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市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普通高中質量監測考試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公78答案CCBDADBA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DBCDAA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表現:以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形成了皇帝制度。(每點2分,共4分,任答二點即可)特征:中央權力從分散到集中,地方權力從相對獨立到受中央政府管控:主流政治形態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裂混戰向天下一統轉變;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強調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國家,淡化宗法倫理的影響。(每點2分,共4分,任答二點即可)(2)影響:積極影響: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奠定了后世政治框架;郡縣制強化了國家治理能力,有利于維護統一:官僚取代世襲貴族,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每點2分,共4分,任答二點即可)消極影響:過度集權易導致地方行政僵化;人治色彩濃厚,在王朝后期易激起民眾的反抗(農民起義)。(每點1分,共2分)18.【答案】(12分)(1)不同點:西亞:通用語言不斷變化(1分):中國:通用語言較早定型。(1分)西亞:不同語言呈競爭格局(1分);中國:漢語占優勢地位。(1分)主要原因:西亞城邦林立,彼此戰爭不斷,后又被不同文明區的帝國所兼并;中國逐漸形成大一統局面。(每點1分,共2分)》(2)作用:便于國家管理,鞏固大一統局面,維護政治共同體;促進經濟交流,穩固經濟共同體:推動教育發展,增進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共同體;促進民族交融,形成民族共同體。(6分,任答三點即可)19.【答案】(14分)(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經濟交流加強:傳教士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西方;中國物產豐富、倫理完善(引起歐洲知識界關注):啟蒙運動的開展,思想家借助中國文化批判封建制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每點2分,共8分,任答四點即可)【A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公】(2)意義:刺激了新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應用: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了專利保護立法和機構的不斷完善,保障了發明者的權益;成為歐美引領近代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保障。(每點2分,共6分,任答三點即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區域文明在交流傳承中融合發展。(2分)論述:人類文明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在區域、國家、民族間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交流碰撞中,不同文明互相交融,使得文明在交流傳承中融合發展(1)區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發展: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推動了希臘化世界的形成,也加速了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文化的融合。(2)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文明的影響一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后,在漢字的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下,東亞文化圈區域文明往往帶有以漢字為表達的形式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以唐朝律令制度為模板的中華法系這些共同特質。(3)區域文明在整合和吸收中實現新發展: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整合內部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實現了傳承和創新一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儒家主流思想相交融,不斷本土化,在其影響下形成的宋明理學,后來成為適應加強皇權統治需要的官方哲學。(8分)綜上所述,區域文明在交流傳承中的融合發展,拓寬了區域文明的邊界,豐富了區域文明的內涵,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2分)(注:論述部分列舉一個史實并按要求作答給4分,共8分,任意列舉兩個即可。)示例二:論題:傳統文明與新文明相互影響融合發展(或傳統文明因新文明發展需要而復興、“衰落文明”因“成熟文明”發展需要而復興)(2分)論述:某些傳統文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內外沖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而走向衰退。而在新的歷史時期,某種“成熟文明”因發展需要而汲取傳統文明的精華,在對傳統文明的“復興”中推動“成熟文明”整體融合發展(1)中世紀晚期,伴隨工商業經濟與城市的發展(資本主義萌發),沉寂了千年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被新興資產階級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而推崇備至,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對古典文明成果的重新挖掘與闡釋(古典文明與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相結合),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突破中世紀宗教統治的重要工具(如羅馬法基本原理成為沖擊封建制度的理論支撐),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向資本主義(成熟文明)的轉型,同時促進了傳統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復興。(2)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近代因西方入侵、社會“沉淪”和動蕩而一度消沉(衰落),但伴隨著新中國社會秩序重建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成熟文明”的發展),【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3頁)金】全市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普通高中質量監測考試高二年級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國古代史(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十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純符合題目要求的。1.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城郊的穿洞遺址出土了兩萬余件石制器物以及一千余件骨器,出土的骨器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有用以刺魚的骨叉,用作縫紉的骨針和裝飾用的扁體骨器等多種器故K型。由此可知,穿洞文化時期A.早期國家已經形成B.定居生活開始出現BC.人們生存能力提高D.原始農業發展成熟2.中國古代某一思想的產生,主要緣于長期階級斗爭的現實,使統治者深刻認識到“小民難?!?,器對“民”的作用不得不有所警惕。因此,周公就曾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認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表現,給“天命”賦予實際的內容。由此思想衍生出的文化內涵是杯A.祟德尚賢、天下為公B.厚德載物、自強不息C.以人為本、敬天保民D.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3.戰國時期,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商鞅變法推行軍功爵制,規定“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二者共同反映了A.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B.社會變革的現實需求C.中央集權理念初步顯現D.儒法思想合流的趨勢4.秦始皇封禪秦山時,直接采用齊國“八神”祭祀體系?,樼鹂淌涊d了“祀四帝”包含楚地東皇太一信仰。岳麓秦簡《祠律》規定,秦故地雍城祭天沿用周禮,而江南地區保留“巫祠”傳統。這可用于說明秦朝A,對六國舊地的管理松散B,推動宗教文化的大一統C.大力塑造華夏認同意識D.國家治理較為靈活務實【A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A】5,漢武帝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州),每區派遣一名刺史。當時地方行政事務由秩兩千石的太守負責,而刺史僅為秩六百石的官員。這一制度旨在A.以卑監尊強化中央管控B.優化架構提升行政效率C,平衡權力遏制諸侯勢力D.分割職權構建制衡機制6.匈奴西遷時,攜帶大量牛羊,青銅器具及手工織物,其墓葬出土的陶器形制與中原地區相似,且發現有粟作農業的遺跡?!逗鬂h書·西羌傳》記載游牧民族遷徙時“以穹廬為舍”“隨水草畜牧”,但同時也會“筑城郭,起塢壁”。通過這些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互證可知,古代游牧民族遷徙A,固守傳統畜牧生活方式B.完全接受農耕生產模式C.主要為掠奪中原的物資D.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交融7.東晉名士謝安晚年隱居會稽東山,常與高僧支遁論道,又喜讀《老子火莊子》,但仍以儒家禮法教導子弟。南朝道士陶弘景提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主張調和儒釋道。上述現象表明當時A.中外文化交流頻繁B.三教呈現融合趨向C,門閥士族壟斷文化D.儒學占據主導地位8.唐朝規定西域的行商“凡行人車馬出入,據過所為往來之節”。根據出土文書《唐垂拱元年(685年)康義羅施等請過所案卷》記載:康義羅施等20多人和26頭驢,兩峰駱駝所組成的龐大商隊,從粟特至西州(即高昌府)沿途并未遇到疏勒、龜茲等四鎮關防機構的管理,徑直到了西州才被發現。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絲綢之路存在支線貿易B,唐朝未對西域進行管轄C.唐朝嚴格限制對外交往D.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阻撓9.近代以來,華工出國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圖1所示為晚清某一時期中國人赴秘魯人數統計圖。圖中數據的變化折射出當時1849一1874年赴秘魯的清朝人口統計圖60000人數50000480354000030000216392000014738100004754296401849-1854年1855-1859年1860-1864年1865-1869年1870-1874年圖1A奴隸貿易擴大B.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文化交流頻繁D.中國社會劇烈變動【A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歷史答案.pdf 安順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下)期末測試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