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知道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希臘城邦;知道亞歷山大帝國對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古希臘文明的興衰歷程和所處方位,了解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2.史料實證:借助犍陀羅佛像的希臘元素,了解亞歷山大東征對文化交流的作用;3.歷史解釋:了解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特點,分析文明的產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4.唯物史觀: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本質上是奴隸制貴族的民主;5.家國情懷:通過對比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理解中國以和為貴的高尚精神;通過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明確民主并非萬能,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重難點】1.重點: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2.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特點;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評價。學習任務一、希臘城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6—1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古代希臘的主體是 半島,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 、多山、多 ,適宜 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以這些為典型特征發展出的文明被稱之為海洋文明,與第一單元所學的亞非文明所屬的大河流域農耕文明有明顯不同。(時空觀念與唯物史觀)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 海地區,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后來衰落。3.公元前 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其突出特點是 ,典型代表是 城邦和 城邦。4.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 和非公民,二者界限分明,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其中有參與統治權利的是 。【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歷史解釋】如下表中所示內容體現了古代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城邦 面積(平方千米) 公民人數斯巴達(最大) 8400 8000雅典 2500 4萬克里特島的近百個城邦 共8260 大的城邦幾千人,小的只有幾百人福基斯地區22個城邦 共1650 每個城邦大約3000人左右A.小國寡民 B.等級森嚴 C.自給自足 D.軍事獨裁2.《劍橋古代史》對古代雅典有這樣的描述:“(雅典公民)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愛爾蘭的床……”這表明A.雅典物產豐富人民富足 B.雅典海外貿易非常發達C.雅典是當時地中海霸主 D.雅典人充當了海盜角色3.【唯物史觀】(2025·甘肅金昌中考·10)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泥土,適宜的農業環境促進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雅典因其港口的優勢成為商業中心,從而促進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參與和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由此可見A.區域交流推動文明互鑒 B.農業文明出現早于海洋文明C.早期文明王權特征明顯 D.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雅典的民主政治【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8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基礎構建:1.雅典城邦經過幾次改革后,建立了 政體。先是公元前594年梭倫進行了改革,接著是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進行改革,最終在公元前 世紀主政時期,雅典的 制 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空觀念)2.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 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幾乎從全體 公民中 產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具有廣泛性的優點。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利克利還建立了 制度。3.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和奴隸等非公民,還有婦女有沒有政治權利?可不可以參與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政治權利; 參與民主政治。由此可知,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實質上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唯物史觀)4.有一些野心家打著民主旗號蠱惑民眾,使民主成為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甚至淪為暴民政治。這啟示我們:民主政治并非萬能的,只有適合本國當前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政治制度。(家國情懷)【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2025·云南中考·20)根據同學們整理的“城邦”“抽簽”“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關鍵詞,可以推斷他們的學習內容是A.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政治C.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 D.日本的大化改新5.(2024·江蘇無錫中考·19)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既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斗爭的結果,也是有識之士不懈改革與完善的結晶。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的執政官是A.漢謨拉比 B.伯里克利 C.亞歷山大 D.凱撒6.【唯物史觀】(2025·湖南中考·12)有學者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歷史上確實發展到空前絕后的地步,但廣大奴隸群眾不僅毫無權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張膽地列為專政對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須服務于剝削與統治奴隸的最高原則。”該材料意在說明雅典民主政治A.是奴隸主階級實行統治的手段 B.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是奴隸反抗奴隸主斗爭的結果 D.成為了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7.【史料實證】(2025·四川宜賓中考·1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做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不一定代表正義。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死刑。據此可知,當時雅典A.公民沒有法制意識 B.法庭是最高權力機關C.民主政治走向沒落 D.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亞歷山大帝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9—20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公元 年,馬其頓國王 開始東征,歷經10年征戰,滅亡之前那個地跨亞非歐的波斯帝國,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 帝國,他因這一功績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時空觀念)2.亞歷山大東征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具有 性質。(歷史解釋)3.亞歷山大東征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即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 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 聯系和貿易往來,開啟了西方文明東傳的希臘化時代。(歷史解釋)4.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兩大方式是①和平往來和②暴力沖突。其中,中國的絲綢之路以商貿溝通東西屬于兩大方式中的 。亞歷山大東征雖促進東西文化交匯,卻帶有侵略性質。屬于兩大方式中的 。(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二)歸納總結:1.結合本課所學,完成古希臘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愛琴文明時期 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荷馬時代 相對落后公元前 世紀 希臘城邦時代(雅典、斯巴達)公元前594年 梭倫改革公元前509年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 世紀中后期 時代,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公元前4世紀 馬其頓時代公元前334年 開始東征公元前330年 滅亡波斯,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病逝,帝國分裂【小試牛刀,當堂練習】8.【時空觀念】(2025·山東泰安中考·8)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A.促進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 B.推動西方民主政治產生C.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 D.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9.【時空觀念】(2024·四川涼山中考·9)通過對比今天的地理位置來識別大帝國版圖示意圖,能夠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是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10.【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如下場景:來自希臘的商隊滿載橄欖油和陶器,波斯商人攜絲綢與香料在此交易;城中圖書館的學者們正將埃及的數學手稿翻譯成希臘文,同時巴比倫的天文學記錄被編入新的研究著作。這些場景反映了亞歷山大東征A.推動不同文明交融 B.使希臘文化完全取代東方文化C.消除各民族的矛盾 D.打破了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11.【歷史解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許多希臘人移民到西亞,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從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A.和平交往促進了文明的交融B.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于戰爭C.戰爭使文明消亡D.暴力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明的交融12.【史料實證】下圖的犍陀羅佛像犍陀羅佛像是指古印度犍陀羅地區出土的希臘化佛像,經中亞傳入中國并東漸朝鮮、日本,為遠東佛教藝術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A.見證了古代文明的多元一體 B.反映了歐洲文明的領先地位C.呈現了佛教傳播的完整路徑 D.體現了古代多元文明的交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2026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知道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希臘城邦;知道亞歷山大帝國對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古希臘文明的興衰歷程和所處方位,了解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2.史料實證:借助犍陀羅佛像的希臘元素,了解亞歷山大東征對文化交流的作用;3.歷史解釋:了解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特點,分析文明的產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4.唯物史觀: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本質上是奴隸制貴族的民主;5.家國情懷:通過對比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理解中國以和為貴的高尚精神;通過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明確民主并非萬能,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重難點】1.重點: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2.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特點;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評價。學習任務一、希臘城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6—17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古代希臘的主體是希臘半島,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環海、多山、多島嶼,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以這些為典型特征發展出的文明被稱之為海洋文明。與第一單元所學的亞非文明所屬的大河流域農耕文明有明顯不同。(時空觀念與唯物史觀)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后來衰落。3.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其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典型代表是雅典城邦和斯巴達城邦。4.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界限分明,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其中有參與統治權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歷史解釋】如下表中所示內容體現了古代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城邦 面積(平方千米) 公民人數斯巴達(最大) 8400 8000雅典 2500 4萬克里特島的近百個城邦 共8260 大的城邦幾千人,小的只有幾百人福基斯地區22個城邦 共1650 每個城邦大約3000人左右A.小國寡民 B.等級森嚴 C.自給自足 D.軍事獨裁【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表格中顯示的是希臘各城邦的面積和公民人數,從數據上看,各個城邦都比較小,人口少,體現了小國寡民的特點,故選A項;城邦大小和人口多少體現不出等級森嚴,沒有體現等級劃分,排除B項;自給自足與史實不符,希臘海外貿易發達,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軍事獨裁的特點,與政治不符,排除D項。2.《劍橋古代史》對古代雅典有這樣的描述:“(雅典公民)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愛爾蘭的床……”這表明A.雅典物產豐富人民富足 B.雅典海外貿易非常發達C.雅典是當時地中海霸主 D.雅典人充當了海盜角色【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古希臘雅典是歐洲文明的代表,以海洋為中心,工商業發達,海外貿易發達,因而雅典公民可以享受海外文明的成果,故選B項;材料提到的物產并非雅典所產,而且也沒有涉及人民富足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海外貿易的發達,并未提及其他國家的實力比較,不能反映雅典是當時地中海霸主,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雅典人充當了海盜角色開展掠奪的情況,排除D項。3.【唯物史觀】(2025·甘肅金昌中考·10)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泥土,適宜的農業環境促進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雅典因其港口的優勢成為商業中心,從而促進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參與和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由此可見A.區域交流推動文明互鑒 B.農業文明出現早于海洋文明C.早期文明王權特征明顯 D.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答案】D【解析】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肥沃泥土促進農業發展并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雅典港口優勢使其成為商業中心從而推動廣泛社會參與和平等社會結構,這直接體現了地理環境對文明特征的塑造作用,故選D項;區域交流推動文明互鑒,但材料只討論尼羅河和雅典各自地理環境對內部發展的影響,未涉及文明間交流或互鑒,排除A項;農業文明出現早于海洋文明,材料僅描述尼羅河農業文明和雅典海洋文明的特征,未比較其時間先后,排除B項;早期文明王權特征明顯,材料中尼羅河有中央集權但雅典強調社會參與和平等結構,并非所有早期文明都突出王權,排除C項。學習任務二、雅典的民主政治【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8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雅典城邦經過幾次改革后,建立了民主政體。先是公元前594年梭倫進行了改革,接著是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進行改革,最終在公元前5世紀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空觀念)2.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幾乎從全體成年男性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具有廣泛性的優點。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利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3.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和奴隸等非公民,還有婦女有沒有政治權利?可不可以參與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參與民主政治。由此可知,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實質上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唯物史觀)4.有一些野心家打著民主旗號蠱惑民眾,使民主成為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甚至淪為暴民政治。這啟示我們:民主政治并非萬能的,只有適合本國當前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政治制度。(家國情懷)【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2025·云南中考·20)根據同學們整理的“城邦”“抽簽”“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關鍵詞,可以推斷他們的學習內容是A.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政治C.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 D.日本的大化改新【答案】B【解析】關鍵詞“城邦”指古希臘如雅典的獨立政治實體,“抽簽”是雅典民主中公平選拔官員的方式,“公民大會”是公民直接參與立法和決策的核心機構,“陪審法庭”則是由公民組成的司法審判組織,這些均屬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征,故選B項;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是古印度(公元前1500年起)的世襲等級體系,以婆羅門為首,無公民參與或抽簽機制,排除A項;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盛行于中世紀(9—12世紀),基于土地分封和個人效忠,無城邦、公民大會或抽簽制度,排除C項;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紀)模仿中國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不涉及抽簽、公民大會等希臘民主元素,排除D項。5.(2024·江蘇無錫中考·19)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既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斗爭的結果,也是有識之士不懈改革與完善的結晶。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的執政官是A.漢謨拉比 B.伯里克利 C.亞歷山大 D.凱撒【答案】B【解析】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達到頂峰,他擴大公民權利,實行公職津貼,推動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雅典民主政治臻于極盛,故選B項;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國王,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與雅典民主無關,排除A項;亞歷山大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屬于馬其頓王國時期,晚于雅典民主黃金時代,排除C項;凱撒是羅馬共和國末期軍事統帥,與雅典民主無關聯,時間相差近400年,排除D項。6.【唯物史觀】(2025·湖南中考·12)有學者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歷史上確實發展到空前絕后的地步,但廣大奴隸群眾不僅毫無權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張膽地列為專政對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須服務于剝削與統治奴隸的最高原則。”該材料意在說明雅典民主政治A.是奴隸主階級實行統治的手段 B.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是奴隸反抗奴隸主斗爭的結果 D.成為了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中奴隸毫無權利并被列為專政對象,法制政策服務于剝削統治奴隸的最高原則,結合史實,雅典民主僅限成年男性公民參與,奴隸主階級通過公民大會等機構維護自身統治,故民主是奴隸主實行統治的手段,故選A項;雅典民主雖為西方民主源頭,但材料未提及其歷史影響,僅強調階級壓迫本質,因此不符主旨,排除B項;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與貴族長期斗爭的結果,非奴隸反抗奴隸主斗爭成果,排除C項;材料聚焦法制服務于階級剝削,而非個人爭權,雖有派系斗爭但非核心內容,排除D項。7.【史料實證】(2025·四川宜賓中考·11)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做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不一定代表正義。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死刑。據此可知,當時雅典A.公民沒有法制意識 B.法庭是最高權力機關C.民主政治走向沒落 D.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蘇格拉底因眾人憑感覺情緒決策被判處死刑可知,雅典民主法制在決策方式上存在容易盲目行事、錯判的局限,體現民主法制有一定不足,故選D項;雅典有法律,蘇格拉底是被法庭判處死刑,不能說明公民沒有法制意識,排除A項;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不是法庭,排除B項;此時雅典城邦危機初現,僅根據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不能直接得出民主政治走向沒落,排除C項。學習任務三、亞歷山大帝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19—20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核心素養,基礎構建:1.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開始東征,歷經10年征戰,滅亡之前那個地跨亞非歐的波斯帝國,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他因這一功績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時空觀念)2.亞歷山大東征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具有侵略性質。(歷史解釋)3.亞歷山大東征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即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開啟了西方文明東傳的希臘化時代。(歷史解釋)4.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兩大方式是①和平往來和②暴力沖突。其中,中國的絲綢之路以商貿溝通東西屬于兩大方式中的①和平往來。亞歷山大東征雖促進東西文化交匯,卻帶有侵略性質。屬于兩大方式中的②暴力沖突。(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二)歸納總結:1.結合本課所學,完成古希臘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愛琴文明時期 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荷馬時代 相對落后公元前8世紀 希臘城邦時代(雅典、斯巴達)公元前594年 梭倫改革公元前509年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 伯里克利時代,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公元前4世紀 馬其頓時代公元前334年 亞歷山大開始東征公元前330年 滅亡波斯,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病逝,帝國分裂【小試牛刀,當堂練習】8.【時空觀念】(2025·山東泰安中考·8)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A.促進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 B.推動西方民主政治產生C.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 D.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答案】A【解析】觀察圖片可知,圖中展示的是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等信息,結合所學亞歷山大帝國知識,亞歷山大東征過程中,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傳入希臘,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故選A項;西方民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臘的城邦民主, 亞歷山大東征是在古希臘民主政治之后,與推動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無關,排除B項;開創亞非海上交通線的是古代中國的海上貿易等活動,與亞歷山大東征無關,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不是亞歷山大東征,排除D項。9.【時空觀念】(2024·四川涼山中考·9)通過對比今天的地理位置來識別大帝國版圖示意圖,能夠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是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這個帝國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故選A項;羅馬帝國擴張過程中,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但其并不包括希臘,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拜占庭帝國的版圖涵蓋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但其并未到達印度河流域,排除D項。10.【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如下場景:來自希臘的商隊滿載橄欖油和陶器,波斯商人攜絲綢與香料在此交易;城中圖書館的學者們正將埃及的數學手稿翻譯成希臘文,同時巴比倫的天文學記錄被編入新的研究著作。這些場景反映了亞歷山大東征A.推動不同文明交融 B.使希臘文化完全取代東方文化C.消除各民族的矛盾 D.打破了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答案】A【解析】題干中希臘商人帶來橄欖油和陶器,波斯商人交易絲綢和香料,學者翻譯埃及數學手稿并整合巴比倫天文學,說明希臘、波斯、埃及、巴比倫等不同文明成果在此交匯融合,體現了文明間的交流互動,故選A項;希臘文化并未完全取代東方文化,材料中埃及和巴比倫的學術仍在傳承發展,排除B項;各民族矛盾并未消除,東征后仍有沖突,材料未提及矛盾化解,排除C項;亞歷山大城位于歐亞非交界,材料中的交流限于區域內部,未涉及美洲等大洲,新航路開辟打破各大洲相對隔絕狀態,與亞歷山大東征無關,排除D項。11.【歷史解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許多希臘人移民到西亞,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從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A.和平交往促進了文明的交融B.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于戰爭C.戰爭使文明消亡D.暴力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明的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許多希臘人……交流與融合”結合所學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屬于暴力戰爭,戰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口的遷徙與文化的交流,故選D項;亞歷山大東征不屬于和平交往,排除A項;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是科技的進步,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題干主要反映了戰爭一定程度上促進文明的交流,未體現戰爭使文明消亡,排除C項。12.【史料實證】下圖的犍陀羅佛像犍陀羅佛像是指古印度犍陀羅地區出土的希臘化佛像,經中亞傳入中國并東漸朝鮮、日本,為遠東佛教藝術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A.見證了古代文明的多元一體 B.反映了歐洲文明的領先地位C.呈現了佛教傳播的完整路徑 D.體現了古代多元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據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犍陀羅佛像源自古印度,卻呈現希臘化特征,且傳入中亞、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在這一過程中與多地文明互動,切實展現了希臘、印度等多元文明的交流,與材料內容相符,故選D項;多元一體側重多種元素深度融合成有機整體,犍陀羅佛像主要體現不同文明間的交流碰撞,并非已融合為一體,排除A項;佛像融合希臘文化元素,僅能表明存在文明交流,不能就此推斷出歐洲文明處于領先地位,缺乏依據,排除B項;材料僅闡述了經中亞傳入中國并東漸朝鮮、日本的路線,佛教傳播還有南傳東南亞、藏傳等路徑,完整路徑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2026 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課題:第 4 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型:新授課學習目標【課標要求】知道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希臘城邦;知道亞歷山大帝國對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古希臘文明的興衰歷程和所處方位,了解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2.史料實證:借助犍陀羅佛像的希臘元素,了解亞歷山大東征對文化交流的作用;3.歷史解釋:了解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特點,分析文明的產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4.唯物史觀: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本質上是奴隸制貴族的民主;5.家國情懷:通過對比亞歷山大東征和絲綢之路,理解中國以和為貴的高尚精神;通過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明確民主并非萬能,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重難點】1.重點: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2.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特點;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評價。學習任務一、希臘城邦【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6—17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古代希臘的主體是 半島,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 、多山、多 ,適宜 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以這些為典型特征發展出的文明被稱之為海洋文明,與第一單元所學的亞非文明所屬的大河流域農耕文明有明顯不同。(時空觀念與唯物史觀)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 海地區,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后來衰落。3.公元前 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其突出特點是 ,典型代表是 城邦和 城邦。4.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 和非公民,二者界限分明,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其中有參與統治權利的是 。【小試牛刀,當堂練習】1.【歷史解釋】如下表中所示內容體現了古代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城邦 面積(平方千米) 公民人數斯巴達(最大) 8400 8000雅典 2500 4萬克里特島的近百個城邦 共 8260 大的城邦幾千人,小的只有幾百人福基斯地區 22個城邦 共 1650 每個城邦大約 3000人左右第 1 頁 共 4 頁A. 小國寡民 B. 等級森嚴 C.自給自足 D.軍事獨裁2.《劍橋古代史》對古代雅典有這樣的描述:“(雅典公民)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愛爾蘭的床……”這表明A. 雅典物產豐富人民富足 B.雅典海外貿易非常發達C.雅典是當時地中海霸主 D. 雅典人充當了海盜角色3.【唯物史觀】(2025·甘肅金昌中考·10)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泥土,適宜的農業環境促進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雅典因其港口的優勢成為商業中心,從而促進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參與和相對平等的社會結構。由此可見A. 區域交流推動文明互鑒 B.農業文明出現早于海洋文明C.早期文明王權特征明顯 D.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雅典的民主政治【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8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雅典城邦經過幾次改革后,建立了 政體。先是公元前 594年梭倫進行了改革,接著是公元前 509 年克利斯提尼進行改革,最終在公元前 世紀主政時期,雅典的 制 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空觀念)2.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 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幾乎從全體 公民中 產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具有廣泛性的優點。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利克利還建立了 制度。3.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和奴隸等非公民,還有婦女有沒有政治權利?可不可以參與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政治權利; 參與民主政治。由此可知,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實質上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唯物史觀)4.有一些野心家打著民主旗號蠱惑民眾,使民主成為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甚至淪為暴民政治。這啟示我們:民主政治并非萬能的,只有適合本國當前國情的制度才是好的政治制度。(家國情懷)【小試牛刀,當堂練習】4.(2025·云南中考·20)根據同學們整理的“城邦”“抽簽”“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關鍵詞,可以推斷他們的學習內容是A. 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政治C.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 D. 日本的大化改新5.(2024·江蘇無錫中考·19)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既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斗爭的結果,也是有識之士不懈改革與完善的結晶。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時的執政官是A. 漢謨拉比 B. 伯里克利 C.亞歷山大 D.凱撒6.【唯物史觀】(2025·湖南中考·12)有學者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歷史上確實發展到空前絕后的地步,但廣大奴隸群眾不僅毫無權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張膽地列為第 2 頁 共 4 頁專政對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須服務于剝削與統治奴隸的最高原則。”該材料意在說明雅典民主政治A. 是奴隸主階級實行統治的手段 B.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是奴隸反抗奴隸主斗爭的結果 D. 成為了個人爭權奪利的工具7.【史料實證】(2025·四川宜賓中考·11)蘇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9)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做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不一定代表正義。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死刑。據此可知,當時雅典A. 公民沒有法制意識 B.法庭是最高權力機關C.民主政治走向沒落 D. 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亞歷山大帝國【閱讀教材,自主預習】閱讀課本 19—20 頁相關內容,完成相應的導學任務。【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一)基礎構建:1.公元 年,馬其頓國王 開始東征,歷經 10 年征戰,滅亡之前那個地跨亞非歐的波斯帝國,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 帝國,他因這一功績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時空觀念)2.亞歷山大東征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具有 性質。(歷史解釋)3.亞歷山大東征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即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 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 聯系和貿易往來,開啟了西方文明東傳的希臘化時代。(歷史解釋)4.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兩大方式是①和平往來和②暴力沖突。其中,中國的絲綢之路以商貿溝通東西屬于兩大方式中的 。亞歷山大東征雖促進東西文化交匯,卻帶有侵略性質。屬于兩大方式中的 。(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二)歸納總結:1.結合本課所學,完成古希臘文明興衰時間表。(時空觀念)時間 事件愛琴文明時期 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荷馬時代 相對落后公元前 世紀 希臘城邦時代(雅典、斯巴達)公元前 594 年 梭倫改革公元前 509 年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 世紀中后期 時代,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公元前 4 世紀 馬其頓時代公元前 334 年 開始東征公元前 330 年 滅亡波斯,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 323 年 亞歷山大病逝,帝國分裂【小試牛刀,當堂練習】8.【時空觀念】(2025·山東泰安中考·8)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第 3 頁 共 4 頁A. 促進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 B.推動西方民主政治產生C.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 D. 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9.【時空觀念】(2024·四川涼山中考·9)通過對比今天的地理位置來識別大帝國版圖示意圖,能夠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是A. 亞歷山大帝國 B. 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10.【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如下場景:來自希臘的商隊滿載橄欖油和陶器,波斯商人攜絲綢與香料在此交易;城中圖書館的學者們正將埃及的數學手稿翻譯成希臘文,同時巴比倫的天文學記錄被編入新的研究著作。這些場景反映了亞歷山大東征A. 推動不同文明交融 B.使希臘文化完全取代東方文化C.消除各民族的矛盾 D. 打破了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11.【歷史解釋】公元前 334 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許多希臘人移民到西亞,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從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A. 和平交往促進了文明的交融B.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于戰爭C.戰爭使文明消亡D. 暴力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明的交融12.【史料實證】下圖的犍陀羅佛像犍陀羅佛像是指古印度犍陀羅地區出土的希臘化佛像,經中亞傳入中國并東漸朝鮮、日本,為遠東佛教藝術提供了最初的佛像模型。A. 見證了古代文明的多元一體 B.反映了歐洲文明的領先地位C.呈現了佛教傳播的完整路徑 D. 體現了古代多元文明的交流第 4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導學案】(4頁打印版).pdf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導學案】(學用無答案).docx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導學案】(教用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