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下表所示是古籍中的一些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 )史料 出處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心 《老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傳》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 《呂氏春秋》A. 古代統治者重視民本思想 B. 民本思想是儒家核心思想C. 先秦民本思想的發展印記 D. 老子是民本思想的開創者2. 1898年12月,京師大學堂在戊戌政變后首次開學,共錄取學生160余人;課程只設詩、書、易、禮四堂。第二年錄取的學生增加到200余人,除經史外,學堂中開設算學、格致、化學及外文等普通課程,另立史學、地理、政治專門講堂。由此可見,京師大學堂( )A. 課程設置呈現中西結合 B. 側重培養時政人才 C. 傳統教育占據主導地位 D. 主導新式教育推進3. 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后靈魂不滅,為此發明了木乃伊制作技術,希望通過防腐處理來保存尸體以供靈魂依附。他們還在墓室墻壁上繪制壁畫,呈現死者生前生活場景與死后往生之路。這反映出古埃及( )A. 藝術形態以宗教文化為核心 B. 喪葬活動浪費大量社會資源C. 民眾對現實普遍持悲觀態度 D. 宗教信仰深刻影響社會生活4.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544—前483)認為宇宙的演變就像火一樣不斷地燃燒,熄滅,再重新點燃,循環往復。他還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來強調宇宙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由此可見,此時的希臘哲學( )A. 關注人生意義和價值 B. 偏向于主觀唯心主義 C. 為城邦政治變革服務 D. 帶有一定的辯證色彩5. 哈拉帕文明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古印度最早的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衰落。下表所示為學者們對哈拉帕文明衰落原因的推測。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雅利安人毀滅說 中亞草原的雅利安人遷徙到印度,毀滅了哈拉帕文明地力枯竭說 過度開發導致地力下降,哈拉帕人民拋棄了原定居點,文明衰落洪水說 罕見的大洪水摧毀了哈拉帕文明污染瘟疫說 哈拉帕人未能將污水與飲用水分開,導致水生疾病廣泛傳播,城市被拋棄,文明衰落A. 史家的研究多從主觀出發 B. 時間久遠歷史研究難有定論C 文明衰落原因具有復雜性 D. 考古資料難以展現文明全貌6. 瑪雅人的象形文字由符號與字符混合構成,用于記錄歷史、宗教及個人事跡,與其他大陸文字的起源、演變路徑全然不同。瑪雅人的金字塔主要用于宗教祭祀,頂部常設有天文觀測臺。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瑪雅文明( )A. 領先于當時其他地區文明 B. 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獨特性C. 受地理環境制約發展緩慢 D. 缺乏傳承導致其逐漸消亡7. 下圖為《西晉時期各民族內遷圖》。圖中所示的人口遷徙直接導致( )注:圖中①代表鮮卑,②代表匈奴,③代表氐,④代表羌,⑤代表羯。匈奴和羯的內遷區域彼此交疊。A. 民族交融加深 B. 江南開發加快 C. 南北政權對峙 D. 漢族人口減少8. 1871年,荷蘭殖民當局頒布《道威斯教育法》,規定爪哇島學校需開設“種植園管理”“煙草分級”等課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爪哇泗水農業學校教材宣稱:“熱帶土著天生適合田間勞作。”1900年統計數據顯示,荷屬東印度群島土著職業學校的70%畢業生成為種植園監工。這體現了( )A. 移民社會文化認同的強化 B. 教育推動民族意識覺醒C. 殖民地農業現代化的推進 D. 文化殖民助力經濟侵略9.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知識精英”在內的第三世界移民涌入美國。美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大量設立特許學校,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保證其他族裔的新移民群體也能享有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相同水準的教育。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 移民促進美國主流文化轉變 B. 移民推動美國教育政策調整C. 美國各族群實現了高度融合 D. 美國基礎教育體系建構完備10.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唐朝墩古城遺址,近年來因出土大量建筑遺存和珍貴文物等而受到外界關注。古城遺址中不僅發掘出大量遺物,還發現了唐代院落遺址、佛寺遺址、羅馬式浴場遺址和景教寺院遺址等重要建筑遺存。這些遺存可用來說明( )A. 絲綢之路開啟東西方交流 B. 唐代絲綢之路以文化交流為主C. 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征 D. 唐代新疆居民精神生活較豐富11. 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從中國廣東等地大量進口茶葉,飲茶風氣逐漸在英國上流社會興起,繼而在平民百姓之間普及,飲茶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英國學者在品茗之余,還著手研究中國的歷史、哲學和藝術。這表明中英茶葉貿易( )A. 推進了英國社會世俗化傾向 B. 改變了英國民眾的食物結構C. 開啟了中國茶葉外銷的歷程 D. 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12. 14世紀,蒙古統治者在中亞撒馬爾罕興建天文臺時,將中原地區的抬梁式木構技術應用于伊斯蘭磚砌穹頂。后來,這種設計被明代南京觀星臺借鑒。這可用于說明( )A. 跨文明互動重塑技術傳統 B. 中華文化具有較強的凝聚性C. 政治統一推動了文化同風 D. 蒙古西征促進建筑技術突破13. 李大釗指出:“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于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認為一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促使殖民地人民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與獨立訴求。這些言論表明一戰( )A. 重塑了世界政治經濟秩序 B. 推動了殖民地民族意識增強C. 引發全球思想文化大融合 D. 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衰落14. 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日本殖民時期強制推行的“混用詞”,全面使用朝鮮語編寫教材,并剔除日語借詞,推廣純朝鮮語詞匯。韓國的這些舉措旨在( )A.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B. 推動半島民族統一 C. 抵制殖民文化滲透 D. 實現國民教育普及15. 2021年9月,蘇州博物館西館開館便以“羅馬:城市與帝國”作為國際合作廳首展(海報如圖所示),展出來華的267件(套)原保存在英國的古羅馬文物;2022年,蘇州吳文化博物館也聯合歐洲兩家博物館,推出全面展現伊特魯里亞人生活狀態的特展。由此可見,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包括( )A. 傳播先進文明 B. 服務國民教育 C. 展示學術成果 D. 助推文化交流16. 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搶救性保護工作中,國家引入人工智能等技術、巨幕多維投影拼接顯示技術、VR體驗空間技術,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并借助多媒體,全方位、沉浸式交互展示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這表明( )A. 歷史遺跡具有重要價值 B. 現代科技助推文化保護C. 非遺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D. 文化傳承理念深入人心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推行“衣冠同制”,廢除六國服飾差異,確立以深衣為主的服飾體系。漢代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制度,服飾遵循更加嚴格的等級制度。《漢書·輿服志》記載:“天子冕服十二章。”其他書中也有記載:“三公諸侯九章,卿以下七章。”絲綢技術的進步使服飾更加精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僅重49克,體現了漢代紡織工藝的高超水平。同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服飾元素開始傳入中原。——摘編自孫機《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材料二 胡服在唐代社會廣泛流行。《舊唐書·輿服志》記載,開元初,婦女皆戴胡帽,靚妝露面,士庶競相仿效。唐代女性服飾突破傳統束縛,出現袒領、半臂等新式樣,色彩艷麗,紋飾繁復。同時,官服制度進一步完善,以紫、緋、綠、青等顏色區分官員品級,形成“品色衣”制度。——摘編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秦漢至隋唐服飾的變化,并分析其對中華服飾文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古代正史中的《輿服志》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風俗的價值。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傳統的對外貿易思想遭遇嚴重挑戰,以魏源為代表的士大夫承認洋貨價值,主張開放貿易,引進西方商品。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認識到“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重視財富積累與民用工業,推行進口替代、抵制洋貨,以“稍分洋商之利”。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批評清政府與民爭利,嚴復則以西方自由貿易理論反對洋務派官督商辦的做法。材料二 對于對外貿易,孫中山提出要從政治上著手,打破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恢復中國的政治經濟主權,在保證發展之權不致旁落、外國資本不能壟斷中國國民生計的前提下,實行開放主義。同時他界定了國家(政府)的權限:“凡夫事物之是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袁明照、郭丙合《論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思想》(1)根據材料,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思想的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思想演變的原因。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后,法國招募外國勞工和吸引移民的功利性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開始遭遇挑戰。1974年,法國政府對外來移民采取限制性措施,但收效甚微。大量外籍勞工選擇定居法國,其配偶、子女因家庭團聚的需要紛紛入境,隨著女性移民數量攀升,移民后代在法國出生并呈現聚居態勢,致使法國外籍人口規模急劇膨脹,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1981年密特朗執政后,采取限制新移民入境,與勞工派遣國進行雙邊談判審查移民入境等舉措,在1981—1986年通過密集立法(含16項法律、79項法令、62項“逮捕令”、220余份通知),構建起了嚴密的移民管控體系。——摘編自苗思雨《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移民管理政策主要圍繞因私出國和來華外國人管理。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頒布,規范公民出境、外國人入境程序。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1996年實施的《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為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提供永久居留權,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資者。21世紀以來,中國移民管理政策持續優化。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整合了原有法規,完善了簽證、居留、永久居留制度,提升了管理效率與服務水平。2018年成立國家移民管理局,不僅提升了國內移民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也順應了國際上人員流動交往的潮流,彰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全球移民治理的決心。——摘編自馬麗《中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歷史演進、國際經驗與未來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80年代法國收緊移民政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移民政策的發展特點。(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法移民政策對當代跨國人口流動的啟示。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歷程,由此造成了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發展的格局。同時,古代文明又從來不是孤立發展的,它們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西亞、中亞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事業中一直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這些“橋梁”不僅傳送東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傳送西方文明到東方,從而催生了獨特而燦爛的各種文化-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封閉自守,一種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如果一定要講究文化的“純正性”,那么這種文化反而會因世世代代近親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摘編自陳恒《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完整。)高二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變化:從統一規制到多元融合;從等級森嚴到相對開放;技術與工藝逐漸進步;與民族文化、外來文化日益融合;種類日益開放多樣;服飾色彩日益豐富。影響:推動了紡織技術發展與審美的變化;推動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服飾風格形成;豐富了中華服飾文化的內涵;使中華服飾文化與等級制度緊密聯系;影響了后世的服飾觀念與審美觀念。(2)價值:作為官方史料,屬于一手資料,《舊唐書·輿服志》中的“婦女皆戴胡帽”“士庶競相仿效”等為研究古代服飾風尚的變化和社會風氣的變遷、人們審美觀念的演變提供了可靠的文獻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8題答案】【答案】(1)演變趨勢: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探索;從相對單一走向多樣化、系統化;從經濟層面逐步延伸至政治主權層面。(2)原因:列強侵略導致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經濟理論的不斷傳入與沖擊;有識之士的不斷探索;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變革的深入;國際環境的變化。【19題答案】【答案】(1)原因:法國經濟“滯脹”引發的就業危機;移民數量膨脹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文化沖突;前期移民政策限制效果有限,構建制度化移民管理體系的需要。(2)發展特點:具有明顯階段性和持續性;從“管控為主”到“服務與治理并重”;法治化和體系化趨勢不斷增強;主動融入全球治理,凸顯大國擔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動態調整靈活性強。(3)啟示:跨國人口流動受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各國應依據自身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及時調整移民政策;跨國人口流動易引發文化沖突與社會矛盾,各國需重視移民的社會融合,構建包容的社會環境;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有效管理跨國人口流動的基礎。【20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闡述:古代文明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們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著交流融合。西亞、中亞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發揮了重要作用。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促進了希臘化文化的產生。希臘的藝術、哲學、科學等在東方廣泛傳播,同時東方的文化和知識也傳入希臘,豐富了希臘文明。阿拉伯帝國興起后,不僅保存和傳播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還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要發明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綜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使各種文明相互吸收借鑒,豐富了自身內涵,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多元發展。(“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依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