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3課 古代印度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古代印度示意圖》,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歷程,分析歸納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點;2.史料實證: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遺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情況;3.歷史解釋:通過對種姓制度目的和特點的學習,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4.唯物史觀:理解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5.家國情懷:通過對亞非文明古國產生的地理環境的分析,認識亞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重難點】1.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2.難點: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學習任務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0—1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亞洲的 次大陸。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河流域。對古代印度文明來說,最重要的兩條大河分別是 河與恒河。(時空觀念)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 階段公元前23—前18世紀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 ——公元前1500年左右 人入侵,出現許多小國家 興起階段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實現統一 鼎盛時期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階段3.世界上廣泛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 ,是古代 人的發明。【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史料實證】研究“古代亞非歷史”時,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紀錄片《遺失的金字塔》 B.摩亨佐·達羅遺址C.書籍《漢謨拉比法典》 D.少兒讀物《中國神話傳說》2.【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古學家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發現了鐮刀等農具和大量農作物如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還在遺址中發現了紡錘、紡輪以及染缸。從材料中可以得知A.此地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B.該文明發源于海洋沿岸C.該地農業和手工業發達 D.此地出現君主專制國家3.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十個計數符號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A.中國 B.古羅馬人 C.古印度人 D.阿拉伯人學習任務二、森嚴的種姓制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的嚴格社會等級制度,史稱 。2.完成種姓制度檔案。等級 名稱 掌握權力(從事職業) 代表(備注)第一等級 掌管 宗教人士第一等級 掌管 和 、貴族第一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 農民、牧民、商人第一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 為前三個等級服務“不可接觸者” 達利特 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3.種姓制度的典型特點是:各等級之間 ,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 通婚。4.【歷史解釋】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2025·江蘇連云港中考·8)《婆羅門法典》規定:人分為四個等級,各等級世代相襲,內部通婚。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這一規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A.注重平等 B.結構復雜 C.內容單一 D.等級森嚴5.(2024·江蘇無錫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各等級任務不同,婆羅門祈禱,剎帝利作戰,吠舍勞作,首陀羅從事不潔工作。這一制度是A.種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莊園制度 D.行會制度6.【史料實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奢,商賈也。四曰戍陀羅,農人也。”《大唐西域記》中記錄的是A.中國的分封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C.印度的種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學習任務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3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完成佛教檔案。名稱 佛教 創始人 (釋迦牟尼)創立時間 公元 世紀 創立地點 古代印度( 洲)主張 :反對婆羅門特權; :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傳播 公元前3世紀開始外傳。 西傳:古印度、中亞、中國 、中國內地、朝鮮、日本、越南 南傳:古印度、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影響 對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的開鑿都與之有關 對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歸納總結:1.閱讀課本14頁,課后活動完成1。2.閱讀課本14頁課后2,結合所學,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國大案。文明古國 中國 (夏商周時期) 古代埃及 古代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 古代印度地理位置 東亞(亞洲) 洲西北角 亞(亞洲) 亞(亞洲)重要河流 黃河、長江 河 兩河:幼發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河、恒河文明性質 大河流域農耕文明(大河文明)文明成果 青銅器 甲骨文 天文歷法醫學 象形文字 太陽歷 《 法典》 楔形文字 60進制 阿拉伯數字 教社會性質 奴隸社會重要制度 世襲制 分封制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 (法老) 君主專制 (國王) 制度【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西游記》是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書中描述的“如來佛”無所不能,法力無邊,其原型來自于哪一歷史人物?A.釋迦牟尼 B.耶穌 C.穆罕默德 D.阿育王8.(2023·湖南岳陽中考·13)九年級某學生在學習世界三大宗教時,寫下了“喬達摩·悉達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等課堂筆記。他正在學習的宗教最有可能是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蘭教9.(2022·貴州畢節中考·9)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古印度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這說明早期佛教A.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術 B.反對婆羅門種姓的特權地位C.將長期遭受苦難的猶太人解脫出來 D.解決水源與牧場的資源之爭10.【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2024·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中考·12)如圖列舉了四大文明古國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據此可知,人類早期文明具有A.開放性 B.交融性 C.多樣性 D.包容性11.(2024·山東濱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12.(2024·山東棗莊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做的學習筆記。由此可以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種姓制度 阿拉伯數字 《漢謨拉比法典》A.古代亞非文明 B.古代歐洲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封建時代的亞洲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2026 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 3 課 古代印度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古代印度示意圖》,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歷程,分析歸納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點;2.史料實證: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遺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情況;3.歷史解釋:通過對種姓制度目的和特點的學習,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4.唯物史觀:理解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5.家國情懷:通過對亞非文明古國產生的地理環境的分析,認識亞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重難點】1.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2.難點: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學習任務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0—12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亞洲的 次大陸。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河流域。對古代印度文明來說,最重要的兩條大河分別是 河與恒河。(時空觀念)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 階段公元前 23—前 18 世紀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 人入侵,出現許多小國家 興起階段公元前 324 年—前 187 年 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實現統一 鼎盛時期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階段3.世界上廣泛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 ,是古代 人的發明。【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史料實證】研究“古代亞非歷史”時,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紀錄片《遺失的金字塔》 B. 摩亨佐·達羅遺址C. 書籍《漢謨拉比法典》 D.少兒讀物《中國神話傳說》2.【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古學家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發現了鐮刀等農具和大量農作物如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還在遺址中發現了紡錘、紡輪以及染缸。從材料中可以得知第 1 頁 共 4 頁A.此地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B. 該文明發源于海洋沿岸C. 該地農業和手工業發達 D.此地出現君主專制國家3.阿拉伯數字由 0,1,2,3,4,5,6,7,8,9 十個計數符號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A.中國 B.古羅馬人 C. 古印度人 D. 阿拉伯人學習任務二、森嚴的種姓制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2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的嚴格社會等級制度,史稱 。2.完成種姓制度檔案。等級 名稱 掌握權力(從事職業) 代表(備注)第一等級 掌管 宗教人士第一等級 掌管 和 、貴族第一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 農民、牧民、商人第一等級 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 為前三個等級服務“不可接觸者” 達利特 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3.種姓制度的典型特點是:各等級之間 ,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 通婚。4.【歷史解釋】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2025·江蘇連云港中考·8)《婆羅門法典》規定:人分為四個等級,各等級世代相襲,內部通婚。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這一規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A.注重平等 B.結構復雜 C. 內容單一 D. 等級森嚴5.(2024·江蘇無錫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各等級任務不同,婆羅門祈禱,剎帝利作戰,吠舍勞作,首陀羅從事不潔工作。這一制度是A.種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 莊園制度 D. 行會制度6.【史料實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奢,商賈也。四曰戍陀羅,農人也。”《大唐西域記》中記錄的是A.中國的分封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C. 印度的種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第 2 頁 共 4 頁學習任務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3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完成佛教檔案。名稱 佛教 創始人 (釋迦牟尼)創立時間 公元 世紀 創立地點 古代印度( 洲)主張 :反對婆羅門特權; :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公元前 3 世紀開始外傳。傳播 西傳:古印度、中亞、中國 、中國內地、朝鮮、日本、越南南傳:古印度、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對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的開鑿都與之有關影響對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歸納總結:1.閱讀課本 14 頁,課后活動完成 1。2.閱讀課本 14 頁課后 2,結合所學,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國大案。中國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國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夏商周時期) (古巴比倫)地理位置 東亞(亞洲) 洲西北角 亞(亞洲) 亞(亞洲)兩河:幼發拉底河重要河流 黃河、長江 河 河、恒河底格里斯河文明性質 大河流域農耕文明(大河文明)青銅器 《 法典》阿拉伯數字文明成果 甲骨文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教天文歷法醫學 太陽歷 60 進制社會性質 奴隸社會世襲制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重要制度 分封制 制度(法老) (國王)君主專制第 3 頁 共 4 頁【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西游記》是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書中描述的“如來佛”無所不能,法力無邊,其原型來自于哪一歷史人物?A.釋迦牟尼 B.耶穌 C. 穆罕默德 D. 阿育王8.(2023·湖南岳陽中考·13)九年級某學生在學習世界三大宗教時,寫下了“喬達摩·悉達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等課堂筆記。他正在學習的宗教最有可能是A.基督教 B.佛教 C. 天主教 D. 伊斯蘭教9.(2022·貴州畢節中考·9)公元前 6 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古印度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這說明早期佛教A.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術 B. 反對婆羅門種姓的特權地位C. 將長期遭受苦難的猶太人解脫出來 D.解決水源與牧場的資源之爭10.【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2024·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中考·12)如圖列舉了四大文明古國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據此可知,人類早期文明具有A.開放性 B.交融性 C. 多樣性 D. 包容性11.(2024·山東濱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 20 度至 40 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 海外貿易 D. 發展手工業12.(2024·山東棗莊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做的學習筆記。由此可以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金字塔佛教楔形文字種姓制度阿拉伯數字《漢謨拉比法典》A.古代亞非文明 B. 古代歐洲文明C. 封建時代的歐洲 D.封建時代的亞洲第 4 頁 共 4 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3課 古代印度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通過《古代印度示意圖》,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歷程,分析歸納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點;2.史料實證: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遺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情況;3.歷史解釋:通過對種姓制度目的和特點的學習,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4.唯物史觀:理解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5.家國情懷:通過對亞非文明古國產生的地理環境的分析,認識亞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重難點】1.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2.難點: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學習任務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0—1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亞洲的南亞次大陸。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對古代印度文明來說,最重要的兩條大河分別是印度河與恒河。(時空觀念)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 階段公元前23—前18世紀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入侵,出現許多小國家 興起階段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實現統一 鼎盛時期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階段3.世界上廣泛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人的發明。【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史料實證】研究“古代亞非歷史”時,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紀錄片《遺失的金字塔》 B.摩亨佐·達羅遺址C.書籍《漢謨拉比法典》 D.少兒讀物《中國神話傳說》【答案】B【解析】摩亨佐·達羅遺址是考古發現的實物遺存,屬于一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會狀況,可信度最高,故選B項;紀錄片《遺失的金字塔》是現代影視作品,包含制作者的主觀解讀或推測,屬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低于原始遺址,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的原始版本是古巴比倫時期的石柱銘文,若題目中“書籍”指現代出版的譯本或研究著作,則屬于二手資料,排除C項;《中國神話傳說》是文學創作,帶有虛構性和藝術加工,無法作為研究歷史的可靠依據,排除D項。2.【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古學家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發現了鐮刀等農具和大量農作物如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還在遺址中發現了紡錘、紡輪以及染缸。從材料中可以得知A.此地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B.該文明發源于海洋沿岸C.該地農業和手工業發達 D.此地出現君主專制國家【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發現了鐮刀等農具和大量農作物……發現了紡錘、紡輪以及染缸”可知,鐮刀等農具和大量農作物表明該遺址所在地區農業發達,紡錘、紡輪以及染缸與紡織業有關,這表明該地區手工業發達,故選C項;鐮刀、農作物與農業有關,紡錘、紡輪以及染缸等與手工業有關,無法反映商品經濟的發達,排除A項;摩亨佐·達羅遺址位于印度河流域,發源于大河流域,而非海洋沿岸,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和手工業相關內容,與政治無關,無法反映此地出現君主專制國家,排除D項。3.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十個計數符號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A.中國 B.古羅馬人 C.古印度人 D.阿拉伯人【答案】C【解析】本題的解題關鍵單為,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故答案為A。學習任務二、森嚴的種姓制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2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的嚴格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2.完成種姓制度檔案。等級 名稱 掌握權力(從事職業) 代表(備注)第一等級 婆羅門 掌管祭祀 宗教人士第一等級 剎帝利 掌管軍事和行政 國王、貴族第一等級 吠舍 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 農民、牧民、商人第一等級 首陀羅 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 為前三個等級服務“不可接觸者” 達利特 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3.種姓制度的典型特點是: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4.種姓制度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利益的等級制度。(唯物史觀)【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歷史解釋】(2025·江蘇連云港中考·8)《婆羅門法典》規定:人分為四個等級,各等級世代相襲,內部通婚。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這一規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A.注重平等 B.結構復雜 C.內容單一 D.等級森嚴【答案】D【解析】材料中“人分為四個等級,各等級世代相襲,內部通婚,貴賤分明”直接反映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森嚴特征,該制度嚴格劃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禁止跨等級通婚和流動,確保社會階層固化,故選D項;材料強調“貴賤分明”,結合史實,種姓制度中婆羅門享有宗教特權,首陀羅從事低賤勞動,體現顯著不平等,因此排除A項;材料聚焦等級劃分而非結構細節,種姓制度雖有亞種姓衍生,但題干核心是等級森嚴而非復雜性,排除B項;材料涉及等級、通婚等多規則,種姓制度規范職業、婚姻等社會生活,內容非單一,排除C項。5.(2024·江蘇無錫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各等級任務不同,婆羅門祈禱,剎帝利作戰,吠舍勞作,首陀羅從事不潔工作。這一制度是A.種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莊園制度 D.行會制度【答案】A【解析】題干提到古印度社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各等級職責嚴格區分,符合種姓制度的特征,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等級制度,以宗教為基礎劃分社會階層,故選A項;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關系,以土地分封為核心,與古印度無關,排除B項;莊園制度是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組織形式,以莊園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與材料中的社會等級劃分無關,排除C項;行會制度是中世紀歐洲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同業組織,主要規范行業競爭,與古印度的等級制度無關,排除D項。6.【史料實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奢,商賈也。四曰戍陀羅,農人也。”《大唐西域記》中記錄的是A.中國的分封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C.印度的種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下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等種姓,分析題干材料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奢、戍陀羅等反映的正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故選C項;我國分封制度下,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古埃及的法老指的是古埃及的統治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全體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參與政治,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學習任務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3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完成佛教檔案。名稱 佛教 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時間 公元前6世紀 創立地點 古代印度(亞洲南亞)主張 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特權;忍耐順從: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傳播 公元前3世紀開始外傳。 西傳:古印度、中亞、中國新疆、中國內地、朝鮮、日本、越南 南傳:古印度、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影響 對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的開鑿都與之有關 對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二)歸納總結:1.閱讀課本14頁,課后活動完成1。金字塔——尼羅河流域種姓制度——恒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兩河流域2.閱讀課本14頁課后2,結合所學,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國大案。文明古國 中國 (夏商周時期) 古代埃及 古代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 古代印度地理位置 東亞(亞洲) 非洲西北角 西亞(亞洲) 南亞(亞洲)重要河流 黃河、長江 尼羅河 兩河:幼發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恒河文明性質 大河流域農耕文明(大河文明)文明成果 青銅器 甲骨文 天文歷法醫學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太陽歷 《漢謨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60進制 阿拉伯數字 佛教社會性質 奴隸社會重要制度 世襲制 分封制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 (法老) 君主專制 (國王) 種姓制度【小試牛刀,當堂練習】7.《西游記》是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書中描述的“如來佛”無所不能,法力無邊,其原型來自于哪一歷史人物?A.釋迦牟尼 B.耶穌 C.穆罕默德 D.阿育王【答案】A【解析】“如來佛”與佛教相關,結合所學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故選A項;耶穌是基督教的創始人,與佛教無關,排除B項;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與佛教無關,排除C項;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并非佛教的創始人,排除D項。8.(2023·湖南岳陽中考·13)九年級某學生在學習世界三大宗教時,寫下了“喬達摩·悉達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等課堂筆記。他正在學習的宗教最有可能是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蘭教【答案】B【解析】據“喬達摩·悉達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可知,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故選B項;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排除A項;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排除C項;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排除D項。9.(2022·貴州畢節中考·9)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古印度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這說明早期佛教A.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術 B.反對婆羅門種姓的特權地位C.將長期遭受苦難的猶太人解脫出來 D.解決水源與牧場的資源之爭【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關鍵詞“佛教”“眾生平等”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種姓具有特權地位,故選B項;中國的道教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術,排除A項;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耶穌就是“救世主”。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被稱為基督教,排除C項;伊斯蘭教的誕生有助于解決水源與牧場的資源之爭,排除D項。10.【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2024·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中考·12)如圖列舉了四大文明古國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據此可知,人類早期文明具有A.開放性 B.交融性 C.多樣性 D.包容性【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人類早期文明在古代亞非地區出現,古代文明成果涉及文字、建筑、法律、宗教、政治制度和青銅制造等方面,對各自的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和經濟類型都產生了不同影響,體現了早期文明的多樣性,故選C項;文明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對外來文明的態度是開放的、共存的,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文明的交融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融合,材料并沒有涉及,排除B項;包容性是指對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11.【唯物史觀】(2024·山東濱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答案】A【解析】據“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并結合所學可知,以上四大文明分別產生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均屬于大河流域,河流沿岸的土地通常肥沃,適合農耕,有利于農業發展,故選A項;游牧生活適合草原地帶,但四大文明古國都是發源于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排除B項;海洋文明由于可耕地面積狹小,通常海外貿易比較發達,代表主要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排除C項;發展手工業的前提基礎是農業發達,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D項。12.(2024·山東棗莊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做的學習筆記。由此可以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種姓制度 阿拉伯數字 《漢謨拉比法典》A.古代亞非文明 B.古代歐洲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封建時代的亞洲【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金字塔屬于古代非洲的埃及文明代表,種姓制度、佛教屬于古代亞洲印度文明代表,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亞洲古巴比倫文明代表,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人對其進行改造并傳到了歐洲,最終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實際來源于古印度文明,因此學習的主題是古代亞非文明,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非洲、亞洲的文明成就,未涉及古代歐洲文明的代表古希臘古羅馬,排除B項、C項;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等都產生于奴隸社會時期的,封建時代的亞洲時間不符,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課 古代印度【導學案】(4頁打印版).pdf 第3課 古代印度【導學案】(學用無答案).docx 第3課 古代印度【導學案】(教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