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學科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一、選擇題(3×15=45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D A B A C A D A D B C D C B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1)主要原因:資本主義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等不斷推動;國際協調機制的促進,協調列強之間的矛盾;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撐;歐洲殖民國家具有實力優勢,亞非拉地區相對落后(世界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進步性:①沖擊殖民統治體系:通過抵制英貨、拒絕公職、“食鹽進軍”等非暴力手段削弱英國經濟與政治控制,動搖殖民統治基礎。②增強民族國家認同:甘地倡導“非暴力”理念,喚醒民眾對印度民族文化的認同,如復興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強化民族自尊心。③凝聚民族抗爭力量:以民族主義為旗幟,超越宗教、種姓和階級界限,國大黨動員資產階級、農民、工人等階層參與反英斗爭,形成社會合力。④鼓舞世界反殖民斗爭: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亞洲覺醒的重要內容,為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提供了榜樣,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運動。(每點2分,4點給8分)(未結合印度的實例,只給一半的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7.(1)措施:嚴格限制特權行為,強調身份平等;推行公職人員民主選舉;強化監督機制;注重聯系群眾。(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價值:實現從“統治者”到“人民公仆”的角色轉變,為無產階級民主建設提供歷史范本;探索出防止權力異化的路徑,啟發后續無產階級政權對公職人員的監督機制建設;反對特權思想與行為,增強人民對無產階級政權的認同。(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不同之處:①理論基礎:巴黎公社缺乏系統理論指導,依賴革命自發實踐;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規劃民主制度建設。②手段措施:巴黎公社多為臨時性、局部性措施,未形成制度體系;列寧以多元手段構建較為完整的制度體系。③實踐程度:巴黎公社因政權存續時間短暫,民主探索不夠深入;列寧依托蘇維埃政權長期實踐,民主建設更具系統性和持續性。④階級基礎:巴黎公社主要依靠工人階級,未充分聯合農民;列寧注重工農聯盟,民主探索更具廣泛性。(每一組2分,答4組得7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1)原因:①缺乏普遍性:美國未加入,蘇聯被排斥,使其代表性和號召力不足。②缺乏權威性:國聯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使其缺乏實際執行力。③機制缺陷:國聯采用“全體一致”原則,導致決策效率低下。④大國操縱:英法等國將國聯作為維護自身利益、推行霸權的工具。(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 特點:①具有普遍性:涵蓋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主權國家。②權威性增強:建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制度,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具有更強的執行力。③宗旨明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④機構健全:主要機構包括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分工明確,相互協作。⑤作用明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⑥局限仍存:在應對國際事務時面臨挑戰,受到強權政治的干預。(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19.評分標準:所選時代1分,新興事物1分,形成原因5分,歷史影響5分;所選時代與所選新興事物不匹配,得分不超過6分;所選事物不屬于經濟生活或思想文化領域的,得分不超過1分。新興事物相關參考:社會生活方面:蒸汽輪船、蒸汽機車、內燃機、鐵路、電車、汽車、電燈、電話、電影等。經濟方面:工廠、壟斷組織、機器、城市化、世界市場、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等。思想文化方面:自由主義、啟蒙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消費觀念變化等。示例一提綱:所選時代:19世紀中后期新興事物:電報通訊系統形成原因:電磁學理論等科學理論得到突破。資本主義全球貿易需求,商人急需實時掌握國際市場價格與航運信息。殖民擴張的政治需求。歷史影響:打破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有利于推動國際市場一體化,加速資本全球流動。催生電信等新興產業,豐富人們生活方式,促進全球文化信息傳播與交流。使軍事指揮更加靈活高效,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和進程。宗主國與殖民地的信息傳遞加速,鞏固殖民統治。示例二提綱:所選時代:20世紀初——二戰前新興事物:跨國壟斷企業形成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在歐美普遍出現。列強瓜分世界狂潮中,壟斷企業通過資本輸出搶占殖民地資源。壟斷企業通過控制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拓展全球市場。歷史影響:加劇世界經濟不平衡。激化列強的矛盾,成為一戰爆發的經濟根源之一。壟斷企業在殖民地推行單一經濟作物種植,破壞當地經濟自主。促進技術和資本的全球流動,推動全球化的發展。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質量監測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之一,并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早期印度文明未建立統一政權,而是發展為由多個自治城邦組成的政治體系,城邦內建有糧倉、公共浴室、標準化排水系統等設施。這表明A.兩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印度河流域B.古代早期文明發展呈現多元特征C.印度文明受到古希臘城邦體制影響D.農業發展水平影響文明政治形態2.下表所示為古代西亞地區驛路體系在部分歷史時期的基本情況。表中變化趨勢主要反映出時期基本情況蘇美爾王國時期設立眾多郵驛,以“驛站總管”為總負責人。驛站每天將運行(約公元前21世紀)情況進行記錄,月底匯總上交至省會存檔。亞述帝國時期在郵驛系統中首次采用了“中繼”系統,即實現信件和信使的(約公元前10世紀)分離,保障了信息傳遞的迅捷高效。波斯帝國時期大規模鋪設“御道”,將帝國境內主要城市串聯起來,定期派(約公元前6世紀)巡查員檢查道路情況。A.政治局面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B.區域經濟貿易網絡的形成與擴展C.軍事擴張強化了交通體系建設D.國家治理效能與集權程度的提升高一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3.7一8世紀,拜占庭帝國對原有共治皇帝制度進行創新,在位皇帝掌握統治權后便將兒子立為共治皇帝,等主皇帝死去,共治皇帝就成為獨一皇帝,真正執掌帝國統治權。據此可知,這一舉措A.有利于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定B.推動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C.受到中國皇位繼承制的影響D.旨在削弱貴族的政治影響力4.下表是三位學者關于古代非洲文明的部分論述。對此理解正確的是作者論述非洲是一個仍處于幼年時代的地方,還籠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德國]黑格爾見自覺的歷史的光明。古代非洲的文明歷史是由外來民族(特別是西方人)所創造的。人類歷史和文明起源于非洲,古埃及文明的主體是黑人,黑[塞內加爾]迪奧普人—埃及對人類歷史和文明的進化作出了突出貢獻。非洲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傳統文明進入近代以后遭到了殖民[中國]馬克垚主義的毀滅性摧殘,但非洲傳統文明并未就此中斷,相反卻在非洲大陸以外,尤其是黑奴生活的美洲和歐洲頑強地發芽成長。A.觀點相互矛盾缺乏史料價值B.立場差異影響歷史解釋C.史料選取決定文明評價尺度D.學術研究拓展史學視野5.1584年,歐洲制圖學家奧特柳斯主持編纂的《寰宇大觀》增訂版中,首次收錄了一幅以“Chinae'”命名的中國專圖。該圖摒棄了此前歐洲將中國模糊歸入“東方未知之地”的慣例,清晰標注了省份、河流與重要城市。這一現象說明A.跨洋航路開拓推動認知更新B.人文主義激發異域文化研究C.殖民競爭催生地理測繪需求D.東學西漸擴大中華文化影響6.伴隨著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歐洲的宗教勢力與政治勢力緊密結合,他們以是否屬于“基督教文明”為標準來劃分世界,鼓吹象征著“文明”的基督徒可以對屬于“非文明”的非基督教地區進行占有和殖民。這種做法①意在用文明外衣掩蓋殖民掠奪本質②揭示了歐洲殖民擴張的原動力③試圖以歐洲文明標準否定其他文明④佐證了宗教改革助推殖民擴張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7.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不僅破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培育了自由探索精神,還促進了自然哲學的興起,它倡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方法,造就了一批頗有建樹的自然科學家。據此可知,文藝復興Q)推動了思想解放②催生了自由主義③沖擊了教會勢力④促進了科學發展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高一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北省恩施州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答案.docx 湖北省恩施州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圖片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