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28課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1.綜合國力概念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閱讀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填寫時 期 時代特點 科技成就 重大工程建設20世紀 80年代20世紀 90年代21世紀初 (至2011年)2.綜合國力提升表現(1)1984年至1988年我國經濟加速發展:五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1%,工業總產值達6萬多億元,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1990年“七五”計劃(1986-1990年)各項指標絕大部分完成或超額完成:提前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1991年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1)我國取得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斗爭的勝利,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2000年“九五”計劃(1996-2000年)的主要任務完成或超額完成:我國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1)1983年,我國研制成功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填補了國內巨型計算機研制的空白;(2)1988年,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1)1999年,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2)1999年“神威”計算機的問世,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高性能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封鎖。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西電東送、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重大工程捷報頻傳。(1)成功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國家戰勝非典疫情(2003年),奪取汶川抗震救災勝利(2008年),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以來);(2)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3)人民生活: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重要學科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1) “神舟五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成功進行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2)“嫦娥一號”首次完成繞月探測。到2011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國,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想一想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圖表顯示出的歷史現象并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變化情況表年份 農民收入/元 家庭經營收入 工資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數額/元 比重/% 數額/元 比重/% 數額/元 比重/%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4.4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1998 2 160 1 466 67.9 574 26.6 120 5.62003 2 622 1 541 58.8 918 35 163 6.2——《2004年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現象:改革開放后農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長,且收入結構趨向多元。出現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鄉鎮企業的大量創辦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推動了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結合所學,分小組討論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及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① 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③ 堅持黨的領導;④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⑤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⑥ 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等。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小組合作探究1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1.構想提出及其內涵(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戰爭,三十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斎唬俅蛉?,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善。(2)內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2.香港、澳門問題解決(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國政府分別同英國和葡萄牙政府簽署了中英、中葡聯合聲明;(2)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3)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香港、澳門的回歸,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2.香港、澳門問題解決(4)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促進港澳經濟社會的發展①中央政府依法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府嚴格按照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取得顯著成績。②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關于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補充協議,促進內地與港澳之間的貨物、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實現了港澳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同時,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個人赴港澳旅游,擴大人民幣在香港、澳門業務,推動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3.海峽兩岸關系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后,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兩岸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告臺灣同胞書》海協會與?;鶗_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國家分裂法》,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反國家分裂法》海協會會長與?;鶗麻L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汪辜會談”兩位領導人在北京會面,是繼重慶談判以來兩黨主要領導人的首次會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胡連會兩位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習馬會1979年元旦1992年11月1993年4月2005年3月2005年4月29日2015年11月7日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外交政策的戰略性調整(1)目的: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2)依據: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4)成效:①1979年1月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關系正?;?br/>②中國外交得到全方位發展,一個有利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初步形成。(3)內容:中國主張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富貧、強弱一律平等;中國決不稱霸,也堅決反對任何霸權主義。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對一切國際問題都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借口,占領別國領土、干涉別國內政。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 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關系新格局(1)積極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分別同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及歐盟等建立了發展面向21世紀雙邊關系的基本框架;這一時期,我國向國際社會提出發展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國關系 …… 倡導并致力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有利于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國際事務的壟斷,展現了中國為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國際關系走向民主化的誠意、智慧和力量。——《中國共產黨簡史》湯因比的最后吶喊——未來屬于中國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 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關系新格局(2)同美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2001年,美國戰機在中國南海空域挑釁,發生了撞機事件。面對美國侵犯中國主權的野蠻暴行和在雙邊關系中挑起的種種事端,中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1999年5月9日,廣州各大高校學子們走上街頭抗議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1999年5月8日下午,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前高舉抗議書,抗議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野蠻行徑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使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造成正在使館中工作的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不幸犧牲,同時炸傷數十人,使館館舍嚴重損毀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 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關系新格局(3)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睦鄰友好關系倡導并推動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中國參與創建或參加的部分國際組織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 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關系新格局(4)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參加多邊外交各個領域的活動①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2000年9月7日,在中國倡議下,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中、美、俄、英、法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首腦舉行聯合國歷史上的首次會晤。②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0年9月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首腦會議在紐約舉行2001年10月21日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3.進入21世紀(到2011年):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1)提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總體布局,積極開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動;(2)大國關系:中美關系總體穩定,中俄關系高水平發展,中日關系在曲折中發展。2003年,中國與歐盟確定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經貿合作迅速發展;(3)周邊關系取得突破:2002年11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相關國家在南海開展務實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2008年5月,胡錦濤訪問日本,兩國領導人共同發表 《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2012年9月,針對日本政府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中國政府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 的聲明》和《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并通過常態化執法巡航等措施,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實施管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3.進入21世紀(到2011年):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4)通過多邊舞臺,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②從2009年開始,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增強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③積極參與安全與反恐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充分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及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示意圖(迄2018年)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想一想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90年代,中國同東南亞各國關系進入全面發展時期。1997年,東南亞地區爆發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采取積極行動,對緩解危機、穩定東南亞地區經濟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東盟各方面關系全面加強: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碩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發展”目標高度契合。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廣泛共識。2021年11月,習近平指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年來……我們擺脫冷戰陰霾,共同維護地區穩定。我們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促進共同發展繁榮,讓20多億民眾過上了更好生活?!?br/>——摘編自黃慶、王巧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處理同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原則。(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處理同周邊國家關系的根本區別。(1)對東南亞的經濟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贏,共同繁榮;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2)美國處理周邊國家關系以美國利益、美國優先為出發點,奉行霸權主義、干涉主義等原則,犧牲周邊國家的利益。中國處理周邊國家關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經濟共同發展繁榮、文化交流為方式,奉行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等五項基本原則。課堂小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綜合國力概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外交政策的戰略性調整“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綜合國力提高表現海峽兩岸關系構想提出及其內涵香港、澳門問題解決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關系新格局進入21世紀(到2011年):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課堂小結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排除萬難,共克時艱。一定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