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檢測題答案2025.06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C C A C B A D A B D C B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D A A C D A B D C B D B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題(18分)(1)都城:開封(或東京);(2分)問題:遼占據幽云十六州(或遼建立后,不斷向南擴張)(2分);領域:政治、經濟(生活)、文化。(2分)(2)特征:由民族政權并立到實現統一;(2分)機構:御史臺、樞密院。(順序不得顛倒,4分)(3)特點: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多元化管理。(2分)意義: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分)(4)啟示:統一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要堅決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發展呈現多元一體趨勢,要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任答一點得2分)27題(16分)(1)制度:行省制度;(2分)意義: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2分)(2)目的:加強(集中)皇權;(2分)改革措施: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分化軍權。(4分)(3)機構:軍機處;(2分)影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分)(4)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或君主專制不斷強化)(2分)28題(16分)(1)荷蘭;(2分)鄭成功收復臺灣。(2分)(2)蒙古族;(2分)渥巴錫。(2分)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2分)(3)【示例一】觀點:開放則國強,閉關則落后(2分)論述:鄭和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為維護統治,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1757年,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綜上,開放則國強,閉關則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學習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促進中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4分)【示例二】觀點:政治腐敗會導致國家滅亡(2分)論述: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爆發了農民大起義。1368年,朱元璋率領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農民大起義。1644年4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禎自縊,明朝滅亡。由此可見,政治腐敗會導致國家滅亡,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整頓吏治,以民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4分)【示例三】觀點: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2分)論述:鄭和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明朝中期,我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抗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戚繼光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17世紀中期,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帝年在1685年和1686年命令清軍兩次在雅克薩痛擊沙俄軍隊,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綜上所述,杰出人物可以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我們要學習他們身上勇于擔當、熱愛祖國、百折不撓的精神,做一名新時代好少年。(4分)七年級質量監測歷史試題 20257注意事項:1. 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收回.2. 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答在本試卷上不得分.第Ⅰ卷(共50分)第Ⅰ卷為選擇題,共25道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直到今天仍發揮重要作用”, 由這段世界遺產委員會頒獎詞可知:大運河(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水道 B.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C.貫通南北,連接了五大水系 D.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的交流2.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高中階段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這些措施與我們古代科舉制所產生影響一致的是( )A.擴大了選官的范圍 B.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C.促進了社會的公平 D.提高了官員的素質3.我國歷史上有一位女皇帝,她重視人才,知人善任,開創盛世局面,下列關于這位女皇帝說法正確的是( )A. 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B. 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C.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D. 統治時期國家進入鼎盛時期4. 唐朝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中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但學者們長期認為秘色瓷最早誕生于五代,直到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終印證了唐代就生產秘色瓷。這說明( )A. 文獻史料需要實物的印證 B. 唐朝詩歌和瓷器制造業十分繁榮C.詩歌能全面真實還原歷史 D. 只有實物史料才能反映真實歷史5.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因叛亂出現的凄慘破敗景象,百感交集,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造成“國破”的“叛亂”爆發的原因之一是( )A. 北方少數民族軍隊叛亂 B. 藩鎮割據局面加劇矛盾C. 各地的節度使勢力膨脹 D. 唐朝國勢逐漸由盛轉衰6.某校歷史興趣小組以“盛唐氣象”為主題進行項目化學習,形成如下成果展示表格,其中符合描述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狀況的詩句是( )領域 狀況經濟發展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民族關系 ?社會風氣 輦前人才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A.兩渡西域通絲路,天下為此君一人 B.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C.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7.唐朝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其他國家。下列史實體現“大進”的是( )A.玄奘西行學習佛經 B.遣唐使來華學習中國文化 C.文成公主入藏 D.鑒真東渡弘揚佛法8.下面的示意圖反映了11世紀前后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和統治者采取的對策,①和②處分別對應的是( )A.科舉取士 貞觀之治 B.察舉制度 三省六部制C.藩鎮割據 唐朝滅亡 D.崇文抑武 王安石變法9. 學會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歷史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對圖1圖2解讀最準確的是( )A.形成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 B.造成藩鎮割據局面重現C.加強對吐蕃諸部的管轄 D.導致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10.起源于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建立過巨大功業,曾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古老民族( )A. 由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女真政權 B. 曾建立中國歷史上全國統一的王朝C. “澶淵之盟”后與宋保持長期和平 D. 統治疆域范圍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11. 岳飛在《滿江紅》里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與這段描述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遼滅北宋 B. 金滅南宋 C. 元滅南宋 D. 金滅北宋12.馬克思曾這樣評價中國某歷史人物:“他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這一歷史人物率軍進攻過的政權是( )A. 遼 B. 南宋 C. 西夏 D. 金13.辛棄疾和陸游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詞作中常表達壯志難酬的幽憤,如下表所示。造成這種現象的歷史社會背景是( )詞人 代表作詞句辛棄疾 《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陸游 《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A. 宋遼澶淵之盟 B. 南宋偏安江南 C. 岳飛含冤而死 D. 詞人懷才不遇14.蛇年央視春晚拉薩分會場,藏語新歌與國風交響同奏華章。從元朝到今朝,西藏用七百年的時間回答“唯有多元一體”,元朝在西藏設置的管理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護府 C.北庭都元帥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帥府15 . 據記載,汴京“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勾欄則從早到晚“全年不歇”,有很多說書人在此賣藝謀生。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有可能會在此聽到( )A.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B.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C. 文天祥的《正氣歌》 D. 關漢卿的《竇娥冤》16 . 宋元時期,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這一時期交流頻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交通發達,海陸絲綢之路暢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C.新航路開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間聯系 D.西方進行工業革命對外擴張17.朱元璋設立某機構“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歷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日軍軍情。該機構是( )A. 御史大夫 B. 轉運使 C. 錦衣衛 D. 東廠18 .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C.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19 . 下圖所示的建筑群于1420年建成,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該建筑群( )A.從宮城到外城以中軸線對稱展開B.在建成之際正式成為明朝的都城C.由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等人設計D.核心是紫禁城,位于皇城的正中20.黃仁宇評價:張居正改革是‘官僚體系自我調節的巔峰,卻未能突破傳統框架’。”這強調其根本局限在于( )A.個人道德缺陷 B.未觸動封建制度根基 C.忽視農業生產 D.過度依賴海外貿易21.清朝軍機大臣,都是只用親信,不問出身。皇帝旨意直接以廷寄發出,部院和各地方折本不經內閣直接送達皇帝。這樣做的真實目的是( )A.加快辦事效率 B.精簡冗官機構 C.打破世俗門第 D.強化君主權力22. 康熙帝在《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中寫道:“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這里的“捷音”是指( )A.《尼布楚條約》簽訂 B.東南沿海倭患解除 C.臺灣歸入清朝版圖 D.平定噶爾丹叛亂23.為保衛祖國疆土,1685年,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并進,圍攻盤踞雅克薩的侵略軍。下圖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在這次戰爭中投入使用。這場戰爭( )A.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B. 抗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C.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D. 打敗入侵的荷蘭殖民者24.宋應星在研究中,留心人力踏轉龍骨車和牛力轉動龍骨車之間的功效差別,推算了一畝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積和稻秧生長的時日,比較了胡麻、蓖麻子、樟樹子的榨油量,記錄了手工業和農業工具構成部件的尺寸等。這表明他注意( )A.汲取傳統智慧 B.中外對比研究 C.總結現實經驗 D.運用數據說明25.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以上材料說明( )A. 京劇孕育徽劇 B. 京劇由博采眾長而成 C. 徽劇就是京劇 D. 徽劇形成于乾隆年間第Ⅱ卷 (共5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3道題,26題18分,27題16分,28題16分)26. (18分)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起于多元,源于本土,碰撞交融,但又是一個整體,多元一體是其顯著特點。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雙方關系惡化,宋朝封閉了榷場,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為元代雜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中國歷史地圖冊》 ——《中國民族史綱要》(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回答,北宋定都于何處?(2分)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關系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2分)歸納這一時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領城。(2分)材料二: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的變化。(2分)元朝時負責監察事務和軍政事務的機構分別是什么?(4分)材料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多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統治者更是將“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作為治理邊疆的方略。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漢族聚居區實行郡縣制,在維吾爾族地區尊重當地習俗,只對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這些多元化的邊疆管理體制在清朝前期對維護邊疆穩定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摘編自陳躍《“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2分)并簡述這種邊疆管理體制的意義。(2分)(4)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家觀和民族觀角度,談談所得到的認識或啟示。(2分)27.(16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內容。歷代王朝不斷調整,強化君主專制,以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安定。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員的權力相當大。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1)由材料一可知元朝統一后實行什么制度?(2分)依據材料歸納實施該制度的意義。(2分)材料二:明太祖認為元朝的中央體制很不理想,特別是中書省的丞相權力過大,“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容易使皇權旁落。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權力過重。…因此,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目的就是集中皇權,使“權不專于一司”“事皆朝廷總之”。——寧欣《中國古代史》(2)根據材料二,明太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明太祖在中央的改革措施有哪些?(4分)材料三:故宮導游說“這個不起眼的’偏房’(下圖),在雍正時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為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3)導游所說的“偏房”指的是清朝的哪一機構?(2分)它的設置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2分)28.(16分)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風雨兼程的歷史。結合所學,回答問題。(1)連橫《臺灣通史》記載:“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材料中的“貴國”是指哪個國家?(2分)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史實?(2分)(2)下圖大事年表中的土爾扈特部屬于哪個民族?(2分)該部落是在誰的領導下回歸祖國的?(2分)其回歸有何意義?(2分)時 間 相關史實1368年 元朝滅亡,明朝建立1405年 鄭和開始下西洋1553年 葡萄牙攫取我國廣東澳門的租住權1561年 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1636年 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62年 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1771年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685年 雅克薩之戰1689年 中俄雙方在尼布楚進行談判1757年 清廷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3)選擇上圖大事年表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分)試卷第10頁,共1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下歷史期末答案202507..docx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