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小蒙同學學習完隋朝后,對隋朝二世而亡產生了疑惑,為此他搜索到了如下描述: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據此可知隋朝末年( )A.窮兵黷武 B.民不聊生 C.起義頻發 D.經濟衰敗2.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下列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其建筑特點的是 ( )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B.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C.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D.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3.下圖為某同學的學習筆記,他學習的主題是 ( )A.唐朝的對外交往 B.唐朝的民族關系 C.宋朝與金的對峙 D.元統一前的形勢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說《水滸傳》 B.李自成起義民間故事C.《李世民大帝》的歷史劇本 D.出土壁畫《契丹人引馬圖》5.英雄是國家歷史的重要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在中國歷史上,文天祥和岳飛的事跡廣為流傳,為人們所稱頌,以下選項符合此觀點的是 ( )A.是抗擊金軍的著名將領 B.都為了反抗元朝的壓迫C.率軍抗爭并完成了統一 D.進行了不屈的正義斗爭6.北宋都城東京,坊、市不分,取消夜禁,南食、北食、川飯、胡餅,各地風味難以盡述,酒樓菜肴、食店小吃異彩紛呈。這反映了北宋( )A.農業產量較高 B.社會安定和諧 C.城市經濟繁榮 D.海外貿易發達7.《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的相國寺“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可見,開封的百姓對書籍實有一定的需求,城中處處是書店。這一現象得益于( )A.火藥的發明 B.印刷術的進步 C.指南針的應用 D.科舉制的廢除8.“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帶入這種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這里敘述的是 ( )A.八股文的特點 B.元曲的創作 C.八股文的影響 D.文字獄的產生9.有學者指出,鄭成功驅荷復臺,掃蕩了荷蘭的殖民文化;他在臺灣設孔廟,傳播了儒家思想。據此推知,鄭成功的舉措有利于 ( )A.促進對外貿易 B.增強文化認同 C.增加財政收入 D.捍衛領土完整10.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中第三十一回提到了“玉米面玫瑰果餡蒸餅兒”;第三十五回提到了“玉米面鵝油蒸餅兒”。玉米一度成為當時宴席上的常見美食,是很受歡迎的點心。由此可知,玉米的傳入 ( )A.豐富了飲食文化 B.團結了民族關系 C.增加了糧食產量 D.增加了財政收入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30分)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科舉制從創立之初就采用自由報考的辦法,與以往士子被動地等待舉薦入選有本質區別。而考試成績是取舍的主要依據,且是競爭性的差額考試,之前一般是非競爭性的等額錄取。從選人標準上將具體且有標準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識作為考試內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標準這又是進步。-摘編自趙家驥等《中國教育通史·隋唐卷》材料二 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摘編自《明太祖實錄》(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特點。歸納這一制度的進步性。(4分)(2)根據材料二,請介紹兩點明朝強化皇權的政治措施。綜上所述,簡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6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①鑒真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先后五次都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 ②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游歷很多地方。他的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西安、濟南、開封、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繁華 ③宋元時期,在政府鼓勵下,海外貿易得到巨大發展。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這一時期外貿稅收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明朝派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他南下浙江,多次擊退倭寇的侵犯。戚繼光大力整頓軍隊,并招募農民和礦工,進行嚴格訓練,操練新陣法材料二 鄭和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把明帝國的聲威最大限度地遠播到海外。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了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摘編自[英]崔瑞德、[美]牟復禮《劍橋中國明代史》明王朝遣使西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并沒有和民間對外貿易利益有效地結合起來。鄭和下西洋“厚往薄來”,用大量物質財富換取海外諸國形式上的藩屬關系,結果開支浩繁,“庫藏為虛”,被后來任事者視為耗民傷財之舉。此后明朝政府無力也不愿再開展這樣大規模的航海活動。-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1)材料一中的圖片記載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一系列史事,這些史事體現了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典型特點。請你選擇恰當的史事序號填在下表的相應位置。(4分)史實 貢獻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展現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激起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2)材料二是對鄭和下西洋不同的評價,請根據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則材料對鄭和下西洋的看法,并概括其歷史影響。(4分)(3)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你對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認識。(2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發展成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下表所示)朝代 史實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元朝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清朝 1684年設置臺灣府,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提煉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國家統一”“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民族交融”等主題,請你任選一個,并從材料中提取三個或三個以上相關聯的史事,圍繞主題,加以說明。(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符合邏輯)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B2.C3.B4.D5.D6.C7.B8.A9.B10.A二、非選擇題11.(1)答:特點:政府主導;自由報考;公開考試;平等競爭;考試內容豐富;擇優錄取。(2分)進步性:科舉制采用自由報考,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進行差額錄取;選人標準以具體文化知識,更加公平合理;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逐漸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寫出2條即可,共計2分)(2)答: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寫出2條即可,共計4分)趨勢:皇權不斷增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逐漸集權,地方權力不斷削弱。(2分)12.(1)答:①、④、③、②(2)答:觀點一:鄭和的航行傳播了明朝的聲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觀點二:鄭和遠航沒有給明朝帶來經濟利益,勞民傷財。影響:鄭和下西洋傳播了明朝聲威,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貢獻。(3)答:認識:我國古代對外交往是古代世界文明交流重要表現之一;和平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不同的文明交流,可以促進各自文明的發展;固步自封的對外政策只能導致落后。13.答:示例一:觀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國家統一。論述: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元朝時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宜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自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清朝時期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對新疆的管理,在西藏設駐藏大臣,有效地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理。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決維護祖國統一。觀點: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民族交融。論述:元朝設立宜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使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促進了漢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表明中央政府對西藏的重視和管轄,推動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為民族交融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綜上所述,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鞏固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