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四校聯考高二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題2.5分,共50分)1.著名學者王國維說:“周人既立嫡長,則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視其貴賤賢否,疇以國邑。開國之初,建兄弟之國十五……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巖內之邑。故殷之諸侯皆異姓,而周則同姓、異姓各半。此與政治文物之施行甚有關系,而天子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確定者也。”王國維意在強調周王朝A.血緣與政治秩序建構的對立統一B.推動了早期國家形態的發展完善C.保障了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D.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體系2.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秦朝統一全國后,糧價急劇上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六年(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可能是源于A.長期戰亂后的經濟凋敝 B.法家統治思想阻礙農業發展C.大興土木使得民失農時 D.農民起義導致社會動蕩不安3.如圖為漢惠帝七年(前188年)侯國分布圖。這些侯國的設置高二歷史試卷第 1 頁 共 8 頁A.加強了對關中地區的控制 B.保障了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C.協調了地緣政治與宗室勢力 D.消除了對南方諸侯的壓制4.東漢時期,民間立碑之風大盛,故吏和門生各自為府主或業師立碑,地方豪族則參加長吏的立碑活動,所立碑刻包括紀事碑、功德碑、墓碑等。魏晉時期,國家推行碑禁政策,禁止“門生、故吏這樣的非血緣性政治團體不經朝廷批準擅自立碑”。這一變化反映了A.傳統社會秩序遭到破壞 B.地方豪強勢力已消解C.士族專權態勢日益顯現 D.統治者意圖加強集權5.北魏祭祀體系包括西郊祭天與南郊祭天、圜丘祭天三種禮儀。前期具有濃厚北土習俗的西郊祭天地位較高;孝文帝親政后,西郊祭天之禮逐漸沒落,乃至被廢除,南郊和圜丘等中原華夏祭天之禮取得獨尊地位。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經濟恢復與社會秩序穩定 B.北魏社會治理模式的中原化C.政權合法性與文化正統性的需要 D.游牧與農耕文明的沖突加劇6.唐朝時,朝廷中出現了一種頗具特色的用餐形式,官方稱為“會食”。它起源于太宗時的廊下食。政事堂會議中未決的政事,可在會食時進一步討論;嚴肅議政中的爭執,也能通過共進工作餐的方式調和分歧、統一認識。據此可知,唐代宰相會食制度A.完善了三省分權制衡的機制 B.促進了政務處理的高效與協同C.開創了權力監督的全新機制 D.改變了傳統決策的固有模式7.有學者指出,澶淵之盟后,東亞體系呈現兩極平等的面貌(見圖)。據圖可推知高二歷史試卷第 2 頁 共 8 頁A.高麗外交受制于東亞地區政治格局B.西夏是獨立于雙元朝貢之外的政權C.遼的朝貢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D.宋朝朝貢體系依賴軍事征服和威懾8.清朝雍正帝之死因,歷來眾說紛紜。當代學者楊乃濟通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等第一手史料,撰寫了《雍正帝死于丹藥中毒旁證》一文。康熙第八世孫金恒源認為,楊乃濟先生的論述是客觀、可信的。據此可知A.歷史研究手段日益豐富 B.原始檔案利于還原歷史真相C.歷史史料需要正本清源 D.歷史詮釋應當規避主觀認識9.西域的胡人放牧時發明了雙足交叉可折疊的小馬扎“胡床”,隋朝因忌諱“胡”字改名為“交床”,南宋時期隨著人們對舒適度的講究,“交床”被改造成“交椅”,“交椅”逐漸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領的代名詞。這一變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B.坐交椅是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C.南宋時期人們追求生活舒適度 D.政局變化影響思想文化的變遷10.寧波保國寺《寺志》記載,東漢世祖時驃騎將軍張意之子中書郎張齊芳隱居于靈山,后舍宅為寺,初名靈山寺。唐武宗會昌年間拆毀寺宇,勒令僧尼還俗。唐僖宗廣明元年復寺,并賜名為保國寺。該寺的由來與毀建反映了A.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與儒家文化相互融合C.佛教融入中國的曲折歷程 D.中國文化對外輻射力增強11.某學者認為,古代印度十進制帶來的簡便而精確的小數點計數法,刺激了古代阿拉伯數學家歸納出“代數”的數學運算方法和關系,這與古代希臘數學思想的幾何風格大相徑庭。該學者意在強調古代阿拉伯人高二歷史試卷第 3 頁 共 8 頁A..對數學的理解進入新階段 B.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C.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成果 D.善于整合古代各個地域文明12.《圣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文學藝術創作的很多素材來自其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形成于中世紀的《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主要歌頌中世紀騎士英勇善戰,視死如歸,無條件的忠誠于國王和自己的國家。以上作品對騎士階層的歌頌折射出A.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B.西歐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C.西歐基督教會的黑暗統治 D.西歐騎士階層的道德理想13.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127-151年)在位時佛教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大批大月氏僧人通過陸路將佛教傳播到中國。與此同時,與佛教有關的鍵陀羅藝術也隨之進入中國。這說明貴霜帝國的強盛A.擴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響力 B.促進絲綢之路的開通C.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匯交融 D.引發游牧民族大遷徙14.下表為某學者在研究古代歷史過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據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題是史料1 印歐人在進入西亞、西歐、北歐和印度的廣大地區后,與當地居民融合,發展成為新的居民。史料2 古代印歐人在大規模遷徙中,與所到地區農耕民族交融,導致了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史料3 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政權,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A.人口遷徙促進區域開發 B.民族交融推動文化認同C.戰亂頻繁導致人口流動 D.世界人口結構發生改變15.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750余件產自新疆和田的玉雕,其中如圖的玉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玉鳳造型。它高13.6厘米,厚0.7厘米,整體呈黃褐色,身軀扁平,引頸回首姿態,鳳冠高聳,圓眼睛,尖喙如雞,長尾舒展,背部有穿孔圓鈕,便于穿繩懸掛。這說明商朝高二歷史試卷第 4 頁 共 8 頁A.繼承了良渚文化 B..與西域有一定的聯系C.玉器制作水平高 D.文化影響力已達西域16.18世紀初,英國生產的部分瓷器結合中國瓷釉潔白純凈、色澤艷麗的特質,融合西方的審美準則,開創了新的技術和紋飾風格。西方的創新引起中國的關注,康熙皇帝曾指派兩名意大利傳教士指導中國工匠學習琺瑯技法。這體現了A.政府政策影響制瓷水平 B.西方與中國審美觀一致C.西學東漸引發思想解放 D.商業貿易推動文化交流17.對于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自古以來就存在爭議。古羅馬作家大多對亞歷山大的殘暴多有批評。近代早期,西方學術界對亞歷山大一般持肯定態度,那時正是西方殖民擴張時代。據此可知,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A.存在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 B.取決于對史料的占有C.受制于評價者的史學素養 D.受評價者立場的影響18.1772年,盧梭在《關于波蘭政體的思考》中建議波蘭建立一個統一的教育體系。波蘭于次年成立的國家教育委員會,在近20年時間里創建了近200所世俗學校。波蘭最后一位國王在日記中寫道:“只要今后 200年內仍有人自稱為波蘭人,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痹摻逃瘑T會為波蘭培育出了最有才華的一代愛國者和文人。波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此舉意在A.傳播啟蒙運動精神 B.為武裝起義做好思想準備C.推進波蘭憲制改革 D.通過教育培育國民認同感19.美國學者本特利認為:“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擊,所以白人統治者看起來不再能統治殖民地的人民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自己國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更加不愿意成為順從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臣民?!痹搶W者意在強調A.一戰導致殖民體系的崩潰 B.被壓迫地區民族意識覺醒C.拿破侖戰爭重構歐洲文化 D.歐洲中心的國際秩序終結20.浙江衢州古城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因其重要性在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千年的風吹雨淋中,城墻需要時常進行維護。根據2020年4月《浙江日報》的報道,城墻的修繕工程“要堅持最低限度干預原則,盡可能保持原貌,…然后保留原城墻內的堆土、剔除堆石亂石,保留歲月侵蝕城墻的狀態?!边@一要求體現了文物保護應高二歷史試卷第 5 頁 共 8 頁A.適應社會的時代性 B.維護文化的多樣性C.確保遺產的真實性 D.還原文物的完整性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0分)21.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型材料一:西周時期“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實為狹小空間概念。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多采取政治上的“綏服”、“安邊”或修筑長城防御,缺少經濟整合。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獵民族因經濟單一性,常以戰爭掠奪彌補正常交換的不足,從而激化了民族矛盾。———摘編自烏恩《草原民族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貢獻》漢文帝詔:“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br/>———《史記·匈奴列傳》材料二;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南朝”“北朝”都是中國的思想意識……金人承認金、宋分別是各自獨立的不同政權,各有自己的國號,互為外國。但作為“中國”,他們又認為金、宋都是“中國”。————摘編自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材料三: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有個提法值得參考: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摘編自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元世祖設宣政院管轄吐蕃,在云南置行省,命回回人賽典赤建孔廟興儒學。———《元史·百官志》《元史·賽典赤傳》(1)根據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原王朝邊疆治理的局限性及其后果(6分)(2)材料二中遼、金的“中國觀”有何歷史進步性 并結合所學說明其影響(6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闡釋元朝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構建“大中國”(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津博物館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國內較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據史料記載,1913年,嚴智怡等人開始籌建天津博物館,并在1915年參觀美國“巴拿高二歷史試卷第 6 頁 共 8 頁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期間,專程考察了美國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征集到許多人類學文物和自然科學標本。1916年4月,回國后在河北公園內的商品陳列所里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并向社會征集展品。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會期兩個月,觀眾達2.8萬余人。此后天津博物院繼續征集文物、標本,修繕館舍,布置陳列。1920年巨鹿縣發掘出宋代古器物,天津博物院組織搜集,并在日后出版的院刊辟出專版解答讀者問題,從而引領近代中國博物館文物保護面向社會教育之新風。1922年9月天津博物院召開首屆董事會,規定由董事會管理運營,經費主要來源于直隸實業廳,并以民間自籌為輔,從而成為中國最早的“公辦民助”博物館。1935年5月,天津博物院院長姚彤章與副院長嚴智開參與創辦了中國博物館協會。1937年8月,日軍強占博物院院址,并將文物洗劫一空。剩余的極少部分文物由院長姚彤章等人運至市立美術館。———摘編自岳宏《百年天博路————天津博物館歷史沿革》材料二: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文化中心新館建成開放。新館常設展中“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最重要的基本陳列之一,展覽展示了天津自鴉片戰爭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間的風雨歷程。高二歷史試卷第 7 頁 共 8 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民國時期天津博物館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以天津博物館為例分析近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影響因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上述天津博物館所展文物中任選兩件分析其史料價值,并說明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現實意義。(8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萬志英的《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清晰地勾勒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下表是該書的部分目錄。第3章 統一帝國的經濟基礎(前250——前81年)第4章 豪強社會與莊園經濟(前81——485年)第5章 漢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國的再統一(485—755年)第6章 唐宋變革時期的經濟轉型(755——1127年)從以上目錄中任選一個章節,運用中國古代經濟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選章節,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0分)高二歷史試卷第 8 頁 共 8 頁參考答案: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題2.5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D C B A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A B B D D D B C21.(1)局限性:重政治軍事控制(綏服/長城防御),輕經濟整合(2分); 以長城為界實行民族分隔(2分)后果:強化農耕和游牧民族對立,戰爭掠奪頻發,激化民族矛盾(2分)(2)進步性:打破漢人政權壟斷"中國"概念,承認多政權并存共屬中國((2分)影響:體現了民族平等意識,推動文化共同體形成;促進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為元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奠定基礎(任選兩點4分)(3)設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在云南建行省推行內地制度(2分)邊疆管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向(2分);邊疆興辦儒學(云南建孔廟),促進文化認同(2分);任用回回人治理漢地,體現多民族共治(2分)(四點8分)22.(1)貢獻:開創博物館運營新模式;引領社會教育的發展;推進行業組織建設;搶救保護文化遺產。(任意3點6分)影響因素:西方文化的傳入;民眾文化意識的覺醒;考古工作的支持;國內政局的穩定;精英知識分子的推動。(任意3點6分)(2)價值:例:①近代可口可樂廣告牌體現了天津近代開埠通商后西方餐飲文化的進入,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的重要代表。有利于研究近代中國廣告事業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為研究民國時期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一手史料和實物史料。②繳獲的八股聯軍短槍作為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列強侵華的罪證,佐證了列強侵華的殘暴行徑以及天津軍民堅決抵抗的愛國決心。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軍事裝備與列強水平上的差距,為研究近代中國軍民反抗列強侵略提供一手史料和實物見證。③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穿的衣服作為開國大典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物證,具有極高的一手價值,簡樸的設計與開國大典的場景有機結合,一定程度上通過領袖形象彰顯國家形象,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共產黨員的不懈奮斗和努力,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證。(史料類型1分,價值分析1分,兩例4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1 頁 共 2 頁現實意義: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任意2點4分)23.唐宋變革時期的經濟轉型(755-1127年)。闡述:唐宋農業發展成就突出,曲轅犁等生產工具的發明與普及大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有一定突破。唐宋是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柜坊、飛錢、紙幣交子出現,城市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坊市界限被逐漸打破。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絲織品、瓷器等遠銷海外,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自唐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北宋滅亡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經濟重心南移逐漸完成??傊?,唐宋之際,中國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上都取得了重要發展,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社會轉型明顯。(一個論據3分,總結1分,共10分)如若學生寫其他章,第三章可從秦朝經濟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等;漢朝經濟政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策;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 中外經濟聯系: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海陸絲綢之路等方面論述。第四章可從莊園經濟: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控制田莊,自給自足田莊擁有依附農民; 區域經濟變化: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經濟遭破壞等; 寺院經濟:佛教廣泛傳播,寺院占有土地等方面論述。第五章可從經濟制度: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等; 隋朝各項建設規模擴大,廣設倉庫,修建大運河; 中外貿易:長安是國際大都市,海陸絲綢之路活躍; 民族經濟往來:包容開放的民族政策,邊疆民族內遷促進畜牧業,中原農耕技術向邊疆傳播等方面論述。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