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期高一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 寺洼遺址聚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考古研究中最重要成果之一。該聚落被三重“圍壕”環繞,每條寬約9-11米,內、外圈深約3-4米,且呈規整長方形,與后世城墻“拐角”結構極為相似。這可以說明當時( )A. 早期城市建筑形成規制 B. 人居環境的建筑智慧C. 早期國家形態趨于成熟 D. 氏族間戰爭相對頻繁2. 秦朝為加強對百官的監督,出臺了許多律令法規。其中岳麓秦簡《廷卒令·乙計一》中有記載:“(官吏)有不從律令者,都吏監者舉劾,問其人。”這些法規( )A. 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B. 有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C. 說明秦朝法律繁瑣嚴酷 D. 完善了政府部門間的監察體系3. 隋唐時期,每個坊區四周均筑有圍墻,坊門天明擊鼓而開,日落擊鼓而閉,夜間不得隨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場交易,市區之外不準交易。但是到了唐后期,一些工商業發達城市的管理制度漸趨廢弛,政府的城市社會管理制度也隨之更新。這一變化從側面反映了( )A. 市民階層形成 B. 坊市制度的瓦解 C. 商品經濟的發展 D. 國家政局的穩定4.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呼吁:“匡維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責乎?”王夫之這一言論( )A. 批判封建君主專制 B. 隱含平等叛逆意識 C. 脫離傳統儒家思想 D. 提倡士人社會擔當5. 據道光《開化府志》記載,“1724年,開化府(注:地處滇越邊境)分別在八里建社倉……而八里所轄的數百個村寨,絕大多數為倮(luǒ)、僰(pú)喇等少數民族居住。”由此可見( )A. 邊疆治理助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B. 云南地區開始劃歸中央政府版圖C. 道光年間是清代社倉普及的關鍵期 D. 清代改土歸流得到廣大民眾支持6. 魏源的《海國圖志》被譽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部著作”,該書敘述了世界歷史政治、風土人情,主張學習西方科技。據統計,1842年成書時僅50卷,1847年為60卷,1852年擴展到100卷。由此可推知,該書( )A. 折射了向西方學習成為主流 B. 顛覆了天朝上國傳統觀念C. 體現了強國御辱的憂患意識 D. 開啟了洋務運動的新局面7. 陜甘根據地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座豐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獨特而重要貢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曾多次更名,有革命根據地、蘇區、特區、邊區。其稱呼的變化( )A. 反映了中共執政能力的提升 B. 致力于推動抗日根據地建設C. 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鞏固 D. 基于打退國民黨圍剿的需要8. 玉林,又名“南方藥都”。20世紀80年代初,中藥材交易最開始是在火車站附近小攤進行;隨著規模迅速發展,1988年玉林市建起中藥材專業市場(如圖),并逐步發展為全國知名中藥材集散地。該專業市場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A. 現代企業制度的普遍確立 B. 較為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C. 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推廣 D. 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開展9. 與兩河流域不同,古埃及沒有任何與美索不達米亞法典(如《漢謨拉比法典》)相對應的法律。法老作為神王,其權力亦被神化,他的話就是法律。兩者統治方式上的差異反映了( )A. 古埃及法老的權力高于神權 B. 古西亞地區實現了社會公平C. 世界古代文明呈現多元特征 D. 文明在交流借鑒中逐漸融合10. 10世紀末期,西歐出現了農民大規模墾荒的現象,領主們最初反對這些嘗試。然而漸漸地,領主們認識到,農業生產的擴大將會產生高額稅收,增加他們的財富。到了12世紀初,領主們開始鼓勵墾荒。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西歐( )A. 封建領主的實力被削弱 B. 孕育了社會轉型的因素C. 封建莊園農奴制的崩潰 D. 推動了商業資本的擴張11. 關于自由民主與君主制之間的關系,孟德斯鳩和伏爾泰認為,君主制還是可以實現自由和民主的,但狄德羅、盧梭明確提出,實現自由民主的共和制一定和君主制勢不兩立。這一材料可以用來研究( )A.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理論基礎 B. 宗教神權與世俗君權的斗爭C. 人文主義在文學領域的體現 D. 資產階級對理性王國的探索12. 下表是1873-1913年英國工業生產情況統計表。表中的數據變化反映了這一時期( )年份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生鐵產量(千噸) 6671 8666 7089 9078 10425粗鋼產量(千噸) 582 2040 2997 5115 7787煤炭產量(百萬噸) 130 166 167 234 292A. 英國工業產能整體提升 B. 國際貿易競爭愈加激烈C. 英國經濟結構出現失衡 D. 世界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13. 1862年,由于英國從美國進口棉花的價格翻了4倍,英國政府和制造商一致認為,帝國的行政、法律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需要滲透進印度農村。他們認為,印度的未來不在制造業,而在于向歐洲棉花工業提供原棉。這一做法使得印度( )A. 民族工業迅猛發展 B. 封建經濟漸趨解體 C. 屈服于英國的殖民 D. 法治建設融入西方14. 遼闊的俄羅斯土地上礦藏資源十分豐富,列寧清楚地知道,以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幾年以內也無法開采這些礦藏的1%。為此,列寧主張( )A. 以租讓制引入外國資本 B. 企業全部國有化 C. 推行義務勞動大力開發 D. 優先發展重工業15. 1981年,美國里根政府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有四根支柱,分別是大幅度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取消不利于工商業發展的規章約束和嚴格控制通貨膨脹。這些舉措意在( )A. 強化國家宏觀調控 B. 踐行自由主義思想 C. 削減福利社會開支 D. 刺激經濟恢復發展16. “全球南方”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于相似歷史境遇、現實發展階段、共同發展目標、相同政治訴求而形成身份認同。目前,“全球南方”占世界經濟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正在深刻改寫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版圖。這表明“全球南方”國家( )A. 推動了經濟區域集團化 B. 主導構建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 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 D. 依托經濟一體化實現政治一體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大事年表歷史時期 古代中國 古代羅馬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秦國商鞅變法(前356年) 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前450年左右)公元前3世紀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 羅馬統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西漢、東漢王朝強盛時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羅馬強盛時期(前201年—公元192年)公元3世紀 漢末混亂、三國鼎立(184—280年) 西晉統一王朝(280—316年) 羅馬“三世紀危機”(235—284年) 羅馬帝國中興(284—336年)公元4世紀 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 東晉南遷(317—420年) 北方十六國時期(308—439年) 南北朝對峙(420—589年) 羅馬帝國首都東遷(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 羅馬帝國東西分裂(395年)材料二 日耳曼王國,除個別短暫“部分羅馬化”外,絕大部分干凈徹底地“去羅馬化”。他們使整個西歐與羅馬制度背道而馳,走入了長達1000年的封建社會。從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治”到法蘭克人的“封建采邑”“領主自治”,無一不導向獨立分散的政治格局。用種族、宗教、風俗、神話去劃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習慣。不以血統種族而以文化制度論夷夏之別,則是中華文明的傳統。中國古代就形成了“華夷無間”的族類觀念,是一種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無論哪個族群都把“大一統”當成政治終極目標,這是包括五胡在內的眾多非漢族群能夠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思想基礎。一部中華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歷史,其中飽含著深沉的“命運共同體”情感。這些情感,是僅憑外來理論描述中國的人難以理解的。——摘編自潘岳《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中國與羅馬歷史發展的共性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6世紀西歐走向“分裂”,中國走向“大一統”的原因。18.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被迫把原先在湘、鄂、贛三省建立后方戰略基地的設想改變為以西南、西北作為“抗戰建國”的大后方。國民黨政府在領導西南后方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除了由中央各主管機關對其各自主管范圍內的經濟工作進行管理和指導外,還采取了一些其他的途徑以加強領導。到1940年底,初步形成了重慶、川中等八個工業中心區。重工業是國民黨政府投資的重點。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后方的重工業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5%,其資本占工業資本的50%以上(尚不包括軍工企業在內)。從1937年到1944年,民營企業數增長了7.8倍,這個期間開辦的民營企業總數占開辦企業總數的89.7%。1942年前,西南谷、麥、棉產量除1937年的麥棉產量以外,均高于戰前水平。——摘編自黃立人、周天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開發西南的歷史評考》材料二 三線建設將全國的優勢企業和技術力量推進到三線地區,使西部地區在短時間內建立了2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設起較為完備的工業發展體系,使西部地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形成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加工制造、電子、國防科技等為重心的工業格局和工業門類。以機械工業為例,經過三線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基地、以華中為中心的新工業基地;在西北地區則建成了漢中、天水、銀川、西寧等工業城市,在汽車、重型機器、儀表、機床、農機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改變了原來過于集中于沿海地區的工業布局。——摘編自劉合波《“三線建設”與中國西部的現代化》材料三 進入21世紀以后,消費結構開始加速升級步伐,汽車、住房等需求旺盛,并拉動產業結構再次出現重工業化。中共中央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以信息化進行傳統工業改造,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工業化新路徑。——摘編自陳勇勤《中國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戰時期西北、西南后方工業化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西部現代化建設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19.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高一年級某學習小組聚焦“城市與歷史”這一宏大課題展開深度研究,指導老師提供以下城市名單:世界:雅典、開羅、伊斯坦布爾、倫敦、巴黎、華盛頓、莫斯科、慕尼黑、柏林、德里中國:長春、沈陽、武漢、廣州、南京、北京、西安、重慶、上海、深圳、珠海、廈門從上述城市中選擇3個具有內在關聯的城市,自擬論題,運用所學歷史知識予以論述。(要求:明確所選城市,所選城市關聯緊密,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隨著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國際貿易規則和多邊體系遭遇挑戰。美國對華貿易戰不僅是經濟競爭,更是技術霸權與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反映了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紅利的重新分配需求。同時,全球供應鏈的“政治化”趨勢加速了產業回流和區域化重組,進一步削弱全球化動能。——摘編自劉元春《貿易戰:逆全球化時代的沖突》材料二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修訂2300余項法律法規,關稅總水平從15.3%降至2023年的7.4%,開放了100多個服務部門。中國入世后,貨物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5098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6.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同時,中國入世后積極融入全球分工體系,2023年為全球提供35%的中間品貿易,降低全球生產成本約12%。中國制造業還通過“負面清單”制度吸引外資,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總量的32%。——摘編自王珂、羅珊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擁抱世界造福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國家“逆全球化”現象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世界的貢獻。2025年春季期高一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共性特征:兩者都制定了法律;都曾實現了國家統一;都進入國家強盛時期;都出現了混亂、分裂或危機,但都走向統一或中興;都有外族遷入,國家再次出現分裂;都因動亂而遷都。(2)原因:西歐對羅馬文明缺乏認同(去羅馬化);日耳曼人實行分治政策;族性自限的文明習慣。中國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一統的政治傳統;華夷無間和族群融合觀念。【18題答案】【答案】(1)特點:服務于戰爭需求;政府主導與政策支持;工業布局高度集中;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建設效果顯著。(2)意義:建立了完備的工業發展體系;優化了全國工業布局;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實力,推動了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3)認識:適應了科技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深化改革開放助推新型工業化建設;服務于人民群眾發展需要等。【19題答案】【答案】示例一城市:巴黎、北京、上海論題:五四運動爆發闡述:近代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卻對外出賣主權。1919年1月,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參加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遭到拒絕,西方列強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青年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口號,五四運動爆發,學生的愛國行動遭到鎮壓,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6月,上海出現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在中國人民支持下,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結論:法國巴黎、中國的北京和上海這三座城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和五四運動有著密切聯系,五四運動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精神,也預示著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示例二城市:重慶、武漢、上海論題:探尋長江畔的革命文化印記闡述:重慶在革命時期具有重要地位。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是戰時陪都,是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之一。眾多重要的政治、軍事決策在此作出,同時這里也匯聚了大批進步人士,開展了豐富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動,如重慶大轟炸下不屈的抗戰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體現。武漢是辛亥革命的爆發地。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體現了革命志士為追求民主共和而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上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承載著偉大的建黨精神,是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源頭。結論:探尋長江流域革命文化,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讓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示例三城市:深圳、珠海、廈門論題:改革開放促進沿海城市發展闡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座沿海城市被賦予特殊使命,成為首批經濟特區。其中,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起步,憑借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率先推行土地有償使用、企業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突破性舉措。“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不僅是基建能力的彰顯,更是體制創新迸發活力的生動寫照;珠海則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旅游業,逐步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廈門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對臺地緣優勢,在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這些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為全國的改革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結論:國家政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正確的決策會大力助推經濟的發展。示例四城市:長春、沈陽、武漢論題:“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基礎闡述:1953-1957年國家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廣袤國土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工業建設浪潮,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錨定了堅實坐標。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落成堪稱“一五計劃”的標志性成果。1956年7月,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緩緩駛出生成線,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這一現代化工廠的建立,不僅引入蘇聯汽車制造技術體系,更培養出中國第一代汽車產業工人與技術骨干,為后續汽車工業發展播撒火種;沈陽作為新中國機械工業的搖籃,沈陽機床廠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普通車床,填補國內機床制造空白,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國防、機械、交通等領域;沈陽飛機制造廠則實現了國產噴氣式戰斗機的首飛,讓中國航空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極大增強了國防實力。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堪稱工程奇跡,大橋的通車,使長江天塹變通途,顯著降低了南北物資運輸成本,加速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聯動,成為新中國交通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結論:“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推動長春、沈陽、武漢等城市崛起,優化工業布局、構建重工業體系,彰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20題答案】【答案】(1)表現:提高貿易壁壘(開展科技戰貿易戰);推動供應鏈回流;實施單邊制裁,破壞多邊貿易;退出各類國際組織;煽動民粹主義。(2)貢獻:參與修訂法律法規;推動了貿易自由化進程;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為全球資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