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級高二下學期歷史(選考)期末考試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4頁,20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毎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25年國產動畫電影《哪吒2》中,東海龍王敖光使用的龍牙刀是當時少有的青銅兵械,民眾在農田的集體勞作主要使用的是石器和骨器。下列與電影《哪吒2》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文化遺存是A.良渚古城遺址 B.西安姜寨聚落遺址C.安陽殷墟遺址 D.四川成都的武侯祠2. 先秦時期,荀子認為“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漢代董仲舒強調“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二者的主張都著眼于A.加強中央集權 B.弘揚儒家思想C.探索治理途徑 D.遏制豪強勢力3.《通典》記載,唐初大理地區“頗解陰陽歷數……以十二月為歲首”。伴隨唐和南詔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時期,南詔境內已普遍行用以正月為歲首的唐歷。這一變化A.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 B.促進了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統一安定4.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A.儒學的復興 B.世俗文化的影響C.南宋的偏安 D.崇文抑武的實施5.明萬歷二十七年,山東臨清稅務馬堂科征無度,致使商店紛紛倒閉,萬余民眾在織筐工匠王朝佐的帶領下罷市,史稱“臨清民變”。明天啟年間,州守陳一經在堂署之左建立了王烈士祠,以“嘉其義行”。明朝后期類似的民變有幾十次,領導者多為工匠、商販、作坊主。材料可以用來佐證明朝后期A.君主專制強化 B.社會流動普遍C.賦役制度調整 D.商品經濟發展6. 康熙年間,清政府組織實測,編繪了用經緯度表示地理要素的地圖——《皇輿全覽圖》。繪制過程中,西方傳教士負責技術指導和主要編繪工作,地方官員和相關人士則承擔后勤保障和輔助工作。該地圖的編繪表明A.康熙帝將先進技術用于國家治理 B.中國緊跟世界發展潮流C.清代前期逐漸放棄閉關自守政策 D.現代中國版圖已經定型7.廣東商界數百年舊習,在農歷年初二雇主請雇工吃飯,如席間雇主將雞頭對著某工人說:“辛苦你一年了,多吃點,莫客氣”,這意味著該工人要被辭退,這一習俗被稱為“無情雞”。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廣州大多數工會與雇主約定,解雇工人務須經工會同意。這一變化折射出A.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B.農村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C.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D.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8.1928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依靠“紅色圩場”(圩場:鄉下的集市)進行零星貿易。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關于蘇維埃經濟建設的決議》,鼓勵各種群眾的、私人的商業機關去尋找新的商業關系,開辟通商道路。上述措施A.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 B.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C.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D.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9.下圖是1964年第7期《人民畫報》海外版封底刊登的“鸚鵡牌呢服裝”整版廣告,其廣告語為“款式新穎,美觀大方,選料上乘,縫工精細,規格齊全,尺碼標準。”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C.國民經濟體系趨于完備 D.社會主義改造成效顯著10.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圍繞廣東農民陳志雄承包魚塘、雇工經營開辟專欄,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大討論(見下圖),1982年廣東省農業委員會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討論A.有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 B.導致多種經濟成分并存C.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D.促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入11.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27年,古羅馬處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期:階級斗爭、奴隸起義和愈演愈烈的軍人干政嚴重地威脅著國家的存亡。提比略·格拉古和他的兄弟蓋約·格拉古一度勇敢地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由于元老院的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這說明A.內部危機決定改革失敗 B.改革不適應社會的發展C.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D.帝制不適合羅馬的發展12. 中世紀“國王靠自己活”成為歐洲各國的財政共識,但從14世紀中葉開始,來自賦稅的收入超過傳統收入,成為王室的主要收入,傳統常規收入(來自王室領地)所占比例從1202 -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這種變化意味著國王已從“靠自己活”轉向“靠臣民活”。據此可推知,當時法國A.王權呈現出加強的態勢 B.等級君主制的逐步確立C.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 D.市民政治權益得到保障13.為了深入解讀蒙娜麗莎的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動用了“情感識別軟件”,發現她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這份結果令人驚詫。而這一切都是達·芬奇早就“計劃”好的,他認為畫家應該留下一些東西給欣賞者去反思、猜測。這可以說明達·芬奇A.注重理性主義運用 B.充滿科學探究精神C.深受經院哲學影響 D.具有人文主義思想14.下圖反映了1810-1840年美國棉紡織業的增長,這造成美國A.壟斷組織出現 B.南北矛盾加劇C.西部領土擴張 D.全球市場擴展15.在斯大林的設想中,蘇聯通過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壓縮輕工業的產能及壓低出廠價格等方式降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比例,從而形成居民的“強制儲蓄”。1940-1985年蘇聯居民用于儲蓄的資金總量變化圖蘇聯的這種儲蓄管理辦法A.推動了農業集體化的發展 B.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積累了重工業所需的資金 D.調整了國民經濟的結構16.1968年,加勒比自由貿易協會成立,該組織在成立初期規定,“發達”和“不發達”成員國分別在5年和10年內取消其他成員國的進口稅。這說明該組織A.具有反殖民主義性質 B.打破兩極格局的束縛C.主張成員國公平合作 D.提倡資本全球化流動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第一部分轉錄《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的全文,并簡述了歷代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述了公元2年西漢版圖內103個郡(國)的政區建置,并在郡(國)縣(道、邑、侯國)條下記載了戶口、山川水澤、水利設施、聚落、災害、名勝、古跡、地方特產、石礦及其管理機構。第三部分分別論述全國12個區域的興衰與經濟地理,以及有關域外的記述。此體例為后世所沿用。——摘編自《對<漢書·地理志>的幾點認識》材料二 內閣大庫檔案指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內容涉及“歷朝政府所奉之硃諭,臣工、繳進之敕諭、批折、黃本、題本、奏本,外藩屬國之表章,歷科殿試之大卷”。如下圖所示,內閣大庫由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包括紅本庫和實錄庫等兩座庫房。紅本為京內外官員匯報經辦政務之題本,因經皇帝批閱或代皇帝以朱筆批示,故名為紅本。其中的清代內閣秘本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內閣大庫位置示意圖——摘編自《中國典籍博物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書·地理志》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此書的寫作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為內閣大庫檔案撰寫一份解說詞。(6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9世紀,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場“時間革新”。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時間測量方法和時間文化五花八門,隨著各地聯系的加強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不便。早在18世紀,英國海上霸主地位逐漸確立,許多西方航海從業者將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經度確定為本初子午線。19世紀60年代后,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先后將格林尼治時間確定為標準時間。1884年,25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達成協議,統一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時或稱“標準時”。然而,沒有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會有世界時制度的出現。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由此,世界時制度開始在全球確立。19世紀中葉,人類社會的時間文化也發生重大變化。伴隨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鐘表在西方社會逐漸普及。工業化進程與鐘表的普及相互促進,它們共同推動生產生活走向規范化、節奏化,使守時成為人們有條件遵守的美德。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這種新的時間文化很快外溢。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獎勵優秀學生的獎品中就有懷表。在奧斯曼帝國,各大城市于19世紀最后30年建造了一座座鐘樓。至19世紀末,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這種精確到分秒的時間裝置都已成為一種新的時間文化的象征。——摘編自[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時間革新”的含義并簡析其產生條件。(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時間革新”的歷史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稱中國“舊史”“不知有國家”“不知有群體”“不知有今務”“不知有理想”“庫中數十萬卷之著錄”是“君學”而非“國學”,因此提出“中國無史論”,掀起了“史屆革命”。同年,馬敘倫在《中國無史辯》一文中則提出針對性觀點——“中國有史”,認為:“若夫吾民族千百年來,所以屢受外界之侵凌,而究能獲最終之戰勝,與夫禮俗、學問、美術、技藝、文教、武功之稱雄于東亞者。非官書曷由知之 ”——摘編自王汛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等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針對材料中的全部或部分內容,擬定一個觀點,并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闡述合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938年4月,魯迅藝術學院(魯藝)在延安成立。毛澤東在開學典禮上提出:“藝術工作應以統一戰線為方向,聯合‘亭子間的人’(城市左翼文化人)與‘山頂上的人’(根據地文藝工作者)”,并強調“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魯藝早期創作呈現多元性:戲劇系排演果戈里的《欽差大臣》、曹禺的《日出》;音樂系創作《黃河大合唱》(1939年)、演奏《彌撒》(德國巴赫)。但排演的“洋劇”“洋戲”讓延安群眾看不懂,聽不懂,說他們演戲是“裝瘋賣傻”,唱歌是“哭爹喊娘”。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號召魯藝師生要走出“小魯藝”(魯迅藝術學院),走進“大魯藝”(人民群眾的生活),參與實際的社會生活……把自己的立足點落到工農兵這邊。會后,魯藝調整方向,師生深入農村采風,如木刻家古元曾到農村做了半年的小學教員等。這一時期創作了秧歌劇《兄妹開荒》(1943年)、新歌劇奠基之作《白毛女》(1945年),形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作模式。——摘編自沙健孫主編《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等材料二 抗戰時期魯藝云集了眾多藝術人才,創作了大量的木刻作品,其中古元的《減租會》(如下圖)因反映農民生活變革引發熱議。魯藝美術系曾舉辦木刻展覽會,得到了社會各界贊譽,在民眾中擴大了影響。1944年11月12日《新華日報》報道,“有的人就向我們來要木刻畫……各國的記者名流看了展覽總會帶幾幅木刻回去。”木刻作者看了這些報道,一種對延安木刻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鼓舞了他們的戰斗士氣。古元《減租會》——摘編自謝春《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藝術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魯藝文藝創作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簡析影響其不同的原因。(8分)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抗日戰爭時期魯藝的文藝創作。(4分)廣州六中2023級高二下學期歷史(選考)期末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A B D A C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A D B C C17.(1)時代特征:政治: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社會治理能力加強;經濟上:獎勵農桑,發展手工業,興建水利工程,形成一些區域經濟特色;民族與外交:開通絲綢之路,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家之間的交流。(3個角度,6分)意義:為國家治理提供參考;為后世地理志寫作提供范本。(2點,2分)(2)示例: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被稱為內閣大庫檔案。明朝時內閣是輔助皇帝政務的中樞機構,清朝時處理一般公文,各地的政令文書通過龐大的流轉體系上傳下達,成為皇帝實行統治的重要工具。為了收藏這些涉及國家治理和對外關系等諸多內容的檔案,政府改建了文淵閣和藏書樓。這些檔案是明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為政府施政發揮了參考作用,保留至今成為研究明清史的檔案史料。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圍繞內閣大庫檔案的職能、設置原因、影響展開論述,三個角度,6分)18.(1)含義:世界各地由使用不統一的地方時到逐漸使用統一的世界時制度,以及追求到分秒的時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普遍認同的觀念。(2點,2分)產生條件:政治: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與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經濟:加強各地聯系的客觀需要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生產: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技術進步和鐘表技術的日益進步;推動國家:英美法主要列強以及各國政府對此的推動。(3個角度,6分)(2)影響: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便利了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促使生產生活走向規范化、節奏化;有利于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加快工業化進程/推動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形成世界普遍通行的時間文化,有利于世界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世界的聯系。(3點,6分)19.(12分)示例1觀點:梁啟超的“中國無史論”折射出晚清時期中國向近代化的艱難轉型。闡述: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列強在中國競相劃分勢力范圍,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先進知識分子對“民主”“民權”的呼聲越來越高。1898年,梁啟超參與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顯示出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孱弱,群眾基礎較為薄弱。1902年,梁啟超宣揚“中國無史論”,本意在于通過重新界定“什么是歷史”或“歷史應該講什么”,將史學從封建時代的“君學”轉變為適應資產階級改良所需的“國學”“民學”,建立起國人對“民主”“民權”的認同,從而將國人從專制君主的臣民轉變為近代國家的公民。綜上,梁啟超的“中國無史論”體現出晚清時期向近代化轉型的趨向,故必須將其置于特定時代進行理解。示例2觀點:馬敘倫的“中國有史論”體現出民族危機加劇背景下亟需借助傳統文化提振民族自信。闡述:19世紀末以來,列強在中國競相劃分勢力范圍,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在此背景下,馬敘倫認為亟需以民族主義強調立場,強化文化認同,整合民族力量。馬敘倫批駁“中國無史論”,主張“中國有史”,通過列舉中國古代“禮俗學間、美術、技藝、文教、武功”等領域足以稱雄東亞的傳統文化(如科舉制四大發明等),借以提振民族士氣,也是對梁啟超“新史學”的回應,更是對傳統史學價值的再挖掘,賦予了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所以,“中國有史”是一種帶有強烈現實政治訴求的史學立場,彰顯出鮮明的近代民族主義追索。示例3:觀點:近代中國史學社會功能的增強服務于救亡圖存的時代訴求。闡述:中國傳統史學,無論私修、官修,都集中于記述“帝王將相”等主要歷史人物的事跡,服務于封建王朝的國家治理體系,以期供統治者鏡鑒,政治屬性極為突出,缺乏對普通人的記載與關注。近代以來,伴隨著列強的入侵,《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無論是梁啟超的“中國無史論”還是馬敘倫的“中國有史論”,從目的來看,都在關注歷史對國民啟蒙、民族存亡的重大社會功用,都著眼于近代化轉型與民族國家意識,雖立論有別,卻殊途同歸。從史學傳播來看,隨著近代思想啟蒙的深入、民眾識字率的提升、史學知識成為學生的必備學科知識,歷史學成為影響民眾的重要學術門類。因此,史學社會功用的增強是近代社會的產物,也促使史學自身進入了繁榮發展期。論述部分至少寫2組事例:史實+邏輯分(關聯材料),每組4分,共8分,如寫了3組或3組以上事例,則按寫得最好的兩組給分,最高分不超過8分。20.(1)不同:會前借鑒西方經典,會后采用本土化形式;會前創作呈現多元性,會后聚焦農村生產和抗戰;會前局限于“小魯藝”的專業創作,會后參與實際社會生活。(2點,4分)原因: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指導;適應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需求;進一步落實全面抗戰路線;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需要;(2點,4分)(2)評價:抗日戰爭時期,魯藝的文藝創作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抗日服務;宣傳了抗戰,起到社會動員作用;調動了邊區軍民的抗日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抗日形象,贏得反法西斯同盟支持。(2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