印度、南洋的香料亦普及為大眾調料。世界逐步變成“一個經濟單位”,南北美洲和東歐生產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亞洲提供各種奢侈品,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性活動。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給西歐帶來無限的經濟利益。--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世界經濟史》材料二經濟全球化至今已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貿易的繁榮和國際資本、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但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斷;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第二次全球化浪潮,這次浪潮的特征是以美國實力支撐的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體制;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為基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摘編自何帆《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浪潮》材料三全球化是合乎規律的歷史發展進程,但全球化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曾為兩次世界大戰所沖擊,因美國的金融危機而受重創。盡管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對全球化的沖擊,但最終還是回到全球化的軌道上,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摘編自張偉娟、陳永森《全球化的矛盾性及其歷史必然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的特點,并分析世界貿易對亞洲的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這一觀點。(要求:論證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1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4世紀到18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領域里的革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相繼聯系、承接起來的“鏈條”,將“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速信中解放出來······這種思想領域里的革命,至少在兩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一是推動了社會革命······再是進一步推動了實驗科學的發展,使技術發明建筑在日益完善的科學體系的基礎之上。-摘編自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思想革命”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永州市2025年上期高一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C A C D B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A C B D B A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6分。17.(18分)(1)原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生產力的提高,封建經濟得到一定發展(或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人口的增長;王權的支持等。(答三點得6分)(2)意義:平衡央地關系,有利于城市自治;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參與度,強化社會治理;為近現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借鑒。(8分)關系:一方面,城市借助王權來反抗封建割據勢力和封建領主對其剝削壓迫,獲得了自治權;另一方面,王權也給予了城市各種特權,以換取城市對王權的支持。(4分)18.(18分)(1)特點:以歐洲為主導;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形成了全球貿易網;貿易分工明確;貿易中心轉移。(答兩點得4分)影響:促進了商品的流動,大量白銀流入亞洲;豐富了物種交換,引進了外來作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亞洲的生產和飲食結構;導致殖民入侵,沖擊了亞洲的古老帝國,給亞洲帶來了沉重的災難。(6分)(2)示例論證:新航路的開辟和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全球化出現了第一次浪潮。但隨著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經濟全球化陷入低谷。二戰后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兩極格局的瓦解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但近些年來,一些國家或地區出現了逆全球化的主張和“脫鉤”的做法,給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從總體上看,經濟全球化雖有挫折,但依然不斷深化向前。(8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它言之有理也可。)19.(16分)(1)論題:(2分)(2)闡述:(12分)【賦分等級及要求】等級 分數 要求第一等級 9-12分 將思想革命置于14-18世紀歐洲的時空背景下考察,運用唯物史觀對思想革命做出全面、深刻解釋。史論結合緊密,邏輯結構嚴密,表述非常清晰。第二等級 5-8分 較好地結合材料與時代背景,對思想革命進行分析。史論結合較緊密,邏輯較嚴密,表述較清晰。第三等級 0-4分 脫離材料與時代背景,對思想革命概括不準確,歷史解釋不全面,評價不客觀。史論結合不緊密,結構不完整,表述不清晰。(3)總結:(2分)示例論題:思想革命推動社會進步(2分)闡述:14-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西歐相繼發生了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沖擊了封建神學束縛,促進了思想解放,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發展。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近代科學興起。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反對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理論武器,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12分)綜上所述,思想革命通過解放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政治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其它觀點,如“思想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思想革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等言之有理的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