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漢謨拉比法典》,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兩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時間延續;2.史料實證: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實質與歷史價值;3.歷史解釋: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閱讀《漢謨拉比法典》相關法律條文,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4.唯物史觀:嘗試總結法典的實質,提高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5.家國情懷:正確認識兩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培養國際視野,能夠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重難點】1.重點: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漢謨拉比法典》2.難點: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和歷史價值。學習任務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這里的兩河指的是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時空觀念)2.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很早就發明了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3.兩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還包括天文歷法上的陰歷和數學計數法中的60進制。【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時空觀念】(2024·山東東營中考·17)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下列誕生于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分別是A.古埃及、古巴比倫 B.古印度、古巴比倫C.古埃及、古羅馬 D.古埃及、古希臘【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尼羅河流域位于非洲,誕生了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位于西亞,誕生了古巴比倫文明,故選A項;古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亞,排除B項;古羅馬屬于海洋文明,誕生于意大利半島,排除C項;古希臘也是海洋文明,發源于愛琴海岸邊的希臘半島,排除D項。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的文物,經考古測定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前后,上有楔形文字。請鑒定它應該屬于A.古埃及文明 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古希臘文明【答案】B【解析】題目中提到的文物出土于伊拉克巴格達附近,該地區位于古代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蘇美爾人于約公元前3000年發明的文字,公元前2500年前后正處于蘇美爾城邦繁榮時期,與題干時間、地點及文字特征完全吻合,故選B項;古埃及文明以象形文字為特征,活動中心在尼羅河流域,與伊拉克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A項;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使用印章文字,主要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與兩河流域無關,排除C項;古希臘文明形成較晚,早期文字為線形文字,且地理范圍在巴爾干半島,與題干信息無關聯,排除D項。3.【唯物史觀】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陽歷,把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兩河流域的人們發明了60進制記數法,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等。這說明A.文明發展受制于自然條件 B.亞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鑒C.農耕文明遍及亞洲和非洲 D.大河流域的文明最為發達【答案】A【解析】根據題目信息可知,古埃及因尼羅河定期泛濫規律而制定出太陽歷。兩河流域干旱少雨的環境使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發展,因此產生了“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的60進制。這兩個地區文明成就的出現都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故選A項;題目信息沒有反映出亞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鑒,排除B項;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發展不能反映農耕文明遍及亞洲和非洲,排除C項;題目信息不能證實大河流域的文明最為發達,排除D項。學習任務二、古巴比倫王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公元前18世紀,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統一事業的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是漢謨拉比。2.統一后的古巴比倫王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奴隸制國家;國王實行什么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下列關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A.兩河流域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B.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C.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D.第八代國王穆罕默德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是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兩河流域中的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體位置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古代兩河流域歷史悠久,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便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5.【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3·四川資陽中考·10)下圖《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刻畫的是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太陽神沙瑪什向國王漢謨拉比授予權杖的情景。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A.天賦人權 B.權力制衡 C.君權神授 D.君主立憲【答案】C【解析】據材料“古巴比倫的太陽神沙瑪什向國王漢謨拉比授予權杖”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君主從神明那里獲得權力,是君權神授的表現,故選C項;天賦人權認為人天生是有生命、自由、財產、平等的權利,這些權利是人與生就有的,不是上帝賜予的,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權力制衡是指在公共政治權力內部或者外部,存在著與權力主體相抗衡的力量,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學習任務三、《漢謨拉比法典》【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7-9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直擊中考,重點內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它是古巴比文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了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史料實證)(二)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結合8頁正文、相關史事和9頁課后活動等內容,說說《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內容。(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1)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2)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三)歸納總結:完成兩河流域文明興衰時間表。時間 事件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 產生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約公元前24世紀 實現初步統一公元前18世紀 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亞述帝國時期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消滅【小試牛刀,當堂練習】6.(2025·江蘇蘇州中考·15)這是一部人類早期法典,其序言稱法典制定者為“巴比倫之太陽”,并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反映了樸素的法律價值觀。這部法典是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答案】A【解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54年制定的早期法典,他自稱“巴比倫之太陽”,序言強調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這直接對應題干材料描述,故選A項;《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與巴比倫無關,排除B項;《查士丁尼法典》是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編纂的,和巴比倫沒有聯系,排除C項;《拿破侖法典》是法國拿破侖頒布的,與題干涉及的巴比倫毫無關系,排除D項。7.【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5·江西中考·15)《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丈夫是法律承認的無可爭辯的一家之主,是妻兒的所有人,甚至他可以典當或出賣他(她)們。由此可知A.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B.《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廣泛C.古巴比倫實行家庭奴隸制度 D.《漢謨拉比法典》源遠流長【答案】C【解析】材料中“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和“丈夫是妻兒的所有人”表明古巴比倫社會家庭內部家長對成員和奴隸擁有絕對控制權,這直接體現了家庭奴隸制度,即奴隸作為家庭財產被支配,故選C項;君主專制指國王集權統治,材料僅描述家庭權力,未涉及國家政治結構,排除A項;法典內容廣泛需多條文證明,材料只引家庭規定,不足以推斷整體廣度,排除B項;“源遠流長”強調歷史流傳久遠,材料未提及時長或影響,排除D項。8.【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這一法條的作用是A.歧視理發行業 B.尊重奴隸的地位C.維護社會公平 D.維護奴隸主利益【答案】D【解析】《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剃去奴隸標識的理發師需斷指,其核心是保護奴隸主的財產權,因奴隸作為私有財產,標識被毀可能使其逃脫,損害奴隸主利益,故選D項;該法條針對的是行為后果而非職業本身,無證據表明貶低理發行業,排除A項;法典強化奴隸主對奴隸的控制,奴隸無人身權利,未體現對其地位的尊重,排除B項;法典維護等級制度下的奴隸主特權,而非社會整體公平,排除C項。9.【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在《漢謨拉比法典》正文的282條中,涉及借貸和租賃的有100余條;另外,法典中有關“塔木卡”(大商人)的條款多達35條。這反映了古巴比倫A.商品經濟活躍 B.奴隸買賣發達 C.法律等級森嚴 D.宣揚君權神授【答案】A【解析】材料顯示《漢謨拉比法典》中大量條款涉及借貸、租賃和商人活動,如“借貸和租賃100余條”“塔木卡條款35條”,說明法典重視規范商業行為,反映出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活躍,需要法律調節交易關系,故選A項;法典未提及奴隸交易的具體規則,奴隸買賣發達缺乏直接依據,排除B項;材料強調經濟條款而非社會等級劃分,不能體現法律等級森嚴,排除C項;君權神授多體現在法典序言或政治條款中,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D項。10.古巴比倫王國留下了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內容涉及社會結構、婚姻、土地租賃和借貸等多個方面,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對“照亮了當時的社會”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B.內容非常的豐富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維護奴隸主利益【答案】A【解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以法律形式規范社會行為,如婚姻、借貸等,明確權利與義務,減少糾紛,促進社會有序運轉,故選A項;材料強調法律對社會各領域的規范作用,而非單純列舉內容多樣性,排除B項;法典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如“以眼還眼”原則存在階級差異,普通民眾權益受限,排除C項;法典確實維護奴隸主利益,但題干中“照亮社會”側重法律對社會的整體規范功能,而非直接體現階級屬性,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2026 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 2 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漢謨拉比法典》,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兩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時間延續;2.史料實證: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實質與歷史價值;3.歷史解釋: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閱讀《漢謨拉比法典》相關法律條文,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4.唯物史觀:嘗試總結法典的實質,提高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5.家國情懷:正確認識兩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培養國際視野,能夠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重難點】1.重點: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漢謨拉比法典》2.難點: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和歷史價值。學習任務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6—7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這里的兩河指的是西亞的 河與 河,兩河流域又被稱為 。(時空觀念)2.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很早就發明了文字,被稱為 文字。3.兩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還包括天文歷法上的 和數學計數法中的 進制。【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時空觀念】(2024·山東東營中考·17)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下列誕生于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分別是第 1 頁 共 4 頁A. 古埃及、古巴比倫 B.古印度、古巴比倫C.古埃及、古羅馬 D. 古埃及、古希臘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的文物,經考古測定時間為公元前 2500 年前后,上有楔形文字。請鑒定它應該屬于A. 古埃及文明 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 古希臘文明3.【唯物史觀】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制定了每年 365 天的太陽歷,把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兩河流域的人們發明了 60 進制記數法,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等。這說明A. 文明發展受制于自然條件 B.亞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鑒C.農耕文明遍及亞洲和非洲 D. 大河流域的文明最為發達學習任務二、古巴比倫王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7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公元前 18 世紀,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統一事業的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是 。2.統一后的古巴比倫王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 制國家;國王實行什么制度: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下列關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A. 兩河流域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B.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C.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D. 第八代國王穆罕默德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5.【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3·四川資陽中考·10)下圖《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刻畫的是公元前 18 世紀,古巴比倫的太陽神沙瑪什向國王漢謨拉比授予權杖的情景。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第 2 頁 共 4 頁A. 天賦人權 B. 權力制衡 C.君權神授 D.君主立憲學習任務三、《漢謨拉比法典》【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7-9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重點內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法典》,它是古巴比文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了人類社會的 傳統源遠流長。(史料實證)(二)基礎構建:1.結合 8 頁正文、相關史事和 9 頁課后活動等內容,說說《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內容。(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1)法典嚴格保護 的利益;(2)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 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三)歸納總結:完成兩河流域文明興衰時間表。時間 事件約從 年起 產生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約公元前 24 世紀 實現初步統一公元前 世紀 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公元前 1595 年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亞述帝國時期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 539 年 新巴比倫王國被 帝國消滅第 3 頁 共 4 頁【小試牛刀,當堂練習】6.(2025·江蘇蘇州中考·15)這是一部人類早期法典,其序言稱法典制定者為“巴比倫之太陽”,并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反映了樸素的法律價值觀。這部法典是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7.【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5·江西中考·15)《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丈夫是法律承認的無可爭辯的一家之主,是妻兒的所有人,甚至他可以典當或出賣他(她)們。由此可知A. 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B.《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廣泛C.古巴比倫實行家庭奴隸制度 D.《漢謨拉比法典》源遠流長8.【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這一法條的作用是A. 歧視理發行業 B.尊重奴隸的地位C.維護社會公平 D. 維護奴隸主利益9.【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在《漢謨拉比法典》正文的 282 條中,涉及借貸和租賃的有 100余條;另外,法典中有關“塔木卡”(大商人)的條款多達 35 條。這反映了古巴比倫A. 商品經濟活躍 B. 奴隸買賣發達 C.法律等級森嚴 D.宣揚君權神授10.古巴比倫王國留下了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內容涉及社會結構、婚姻、土地租賃和借貸等多個方面,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對“照亮了當時的社會”理解正確的是A. 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B.內容非常的豐富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 維護奴隸主利益第 4 頁 共 4 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漢謨拉比法典》,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兩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時間延續;2.史料實證: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實質與歷史價值;3.歷史解釋: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閱讀《漢謨拉比法典》相關法律條文,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4.唯物史觀:嘗試總結法典的實質,提高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5.家國情懷:正確認識兩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培養國際視野,能夠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重難點】1.重點: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漢謨拉比法典》2.難點: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和歷史價值。學習任務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6—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這里的兩河指的是西亞的 河與 河,兩河流域又被稱為 。(時空觀念)2.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很早就發明了文字,被稱為 文字。3.兩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還包括天文歷法上的 和數學計數法中的 進制。【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時空觀念】(2024·山東東營中考·17)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下列誕生于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分別是A.古埃及、古巴比倫 B.古印度、古巴比倫C.古埃及、古羅馬 D.古埃及、古希臘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的文物,經考古測定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前后,上有楔形文字。請鑒定它應該屬于A.古埃及文明 B.古代兩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古希臘文明3.【唯物史觀】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陽歷,把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兩河流域的人們發明了60進制記數法,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等。這說明A.文明發展受制于自然條件 B.亞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鑒C.農耕文明遍及亞洲和非洲 D.大河流域的文明最為發達學習任務二、古巴比倫王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公元前18世紀,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統一事業的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是 。2.統一后的古巴比倫王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 制國家;國王實行什么制度: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下列關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A.兩河流域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B.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C.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D.第八代國王穆罕默德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5.【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3·四川資陽中考·10)下圖《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刻畫的是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太陽神沙瑪什向國王漢謨拉比授予權杖的情景。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A.天賦人權 B.權力制衡 C.君權神授 D.君主立憲學習任務三、《漢謨拉比法典》【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7-9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重點內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法典》,它是古巴比文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了人類社會的 傳統源遠流長。(史料實證)(二)基礎構建:1.結合8頁正文、相關史事和9頁課后活動等內容,說說《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內容。(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1)法典嚴格保護 的利益;(2)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 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三)歸納總結:完成兩河流域文明興衰時間表。時間 事件約從 年起 產生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約公元前24世紀 實現初步統一公元前 世紀 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亞述帝國時期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倫王國被 帝國消滅【小試牛刀,當堂練習】6.(2025·江蘇蘇州中考·15)這是一部人類早期法典,其序言稱法典制定者為“巴比倫之太陽”,并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反映了樸素的法律價值觀。這部法典是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7.【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2025·江西中考·15)《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丈夫是法律承認的無可爭辯的一家之主,是妻兒的所有人,甚至他可以典當或出賣他(她)們。由此可知A.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B.《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廣泛C.古巴比倫實行家庭奴隸制度 D.《漢謨拉比法典》源遠流長8.【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這一法條的作用是A.歧視理發行業 B.尊重奴隸的地位C.維護社會公平 D.維護奴隸主利益9.【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在《漢謨拉比法典》正文的282條中,涉及借貸和租賃的有100余條;另外,法典中有關“塔木卡”(大商人)的條款多達35條。這反映了古巴比倫A.商品經濟活躍 B.奴隸買賣發達 C.法律等級森嚴 D.宣揚君權神授10.古巴比倫王國留下了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內容涉及社會結構、婚姻、土地租賃和借貸等多個方面,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對“照亮了當時的社會”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B.內容非常的豐富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維護奴隸主利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導學案】(4頁打印版).pdf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導學案】(學用無答案).docx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導學案】(教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