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 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課堂導入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時間、地點: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 (2)特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3)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 《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共同綱領》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的性質,而《共同綱領》不僅規定了新中國的名稱、新中國的性質,同時還給新中國規定了政權機關、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總原則。 《共同綱領》是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是建國初期的施政方針。所以,《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想一想】為什么說《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 ③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確定了首都、國旗、紀年、代國歌等。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共同綱領》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共同綱領》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 注:上圖為視頻““【知識解析】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 (上)”和“【知識解析】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下)”截圖, 如需使用,請插入視頻。 選擇播放視頻“【知識解析】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上)”和“【知識解析】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1.剿匪鎮反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戰爭已取得基本勝利,但還沒有完全結束。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要求解放軍全體指戰員: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2.土地改革 (1)背景: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尚有約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過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3)意義: ①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重要步驟(舉措); ②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 ③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就舊中國一般的土地狀況來說,大體是這樣的: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約70-80%的土地,他們借此殘酷的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90%以上的貧農、雇農、中農和其他人,卻總共只占有約20-30%的土地,他們終年勞動,不得溫飽。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第一條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第二條 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 第四條 ……地主兼營的工商業及其直接用于經營工商業的土地和財產,不得沒收。不得因沒收封建的土地財產而侵犯工商業。 第六條 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 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動…… 第九條 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及其他農村社會階級成分的合法定義,另定之。 第十條 所有沒收和征收得來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均由鄉農民協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對地主亦分給同樣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并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選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想一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革命和改革相比,新中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特點?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特點: ①目的上,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工業化開辟道路(以往土地改革主要是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支援革命,保證革命勝利); ②政策上,保護富農經濟,保護工商業(保護直接用于經營工商業的土地和財產); ③范圍和規模上,除少數民族地區外的新解放區,有三億多農民分到土地(以往最多的一次是一億多農民分到土地)。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合作探究】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理解: ①(反帝)反封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 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只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才能徹底推倒封建主義(制度),完成反封建任務; ③要解放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也只有通過土地改革。所以,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3.穩定物價 (1)平抑物價 背景: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的不法行為導致物價上漲,市場混亂。 過程:銀元之戰,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解決。米棉之戰,用經濟手段解決。 (2)統一財經 原因:使物價初步穩定,只是治標,要想從根本上穩定市場和物價,恢復和發展生產,必須解決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的問題。 措施: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 意義: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權得到鞏固;為有計劃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材料 新中國剛成立時,有些人懷著不同的心情。公開宣稱:中國共產黨人進得了城市,卻管不了城市。他們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經濟卻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價上漲20倍,不到一年里全國發生四次物價上漲。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4.抗美援朝 (1)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侵略朝鮮。同時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 美軍在仁川港登陸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4.抗美援朝 (2)過程: 1950年10月,應朝鮮政府要求,黨中央決定入朝作戰,毛澤東派遣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 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美國被迫同意進行談判。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 板門店簽字儀式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4.抗美援朝 (3)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楊根思 黃繼光 邱少云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知識小結】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削弱,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兩極格局形成。 (2)內容: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結果: 迎來一次建交高潮,按照“一邊倒”的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在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 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影響 積極影響 政治上:為新中國得到國際承認,發展對外關系,粉碎帝國主義的孤立政策起了積極作用。 經濟上:為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提供援助支持. 軍事上:為挫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包圍提供了堅強后盾 消極影響 為維護同盟,在國家利益上不得不部分地向蘇聯作出違心讓步;影響和限制中國同美國等西資國家經濟交流,不利中國經濟建設。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6月,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周恩來總理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2)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召開;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因美國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3)亞非會議: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周恩來在亞非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 ——《 周 恩 來 年 譜(1949—1976)上卷》 【想一想】周總理所說的“同”和“異”分別指的是什么? 同:有相同的歷史遭遇,都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和統治;有共同的愿望維護獨立,謀求發展。 異: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見和分歧。 “求同”:共同的反對殖民主義、謀求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的愿望。 “存異”:保存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建設道路。 萬隆會議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4)建交:從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 1950年2月14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建國初期部分建交國家及時間 國名 時間 國名 時間 前蘇聯 1949.10.3 越南 1950.1.18 保加利亞 10.4 印度 4.1 羅馬尼亞 10.5 印度尼西亞 4.13 朝鮮 10.6 雅典 5.9 匈牙利 10.6 丹麥 5.11 波蘭 10.7 緬甸 6.8 蒙古國 10.16 瑞士 9.14 阿爾巴尼亞 11.23 列支敦士登 9.14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材料三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想一想】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背景(依據)及其歷史意義。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背景(依據): ①遵循聯合國憲法的宗旨和原則;②《共同綱領》規定的外交原則;③毛澤東主席宣告的建交原則;④中印兩國政府舉行談判的外交實踐。 歷史意義: ① “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②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③推動中印、中緬關系的發展;④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工業化的初步建立 ①提出: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提出。 ②內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一化三改”)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會主義工業化——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①成就: 新建飛機制造、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工業部門,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中西部新建了鋼鐵、煤炭、電力等工業設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②結果: 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工業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①目的: 適應國家工業化的要求;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 ②內容: 農業,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手工業,按照農業方式實現合作化; 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進行公私合營,到1956年全部完成。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工業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③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 ④結果: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工業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就全國范圍來說,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因此,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20次會議毛澤東講話 ①背景 1952年國慶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③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②時間、地點: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想一想】憲法的頒布具有怎樣的意義? 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③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軍隊和華僑選出的代表組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包括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 和產生辦法,由選舉法規定。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③內容: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56年黨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④意義: 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在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中國憲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到2014年底,全區(西藏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干部已有11萬多人……占全區干部總量的70%以上。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準,變通執行或停止執行。 ——《西藏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過渡時期 總路線 第一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 “一化” “三改” 《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 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 政協制度 民族區域 自治制度 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初步確立 初步構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國內經濟 政治條件 國際形勢 人民民主原則 社會主義原則 【知識小結】 課堂小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人民政權的鞏固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 標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國大典 意義: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土地改革:背景、過程、影響 穩定物價:原因、措施、結果 抗美援朝:背景、過程、影響 外交方針 參加日內瓦會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經濟領域——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 “一邊倒”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政治領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課堂小結 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把我們的人民共和國鞏固好、發展好,繼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 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