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化學專題09 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考點1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1.(2025·浙江·高考真題)時,的電離常數。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A.B.C.D.溶液中,,則2.(2025·江蘇·高考真題)室溫下,有色金屬冶煉廢渣(含等的氧化物)用過量的較濃溶液酸浸后,提取銅和鎳的過程如下所示。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較濃溶液中:B.溶液中:的平衡常數C.溶液中:D.“提銅”和“沉鎳”后的兩份濾液中:3.(2024·新課標卷·高考真題)常溫下和的兩種溶液中,分布系數δ與pH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比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曲線M表示的變化關系B.若酸的初始濃度為,則a點對應的溶液中有C.的電離常數D.時,4.(2024·廣西·高考真題)常溫下,用溶液分別滴定下列兩種混合溶液:Ⅰ.20.00mL濃度均為和溶液Ⅱ.20.00mL濃度均為和溶液兩種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線如圖。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Ⅰ對應的滴定曲線為N線B.點水電離出的數量級為C.時,Ⅱ中D.時,Ⅰ中之和小于Ⅱ中之和5.(2024·貴州·高考真題)硼砂水溶液常用于pH計的校準。硼砂水解生成等物質的量的(硼酸)和(硼酸鈉)。已知:①時,硼酸顯酸性的原理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硼砂稀溶液中B.硼酸水溶液中的主要來自水的電離C.25℃時,硼酸水溶液的D.等濃度等體積的和溶液混合后,溶液顯酸性考點二 水的電離和中和滴定的應用1. (2025·浙江·高考真題)蛋白質中N元素含量可按下列步驟測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步驟Ⅰ,須加入過量濃,以確保N元素完全轉化為B.步驟Ⅱ,濃溶液過量,有利于氨的蒸出C.步驟Ⅲ,用定量、過量鹽酸標準溶液吸收,以甲基紅(變色的范圍:)為指示劑,用標準溶液滴定,經計算可得N元素的含量D.尿素樣品、樣品的N元素含量均可按上述步驟測定2.(2025·重慶·高考真題)水是化學反應的良好介質,探索水溶液中的酸堿平衡具有重要意義。(1)天然水中可以分離出重水(D2O)。D2O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c(D+)和c(OD-)的關系如圖所示。①圖中3個狀態點對應的溶液呈中性的是 。② (填“>”“=”或者“<”)。3.(2025·陜晉青寧卷·高考真題)某實驗室制備糖精鈷,并測定其結晶水含量。已知:表示糖精根離子,其摩爾質量為,糖精鈷的溶解度在熱水中較大,在冷水中較小;丙酮沸點為,與水互溶。(二)結晶水含量測定和形成配合物。準確稱取糖精鈷產品于錐形瓶中,加蒸餾水,加熱溶解,再加入緩沖溶液和指示劑,在50~60℃下,用的標準溶液滴定。(6)下列操作的正確順序為 (用字母排序)。a.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b.加入標準溶液至“0”刻度以上處c.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并清洗 d.趕出氣泡,調節液面,準確記錄讀數(7)滴定終點時消耗標準溶液,則產品中x的測定值為 (用含m、c、V的代數式表示);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處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會導致x的測定值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4.(2025·河南·高考真題)某研究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測定某藥用硫黃中硫的含量,其中硫轉化的總反應為。主要實驗步驟如下:Ⅰ.如圖所示,準確稱取細粉狀藥用硫黃于①中,并準確加入乙醇溶液(過量),加入適量蒸餾水,攪拌,加熱回流。待樣品完全溶解后,蒸餾除去乙醇。Ⅱ.室溫下向①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攪拌下緩慢滴加足量溶液,加熱至,保持,冷卻至室溫。Ⅲ.將①中溶液全部轉移至錐形瓶中,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劑,用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溶液體積為。Ⅳ.不加入硫黃,重復步驟Ⅰ、Ⅱ、Ⅲ做空白實驗,消耗標準溶液體積為。計算樣品中硫的質量分數。Ⅴ.平行測定三次,計算硫含量的平均值。回答下列問題:(5)步Ⅲ中,判斷滴定達到終點的現象為 。(6)單次樣品測定中硫的質量分數可表示為 (寫出計算式)。5.(2025·安徽·高考真題)侯氏制堿法以、和為反應物制備純堿。某實驗小組在侯氏制堿法基礎上,以和為反應物,在實驗室制備純堿,步驟如下:①配制飽和食鹽水;②在水浴加熱下,將一定量研細的,加入飽和食鹽水中,攪拌,使,溶解,靜置,析出晶體;③將晶體減壓過濾、煅燒,得到固體。回答下列問題:(4)實驗小組使用滴定法測定了產品的成分。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隨滴加鹽酸體積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i.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B時消耗鹽酸,到達第二個滴定終點C時又消耗鹽酸。,所得產品的成分為 (填標號)。a. b. c.和 d.和ii.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前,某同學滴定速度過快,搖動錐形瓶不均勻,致使滴入鹽酸局部過濃。該同學所記錄的 (填“>”“<”或“=”)。考點3 鹽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1.(2025·甘肅·高考真題)氨基乙酸是結構最簡單的氨基酸分子,其分子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在25℃時,其分布分數[如=]與溶液pH關系如圖1所示。在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pH與NaOH溶液滴入體積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Ⅰ對應的離子是B.a點處對應的pH為9.6C.b點處D.c點處2.(2025·湖南·高考真題)草酸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等領域。常溫下,通過下列實驗探究了草酸的性質:實驗1:向溶液中滴入一定量溶液。混合溶液的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實驗2: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已知:時,。混合后溶液體積變化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實驗1,當溶液中時,B.實驗1,當溶液呈中性時:C.實驗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D.實驗2,溶液中存在:3.(2025·云南·高考真題)甲醛法測定的反應原理為。取含的廢水濃縮至原體積的后,移取20.00mL,加入足量甲醛反應后,用的NaOH標準溶液滴定。滴定曲線如圖1,含氮微粒的分布分數與pH關系如圖2[比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廢水中的含量為B.c點:C.a點:D.的平衡常數4.(2024·江蘇·高考真題)室溫下,通過下列實驗探究的性質。已知,。實驗1:將氣體通入水中,測得溶液。實驗2:將氣體通入溶液中,當溶液時停止通氣。實驗3:將氣體通入酸性溶液中,當溶液恰好褪色時停止通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實驗1所得溶液中:B.實驗2所得溶液中:C.實驗2所得溶液經蒸干、灼燒制得固體D.實驗3所得溶液中:5.(2023·福建·高考真題)時,某二元酸的、。溶液稀釋過程中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的分布系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n為的變化曲線 B.a點:C.b點: D.c點:考點4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1.(2025·安徽·高考真題)是二元弱酸,不發生水解。時,向足量的難溶鹽粉末中加入稀鹽酸,平衡時溶液中與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已知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時,的溶度積常數B.時,溶液中C.時,溶液中D.時,溶液中2.(2025·重慶·高考真題)某興趣小組探究沉淀的轉化。將2mL 0.1mol·L-1 AgNO3溶液與同濃度同體積的NaCl溶液混合,得懸濁液1,然后進行如下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溶液1中B.溶液2中C.溶液3中D.上述實驗可證明3.(2024·江西·高考真題)廢棄電池中錳可通過浸取回收。某溫度下,MnSO4在不同濃度的KOH水溶液中,若Mn(Ⅱ)的分布系數δ與pH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已知:Mn(OH)2難溶于水,具有兩性;δ(MnOH+)=;A.曲線z為δ(MnOH+)B.O點,C.P點,c(Mn2+)<c(K+)D.Q點,c()=2c(MnOH+)+2c()4.(2024·浙江·高考真題)室溫下,水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質的量分數隨變化關系如下圖[例如]。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溶解度:大于B.以酚酞為指示劑(變色的范圍8.2~10.0),用標準溶液可滴定水溶液的濃度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的溶液中水解率約為D.的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的溶液,反應初始生成的沉淀是5.(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將配制成懸濁液,向其中滴加的溶液。(M代表、或)隨加入溶液體積(V)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忽略溶液體積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交點a處:B.C.時,不變D.考點5 絡合平衡及應用1.(2025·廣東·高考真題)CuCl微溶于水,但在濃度較高的溶液中因形成和而溶解。將適量CuCl完全溶于鹽酸,得到含和的溶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加水稀釋,濃度一定下降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體,濃度一定上升C.的電離方程式為:D.體系中,2.(2025·湖北·高考真題)銅(I)、乙腈(簡寫為L)的某水溶液體系中含銅物種的分布曲線如圖。縱坐標(δ)為含銅物種占總銅的物質的量分數,總銅濃度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的B.當時,C.n從0增加到2,結合L的能力隨之減小D.若,則3.(2025·河南·高考真題)乙二胺(,簡寫為Y)可結合轉化為(簡寫為)(簡寫為)。與Y可形成和兩種配離子。室溫下向溶液中加入Y,通過調節混合溶液的改變Y的濃度,從而調控不同配離子的濃度(忽略體積變化)。混合溶液中和Y的初始濃度分別為和。與的變化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M代表、或),分布系數與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N代表Y、或)。比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I對應的離子是B.最大時對應的C.反應的平衡常數D.時,4.(2025·河北·高考真題)已知和結合形成兩種配離子和常溫下,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和的濃度對數(實線)、含銅微粒的分布系數(虛線)[例如]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B.C.圖中a點對應的D.當時,體系中5.(2025·黑吉遼蒙卷·高考真題)室溫下,將置于溶液中,保持溶液體積和N元素總物質的量不變,pX-pH曲線如圖,和的平衡常數分別為和:的水解常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Ⅲ為的變化曲線 B.D點:C. D.C點:考點一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1.(2025·北京昌平·二模)室溫下,進行如下實驗:①向20mL0.1mol/L醋酸溶液中加入20mL0.1mol/LNaOH溶液;②繼續滴加amL0.1mol/L稀鹽酸,至溶液的pH=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0.1mol/L醋酸溶液pH>1B.①中反應后溶液:C.②中,a=20D.②中反應后溶液:2.(2025·青海西寧·模擬預測)常溫下,向酸溶液中滴加的NaOH溶液,溶液的酸度與加入NaOH溶液的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若忽略混合時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若升高溫度,溶液的酸度將減小B.水的電離程度:C.c點對應的溶液中:D.常溫下,3.(2025·四川巴中·三模)室溫下,向溶液中滴加氨水,滴加過程中隨滴入氨水體積的變化和[,X為、或]隨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表示隨的變化曲線B.該溫度下,C.水的電離程度:點>點D.點溶液中:4.(2025·福建廈門·二模)常溫下,向溶液中緩慢加入相同濃度的溶液,忽略溶液混合時的體積變化,混合溶液中含微粒的分布系數與的變化關系如圖。[比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的數量級為B.溶液中C.時,D.5.(2025·天津和平·三模)常溫下,一元酸HA的。在某體系中,與離子不能穿過隔膜,未電離的HA可自由穿過該膜(如圖所示)。設溶液中,當達到平衡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溶液Ⅰ中B.溶液Ⅰ和Ⅱ中的之比為C.溶液Ⅰ和Ⅱ中的不相等D.溶液Ⅱ中的HA的電離度為考點二 水的電離和中和滴定的應用1.(2025·天津北辰·三模)下列操作能促進水的電離且使溶液中 的是A.將水加熱煮沸 B.向水中加入Na2CO3固體C.向水中通入氯化氫氣體 D.向水中加入NH4Cl 固體2.(2025·四川·一模)水的電離常數如圖兩條曲線所示,曲線中的點都符合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純水中時大于時,則水的電離放熱B.曲線上任意點的溶液均呈中性,且一定是純水C.溫度T:;水的離子積常數:D點>C點D.B點時,將pH=2的稀硫酸與pH=11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顯堿性3.(2025·湖南邵陽·二模)時,向的一元酸溶液中滴加等濃度的溶液,滴定過程中溶液的及,[指由水電離出來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水的電離程度:B.時,C.d點溶液中,D.時,反應的平衡常數為:4.(2025·江西宜春·一模)室溫下時,向溶液中滴入溶液如圖甲所示,溶液的與所加溶液的體積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溶液B.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時候加的溶液為C.配稀鹽酸時,應該洗滌量取濃鹽酸后的量筒并將洗滌液轉移到容量瓶中D.如果將鹽酸改為醋酸,則不能用甲基橙做指示劑5.(2025·河北衡水·一模)乳酸亞鐵固體{,摩爾質量:}是一種很好的補鐵劑,它易溶于水,難溶于乙醇,其水溶液易被氧化,可由乳酸與反應制得。Ⅱ.制備乳酸亞鐵并測定樣品中鐵元素的含量:將制得的加入乳酸溶液中,加入少量鐵粉,在75℃下攪拌使之充分反應,然后再加入適量乳酸,經系列操作后得到產品。稱取樣品,灼燒至完全灰化,加鹽酸溶解配成溶液,取于錐形瓶中,加入過量溶液充分反應,然后加入1~2滴淀粉溶液,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滴定終點時,測得消耗標準溶液。(已知:)(6)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7)若用酸性溶液直接滴定樣品,測得鐵元素含量大于,其原因是 。考點三 鹽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1.(2025·山東·二模)25℃時,用標準溶液滴定和的混合溶液以測定兩種物質的含量,滴定曲線如圖甲所示;四種含氮物質分布分數與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混合溶液中B.C.b點處有D.a、b、c點均存在2.(2025·陜西渭南·二模)常溫下,碳酸氫鈉溶液中p(X)(X為H2CO3,,H+或)隨變化曲線如下,其中p表示負對數運算,如表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③表示的變化曲線B.交點M處C.碳酸氫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較大時,可能出現D.碳酸氫鈉溶液中一定存在3.(2025·貴州畢節·二模)常溫下,用濃度為的標準溶液滴定濃度均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隨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已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溶液約為3.38B.b點:C.c點:D.時,4.(2025·黑龍江哈爾濱·二模)25℃時,用0.1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mol·L-1 HA溶液,體系中、、NaOH溶液的體積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圖中曲線①表示與pH的關系B.25℃時,0.1 mol·L-1 NaA溶液的pH約為9C.a點溶液中,D.b點時,V<20.00mL5.(2025·湖南邵陽·三模)常溫下,向濃度均為的乙二胺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鹽酸,混合溶液中的與{,或或}隨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表示與的關系B.M點坐標為C.常溫下,滴加鹽酸溶液時,溶液的D.滴加鹽酸溶液時:考點四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1.(2025·江西·二模)常溫下,用AgNO3溶液分別滴定KCl和K2CrO4溶液,所得的沉淀溶解平衡圖像如圖所示(不考慮或的水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向含有KCl和K2CrO4兩種溶質且濃度均為0.01mol/L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先產生的沉淀是Ag2CrO4B.常溫下,Ksp(Ag2CrO4)的數量級為10-11C.常溫下,反應的平衡常數為10-2D.溶液中離子濃度處于陰影部分時,加入少量AgCl和Ag2CrO4固體,會發生Ag2CrO4沉淀轉化為AgCl沉淀的反應2.(2025·北京海淀·二模)為研究水垢中的去除,稱量0.5g 于燒杯中,加入100mL蒸餾水,持續攪拌并用傳感器監測溶液中的變化。18s時滴入3滴飽和溶液,55s時繼續滴加飽和溶液(忽略對溶液體積的影響),數據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段下降,是因為平衡逆向移動B.由CD段推測,加入的未完全溶解C.不同時刻溶液中大小排序:D>B>CD.A到F的過程中,消耗約為mol3.(2025·北京朝陽·二模)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已知:i.。ii.圖中直線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或。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①表示的是,B.a、b兩點對應的溶液,相應的離子濃度之比C.向c點對應的溶液中加適量固體,可使溶液由c點變到a點D.向固體中加入的溶液,充分反應后有0.032mol轉化為4.(2025·北京房山·三模)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一定溫度下在不同pH的體系中的可能產物。已知:i.圖1中曲線表示體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質的量分數與pH的關系。ii.圖2中曲線I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曲線Ⅱ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注:起始,不同pH下由圖1得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由圖1,,B.由圖2,初始狀態、,有沉淀生成C.由圖2,初始狀態、,平衡后存在D.由圖1和圖2,初始狀態、,發生反應:5.(2025·湖北武漢·二模)常溫下,溶液中含粒子分布系數[如]與的關系如圖1所示。難溶鹽和在飽和溶液中達沉淀溶解平衡時,與的關系如圖2所示(為金屬離子和的濃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B.直線①表示的是與的關系C. D.能溶解在溶液中考點五 絡合平衡及應用1.(2025·遼寧沈陽·三模)配合反應的平衡常數用配合物穩定常數表示,與乙二胺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是的逐級穩定常數):。向硫酸鎘溶液中緩慢加入乙二胺,實驗測得各含鎘微粒的分布分數隨溶液中游離乙二胺濃度的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曲線d表示B.的平衡常數C.時,D.M點時,2.(2025·湖北·三模)常溫下,用Hg(NO3)2測定NaCl溶液中的c(Cl-)時,含Hg微粒的分布系數(δ)與lg c(Cl-)的關系如圖所示。Hg2+與Cl-的配合物存在如下平衡:HgClHgClHgCl2HgCl+Hg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K1=10-1,K2=10-0.85B.在X點:c(HgCl2)∶c(HgCl+)∶c(Hg2+)=2∶2∶1C.在Q點:c(Cl-)+3c(HgCl)>c(H+)-c(OH-)D.若P點pH=7,c(Na+)+c(HgCl+)-c(NO)+2c(HgCl2)=10-5.6 mol·L-13.(2025·安徽阜陽·三模)工業生產中采用水解中和法處理含銅廢水。常溫下,向溶液中逐漸加入NaOH固體,發生的反應有:溶液中含銅微粒的分布系數隨pH的變化如圖所示。[已知:分布系數;忽略加入固體后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4代表的含銅微粒為[Cu(OH)3]-B.時,C.的平衡常數為D.M點混合溶液中的濃度為4.(2025·山西·二模)室溫下,向含的溶液中滴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溶液中的及pH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其中Ag代表、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表示的變化情況B.反應的平衡常數C.當時,溶液中:D.沉淀恰好溶解時,溶液中的陰離子主要為5.(2025·湖北·二模)能形成多種配合物。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氯化絡合反應:在稀溶液中,改變溶液中起始濃度,測得銅元素的各物種分布系數δ與平衡濃度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曲線b表示微粒的物種分布系數B.A點時溶液中C.A點時的氯化絡合轉化率為53%D.用電化學方法可實現轉化為,其電極反應式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化學專題09 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考點1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1.(2025·浙江·高考真題)時,的電離常數。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A.B.C.D.溶液中,,則D【詳解】A.,K==,A正確;B.,K==,B正確;C.,K==,C正確;D.=,由于,,D錯誤;答案選D。2.(2025·江蘇·高考真題)室溫下,有色金屬冶煉廢渣(含等的氧化物)用過量的較濃溶液酸浸后,提取銅和鎳的過程如下所示。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較濃溶液中:B.溶液中:的平衡常數C.溶液中:D.“提銅”和“沉鎳”后的兩份濾液中:B【分析】有色金屬冶煉廢渣(含等的氧化物)用過量的較濃溶液酸浸后,浸取液主要含有、,加入溶液提銅,濾液加入溶液沉鎳得到。【詳解】A.若兩步均完全電離,則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但根據題給信息知,在較濃的溶液中僅第一步電離完全,電離出大量的會抑制第二步電離,第二步電離不完全,溶液中存在,因此電荷守恒應表示為,A錯誤;B.該反應的平衡常數,B正確;C.得到1個生成,得1個生成得2個生成,水電離出的與濃度相等,即,則溶液中存在質子守恒,C錯誤;D.考慮過程中溶液的少量損耗(吸附在沉淀表面被過濾除去),,同時“沉鎳”過程中加入了溶液,溶液體積增加,因此,D錯誤;故選B。3.(2024·新課標卷·高考真題)常溫下和的兩種溶液中,分布系數δ與pH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比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曲線M表示的變化關系B.若酸的初始濃度為,則a點對應的溶液中有C.的電離常數D.時,D【分析】隨著pH的增大,、濃度減小,、濃度增大,—Cl為吸電子基團,的酸性強于,即),δ(酸分子)=δ(酸根離子)=0.5時的pH分別約為1.3、2.8,則兩種酸的電離常數分別為,,由此分析解題。【詳解】A.根據分析,曲線M表示的變化關系,A錯誤;B.根據,初始,若溶液中溶質只有,則,但a點對應的,說明此時溶液中加入了酸性更強的酸,根據電荷守恒,,B錯誤;C.根據分析,CH2ClCOOH的電離常數Ka=10-2.8,C錯誤;D.電離度,,則=,,時,,,D正確;故答案選D。4.(2024·廣西·高考真題)常溫下,用溶液分別滴定下列兩種混合溶液:Ⅰ.20.00mL濃度均為和溶液Ⅱ.20.00mL濃度均為和溶液兩種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線如圖。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Ⅰ對應的滴定曲線為N線B.點水電離出的數量級為C.時,Ⅱ中D.時,Ⅰ中之和小于Ⅱ中之和D【分析】溶液中加入40ml氫氧化鈉溶液時,I中的溶質為氯化鈉和醋酸鈉,Ⅱ中的溶質為氯化鈉和一水合氨,根據,醋酸根、銨根的水解程度小于醋酸、一水合氨的電離程度,氯化鈉顯中性,醋酸根和一水合氨在濃度相同時,一水合氨溶液的堿性更強,故I對應的滴定曲線為M,Ⅱ對應的滴定曲線為N;【詳解】A.向溶液中加入40ml氫氧化鈉溶液時,I中的溶質為氯化鈉和醋酸鈉,Ⅱ中的溶質為氯化鈉和一水合氨,氯化鈉顯中性,醋酸根和一水合氨在濃度相同時,一水合氨溶液的堿性更強,故I對應的滴定曲線為M,A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a點的溶質為氯化鈉和醋酸鈉,醋酸根發生水解,溶液的pH接近8,由水電離的=,數量級接近,B錯誤;C.當時,Ⅱ中的溶質為氯化鈉、氯化銨、一水合氨,且氯化銨和一水合氨的濃度相同,銨根的水解,即水解程度小于一水合氨的電離程度,所以,又物料守恒,即,故,C錯誤;D. 根據元素守恒,之和等于之和,根據圖像,時,Ⅱ所加氫氧化鈉溶液較少,溶液體積較小,故Ⅰ中之和小于Ⅱ中之和,D正確;故選D。5.(2024·貴州·高考真題)硼砂水溶液常用于pH計的校準。硼砂水解生成等物質的量的(硼酸)和(硼酸鈉)。已知:①時,硼酸顯酸性的原理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硼砂稀溶液中B.硼酸水溶液中的主要來自水的電離C.25℃時,硼酸水溶液的D.等濃度等體積的和溶液混合后,溶液顯酸性B【詳解】A.水解生成等物質的量濃度的和,硼酸遇水轉換,根據物料守恒,,A錯誤;B.根據已知,硼酸遇水轉換,其中的H+是由水提供的,B正確;C.25℃時, ,,,因,,C錯誤;D.的電離平衡常數為,的水解平衡常數,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顯堿性,D錯誤;故選B。考點二 水的電離和中和滴定的應用1. (2025·浙江·高考真題)蛋白質中N元素含量可按下列步驟測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步驟Ⅰ,須加入過量濃,以確保N元素完全轉化為B.步驟Ⅱ,濃溶液過量,有利于氨的蒸出C.步驟Ⅲ,用定量、過量鹽酸標準溶液吸收,以甲基紅(變色的范圍:)為指示劑,用標準溶液滴定,經計算可得N元素的含量D.尿素樣品、樣品的N元素含量均可按上述步驟測定D【分析】蛋白質中的N元素以氨基或酰胺基形式存在,在濃硫酸、K2SO4和催化劑CuSO4作用下發生反應生成,再加入濃NaOH溶液讓轉化為NH3蒸出,NH3用一定量的鹽酸吸收,多余的鹽酸用標準NaOH溶液通過滴定測定出來,從而計算出N的含量。【詳解】A.步驟Ⅰ,加入過量濃,使蛋白質中的氨基和酰胺基全部轉化為,確保N元素完全轉化為,A正確;B.根據+OH- NH3·H2O NH3+H2O,NaOH過量,增大OH-濃度有利于氨的蒸出,B正確;C.步驟Ⅲ,用定量、過量鹽酸標準溶液吸收后,過量的HCl用標準NaOH溶液滴定,反應后溶液中有NaCl和NH4Cl,終點顯酸性,用在酸性范圍內變色的甲基紅為指示劑,C正確;D.中的N元素在濃硫酸、K2SO4和催化劑CuSO4作用下不會轉化為,不能按上述步驟測定,D錯誤;答案選D。2.(2025·重慶·高考真題)水是化學反應的良好介質,探索水溶液中的酸堿平衡具有重要意義。(1)天然水中可以分離出重水(D2O)。D2O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c(D+)和c(OD-)的關系如圖所示。①圖中3個狀態點對應的溶液呈中性的是 。② (填“>”“=”或者“<”)。【答案】(1) B;>【詳解】(1)①重水中存在電離平衡,中性溶液中,,只有B點符合,所以“A、B、C”三點中呈中性的是B點,故答案為:B;②水的電離平衡為吸熱過程,溫度升高,電離程度增大,,均增大,Kw也增大,由圖可知,T1時離子濃度更高,Kw更大,所以>,故答案為:>。3.(2025·陜晉青寧卷·高考真題)某實驗室制備糖精鈷,并測定其結晶水含量。已知:表示糖精根離子,其摩爾質量為,糖精鈷的溶解度在熱水中較大,在冷水中較小;丙酮沸點為,與水互溶。(二)結晶水含量測定和形成配合物。準確稱取糖精鈷產品于錐形瓶中,加蒸餾水,加熱溶解,再加入緩沖溶液和指示劑,在50~60℃下,用的標準溶液滴定。(6)下列操作的正確順序為 (用字母排序)。a.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b.加入標準溶液至“0”刻度以上處c.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并清洗 d.趕出氣泡,調節液面,準確記錄讀數(7)滴定終點時消耗標準溶液,則產品中x的測定值為 (用含m、c、V的代數式表示);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處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會導致x的測定值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答案】(6)cabd(7)(或:) 偏高【分析】按照反應制備糖精鈷,然后在冰水浴中結晶,再按照“冷的1% NaSac溶液、冷水、丙酮”順序進行洗滌,得到糖精鈷晶體,最后將糖精鈷晶體溶解后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測定含有結晶水的數量。【詳解】(6)使用滴定管前首先要檢漏,確定不漏液之后用蒸餾水清洗(c),再用待裝的標準溶液進行潤洗(a),待潤洗完成后 裝入標準溶液至“0”刻度以上2~3 mL處(b),放液趕出氣泡后調節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下,準確記錄標準溶液體積的初始讀數(d),故答案為cabd。(7)滴定消耗的,EDTA與Co2+形成1:1配合物,則樣品溶解后的,即樣品中的,而,所以,解得;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處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測得消耗EDTA溶液體積偏小,即V偏小,根據,則x偏高。4.(2025·河南·高考真題)某研究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測定某藥用硫黃中硫的含量,其中硫轉化的總反應為。主要實驗步驟如下:Ⅰ.如圖所示,準確稱取細粉狀藥用硫黃于①中,并準確加入乙醇溶液(過量),加入適量蒸餾水,攪拌,加熱回流。待樣品完全溶解后,蒸餾除去乙醇。Ⅱ.室溫下向①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攪拌下緩慢滴加足量溶液,加熱至,保持,冷卻至室溫。Ⅲ.將①中溶液全部轉移至錐形瓶中,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劑,用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溶液體積為。Ⅳ.不加入硫黃,重復步驟Ⅰ、Ⅱ、Ⅲ做空白實驗,消耗標準溶液體積為。計算樣品中硫的質量分數。Ⅴ.平行測定三次,計算硫含量的平均值。回答下列問題:(5)步Ⅲ中,判斷滴定達到終點的現象為 。(6)單次樣品測定中硫的質量分數可表示為 (寫出計算式)。【答案】(5)滴入最后半滴鹽酸,溶液顏色由黃色變為橙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6)【詳解】(5)甲基橙作指示劑,鹽酸滴定氫氧化鉀溶液,則滴定終點的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鹽酸,溶液顏色由黃色變為橙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6)不加入硫黃,消耗標準溶液體積為,因此原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是0.001cV3mol,反應后剩余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是0.001cV2mol,因此與硫磺反應的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是0.001c(V3-V2)mol,所以根據方程式可知硫單質的物質的量0.0005c(V3-V2)mol,所以單次樣品測定中硫的質量分數可表示為。5.(2025·安徽·高考真題)侯氏制堿法以、和為反應物制備純堿。某實驗小組在侯氏制堿法基礎上,以和為反應物,在實驗室制備純堿,步驟如下:①配制飽和食鹽水;②在水浴加熱下,將一定量研細的,加入飽和食鹽水中,攪拌,使,溶解,靜置,析出晶體;③將晶體減壓過濾、煅燒,得到固體。回答下列問題:(4)實驗小組使用滴定法測定了產品的成分。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隨滴加鹽酸體積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i.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B時消耗鹽酸,到達第二個滴定終點C時又消耗鹽酸。,所得產品的成分為 (填標號)。a. b. c.和 d.和ii.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前,某同學滴定速度過快,搖動錐形瓶不均勻,致使滴入鹽酸局部過濃。該同學所記錄的 (填“>”“<”或“=”)。【答案】(4) a >【分析】本題以和為反應物,在實驗室制備純堿。考查了配制飽和溶液的方法及所用的試劑;用代替和,使工藝變得簡單易行,原料利用率較高,且環保、制備效率較高;滴定分析中利用了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分步進行,根據兩個滴定終點所消耗的鹽酸用量分析產品的成分;通過對比實驗可以發現的充分溶解對的生成有利。【詳解】(4)i.根據圖中的曲線變化可知,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B時,發生的反應為,消耗鹽酸;到達第二個滴定終點C時, 發生的反應為,又消耗鹽酸,因為,說明產品中不含和,因此,所得產品的成分為,故選a。ⅱ.到達第一個滴定終點前,某同學滴定速度過快,搖動錐形瓶不均勻,致使滴入鹽酸局部過濃,其必然會使一部分與鹽酸反應生成,從而使得偏大、偏小,因此,該同學所記錄的>。考點3 鹽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1.(2025·甘肅·高考真題)氨基乙酸是結構最簡單的氨基酸分子,其分子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在25℃時,其分布分數[如=]與溶液pH關系如圖1所示。在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pH與NaOH溶液滴入體積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Ⅰ對應的離子是B.a點處對應的pH為9.6C.b點處D.c點處C【分析】圖1可知,隨著pH增大,平衡右移,+NH3CH2COOH的分布分數減少,+NH3CH2COO-先增加后減少,NH2CH2COO-最后增加,a點代表+NH3CH2COO-和NH2CH2COO-分布分數相等的點;圖2中b點滴入NaOH為10mL,和NaOH的物質的量相等,得到+NH3CH2COO-,c點和NaOH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得到主要粒子為NH2CH2COO-。【詳解】A.根據分析可知,隨著pH值增大,+NH3CH2COOH的分布分數減少,曲線I代表+NH3CH2COOH的分布分數,A正確;B.a點代表+NH3CH2COO-和NH2CH2COO-分布分數相等的點,二者濃度相等,Pka2=9.6,Ka2=,pH=9.6,B正確;C.圖2中b點滴入NaOH為10mL,和NaOH的物質的量相等,得到主要離子為+NH3CH2COO-,+NH3CH2COO-存在電離和水解,Ka2=10-9.6,Kh==,電離大于水解,則,C錯誤;D.c點和NaOH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得到主要粒子為NH2CH2COO-,根據質子守恒,有,D正確;答案選C。2.(2025·湖南·高考真題)草酸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等領域。常溫下,通過下列實驗探究了草酸的性質:實驗1:向溶液中滴入一定量溶液。混合溶液的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實驗2: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已知:時,。混合后溶液體積變化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實驗1,當溶液中時,B.實驗1,當溶液呈中性時:C.實驗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D.實驗2,溶液中存在:D【分析】、,根據可知,當時,對應的大,pH數值小,因此,,以此解題。【詳解】A.,當溶液中時,,pH=2.5,A正確;B.當溶液呈中性時,,由兩步電離平衡常數可知,,,同理:,,B正確;C.實驗2的離子方程式:,平衡常數:,平衡常數較大,該反應進行的程度較大,判斷可產生沉淀;或進行定量計算,兩步電離平衡反應式相加,得到 ,二者等體積混合,,列三段式:,則,估算x的數量級為,故,故有沉淀生成,C正確;D.電荷守恒中右側缺少了的濃度項,D錯誤;故選D。3.(2025·云南·高考真題)甲醛法測定的反應原理為。取含的廢水濃縮至原體積的后,移取20.00mL,加入足量甲醛反應后,用的NaOH標準溶液滴定。滴定曲線如圖1,含氮微粒的分布分數與pH關系如圖2[比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廢水中的含量為B.c點:C.a點:D.的平衡常數D【詳解】A.由圖1中的信息可知,當加入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為20.00mL時到達滴定終點,發生的反應有H++OH-=H2O、(CH2)6N4H++OH-=(CH2)6N4+H2O,由關系式~[]~4可知,由于待測液的體積和標準溶液的體積相同,因此,濃縮后的20.00mL溶液中,則原廢水中,因此,廢水中的含量為,A錯誤;B.c 點加入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過量,得到NaOH、NaCl、(CH2)6N4的混合液,且濃度之比為1∶4∶1,由電荷守恒可知, ,由于c(Na+)>c(Cl-),,B錯誤;C.a點加入10.00mL的NaOH溶液,得到NaCl、(CH2)6N4HCl、HCl的混合液,且濃度之比為2∶1∶1,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顯酸性,故c(H+)>c[(CH2)6N4H+],C錯誤;D.由圖1和圖2可知,當時,占比較高,,則由氮守恒可知,,兩種粒子的濃度之比等于其分布分數之比,則的平衡常數 ,D正確;綜上所述,本題選D。4.(2024·江蘇·高考真題)室溫下,通過下列實驗探究的性質。已知,。實驗1:將氣體通入水中,測得溶液。實驗2:將氣體通入溶液中,當溶液時停止通氣。實驗3:將氣體通入酸性溶液中,當溶液恰好褪色時停止通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實驗1所得溶液中:B.實驗2所得溶液中:C.實驗2所得溶液經蒸干、灼燒制得固體D.實驗3所得溶液中:D【分析】實驗1得到H2SO3溶液,實驗2溶液的pH為4,實驗2為NaHSO3溶液,實驗3和酸性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詳解】A. 實驗1得到H2SO3溶液,其質子守恒關系式為:,則 ,A錯誤;B.實驗2為pH為4,依據,則=,溶液,則,B錯誤;C.NaHSO3溶液蒸干過程中會分解成Na2SO3、Na2SO3可被空氣中O2氧化,故蒸干、灼燒得固體,C錯誤;D.實驗3依據發生的反應:,則恰好完全反應后,D正確;故選D。5.(2023·福建·高考真題)時,某二元酸的、。溶液稀釋過程中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的分布系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n為的變化曲線 B.a點:C.b點: D.c點:B【分析】溶液稀釋過程中,隨著水的加入,因存在電離平衡HA-H++A-和水解平衡HA-+H2OOH-+H2A;HA-的水解常數為,其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因此其以電離為主,其分布系數先保持不變后減小,曲線n為的變化曲線,的增大,減小,增大明顯,故曲線m為的變化曲線,則曲線p為的變化曲線。【詳解】A.溶液稀釋過程中,隨著水的加入,因存在電離平衡HA-H++A-和水解平衡HA-+H2OOH-+H2A,HA-的分布系數開始時變化不大且保持較大,故曲線n為的變化曲線,選項A正確;B.a點, =1.0,則=0.1mol/L,=0.70,==0.15,,,,選項B錯誤;C.b點, =0.70,==0.15,即=,根據物料守恒有,,故,選項C正確;D.c點:=,故根據電荷守恒有,故,選項D正確;答案選B。考點4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1.(2025·安徽·高考真題)是二元弱酸,不發生水解。時,向足量的難溶鹽粉末中加入稀鹽酸,平衡時溶液中與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已知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時,的溶度積常數B.時,溶液中C.時,溶液中D.時,溶液中A【分析】MA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向足量的難溶鹽粉末中加入稀鹽酸,發生反應,繼續加鹽酸發生反應,由,可知,當時,pH=1.6,,則時,pH=6.8,,當時,pH=4.2,則可將圖像轉化為進行分析;【詳解】A.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當pH=6.8時,,很低,可忽略不計,則,,,則,A正確;B.根據物料守恒:,,由圖像可知,pH=1.6時,成立,由電荷守恒:,結合物料守恒,約掉得到,由圖像可知,且,則,故離子濃度順序:,B錯誤;C.由圖像可知,時,溶液中,C錯誤;D.時,,根據電荷守恒關系:,將物料守恒代入,約掉得到,化簡得到,D錯誤;故選A。2.(2025·重慶·高考真題)某興趣小組探究沉淀的轉化。將2mL 0.1mol·L-1 AgNO3溶液與同濃度同體積的NaCl溶液混合,得懸濁液1,然后進行如下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溶液1中B.溶液2中C.溶液3中D.上述實驗可證明C【分析】在2mL0.2mol/L的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等濃度的NaCl溶液得懸濁液1,經分離后,向中滴加6mol/L的氨水,發生反應,加入0.1mol/LKI溶液2mL,發生反應:,得到沉淀,由物質的量關系可知,不能完全反應,溶液3中可能還存在剩余的氨水以及;【詳解】A.溶液1中主要溶質是,同時由于存在溶解平衡:,還存在極少量的,選項中滿足電荷守恒關系,A正確;B.根據元素守恒可知,若不水解,則,但會水解生成其他含銀的微粒,故,B正確;C.溶液3中可能存在氨水過量的情況,不能得出的結論,C錯誤;D.由實驗操作可知,存在轉化,由此說明AgI更難溶,故可得出結論,D正確;故選C。3.(2024·江西·高考真題)廢棄電池中錳可通過浸取回收。某溫度下,MnSO4在不同濃度的KOH水溶液中,若Mn(Ⅱ)的分布系數δ與pH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已知:Mn(OH)2難溶于水,具有兩性;δ(MnOH+)=;A.曲線z為δ(MnOH+)B.O點,C.P點,c(Mn2+)<c(K+)D.Q點,c()=2c(MnOH+)+2c()C【分析】Mn(OH)2難溶于水,具有兩性,某溫度下,MnSO4在不同濃度的KOH水溶液中,若Mn(Ⅱ)的分布系數δ與pH的關系如圖,結合曲線變化和分布分數可知,pH較小時,Mn元素存在形式為Mn2+,則曲線x為Mn2+,曲線y為MnOH+,曲線z為,結合圖象變化分析判斷選項。【詳解】A.分析可知,z表示δ(),故A錯誤;B.圖中O點存在電離平衡Mn2++OH﹣ MnOH+,在P點時c(Mn2+)=c(MnOH+),pH=10.2,K103.8,O點δ(Mn2+)=0.6時,δ(MnOH+)=0.4,則c(OH﹣)10﹣3.8mol/L10﹣3.8mol/L,則,故B錯誤;C.P點時δ(Mn2+)=δ(MnOH+)=0.5,溶液中含Mn元素微粒只有這兩種,根據物料守恒有c(Mn2+)+c(MnOH+)=c(),且c(Mn2+)=c(MnOH+)① 即2c(Mn2+)=c()②,根據電荷守恒有 ③,將①和②代入③得到,此時pH=10.2, 則c(Mn2+)<c(K+),故C正確;D.Q點時,根據圖像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c()=c(Mn2+)+c(MnOH+)+c()+c()+c[],且c(MnOH+)=c(),c()=c[],則c()=c(Mn2+)+2c(MnOH+)+2c() ,故c()>2c(MnOH+)+2c() ,故D錯誤;故選C。4.(2024·浙江·高考真題)室溫下,水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質的量分數隨變化關系如下圖[例如]。已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溶解度:大于B.以酚酞為指示劑(變色的范圍8.2~10.0),用標準溶液可滴定水溶液的濃度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的溶液中水解率約為D.的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的溶液,反應初始生成的沉淀是C【分析】在H2S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H2SH++HS-、HS-H++S2-,隨著pH的增大,H2S的物質的量分數逐漸減小,HS-的物質的量分數先增大后減小,S2-的物質的量分數逐漸增大,圖中線①、②、③依次代表H2S、HS-、S2-的物質的量分數隨pH的變化,由①和②交點的pH=7可知Ka1(H2S)=1×10-7,由②和③交點的pH=13.0可知Ka2(H2S)=1×10-13。【詳解】A.FeS的溶解平衡為FeS(s)Fe2+(aq)+S2-(aq),飽和FeS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為=mol/L=×10-9mol/L,Fe(OH)2的溶解平衡為Fe(OH)2Fe2+(aq)+2OH-(aq),飽和Fe(OH)2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為=mol/L=×10-6mol/L>×10-9mol/L,故溶解度:FeS小于Fe(OH)2,A項錯誤;B.酚酞的變色范圍為8.2~10,若以酚酞為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H2S水溶液,由圖可知當酚酞發生明顯顏色變化時,反應沒有完全,即不能用酚酞作指示劑判斷滴定終點,B項錯誤;C.Na2S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2-+H2OHS-+OH-、HS-+H2OH2S+OH-(忽略第二步水解),第一步水解平衡常數Kh(S2-)=====0.1,設水解的S2-的濃度為x mol/L,則=0.1,解得x≈0.062,S2-的水解率約為×100%=62%,C項正確;D.0.01mol/L FeCl2溶液中加入等體積0.2mol/L Na2S溶液,瞬間得到0.005mol/L FeCl2和0.1mol/L Na2S的混合液,結合C項,瞬時c(Fe2+)c(S2-)=0.005mol/L×(0.1mol/L-0.062mol/L)=1.9×10-4>Ksp(FeS),c(Fe2+)c2(OH-)=0.005mol/L×(0.062mol/L)2=1.922×10-5>Ksp[Fe(OH)2],故反應初始生成的沉淀是FeS和Fe(OH)2,D項錯誤;答案選C。5.(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將配制成懸濁液,向其中滴加的溶液。(M代表、或)隨加入溶液體積(V)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忽略溶液體積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交點a處:B.C.時,不變D.D【分析】向含的懸濁液中滴加的溶液,發生反應:,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體積為v(NaCl)=,2mL之后再加溶液,c(Cl-)增大,據,Ksp(AgCl)=c(Ag+)c(Cl-)可知,c(Ag+)會隨著c(Cl-)增大而減小,所以2mL后降低的曲線,即最下方的虛線代表Ag+,升高的曲線,即中間虛線代表Cl-,則剩余最上方的實線為曲線。由此分析解題:【詳解】A.2mL時與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則a點時溶質為NaCl和Na2CrO4,電荷守恒:c(Na+)+c(Ag+)+c(H+)=2c()+c(Cl-)+c(OH-),此時c(H+)、c(OH-)、c(Ag+)可忽略不計,a點為Cl-和曲線的交點,即c()=c(Cl-),則溶液中c(Na+)≈3c(Cl-),A錯誤;B.當V(NaCl)=1.0mL時,有一半的Ag2CrO4轉化為AgCl,Ag2CrO4與AgCl共存,均達到沉淀溶解平衡,取圖中橫坐標為1.0mL的點,得Ksp(AgCl)= c(Ag+)c(Cl-)=10-5.18×10-4.57=10-9.75,Ksp(Ag2CrO4)= c2(Ag+)c()=(10-5.18)2×10-1.60=10-11.96,則==102.21,B錯誤;C.V<2.0mL時,Ag+未沉淀完全,體系中Ag2CrO4和AgCl共存,則=為定值,即為定值,由圖可知,在V≤2.0mL時c(Ag+)并不是定值,則的值也不是定值,即在變化,C錯誤;D.V>2.0mL時AgCl處于飽和狀態,V(NaCl)=2.4mL時,圖像顯示c(Cl-)=10-1.93mol/L,則c(Ag+)===10-7.82mol/L,故y1=-7.82,此時Ag2CrO4全部轉化為AgCl,n()守恒,等于起始時n(Ag2CrO4),則c(CrO)===mol/L,則y2=lg c(CrO)=lg=-lg34,D正確;故答案選D。考點5 絡合平衡及應用1.(2025·廣東·高考真題)CuCl微溶于水,但在濃度較高的溶液中因形成和而溶解。將適量CuCl完全溶于鹽酸,得到含和的溶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加水稀釋,濃度一定下降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體,濃度一定上升C.的電離方程式為:D.體系中,A【詳解】A.加水稀釋,溶液體積變大,濃度一定下降,A正確;B.加入NaCl會增加Cl 濃度,可能促使轉化為,濃度不一定上升,B錯誤;C.H[CuCl2]應電離為H+和,而非分解為Cu+和Cl-,電離方程式錯誤,C錯誤;D.電荷守恒未考慮的電荷數,電荷守恒應為,D錯誤;故選A。2.(2025·湖北·高考真題)銅(I)、乙腈(簡寫為L)的某水溶液體系中含銅物種的分布曲線如圖。縱坐標(δ)為含銅物種占總銅的物質的量分數,總銅濃度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的B.當時,C.n從0增加到2,結合L的能力隨之減小D.若,則C【詳解】A.的,當圖中時,,,由圖像可知,此時,則≠0.27,A錯誤;B.當時,由圖像可知,,可忽略不計,則,,,B錯誤;C.結合L的離子方程式為,當時,,由圖像交點可知,隨著n變大,逐漸變大,則K值變小,說明結合L的能力隨之減小,C正確;D.若,由圖像交點可知,,,則,故,D錯誤;故選C。3.(2025·河南·高考真題)乙二胺(,簡寫為Y)可結合轉化為(簡寫為)(簡寫為)。與Y可形成和兩種配離子。室溫下向溶液中加入Y,通過調節混合溶液的改變Y的濃度,從而調控不同配離子的濃度(忽略體積變化)。混合溶液中和Y的初始濃度分別為和。與的變化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M代表、或),分布系數與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N代表Y、或)。比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I對應的離子是B.最大時對應的C.反應的平衡常數D.時,D【分析】與Y可形成和兩種配離子,發生的反應為、,故隨著Y濃度的變大,濃度變小,先增大后減小,增大,則從圖像上(從右向左表示Y濃度的變大)可以看出,曲線Ⅰ表示濃度,Ⅱ表示濃度濃度,Ⅲ表示濃度;同理,調節溶液pH,當酸性較強時,濃度大,當堿性較強時,Y的濃度大,故曲線Ⅳ表示濃度,曲線Ⅴ表示濃度,曲線Ⅵ表示Y 濃度,據此解題。【詳解】A.由分析可知,曲線Ⅰ表示,A正確;B.由題意可知,Y可以視為二元弱堿,第一次電離方程式為:,,當時,,,則,同理,,由圖像可知,當時,最大,則,pOH=5.61,pH=8.39,B正確;C.反應的平衡常數 ,由圖可知,當時,,則,C正確;D.時,,,,由物料守恒可知,,則,Y的初始濃度為,由物料守恒得,代入數據,,則,由圖像可知,pH在8.39-9.93之間,此時,D錯誤;故選D。4.(2025·河北·高考真題)已知和結合形成兩種配離子和常溫下,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和的濃度對數(實線)、含銅微粒的分布系數(虛線)[例如]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B.C.圖中a點對應的D.當時,體系中C【分析】和之間存在轉化關系,則pH較小時,平衡逆向移動,以為主,則,,則曲線I代表,曲線II代表,隨著pH增大,正向移動,增大,和結合形成配離子的反應依次為、,因此隨pH增大,持續減小,為曲線III,,先增大后減小,為曲線IV,一直增大,為曲線V,據此回答。【詳解】A.曲線III和曲線IV的交點代表,即,由圖可知,此時,帶入平衡表達式得,A正確;B.曲線I和曲線II的交點代表,即,此時pH=11.6,帶入平衡常數表達式得,B正確;C.曲線IV和曲線V得交點代表,,即,此時,可得的平衡常數,a點時,,帶入,解得,且a點對應,帶入的平衡常數,計算得,故pH=4.3,C錯誤;D.當pH=6.4時,最大,接近,結合B項中平衡常數可計算得,,結合Cu 元素守恒知,,,因此體系中,D正確;故選C。5.(2025·黑吉遼蒙卷·高考真題)室溫下,將置于溶液中,保持溶液體積和N元素總物質的量不變,pX-pH曲線如圖,和的平衡常數分別為和:的水解常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Ⅲ為的變化曲線 B.D點:C. D.C點:B【分析】pH越小,酸性越強,Ag+濃度越大,氨氣濃度越小,所以Ⅲ代表,Ⅱ代表,Ⅳ代表NH3,Ⅰ代表Ag+,據此解答。【詳解】A.根據以上分析可知Ⅲ為的變化曲線,A正確;B.硝酸銨為強酸弱堿鹽,其溶液pH<7,圖像pH增大至堿性,則外加了物質,又整個過程保持溶液體積和N元素總物質的量不變,則所加物質不是氨水,若不外加物質,則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物料守恒:,,,但外加了堿,設為NaOH,則c(Na+)+,,B錯誤;C.根據圖像可知D點時和Ag+濃度相等,此時氨氣濃度是10-3.24,根據可知,C正確;D.C點時和Ag+濃度相等,B點時和濃度相等,所以反應的的平衡常數為103.8,因此K2=,C點時和Ag+濃度相等,所以,D正確;答案選B。考點一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1.(2025·北京昌平·二模)室溫下,進行如下實驗:①向20mL0.1mol/L醋酸溶液中加入20mL0.1mol/LNaOH溶液;②繼續滴加amL0.1mol/L稀鹽酸,至溶液的pH=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0.1mol/L醋酸溶液pH>1B.①中反應后溶液:C.②中,a=20D.②中反應后溶液:C【詳解】A.由于醋酸為弱酸,無法完全電離,所以0.1mol/L醋酸溶液的pH>1,A正確;B.①中反應后得到的溶液為醋酸鈉溶液,主要離子為鈉離子和醋酸根離子,醋酸根離子水解使得溶液顯堿性,則醋酸鈉溶液顯堿性,,B正確;C.鹽酸和醋酸鈉反應生成醋酸和氯化鈉,所得溶液pH=7,則加入鹽酸為少量,a<20mL,C錯誤;D.②中反應后溶液由電荷守恒,,pH=7,則,故,D正確;故選C。2.(2025·青海西寧·模擬預測)常溫下,向酸溶液中滴加的NaOH溶液,溶液的酸度與加入NaOH溶液的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若忽略混合時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若升高溫度,溶液的酸度將減小B.水的電離程度:C.c點對應的溶液中:D.常溫下,D【詳解】A.升高溫度時水的電離程度增大,溶液中增大,根據酸度的定義可知溶液的酸度將變大,故A錯誤;B.a點時、,其,同理b點時,c點時,d點時,酸或堿抑制水的電離,或濃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強,則水的電離程度:,故B錯誤;C.c點對應溶液中溶質為NaA、,則,即c點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故C錯誤;D.a點時、,可得HA溶液中,,則,故D正確;故選:D.3.(2025·四川巴中·三模)室溫下,向溶液中滴加氨水,滴加過程中隨滴入氨水體積的變化和[,X為、或]隨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表示隨的變化曲線B.該溫度下,C.水的電離程度:點>點D.點溶液中:D【分析】,Ka1=,,Ka2=,Ka1>Ka2,故c(H+)相同時,>,即pH相同時,lg>lg,所以表示隨pH的變化曲線,表示隨pH的變化曲線,則表示隨的變化曲線;【詳解】A.根據分析,L3表示隨pH的變化曲線,A錯誤;B.根據分析,L1表示隨pH的變化曲線,由a點數據可得,B錯誤;C.點溶質為,c點溶質為,相同濃度時草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草酸氫根,草酸根更促進水的電離,所以水的電離程度:點點,C錯誤;D.c點溶質為,根據物料守恒可知c點溶液中:,D正確;故選D。4.(2025·福建廈門·二模)常溫下,向溶液中緩慢加入相同濃度的溶液,忽略溶液混合時的體積變化,混合溶液中含微粒的分布系數與的變化關系如圖。[比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的數量級為B.溶液中C.時,D.D【分析】向H2A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溶液中鈉離子濃度增大,H2A的分布系數減小、HA—離子的分布系數先增大后減小、A2—離子的分布系數先不變后增大,則曲線Ⅰ、Ⅱ、Ⅲ分別表示H2A、HA—離子、A2—離子的分布系數與鈉離子的變化關系;由圖可知,未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H2A、HA—離子、A2—離子的分布系數分別為0.4、0.6、0,則溶液中H2A、HA—離子濃度為0.04mol/L 、0.06mol/L ,H2A的一級電離常數Ka1(H2A)= ≈=0.09;鈉離子濃度為0.06mol/L時,溶液中HA—離子、A2—離子的分布系數分別為0.48、0.52,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為VmL,由鈉離子濃度可得:=0.06mol/L,解得V=30,則溶液中HA—離子、A2—離子的濃度為=0.0192mol/L、=0.0208mol/L,則溶液中0.0208mol/L×2+0.0192mol/L>0.06mol/L,由電荷守恒關系c(Na+)+c(H+)=c(HA—)+2c(A2—)+c(OH—)可知,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于氫氧根離子濃度,溶液呈酸性,由電離常數可得:溶液中c(H+)=>10—7mol/L,所以H2A的二級電離常數Ka2(H2A)>10—7。【詳解】A.由分析可知,Ka1(H2A)= ≈=0.09,數量級為10-2,故A錯誤;B.由電離常數可知,HA—離子的水解常數Kh==<Ka1(H2A),則HA—離子在溶液中的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NaHA溶液中A2—離子的濃度大于H2A,故B錯誤;C.由分析可知,鈉離子濃度為0.06mol/L時,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為30mL,由物料守恒可知,溶液中,故C錯誤;D.由分析可知,H2A的二級電離常數Ka2(H2A)>10-7,故D正確;故選D。5.(2025·天津和平·三模)常溫下,一元酸HA的。在某體系中,與離子不能穿過隔膜,未電離的HA可自由穿過該膜(如圖所示)。設溶液中,當達到平衡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溶液Ⅰ中B.溶液Ⅰ和Ⅱ中的之比為C.溶液Ⅰ和Ⅱ中的不相等D.溶液Ⅱ中的HA的電離度為D【詳解】A.常溫下溶液I的pH=7.0,則溶液I中c(H+)=1×10-7mol/L,結合知,此時,HA為弱酸,溶液Ⅰ中不可能為,A錯誤;B.常溫下溶液I的pH=7.0,溶液I中c(H+)=1×10-7mol/L,結合,c總(HA)=c(HA)+c(A-),則,溶液I中c總(HA)=(104+1)c(HA);溶液II的pH=1.0,溶液II中c(H+)=0.1mol/L,則,溶液II中c總(HA)=1.01c(HA),未電離的HA可自由穿過隔膜,故溶液I和II中的c(HA)相等,溶液I和II中c總(HA)之比為[(104+1)c(HA)]:[1.01c(HA)]=(104+1):1.01≈104,B錯誤;C.根據題意,未電離的HA可自由穿過隔膜,故溶液I和II中的c(HA)相等,C錯誤;D.常溫下溶液II的pH=1.0,溶液中c(H+)=0.1mol/L,結合,c總(HA)=c(HA)+c(A-),則,解得=,D正確;故選D。考點二 水的電離和中和滴定的應用1.(2025·天津北辰·三模)下列操作能促進水的電離且使溶液中 的是A.將水加熱煮沸 B.向水中加入Na2CO3固體C.向水中通入氯化氫氣體 D.向水中加入NH4Cl 固體B【分析】升高溫度、加入能水解的鹽會促進水的電離,使溶液中 ,則溶液呈堿性;【詳解】A.升溫促進電離,但H+和OH 濃度仍相等(中性),A不符合題意;B.水解消耗H+生成OH ,促進水的電離,溶液顯堿性,B符合題意;C.向水中通入氯化氫氣體,H+濃度增加,抑制水的電離,溶液顯酸性,C不符合題意;D.水解生成H+,促進水的電離但溶液顯酸性,D不符合題意;故選B。2.(2025·四川·一模)水的電離常數如圖兩條曲線所示,曲線中的點都符合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純水中時大于時,則水的電離放熱B.曲線上任意點的溶液均呈中性,且一定是純水C.溫度T:;水的離子積常數:D點>C點D.B點時,將pH=2的稀硫酸與pH=11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顯堿性D【分析】水的電離是吸熱,溫度升高,水的離子積常數增大,由圖可知。【詳解】A.從圖中可知,純水中:,但水的電離是吸熱,故A錯誤;B.曲線上的點只有時,才呈中性,即使呈中性,也不一定是純水,因為強酸強堿溶液等也呈中性,故B錯誤;C.升高溫度促進水電離,則水中、及離子積常數增大,根據圖知,曲線上離子積常數大于,所以。而水的離子積常數只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離子積常數越大,同一曲線是相同溫度,根據題圖知,溫度高低點順序是B>C>A=D,所以水的離子積常數應C點>D點,故C錯誤;D .B點時,,pH=2的硫酸中,pH=11的NaOH溶液中,等體積混合時堿有剩余,溶液呈堿性,故D正確。故選D。3.(2025·湖南邵陽·二模)時,向的一元酸溶液中滴加等濃度的溶液,滴定過程中溶液的及,[指由水電離出來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水的電離程度:B.時,C.d點溶液中,D.時,反應的平衡常數為:D【分析】隨著的加入,發生HA+NaOH=NaA+H2O,溶液的增大,水電離的氫離子濃度先增大后減小,故曲線②表示溶液隨溶液體積的變化,曲線①表示隨溶液體積的變化。【詳解】A.曲線①表示隨溶液體積的變化,水的電離程度:,A錯誤;B.時,溶質為等濃度的,由質子守恒可得,,B錯誤;C.d點溶液為溶液與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溶質為,由于離子水解,且溶液pH>7,則離子濃度大小順序為:,C錯誤;D.由初始條件下,的一元酸溶液中,水電離出來的可知,,則反應的平衡常數=,D正確;故選D。4.(2025·江西宜春·一模)室溫下時,向溶液中滴入溶液如圖甲所示,溶液的與所加溶液的體積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溶液B.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時候加的溶液為C.配稀鹽酸時,應該洗滌量取濃鹽酸后的量筒并將洗滌液轉移到容量瓶中D.如果將鹽酸改為醋酸,則不能用甲基橙做指示劑C【詳解】A.由題干圖像信息可知,a點為,此時溶液顯酸性,則溶液中c(H+)=0.10mol/L,則pH=-lgc(H+)=1,A正確;B.隨著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中H+濃度減小,對水的電離的抑制作用也越來越小,當加入40mLNaOH,恰好反應,此時水的電離程度最大,再加入氫氧化鈉,OH-抑制水的電離,B正確;C.用量筒量取液體體積時,其洗滌液不能轉移到容量瓶, C錯誤;D.已知甲基橙的變色范圍在3.3~4.1,強堿氫氧化鈉滴定弱酸醋酸,恰好反應時生成醋酸鈉溶液呈堿性,不能用甲基橙做指示劑,D正確;故答案為:C。5.(2025·河北衡水·一模)乳酸亞鐵固體{,摩爾質量:}是一種很好的補鐵劑,它易溶于水,難溶于乙醇,其水溶液易被氧化,可由乳酸與反應制得。Ⅱ.制備乳酸亞鐵并測定樣品中鐵元素的含量:將制得的加入乳酸溶液中,加入少量鐵粉,在75℃下攪拌使之充分反應,然后再加入適量乳酸,經系列操作后得到產品。稱取樣品,灼燒至完全灰化,加鹽酸溶解配成溶液,取于錐形瓶中,加入過量溶液充分反應,然后加入1~2滴淀粉溶液,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滴定終點時,測得消耗標準溶液。(已知:)(6)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7)若用酸性溶液直接滴定樣品,測得鐵元素含量大于,其原因是 。【答案】(6)22.4%(7)酸性溶液可以氧化乳酸根(或乳酸),導致標準液消耗量偏多【詳解】(6)將樣品灼燒至完全灰化,生成氧化鐵,再加入鹽酸溶解生成氯化鐵,取于錐形瓶中,加入過量溶液充分反應:,再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發生反應:,可得關系式:,則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是:;(7)乳酸亞鐵中含有羥基,能被酸性溶液氧化,導致酸性溶液實際消耗量大于與反應的酸性溶液用量,所以若用酸性溶液直接滴定樣品,測得鐵元素含量大于,其原因是:酸性溶液可以氧化乳酸根(或乳酸),導致標準液消耗量偏多。考點三 鹽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1.(2025·山東·二模)25℃時,用標準溶液滴定和的混合溶液以測定兩種物質的含量,滴定曲線如圖甲所示;四種含氮物質分布分數與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混合溶液中B.C.b點處有D.a、b、c點均存在B【詳解】堿性弱于先發生反應,則第一個滴定突變點為的滴定終點,由a點可知,;第二個滴定突變點為的滴定終點,由c點可知,;b點溶質為、、,且濃度均為;結合滴定過程中反應順序可知,乙圖中曲線對應粒子;A.由分析,該混合溶液中,故A正確;B.由乙圖中點(6.0,0.5),此時且,,,,故B錯誤;C.b點處,,,結合分析,此時,則,故C正確;D.由電荷守恒,a、b、c點均存在,D正確;故答案為:B。2.(2025·陜西渭南·二模)常溫下,碳酸氫鈉溶液中p(X)(X為H2CO3,,H+或)隨變化曲線如下,其中p表示負對數運算,如表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③表示的變化曲線B.交點M處C.碳酸氫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較大時,可能出現D.碳酸氫鈉溶液中一定存在C【分析】碳酸氫鈉溶液中碳酸氫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大于電離程度,溶液呈堿性,溶液中碳酸的濃度大于碳酸根離子,碳酸氫鈉溶液的濃度越大,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和碳酸濃度越大,則曲線①、②、③、④分別表示p(H+)、p()、p(H2CO3)、p()的變化曲線。【詳解】A.由分析可知,曲線③表示的變化曲線,A正確;B.由分析可知,曲線②、④分別表示p()、p()的變化曲線,由圖可知,交點M處,溶液中碳酸根離子濃度與氫氧根離子濃相等,由質子守恒關系可知,溶液中,B正確;C.由圖可知,碳酸氫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較大時,,C錯誤;D.碳酸溶液的一級電離常數遠遠大于二級電離常數由分析可知,碳酸氫鈉溶液中,,D正確;故選C。3.(2025·貴州畢節·二模)常溫下,用濃度為的標準溶液滴定濃度均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隨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已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溶液約為3.38B.b點:C.c點:D.時,D【分析】NaOH溶液和HCl、CH3COOH混酸反應時,先與強酸反應,然后再與弱酸反應,由滴定曲線可知,a點時NaOH溶液和HCl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aCl和水,CH3COOH未發生反應,溶質成分為NaCl和CH3COOH;b點時NaOH溶液反應掉一半的CH3COOH,溶質成分為NaCl、CH3COOH和 CH3COONa;c點時NaOH溶液與CH3COOH恰好完全反應,溶質成分為NaCl、CH3COONa;d點時NaOH過量,溶質成分為NaCl、CH3COONa和NaOH,據此解答。【詳解】A.由分析可知,a點時溶質成分為NaCl和CH3COOH,c(CH3COOH)=0.0100mol/L,c(H+)=c(CH3COO-),則,,pH=3.38,故A正確;B.點b溶液中含有NaCl及等濃度的CH3COOH和 CH3COONa,由于pH<7,溶液顯酸性,說明CH3COOH的電離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則c(CH3COOH)C.由分析可知,c點時溶質成分為NaCl、CH3COONa,且濃度比為1:1,根據物料守恒:c(Na+)=2c(CH3COOH)+2c(CH3COO-),故C正確;D.pH=7時c(H+)=c(OH-),則根據電荷守恒:c(Na+)=c(Cl-)+c(CH3COO-),故D錯誤;故答案為D。4.(2025·黑龍江哈爾濱·二模)25℃時,用0.1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mol·L-1 HA溶液,體系中、、NaOH溶液的體積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圖中曲線①表示與pH的關系B.25℃時,0.1 mol·L-1 NaA溶液的pH約為9C.a點溶液中,D.b點時,V<20.00mLA【分析】隨著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逐漸增大,溶液中c(HA)或lgc(HA)逐漸減小、c(A -)或lgc(A -)逐漸增大,則曲線①②分別代表lgc(HA)、lgc(A-)與pH的關系,當pc(A -)=pc(HA)即c(A -)=c(HA)時pH=5,此時HA的電離平衡常數Ka=×c(H+)=c(H+)=10-5,結合電荷守恒、物料守恒關系分析解答該題。【詳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則曲線①②分別代表lgc(HA)、lgc(A-)與pH的關系,故A錯誤;B.HA的電離平衡常數Ka=10-5,A-的電離平衡常數Kh===10-9,0.1mol L-1NaA溶液中c(OH -)≈(A -)===10-5mol/L,pH=9,故B正確;C.a點溶液中溶質為HA和NaA,且c(HA)=c(NaA),物料守恒關系為,故C正確;D.0.1mol 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 L-1HA溶液至終點時消耗V(NaOH)=20.00mL,NaA溶液呈堿性,圖中b點溶液呈中性,則HA有剩余,消耗V(NaOH)<20.00mL,故D正確;故選:A。5.(2025·湖南邵陽·三模)常溫下,向濃度均為的乙二胺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鹽酸,混合溶液中的與{,或或}隨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表示與的關系B.M點坐標為C.常溫下,滴加鹽酸溶液時,溶液的D.滴加鹽酸溶液時:B【分析】為二元弱堿,存在、電離,為一元弱酸,存在電離,如圖,隨溶液增大,減小,增大,減小,增大,則直線代表與的關系;增大,增大,故減小,也減小,由于,則表示與的關系,表示與的關系;根據上的點,,根據上點,,根據上點(1,10.2),,據此回答。【詳解】A.由分析知,表示與的關系,A錯誤。B.M點為、的交點,則,,即,,M點坐標為,B正確;C.加入鹽酸溶液時,反應后和的濃度之比為,溶液中存在的電離與水解,存在的水解。的電離大于水解,溶液顯堿性,的水解顯堿性,,C錯誤;D.加入鹽酸溶液時,根據元素守恒,,D錯誤;故選B。考點三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1.(2025·江西·二模)常溫下,用AgNO3溶液分別滴定KCl和K2CrO4溶液,所得的沉淀溶解平衡圖像如圖所示(不考慮或的水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向含有KCl和K2CrO4兩種溶質且濃度均為0.01mol/L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先產生的沉淀是Ag2CrO4B.常溫下,Ksp(Ag2CrO4)的數量級為10-11C.常溫下,反應的平衡常數為10-2D.溶液中離子濃度處于陰影部分時,加入少量AgCl和Ag2CrO4固體,會發生Ag2CrO4沉淀轉化為AgCl沉淀的反應D【詳解】A.當時,,所以,,向含有KCl和K2CrO4兩種溶質且濃度均為0.01mol/L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時,所需最小的銀離子濃度為:,所需最小的銀離子濃度為:,由于和濃度相同,故所需最小的銀離子濃度更小,故先生成AgCl沉淀,故A錯誤;B.只與溫度有關,由圖可知,常溫下, 所以常溫下,的數量級為,故B錯誤;C.常溫下,反應的平衡常數為:,故C錯誤;D.溶液中離子濃度處于陰影部分時,,,所以AgCl會繼續沉淀,會溶解,所以會發生Ag2CrO4沉淀轉化為AgCl沉淀的反應,故D正確;故答案為:D。2.(2025·北京海淀·二模)為研究水垢中的去除,稱量0.5g 于燒杯中,加入100mL蒸餾水,持續攪拌并用傳感器監測溶液中的變化。18s時滴入3滴飽和溶液,55s時繼續滴加飽和溶液(忽略對溶液體積的影響),數據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段下降,是因為平衡逆向移動B.由CD段推測,加入的未完全溶解C.不同時刻溶液中大小排序:D>B>CD.A到F的過程中,消耗約為molB【分析】A到B存在C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B點加入Na2CO3溶液,Ca2+與生成更難溶的CaCO3,Ca2+濃度減小,C點時CaSO4繼續溶解,Ca2+濃度又增大,D到E重新達到沉淀溶解平衡,E點之后繼續加入飽和Na2CO3,Ca2+幾乎全部轉化為CaCO3。【詳解】A.BC段下降,是因為Ca2+與生成更難溶的CaCO3,使Ca2+濃度減小,A錯誤;B.由CD段Ca2+濃度升高,說明加入的未完全溶解,繼續溶解使Ca2+濃度增大,B正確;C.B到C的過程Ca2+與結合,促進CaSO4的溶解,C點大于B點,C錯誤;D.A到F溶液中Ca2+幾乎為0,說明CaSO4全部轉化為了CaCO3,加入的的物質的量應該大于mol,D錯誤;答案選B。3.(2025·北京朝陽·二模)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已知:i.。ii.圖中直線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或。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①表示的是,B.a、b兩點對應的溶液,相應的離子濃度之比C.向c點對應的溶液中加適量固體,可使溶液由c點變到a點D.向固體中加入的溶液,充分反應后有0.032mol轉化為D【分析】飽和溶液中,,,a點代入,小于,即曲線①代表-lg與-lg的關系圖,曲線②代表-lg與-lg的關系圖,以此解答;【詳解】A.根據分析可知,①表示的是,,A正確;B.a、b兩點對應的溶液,相同,相應的離子濃度之比,B正確;C.向c點對應的溶液中加適量固體,則濃度增加,-lg減小,且,可使溶液由c點變到a點,C正確;D.設有xmol轉化為,x=0.064mol,D錯誤;故選D。4.(2025·北京房山·三模)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一定溫度下在不同pH的體系中的可能產物。已知:i.圖1中曲線表示體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質的量分數與pH的關系。ii.圖2中曲線I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曲線Ⅱ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注:起始,不同pH下由圖1得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由圖1,,B.由圖2,初始狀態、,有沉淀生成C.由圖2,初始狀態、,平衡后存在D.由圖1和圖2,初始狀態、,發生反應:B【分析】由圖1知,當pH=6.37時,和的物質的量分數相等,即,由,同理,,由圖2知,曲線I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曲線Ⅱ的離子濃度關系符合,當位于曲線下方時,、表示不飽和溶液,無沉淀生成,,同理,位于曲線上方時,表示過飽和溶液,有沉淀生成,據此回答。【詳解】A.從圖1可以看出時,碳酸氫根離子與碳酸根離子濃度相同,A正確;B.從圖2可以看出、時,該點位于曲線Ⅰ和曲線Ⅱ的下方,不會產生碳酸鎂沉淀或氫氧化鎂沉淀,B錯誤;C.從圖2可以看出、時,該點位于曲線Ⅱ的上方,會生成碳酸鎂沉淀,根據物料守恒,溶液中,C正確;D.時,溶液中主要含碳微粒是,、時,該點位于曲線Ⅱ的上方,會生成碳酸鎂沉淀,因此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D正確;故選B。5.(2025·湖北武漢·二模)常溫下,溶液中含粒子分布系數[如]與的關系如圖1所示。難溶鹽和在飽和溶液中達沉淀溶解平衡時,與的關系如圖2所示(為金屬離子和的濃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B.直線①表示的是與的關系C. D.能溶解在溶液中D【分析】H2A的電離分兩步:、,圖1中,隨著pH增大,H2A逐漸轉化為HA-,HA-再轉化為A2-,則第一個交點處,則,第二個交點處,則,據此解答。【詳解】A.結合分析可知,,A錯誤;B.,飽和溶液中c(H2A),則當pH=6時,溶液中的c(A2-)=,當pH=9時,溶液中的c(A2-)=,假設直線①表示的是與的關系,利用點(6,20)可計算出難溶鹽的,利用點(9,23)可計算出難溶鹽的,所以假設錯誤,則直線①表示的是與的關系,B錯誤;C.結合B項分析可知,直線①表示的是與的關系,利用點(6,20)可計算出難溶鹽的=,C錯誤;D.溶于硫酸時發生反應:,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結合B項分析可知,直線②表示的是與的關系,則,則K=,即平衡常數K較大,反應正向進行程度較大,所以NA能溶解在溶液中,D正確;故選D。考點五 絡合平衡及應用1.(2025·遼寧沈陽·三模)配合反應的平衡常數用配合物穩定常數表示,與乙二胺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是的逐級穩定常數):。向硫酸鎘溶液中緩慢加入乙二胺,實驗測得各含鎘微粒的分布分數隨溶液中游離乙二胺濃度的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曲線d表示B.的平衡常數C.時,D.M點時,D【詳解】A.隨著乙二胺濃度增大,含鉻微粒由逐漸生成,a、b、c、d曲線分別對應、、、,A正確;B.;;;三式相加可得:,則,B正確;C.即時,由圖可知,C正確;D.M點是曲線b和d的交點,,則,即,D錯誤;故選D。2.(2025·湖北·三模)常溫下,用Hg(NO3)2測定NaCl溶液中的c(Cl-)時,含Hg微粒的分布系數(δ)與lg c(Cl-)的關系如圖所示。Hg2+與Cl-的配合物存在如下平衡:HgClHgClHgCl2HgCl+Hg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K1=10-1,K2=10-0.85B.在X點:c(HgCl2)∶c(HgCl+)∶c(Hg2+)=2∶2∶1C.在Q點:c(Cl-)+3c(HgCl)>c(H+)-c(OH-)D.若P點pH=7,c(Na+)+c(HgCl+)-c(NO)+2c(HgCl2)=10-5.6 mol·L-1D【分析】,隨氯離子濃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動,所以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詳解】A.根據圖像,時,;時, ,A正確;B.在X點,溶液中含有、、,平均配位數為1.2,設,,則,解得,即X點的,B正確;C.根據電荷守恒,在Q點:,平均配位數約為3(),所以,,所以,C正確;D.若P點,根據電荷守恒,P點,,,所以:,D錯誤;故選D。3.(2025·安徽阜陽·三模)工業生產中采用水解中和法處理含銅廢水。常溫下,向溶液中逐漸加入NaOH固體,發生的反應有:溶液中含銅微粒的分布系數隨pH的變化如圖所示。[已知:分布系數;忽略加入固體后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4代表的含銅微粒為[Cu(OH)3]-B.時,C.的平衡常數為D.M點混合溶液中的濃度為D【詳解】A.隨著pH增大,溶液的酸性減弱,轉化為,即逐漸減小,、均依次先增大后減小,逐漸增大,所以圖中曲線1、2、3、4、5分別代表Cu2+、、,A正確;B.由圖可知,7.3時,溶液中離子為、,和,且,溶液中電荷守恒關系為,則,B正確;C.P點時,,此時反應Ⅰ的平衡常數,同理反應Ⅱ的平衡常數。反應Ⅰ+反應Ⅱ得到,其平衡常數,C正確;D.M點混合溶液中,,電荷守恒關系為,則,D錯誤;故選D。4.(2025·山西·二模)室溫下,向含的溶液中滴加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溶液中的及pH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其中Ag代表、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表示的變化情況B.反應的平衡常數C.當時,溶液中:D.沉淀恰好溶解時,溶液中的陰離子主要為D【分析】曲線L1:隨著lg c(NH3)的增加,c(Ag+)逐漸減小,因此L1表示c(Ag+)的變化情況;曲線L2:隨著lg c(NH3)增加,c[Ag(NH3)+)]先增大后減小,因此L2表示c[Ag(NH3)+)]的變化情況;剩余兩條線,曲線L3上的點(-3.53,-1.74),L4上的點(-3.53,8.04),因此L3表示c[Ag(NH3)]的變化情況,L4表示pH與的變化情況,以此解題。【詳解】A.由分析可知,曲線表示的變化情況,A正確;B.對于反應,其平衡常數可以表示為: ,由圖可知,當時,,,則c(OH-)=10-(14-8.04)mol/L,c(NH3)=10-3.53mol/L,,則,B正確;C.由圖可知,當時,c(OH-)=10-4mol/L此時橫坐標在(-2.50-2,00),各條線對應縱坐標數值,L3>L2>L1>-4,即,C正確;D.含有銀離子,且易溶于水的應該為硝酸銀,則沉淀恰好溶解時,溶液中主要陰離子一定有硝酸根,D錯誤;故選D。5.(2025·湖北·二模)能形成多種配合物。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氯化絡合反應:在稀溶液中,改變溶液中起始濃度,測得銅元素的各物種分布系數δ與平衡濃度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曲線b表示微粒的物種分布系數B.A點時溶液中C.A點時的氯化絡合轉化率為53%D.用電化學方法可實現轉化為,其電極反應式為C【分析】增大氯化銅稀溶液中氯離子濃度時,銅離子的濃度會減小,離子的濃度先增大后減小、氯化銅的濃度增大,則曲線a、b、c分別代表銅離子、離子和氯化銅的分布系數δ與氯離子平衡濃度關系。【詳解】A.由分析可知,曲線a、b、c分別代表銅離子、離子和氯化銅的分布系數δ與氯離子平衡濃度關系,故A正確;B.由圖可知,A點時溶液中銅離子濃度和離子濃度相等,由平衡常數可知,K1===1.5,則溶液中氯離子濃度為,故B正確;C.由圖可知,A點時溶液中銅離子濃度和離子濃度相等,離子和離子的分布系數均為0,設A點時,銅離子、離子的濃度都為amol/L,氯化銅的濃度為bmol/L,由平衡常數可知,K1===1.5,則溶液中氯離子濃度為,由K2=可得:=0.5,解得a=4.5b;由物料守恒可得:a+a+b=1.0×10—4,解聯立方程可得a=4.5×10—5、b=1.0×10—5,則銅離子的氯化絡合轉化率為×100%=55%,故C錯誤;D.由化合價變化可知,離子轉化為離子的反應為氯離子作用下離子在陽極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離子,電極反應式為,故D正確;故選C。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9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學生版).docx 專題09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與平衡(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