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5題,合計50分)1.有人說: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夜空,時間雖然短暫,卻光芒四射。其中最耀眼的“光芒”是( )A.勵精圖治、繁榮經濟 B.開鑿運河、便利交通C.結束割據、完成統一 D.實行改革、創立科舉2.隋朝大運河溝通了五大水系,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為一體,首次實現了南北貫通,“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材料表明,大運河的影響是( )A.加強北部邊防 B.加強南北經濟的交流C.鞏固隋朝統治 D.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3.魏征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其直言不諱,深受唐太宗喜愛,贊揚他“覺其嫵媚”。下列名言符合魏征特點的一句是( )A.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C.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D.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4.《舊唐書 輿服志》載:“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俄又露髻馳騁。”這反映出( )A.棋類運動的流行 B.社會風氣的開放C.城市商業的興盛 D.中外交流的密切5.制作歷史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示意圖推斷“?”處應填(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皇之治” D.“貞觀之治”6.“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該詩句展現了開元時期的盛世畫面是( )A.農業豐產豐收 B.公私倉廩充實C.社會治安良好 D.商業十分繁榮7.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下列三幅文物圖片集中反映了唐朝的( )A.陶器生產技術 B.海外貿易發達C.農業產量極高 D.社會經濟繁榮8.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這說明唐玄宗加強對少數民族管理的方式是( )A.設置機構 B.和親政策 C.冊封首領 D.武力征服9.《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是南唐高官韓熙載開宴行樂、眾人聆聽琵琶彈奏的情形。請問這是下列哪一時期的社會現象?(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兩宋時期10.化學反應中,催化劑有加速或減緩化學反應的作用。據所學知識,指出如圖中▲處發揮“催化劑”作用的是( )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五代出現 D.十國并立11.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李華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如圖示意圖。鐘擺在10世紀中后期向右擺動的原因是( )A.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 B.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D.朱元璋設立五軍都督府12.歷慎思同學在查找北宋史料時,看到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歷史典故,這些典故都跟誰有關( )A.李世民 B.趙光義 C.趙構 D.趙匡胤13.北宋中后期國家財政支出巨大,戰事處于劣勢,土地兼并不斷,社會危機重重,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擺脫社會危機,北宋推行王安石變法。這是王安石變法的( )A.背景 B.過程 C.結果 D.影響14.北宋元祐四年,蘇轍出使遼,發現蘇氏兄弟的文集在遼廣為傳誦。遼人對于蘇轍的到來非常欣喜,不斷打聽蘇軾的情況,于是有了蘇轍的名句“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由此可以推斷( )A.黨項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B.紹興和議帶來宋遼長期和平C.遼國境內多元文化共同發展D.遼國全盤繼承中原典章制度15.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通過對宋、大理、西夏、吐蕃政權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這一時期時代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B.經濟重心南移C.民族政權并立 D.繁榮與開放16.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郾城大捷 B.澶淵之盟 C.《尼布楚條約》 D.涼州會晤17.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過程是從仿形——計重——寶泉貨幣——紙幣的漫長過程,其中我國最早的紙幣出現在( )A.秦朝 B.漢朝 C.宋朝 D.元朝18.當前東南沿海是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但歷史上我國最為富庶繁華的地區是黃河流域,歷經1000多年,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完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得益于( )A.氣候條件 B.人口遷徙 C.交通便利 D.政策支持19.2024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北京中軸線一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表是元大都平面圖,圖文信息體現了( )元大都呈規整的方形,有明顯的中軸線,宮城、皇城、外城、鐘樓、鼓樓等沿中軸線分布,有社稷壇、太廟、孔廟等建筑。A.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文化認同B.元朝時期建筑水平高超領先世界C.元朝時期商品經濟活動十分頻繁D.元朝時期大都是中外交往的中心20.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 )A.具有家國情懷 B.主張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視以人為本21.《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一書中寫道:“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與該論述相關的元朝史實是( )A.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 B.設宣政院管理西藏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 D.派戚繼光抗擊倭寇22.兩宋時期,元旦作為新年的開始,在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慶殿中會見文武百官,并接見北方國家的使節。而百姓們則會進行多種活動來慶祝元旦。這說明當時( )A.傳統節日受到重視 B.中外交流日趨頻繁C.社會環境持續穩定 D.傳統文化發展成熟23.《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梁山好漢“黑旋風”李逵與“浪子”燕青逛東京大街,這條街上有人說書、唱曲、相面算卦、雜耍、表演等。請問,他們走到的地方當時被稱為( )A.“坊” B.“市” C.“瓦子” D.“草市”24.“書手”,是指專職于抄寫書籍的人員。唐代是“書手”職業最盛行時期,而到宋代,“書手”職業迅速衰落,直至消失。“書手”職業衰落緣于( )A.科舉制度的發達 B.書法藝術的進步C.商業經濟的繁榮 D.印刷技術的發展25.圖中的材料反映清政府( )A.重農抑商 B.閉關政策 C.對外開放 D.鼓勵貿易二、第II卷(非選擇題共50分)2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貧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的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1)依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說出科舉制建立時的皇帝。(8分)材料二 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南京科舉博物館是在其舊址上擴建、改建而成的。向人們充分展示了自科舉制度建立以來的江南的各種科考內容、形式,使人們能夠清晰、客觀地了解到科舉制的功績和弊端。——摘編自高祥生《科舉博覽江南文樞》(2)有學者建議將南京科舉博物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選擇兩個角度簡要說明其申報的價值。(6分)27.(14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與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主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將上述圖片中所反映的歷史內容,按時代順序排列。(填寫字母)(8分)材料二 在元代,大量外域人群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涌入中國。進入中國的西北各族、西域以及歐洲等各族人太多,已經無法再用“回回”一詞指代,于是元人使用“色目”一詞概稱這些族群。色目人多定居中國,編入元朝戶籍,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元代回回人形成一種大的社會力量,最終導致了中國 的出現;畏吾兒后來形成了維吾爾族。——修曉波《元代絲綢之路對民族融合的影響》(2)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二中所陳述民族的名稱。依據材料二,概括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特點。(6分)28.(12分)某班以“中外交流”為主題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完成。材料一:(1)觀察地圖,寫出圖中A和B兩條路線所對應的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實。(6分)材料二:鄭和的船隊每到一處,訪問當地的首領,贈送禮物,表達友好交往的意愿。同沿途國家發展貿易,宣揚明朝國威。所到之處,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鄭和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遠航,原因有以下數點:宋元以來海上交通與海外貿易大為發展,海船建造技術與航海技術大為提高,海外地理知識日漸豐富;明朝經濟經過洪武年間的恢復和發展,到永樂年間已進入極盛,為海外航行創造了物質條件;明太祖時國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國內的勵精圖治,明成祖時則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聲威,招致朝貢。——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教程》(2)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能夠進行大規模遠航的原因。(6分)29.(10分)材料 清王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定作出的歷史貢獻是獨特的,歷史上任何時期的疆域版圖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沒有達到清朝的規模。因此,可以說歷史上中國空前“大一統”版圖的奠定是18世紀中期的突出特征。——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請從清朝對邊疆實現了“有效控制”的角度,以“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邊疆方面的鞏固與發展”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①緊扣主題,闡述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250字左右。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5:CBCBD 6-10:CDCCB 11-15:BDACC 16-20:BCBAA 21-25:CACDB26、(1)政府主導,自由報考,公開考試,以文章取士,考試內容廣泛;隋煬帝。(2)從歷史價值上看,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南京科舉博物館是在其舊址上擴建、改建而成的。向人們充分展示了自科舉制度建立以來的江南的各種科考內容、形式,使人們能夠清晰、客觀地了解到科舉制的功績和弊端。從文化價值上看,博物館展示的科考內容、形式,有助于全球了解中國古代教育體系和考試文化,具有獨特的文明交流意義。27、(1)據所學知識可知,A“三彩釉陶胡人俑”:唐三彩是唐代典型的陶瓷工藝代表,反映了唐朝時期的手工業成就以及民族交流等情況。B“含嘉倉遺址”:含嘉倉是隋朝開始修建的大型糧倉,在唐朝繼續沿用。C“軍機處”:軍機處是清朝雍正帝時期設立的,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21世紀出版的《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E“行省銅印”:行省制度是元朝開始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F“鹵簿鐘”:因鑄有北宋帝王出行儀仗“鹵簿”圖案而得名,見證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 故排序為:B、A、F、E、D、C。但材料已經標注A和C,故空白處應為:B、F、E、D。(2)材料中提到“元代回回人形成一種大的社會力量,最終導致了中國的出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回回人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等,逐漸形成了回族。從“大大量外域人群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涌入中國”可以看出,元朝時期有大量外域民族涌入。據材料“色目人多定居中國,編入元朝戶籍,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可知,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交流、融合,民族融合加強。故答案為:(1)B、F、E、D。(2)回族。元朝時期有大量外域民族涌入;民族融合加強。28、(1)史實:路線A玄奘西游天竺;路線B鑒真東渡日本。(2)原因:造船業、航海技術的進步與海外貿易的發展;經過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明朝前期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鄭和本人的航海經驗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明朝統治者的支持等。29、主題:清朝邊疆鞏固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時期,在邊疆方面采取諸多舉措,實現了對邊疆的有效控制,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在東北,通過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維護了領土主權。在西北,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加強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在西藏,確立達賴、班禪冊封制度,設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清朝的這些舉措,有力鞏固了邊疆,促進了民族交融,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