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廈門市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質量檢測地理試題全卷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 75 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中國某湖泊相對封閉,東、北、南三面有河流匯入,僅在西側有一條出湖河流,湖中盛產數十種淡水魚,湖邊為蘆葦叢生的灘涂濕地。該湖流域面積約為 2900 平方千米,海拔高度 1753~2825 米;以林地生態空間為主,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于流域外圍,而農業生產空間和城鎮生活空間主要集中在湖泊沿岸。21 世紀以來,該湖流域人口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當地采取各項措施維護流域生態安全。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該湖流域可能位于的省區簡稱是( )A.滇 B.蘇 C.晉 D.新2.為保障生態安全,在該湖流域內不同空間采取的發展措施最合理的是( )A.湖泊生態空間——利用灘涂地,發展圍堰養殖 B.林地生態空間——種植薪柴林,保障能源供應C.農村生產空間——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糧食產量 D.城鎮生活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保留涵養空間中國某流域平均海拔約 1300 米,在開展生態修復時多選擇灌木。下圖示意該流域表層和深層土壤水分的季節變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3.根據表層和深層土壤水分的差異,可推知該流域( )①土壤孔隙大 ②空氣濕度低 ③地表起伏大 ④年降水量小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④ D.③或④4.為提高種植成活率,該流域內生態修復多選擇灌木而非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灌木( )A.耐寒能力較強 B.根系埋藏較深 C.生長速度較快 D.生長需水較5.該流域最可能位于( ) 少A.云貴高原 B.華北平原 C.黃土高原 D.東南丘陵2014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在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東歐及北非等地區,耕地總面積占全球 48.28%,但人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圖示意 2014 年“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積。據此完成下列小題。6.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甲國和乙國分別是( )A.印度和俄羅斯 B.印度和阿聯酋 C.新加坡和俄羅斯 D.新加坡和阿聯酋7.近十年來,俄羅斯耕地面積擴大。推測該時期俄羅斯耕地面積變化主要是由于( )A.氣候變暖,凍土消融 B.人口激增,沼澤墾殖C.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加快 D.經濟發展,種植技術提高8.2014 年,卡塔爾等西亞國家糧食進口依存度超過 90%。為此,這些國家應采取的糧食安全保障措施是( )A.擴大糧食儲備,調節供應總量 B.調控糧食價格,優化種植結構 C.租用他國農田,保障糧食進口 D.發展設施農業,擴大糧食種植每年春秋季,R 河(下圖)進入汛期,時常造成下游出現洪澇。2004 年,R 河上修建大壩,用于調水、防洪和發電。大壩建成運行后,河口處的海岸線逐年后退。為此,大壩調整運行方式,海岸線后退得以緩解。據此完成下列小題。9.R 河汛期為春秋季而非冬季,反映了圖示區域冬季( )A.水面蒸發旺盛 B.北部山地多為降雪C.河流持續封凍 D.北部山地降水量少10.大壩的建成運行造成 R 河的河口處海岸線后退,主要是因為( )A.入海徑流量增多 B.海水侵蝕量增大 C.河口輸沙量減少 D.區域海平面上升11.為減緩海岸線侵蝕、發揮綜合效益,大壩最可能在每年( )A.1—2 月向下游補水 B.3—4 月騰出庫容 C.7—8 月蓄水發電 D.10—11 月泄洪沖沙牡蠣主要分布于潮間帶至數十米深的海底,附著在礁石上生長。牡蠣的生長能吸收并固定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被稱為牡蠣碳匯。海南與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牡蠣產區。海南島盛行偏東風和偏南風,東西部沿海均有牡蠣礁,但西部沿海牡蠣礁碳儲量高于東部。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2.與山東相比,海南發展牡蠣碳匯的優勢在于( )A.人口少,牡蠣消費需求低 B.臺風影響小,牡蠣受災損失少C.光照強,牡蠣碳釋放量大 D.近海水溫高,牡蠣生長速度快13.海南島西部沿海牡蠣礁碳儲量高于東部,主要是因為西部沿海( )A.海域開闊,牡蠣可吸收二氧化碳多 B.風浪較小,牡蠣附著條件好 C.盛行離岸風,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多 D.入海徑流多,牡蠣食物豐富甲洋流和乙洋流(下圖)流經海區的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南美洲林火發生頻率大增。2024 年 8—9 月,由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甲乙洋流勢力發生變化,導致南美洲甲乙洋流間的大氣熱力環流隨之改變,造成巴西出現極端干旱,引發林火。此次林火的過火面積超過 30.8 萬平方千米,產生的煙霧擴散范圍廣,波及烏拉圭等國。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4.推測此次林火的成因是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 )A.甲洋流增強,沿岸降水減少 B.甲洋流減弱,下沉氣流增強C.乙洋流增強,水汽輸送減少 D.乙洋流減弱,沿岸氣溫升高15.近年來巴西雨林砍伐對南美洲林火發生的影響主要是( )A.林內濕度降低 B.空氣流通性減弱C.林下氣溫升高 D.地表可燃物增多16.此次林火產生的煙霧能夠擴散至烏拉圭,反映了該時段( )A.太平洋氣旋活動頻繁 B.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偏北 C.林火區形成高壓中心D.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增強二、非選擇題:共 52 分。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白鶴梁題刻(下圖)位于長江重慶段的一道與河岸大致平行的天然石梁上。梁上的題刻和“石魚”常年淹沒于江水中,僅在少數枯水年份出現“石魚出水”現象,可作為長江重慶段極端枯水年的記錄。三峽大壩位于湖北宜昌,2009 年建成蓄水后,“石魚”因泥沙掩埋等原因幾近消失。為使“石魚出水” 得以存續,專家提出兩種方案:一是在原白鶴梁與南岸間選擇一處復建“石魚”;二是用注有清水的無壓容器罩住白鶴梁,就地保護“石魚”,并在上游山區實施生態修復。經論證,當地最終采取的是方案二。(1) 說明長江重慶段水位豐枯變化顯著,并能以“石魚出水”現象作為極端枯水年記錄的原因。(4分)(2) 分析 2009 年以后“石魚”被泥沙掩埋的原因。(6 分)(3) 繪制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前 M—N 一線剖面示意圖(包括正常年份豐水期水位線、極端枯水年水位線、河床,以及白鶴梁題刻的大致位置)。(6 分)(4) 說明當地為存續“石魚出水”采取方案二而非方案一的理由。(4 分) 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鋰是一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三國交界地帶(下圖)盛產鹽湖碳酸鋰,開采每噸鋰礦需消耗 200 萬升淡水。由于自然環境和發展水平不同,三國鋰礦開采策略存在差異。2020年起,智利要求原料本地加工比例超過 60%。21 世紀以來,隨著山地冰川退縮和鋰業生產規模擴大,玻利維亞出現農作物減產、火烈鳥種群數量減少等問題。(1) 說明與玻利維亞相比,阿根廷出口鋰礦石的有利條件。(4 分)(2) 說明智利實施“原料本地加工比例超過 60%”政策的益處。(6 分)(3) 分析玻利維亞鋰業生產規模擴大對農作物和火烈鳥的影響。(8 分)(4) 借鑒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推測玻利維亞鹽湖開發區劃中分區Ⅰ和Ⅱ的開發、保護標準。(4 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舒適度是人類機體對外界氣象環境的主觀感覺,主要取決于光照、溫度、濕度等因素。M 市所在區域(下圖)的典型傳統民居屋頂上覆蓋厚茅草,屋檐較長,墻體由泥巴砌成、厚達 45 厘米,僅開一小窗。這樣的設計可使屋內長期維持相對舒適的狀態。研究發現,當地 4 月和 8 月日均溫相近,但 4月的日最高溫卻明顯高于 8 月。解釋 M 市所在區域傳統民居的設計與當地氣候環境的關系,并說明當地 4 月日最高溫高于 8 月的原因。(10 分)準考證號 姓名(在此卷上答題無效)廈門市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質量檢測地理試題本試卷共 6 頁,考試時長 75 分鐘,滿分 100 分。注意事項: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寫在答題卡和本試卷上。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框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 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中國某湖泊相對封閉, 東、北、南三面有河流匯入,僅在西側有一條出湖河流,湖中盛產數十種淡水魚,湖邊為蘆葦叢生的灘涂濕地。該湖流域面積約為 2900 平方千米,海拔高度 1753~2825 米;以林地生態空間為主,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于流域外圍,而農業生產空間和城鎮生活空間主要集中在湖泊沿岸。21 世紀以來,該湖流域人口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 當地采取各項措施維護流域生態安全。據此完成 1~2 題。1.該湖流域可能位于的省區簡稱是A. 滇 B. 蘇 C. 晉 D. 新【答案】A【解析】題干信息分析:湖泊海拔 1753~2825 米,屬于高原湖泊;流域外圍為常綠闊葉林,說明位于南方濕潤地區;湖泊沿岸有農業和城鎮,說明湖泊周邊地勢較平坦,適合人類活動。A. 滇(云南):云南多高原湖泊(如洱海、撫仙湖),海拔較高,且位于南方濕潤地區,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完全符合題意。B. 蘇(江蘇):江蘇地勢低平,海拔較低,無高原湖泊,且植被為落葉闊葉林,排除。C. 晉(山西):山西海拔雖高,但位于北方,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非常綠闊葉林,排除。D. 新(新疆):新疆干旱少雨,湖泊多為咸水湖,且植被為荒漠或草原,排除。2.為保障生態安全,在該湖流域內不同空間采取的發展措施最合理的是A.湖泊生態空間——利用灘涂地,發展圍堰養殖B.林地生態空間——種植薪柴林,保障能源供應C.農村生產空間——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糧食產量D.城鎮生活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保留涵養空間【答案】D【解析】A. 湖泊生態空間——利用灘涂地,發展圍堰養殖:圍堰養殖會破壞濕地生態,導致水質惡化,不符合生態安全要求。B. 林地生態空間——種植薪柴林,保障能源供應:薪柴林會破壞原生林地,降低生物多樣性,違背生態保護原則。C. 農村生產空間——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糧食產量:過量化肥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湖泊水質,不合理。D. 城鎮生活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保留涵養空間:集約用地,減少對生態空間的侵占,同時保留生態涵養功能,符合生態安全要求。中國某流域平均海拔約 1300 米,在開展生態修復時多選擇灌木。圖 1 示意該流域表層和深層土壤水分的季節變化。據此完成 3~5 題。3.根據表層和深層土壤水分的差異,可推知該流域①土壤孔隙大 ②空氣濕度低 ③地表起伏大 ④年降水量小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④ D. ③或④【答案】A【解析】題干信息分析:表層土壤水分變化大,深層土壤水分穩定,說明表層水分容易流失或蒸發。①土壤孔隙大:土壤孔隙大,水分下滲快,表層水分容易流失,深層水分穩定,符合題意。②空氣濕度低:空氣干燥,表層水分蒸發快,深層水分變化小,符合題意。③地表起伏大:地表起伏與土壤水分垂直分布關系不大,排除。④年降水量小:降水少會導致表層深層水分都少,無法解釋表層變化大、深層穩定的現象,排除。4.為提高種植成活率,該流域內生態修復多選擇灌木而非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灌木A.耐寒能力較強 B.根系埋藏較深C.生長速度較快 D.生長需水較少【答案】B【解析】A. 耐寒能力較強:草本植物也有耐寒種類,不是主要原因。B. 根系埋藏較深:灌木根系深,能吸收深層水分,適應干旱環境,提高成活率,是主要原因。C. 生長速度較快:草本植物生長更快,排除。D. 生長需水較少:灌木需水量并不少,只是更耐旱,不是主要原因。5.該流域最可能位于A.云貴高原 B.華北平原 C.黃土高原 D.東南丘陵【答案】C【解析】A. 云貴高原:濕潤地區,植被茂盛,生態修復不需選擇灌木,排除。B. 華北平原:低海拔,農業為主,生態修復多用草本植物,排除。C. 黃土高原:海拔約 1300 米,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修復多選擇灌木,完全符合題意。D. 東南丘陵:濕潤地區,植被覆蓋好,生態修復不需選擇灌木,排除。2014 年,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在東南亞、 南亞、 中亞、 西亞、 中東歐及北非等地區,耕地總面積占全球 48.28%,但人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圖 2 示意2014 年“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積。據此完成 6~8 題。6.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 甲國和乙國分別是 A.印度和俄羅斯 B.印度和阿聯酋 C.新加坡和俄羅斯 D.新加坡和阿聯酋【答案】C【解析】題干信息分析:圖示甲國人均收入高、耕地少;乙國人均收入高、耕地也少。A. 印度和俄羅斯:印度耕地多,俄羅斯耕地廣,與圖示不符。B. 印度和阿聯酋:印度耕地多,與圖示不符。C. 新加坡和阿聯酋:新加坡城市國家,耕地極少;阿聯酋沙漠國家,耕地少,完全符合圖示。D. 新加坡和俄羅斯:俄羅斯耕地廣,與圖示不符。7.近十年來,俄羅斯耕地面積擴大。推測該時期俄羅斯耕地面積變化主要是由于 A.氣候變暖,凍土消融 B.人口激增,沼澤墾殖 C.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加快 D.經濟發展,種植技術提高【答案】A【解析】A. 氣候變暖,凍土消融:氣候變暖使西伯利亞凍土帶適宜耕作,耕地北移,是主要原因。B. 人口激增,沼澤墾殖:俄羅斯人口未激增,排除。C. 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加快:非主要原因。D. 經濟發展,種植技術提高:影響有限,非主要原因。8.2014 年,卡塔爾等西亞國家糧食進口依存度超過 90%。為此,這些國家應采取的糧食安全保障措施是A.擴大糧食儲備,調節供應總量 B.調控糧食價格,優化種植結構C.租用他國農田,保障糧食進口 D.發展設施農業,擴大糧食種植【答案】D【解析】A. 擴大糧食儲備,調節供應總量:儲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排除。B. 調控糧食價格,優化種植結構:價格調控不增產,排除。C. 租用他國農田,保障糧食進口:風險大,不可控,排除。D. 發展設施農業,擴大糧食種植:節水型設施農業是可行之策,符合題意。每年春秋季,R 河(圖 3)進入汛期,時常造成下游出現洪澇。2004 年,R 河上修建大壩,用于調水、防洪和發電。大壩建成運行后,河口處的海岸線逐年后退。為此,大壩調整運行方式,海岸線后退得以緩解。據此完成 9~11 題。9. R 河汛期為春秋季而非冬季,反映了圖示區域冬季A.水面蒸發旺盛 B.北部山地多為降雪 C.河流持續封凍 D.北部山地降水量少【答案】B【解析】A. 水面蒸發旺盛:與汛期無關,排除。B. 北部山地多為降雪:冬季降水以雪形式儲存,春季融化形成春汛,符合題意。C. 河流持續封凍:與汛期無關,排除。D. 北部山地降水量少:與春汛矛盾,排除。10.大壩的建成運行造成 R 河的河口處海岸線后退,主要是因為 A.入海徑流量增多 B.海水侵蝕量增大 C.河口輸沙量減少 D.區域海平面上升【答案】C【解析】A. 入海徑流量增多:大壩攔水,徑流量減少,排除。B. 海水侵蝕量增大:是結果,不是原因,排除。C. 河口輸沙量減少:大壩攔沙,入海泥沙減少,海岸被侵蝕,符合題意。D. 區域海平面上升:非主要原因,排除。11.為減緩海岸線侵蝕、發揮綜合效益,大壩最可能在每年 A.1—2 月向下游補水 B.3—4月騰出庫容 C.7—8 月蓄水發電 D. 10—11 月泄洪沖沙【答案】D【解析】A. 1—2 月向下游補水:冬季補水,不沖沙,排除。B. 3—4 月騰出庫容:春季騰庫,不沖沙,排除。C. 7—8 月蓄水發電:夏季蓄水,不沖沙,排除。D. 10—11 月泄洪沖沙:秋季泄洪,沖沙補沙,緩解海岸侵蝕,符合題意。牡蠣主要分布于潮間帶至數十米深的海底,附著在礁石上生長。牡蠣的生長能吸收并固定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被稱為牡蠣碳匯。海南與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牡蠣產區。海南島盛行偏東風和偏南風,東西部沿海均有牡蠣礁,但西部沿海牡蠣礁碳儲量高于東部。據此完成 12~13 題。12.與山東相比,海南發展牡蠣碳匯的優勢在于A.人口少,牡蠣消費需求低 B.臺風影響小,牡蠣受災損失少 C.光照強,牡蠣碳釋放量大D.近海水溫高,牡蠣生長速度快【答案】D【解析】A. 人口少,牡蠣消費需求低:與碳匯無關,排除。B. 臺風影響小,牡蠣受災損失少:海南臺風頻繁,排除。C. 光照強,牡蠣碳釋放量大:碳釋放不利碳匯,排除。D. 近海水溫高,牡蠣生長速度快:生長快,碳匯效率高,符合題意。13.海南島西部沿海牡蠣礁碳儲量高于東部,主要是因為西部沿海 A.海域開闊,牡蠣可吸收二氧化碳多 B.風浪較小,牡蠣附著條件好 C.盛行離岸風,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多 D.入海徑流多,牡蠣食物豐富【答案】B【解析】A. 海域開闊,牡蠣可吸收二氧化碳多:無關,排除。B. 風浪較小,牡蠣附著條件好:利于牡蠣生長,符合題意。C. 盛行離岸風,海水溶解二氧化碳多:無關,排除。D. 入海徑流多,牡蠣食物豐富:非主要原因,排除。甲洋流和乙洋流 (圖 4)流經海區的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大氣熱力環流。近年來, 由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南美洲林火發生頻率大增。2024 年 8—9 月, 由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甲乙洋流勢力發生變化,導致南美洲甲乙洋流間的大氣熱力環流隨之改變,造成巴西出現極端干旱, 引發林火。此次林火的過火面積超過 30.8 萬平方千米,產生的煙霧擴散范圍廣, 波及烏拉圭等國。據此完成 14~16 題。14.推測此次林火的成因是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A.甲洋流增強,沿岸降水減少 B.甲洋流減弱,下沉氣流增強 C.乙洋流增強,水汽輸送減少 D.乙洋流減弱,沿岸氣溫升高【答案】C【解析】A. 甲洋流增強,沿岸降水減少:與材料不符,排除。B. 甲洋流減弱,下沉氣流增強:非主要原因,排除。C. 乙洋流增強,水汽輸送減少:乙洋流增強,沿岸降水減少,干旱加劇,符合題意。D. 乙洋流減弱,沿岸氣溫升高:非直接原因,排除。15.近年來巴西雨林砍伐對南美洲林火發生的影響主要是 A.林內濕度降低 B.空氣流通性減弱C.林下氣溫升高 D.地表可燃物增多【答案】A【解析】A. 林內濕度降低:雨林砍伐減少蒸騰,濕度下降,易引發火災,符合題意。B. 空氣流通性減弱:砍伐后空氣流通性增強,排除。C. 林下氣溫升高:非主要原因,排除。D. 地表可燃物增多:是結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6.此次林火產生的煙霧能夠擴散至烏拉圭,反映了該時段A.太平洋氣旋活動頻繁 B.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偏北C.林火區形成高壓中心 D.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增強【答案】B【解析】A. 太平洋氣旋活動頻繁:無關,排除。B.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偏北:南半球夏季,風帶南移,煙霧向北擴散,符合題意。C. 林火區形成高壓中心:無關,排除。D.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增強:無關,排除。二、非選擇題:共 52 分。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白鶴梁題刻(圖 5)位于長江重慶段的一道與河岸大致平行的天然石梁上。梁上的題刻和“石魚”常年淹沒于江水中,僅在少數枯水年份出現“石魚出水”現象, 可作為長江重慶段極端枯水年的記錄。三峽大壩位于湖北宜昌,2009 年建成蓄水后, “石魚”因泥沙掩埋等原因幾近消失。 為使“石魚出水”得以存續,專家提出兩種方案:一是在原白鶴梁與南岸間選擇一處復建“石魚”;二是用注有清水的無壓容器罩住白鶴梁,就地保護“石魚”,并在上游山區實施生態修復。經論證,當地最終采取的是方案二。(1) 說明長江重慶段水位豐枯變化顯著,并能以“石魚出水”現象作為極端枯水年記錄的原因。(4 分)【答案】該河段的主要補給水源是雨水和冰雪融水;位于亞熱帶季風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流域面積較大,河道較窄,水位變化劇烈;“石魚”位于正常年份的枯水位以下,在極端枯水年水位明顯降低時出露水面。(4 分)【解析】長江重慶段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冬季降水少,導致水位季節變化大;上游高山地區有冰川和積雪,夏季融水增加河流流量;“石魚”位于正常枯水位以下,只有在極端枯水年水位顯著下降時才出露,因此可作為極端枯水年的標志。(2) 分析 2009 年以后“石魚”被泥沙掩埋的原因。(6 分)【答案】上游山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含量大;該河段位于三峽大壩上游,大壩建成蓄水后與三峽間落差變小;庫區流速減緩,泥沙淤積加劇。(6 分)【解析】上游人類活動(如砍伐森林、開墾農田)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三峽大壩蓄水后,庫區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加劇,導致“石魚”被泥沙掩埋。(3) 繪制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前 M—N 一線剖面示意圖 (包括正常年份豐水期水位線、極端枯水年水位線、河床,以及白鶴梁題刻的大致位置)。(6 分)【答案】繪圖要求: 需體現出河床、正常年份豐水期水位線、極端枯水年水位線以及白鶴梁題刻的大致位置。 白鶴梁題刻應位于正常年份枯水位以下,極端枯水年水位線之上。 正常年份豐水期水位線應高于極端枯水年水位線。【解析】(4) 說明當地為存續“石魚出水”采取方案二而非方案一的理由。(4 分)【答案】1. 保護原真性方案二(無壓容器罩護)保留白鶴梁原始位置與水文環境,維持其作為“水文基準點”的科學價值;復建“石魚”(方案一)脫離原生環境,喪失歷史真實性。2. 生態協調性方案二配套上游生態修復,從源頭減少泥沙問題;方案一僅局部復制,無法解決泥沙淤積的根本矛盾。【解析】方案二采用無壓容器罩住白鶴梁,就地保護,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環境和文化價值;方案一復建“石魚”人工痕跡明顯,歷史真實性差,且難以還原原始生態環境,因此選擇方案二。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鋰是一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玻利維亞、智利、 阿根廷三國交界地帶(圖 6)盛產鹽湖碳酸鋰,開采每噸鋰礦需消耗 200 萬升淡水。由于自然環境和發展水平不同,三國鋰礦開采策略存在差異。2020 年起,智利要求原料本地加工比例超過 60%。21 世紀以來,隨著山地冰川退縮和鋰業生產規模擴大 , 玻 利 維 亞 出 現 農 作 物 減 產 、 火 烈 鳥 種 群數 量 減 少 等 問 題 。(1)說明與玻利維亞相比,阿根廷出口鋰礦石的有利條件。(4 分)【答案】阿根廷為沿海國家,擁有深水港口,運輸便利,成本低;玻利維亞為內陸國,需經鄰國轉運,運輸成本高。(4 分)【解析】阿根廷擁有出海口,可直接出口,運輸成本低;玻利維亞為內陸國,出口需經鄰國港口中轉,增加運輸成本和風險。(2)說明智利實施“原料本地加工比例超過 60%”政策的益處。(6 分)【答案】帶動本地鋰礦加工及相關產業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城鎮化;減少鋰礦出口量,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利于控制鋰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降低生態(環境)風險。(6分)【解析】本地加工可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發展;控制資源出口,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減少環境破壞,降低生態風險。(3)分析玻利維亞鋰業生產規模擴大對農作物和火烈鳥的影響。(8 分)【答案】鹽湖區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鋰礦開采耗水量大,導致入湖徑流減少,鹽湖面積萎縮;水污染加劇,鹽湖水質變差;火烈鳥棲息地變小、環境惡化,種群數量減少;灌溉水源減少,農作物減產。(8分)【解析】鋰礦開采需大量水資源,導致湖泊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火烈鳥棲息地減少,種群數量下降;農業灌溉水源減少,導致農作物減產。(1) 借鑒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推測玻利維亞鹽湖開發區劃中分區Ⅰ和Ⅱ的開發、保護標準。(4 分)【答案】分區Ⅰ:核心保護區,禁止開發,保護生態環境;分區Ⅱ:限制開發區,允許適度開發,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解析】分區Ⅰ為生態核心區,應嚴格保護,禁止開發;分區Ⅱ為緩沖區,允許適度開發,但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確保生態安全。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舒適度是人類機體對外界氣象環境的主觀感覺,主要取決于光照、溫度、濕度等因素。M 市所在區域(圖 7)的典型傳統民居屋頂上覆蓋厚茅草,屋檐較長,墻體由泥巴砌成、厚達45 厘米,僅開一小窗。這樣的設計可使屋內長期維持相對舒適的狀態。研究發現, 當地 4月和 8 月日均溫相近,但 4 月的日最高溫卻明顯高于 8 月。解釋 M 市所在區域傳統民居的設計與當地氣候環境的關系,并說明當地 4 月日最高溫高于 8 月的原因。(10 分)【答案】關系:M 市所在區域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光照充足。厚茅草屋頂與厚泥墻體可阻隔熱浪,避免屋內(白天)溫度過高;屋頂坡度陡峭且覆蓋茅草,利于快速排水;長屋檐可遮陽避雨:僅開一小窗既可采光,還可避免屋內濕度過大和屋外熱浪侵襲。(7 分) 原因:與 8 月相比,當地 4 月夏季風尚未登陸,降水較少,日照時間較長,白天升溫快。(3 分)【解析】厚茅草屋頂和厚泥墻體隔熱效果好,降低室內溫度;屋頂坡度陡峭,利于排水;長屋檐遮陽避雨;小窗減少熱量進入,控制濕度;4 月夏季風尚未登陸,降水少,日照時間長,升溫快;8 月降水多,云層厚,日照時間短,氣溫相對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廈門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學生版).pdf 廈門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解析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