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遂寧市高中2026屆第四學期期末教學水平監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題,48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題,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A B D C D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D B A A C C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共52分。17. (25 分)(1)特點:①外因推動:在匈奴西遷的壓力下大規模遷徙(2分)②身份轉變:最初以雇傭兵身份進入羅馬帝國,后建立獨立政權;(2分)③政治影響:加速了羅馬帝國崩潰,催生新興王國;(2分)④文化融合:在法律、語言、宗教等方面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2分)(共8分)(2)原因:清政府的腐敗與列強侵略導致華南地區經濟凋敝;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者破產;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美國淘金熱的吸引;殖民者的誘騙和綁架等。(任答兩點4分)相同點:都在新的環境中保留了自身部分文化元素;(2分)都與當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融合。(2分)不同點:日耳曼部落遷徙后在政治上建立獨立政權,對當地法律、語言等文化產生了基礎性影響;(2分)華工赴美主要是經濟層面的活動,在遭受歧視后通過組織保留文化,后期逐漸被認可成為多元文化一部分(2分)。(3)啟示: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能夠促進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可能會經歷沖突和磨合;不同族群應相互尊重文化差異,共同推動文化的進步。(每點兩分,共5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 (12分)示例一:論題:中國古代基層治理是“國家制度”與“地方實踐”共同作用的結果。(2分)闡述:漢代“編戶齊民”以戶籍登記為基礎,嗇夫借助宗族族譜統計人口,反映國家權力對地方資源的依賴。唐代鄉老調解田產糾紛時,以“禮法”調和《唐律》的剛性條款,避免激化矛盾,宋代鄉紳組織團練履行保甲職責,既完成國家聯防任務,又維護地方利益;明代里甲制要求里長按戶征役,但宗族以“義田”墊付官糧,緩解國家政策與民生的沖突。(9分)結論: 中國古代基層治理并非單純的“自上而下”控制,而是國家制度框架與地方實踐智慧在長期博弈中形成的動態平衡,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基層活力的共生關系。(1分)示例二:論題:民間力量在基層治理中的實際功能(2分)闡述:中國古代基層治理中,宗族、鄉紳等民間力量是國家權力的重要延伸。漢代宗族族譜輔助戶籍統計,使國家戶籍制度扎根于基層血緣網絡;唐朝鄉老以“禮法”調解糾紛,將國家法律轉化為民間可接受的倫理規范;明代宗族以“義田”墊付官糧,緩解農戶賦役壓力,保障國家財政運轉。國家通過賦予民間組織合法性(如備案調解結果、認可義田功能),將其納入治理體系,既減少行政阻力,又通過資源整合強化了對基層社會的實際控制,展現了古代國家“借力而治”的政治智慧。(9分)結論:基層力量在國家對基層的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是對國家治理的重要補充。(1分)19. (15分)(1)原因:《蒙巴頓方案》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克什米爾等領土爭端問題;水資源爭奪引發矛盾;外部力量的干涉使矛盾復雜化;各自轉移國內人民視線轉化國內矛盾的需要;核威懾非對稱戰略加劇沖突;印巴之間宗教、民族矛盾的長期交織。(答到一點2分,3點6分,4點9分)(2)建議:堅持和平談判,理性協商解決分歧; 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防止問題長期積累激化; 構建互信機制;減少戰略誤判,降低沖突爆發風險; 推動地區的可持續和平與發展;發揮國際社會積極建設性作用。(每點2分,3點6分,言之有理即可)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 2 頁 (共 2 頁)遂寧市高中2026屆第四學期期末教學水平監測歷 史 試 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滿分4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并檢查條形碼粘貼是否正確。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23年,中國考古團隊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發現一處距今約4300年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出土了帶有“王”字銘文的玉鉞及高等級墓葬群(含殉葬現象)和原始文字陶片。結合考古學理論,這一發現最能直接證明以下哪一結論A.原始農業技術革新推動了社會分工 B.早期國家形態形成與階級分化并存C.部落聯盟通過筑城抵御了外敵入侵 D.玉制禮器的使用標志禮樂制度萌芽2. 先秦某學者指出,國家的管理任務,是制定符合“禮儀”的“王者之法”,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王者之法”既要考慮人的欲望,體現仁政,又要高度統一,確保約束有效性。該主張A.反映韓非中央集權的政治主張 B.體現了孔子極力恢復西周禮樂制度C.有助于新興地主階級加強統治 D.表明孟子否定暴政統治強調性善論3. 《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變法時推行“分異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湖北云夢秦簡亦記:“甲有子二人,未分異,今甲為戶,當貲(罰)一盾;弗為戶,當貲(罰)二甲。”秦嚴格執行“分異令”主要為了A.增加財政收入 B.確立小農經濟 C.強化基層控制 D.維護社會秩序4. 《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漢武帝),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這表明該時期A.儒家經典成為官方教材 B.政府重視文化典籍的收集與保護C.私人藏書之風盛行一時 D.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圖書分類體系5. 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第一代統治者李庠"少以烈氣聞"(氣性剛直);第二代李雄“少以烈氣聞”同時“手不釋卷”,李壽“"廣太學";第三代李班、李期"好學愛士""弱冠能屬文"。這一進程A.使少數民族政權軍事優勢喪失 B.表明儒家成為各族共同價值取向C.使北方進入了封建社會轉型期 D.折射出各民族融合的趨勢在加強6. 中國古代的區域政治,經濟中心不僅是人口聚集區,也是記錄中災害多發區與易發區。下表是唐代不同時期各地水災發生頻次記錄。據此可知618年---755年 756年---907年河南道 56次 50次河北道 25次 16次關內道 49次 27次劍南道 3次 5次淮南道 5次 19次江南道 21次 37次A.北方水患治理成效顯著 B.南方經濟全面超越北方C.南方經濟社會發展加速 D.南北防災體系同步完善7. 1832年,英國修改濟貧法,規定由中央政府統一救濟城市貧民。1833年,英國推出工廠法,建立工廠視察員匯報制度,1866年,英國議會通過住宅法。這反映了英國A.政府職能的轉變 B.奉行自由主義政治主張C.服務于工人階級 D.應對城市化存在的問題8. 圖中運河是美國19世紀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該運河的建成A.推動紐約成為了對歐洲貿易的樞紐 B.表明美國統一的國內市場已形成C.緩和了南方州與北方州之間的矛盾 D.開辟了連接北非大西洋的新通道9. 1964-1980年,大批工礦企業、科研院所從一線遷往三線,數百萬建設者從東北、東南沿海來到西北、西南。到20世紀70年代末,西南地區形成了45個專業生產科研基地和30個新興工業城市。中國的“三線建設”A.有利于工業布局的改善 B.踐行“八字方針”的要求C.促進了工業結構的調整 D.解決了國家的國防風險10.清末民初,嶺南時疫流行,王氏因疫研涼茶,源氏通過贈飲甘和茶緩解時疫,涼茶因抗疫功效廣受歡迎,并逐漸產業化。據此可知涼茶業產業化的原因最合理的是:A.民眾抗疫拉動市場需求 B.受益于王氏的宣傳推廣C.堅守傳統的技藝與模式 D.海外華人認同嶺南文化11.1899年,梁啟超在《各國憲法異同論》中指出:“故茍凡屬國家之大典,無論其為專制政體、為立憲政體、為共和政體,似皆可稱為憲法。”梁啟超的這一思想A.混淆了專制與共和政體 B.旨在宣傳民主共和思想C.明確提出近代憲法概念 D.有利于近代政治民主化12.以下為世界上現存最早較完整的成文法典部分條文。據此可知,該法典第126條:如果一個人沒有丟東西,卻說:“我丟了東西”,并控告他的鄰里,那么他的鄰里在神的面前證實其并未偷東西后,他應加倍交給鄰里他所起訴的一切。第127條:如果一個人指責恩圖女祭司或另一個人之妻,而無罪證者,應將此人交與法官,并剃掉他(頭發)的一半。A.體現了同態復仇的原則 B.重視維護公序良俗社會秩序C.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權威 D.宣揚宗教神權以及君權神授13.1765年開放的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大型博物館——烏菲齊博物館,迄今藏品量達23萬多件,除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外,還收藏了古希臘、羅馬和非歐洲藝術品,這體現出博物館的突出價值是A.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保護 B.文化價值的闡釋與傳播C.身份認同以及文化記憶 D.文化知識的整理與研究14.2025年5月1日,在元謀人發現60周年之際,“2025中華文明探源·元謀論壇”在東方人類故鄉——元謀盛大開啟,論壇期間,來自考古學、古人類學、博物館學、地質學、植物學等多個領域的國內頂尖的專家學者,齊聚元謀,共同研討古人類遺址的相關問題,此次論壇旨在A. 探討古人類遺址保護與中華文明起源B. 評選本年度最佳古人類考古發現成果C. 推動云南元謀地區旅游產業升級發展D. 開展古人類基因技術的可行性研究15.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賓后,構建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再到歐洲的“太平洋絲綢之路”,馬尼拉充當了美洲對中國絲織品和中國對美洲白銀需求的中介。“太平洋絲綢之路”的開通A.推動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B.使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貿易C.促進了中國貨幣體制的改革 D.使西班牙完全壟斷世界貿易16.16—18世紀歐洲文明精雅化主要體現在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這一進程中,歐洲社會形成了“中國潮”,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在歐洲市場上廣受歡迎,中國的繪畫和設計理念成為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中國潮影響限于王公貴族階層 B.歐洲文化全面融入了中國元素C.中國元素豐富了西方日常生活 D.歐洲文明精雅化影響中國文化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注意事項:1.請用藍黑鋼筆或圓珠筆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試卷上。2.試卷中橫線及框內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第17題25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5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公元4-6世紀,日耳曼各部落在匈奴西遷的壓力下大規模涌入羅馬帝國境內。他們最初以雇傭兵身份為羅馬作戰,后逐漸建立獨立政權。這一遷徙不僅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崩潰,還催生了法蘭克、西哥特等新興王國。日耳曼習慣法與羅馬法相互融合,形成歐洲封建法律的基礎;拉丁語與日耳曼方言結合,衍生出法語、西班牙語等羅曼語族。盡管基督教仍占主導地位,但日耳曼人的多神信仰元素被部分吸收,如圣誕節習俗中的‘圣誕樹’即源自日耳曼傳統。”——摘編自[英]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材料二“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約30萬華工赴美參與鐵路建設與礦業開發。清政府的腐敗與列強侵略導致華南地區經濟凋敝,而美國《太平洋鐵路法案》及淘金熱催生了巨大勞動力需求。華工在美遭受《排華法案》等制度性歧視,但仍通過唐人街、中華會館等組織保留語言、飲食與節慶習俗。20世紀后期,隨著亞裔平權運動興起,華裔逐漸被承認為美國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舊金山華人新年游行被列為官方文化活動,中餐、功夫電影等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符號。”——摘編自陳依范《美國華人史》(1)請概括材料一中日耳曼部落遷徙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華工赴美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比較日耳曼部落遷徙和華工赴美,分析兩者在對當地文化發展的影響方面有哪些異同?(12分)▲(3)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中,談談你對不同族群交流融合與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啟示。(5分)▲以下表格呈現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基層治理的生活化場景與治理措施:(12分)朝代 生活場景 國家治理措施 地方實踐案列漢代 戶籍登記 實施“編戶齊民”登記人口土地信息 地方嗇夫以宗族族譜輔助戶籍統計唐朝 鄉約調解 頒布《唐律疏議》,規定基層糾紛須報官 鄉老依據禮法調解財產糾紛,報官備案宋代 保甲治安 推行保甲法,十戶聯防聯保 鄉紳組織團練,兼行保甲職責明朝 里甲賦役 編定里甲,按戶征發賦役 里長與宗族合作,以“義田”墊付官糧結合表格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國家權力或者基層治理”擬定一個論題,并運用具體史實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47年《蒙巴頓方案》以宗教為界分治,導致大規模人口遷徙與仇殺……克什米爾因戰略位置重要且水資源關鍵,成為印巴沖突核心,兩國圍繞此地爆發三次全面戰爭與多次局部沖突,如2025年“朱砂行動” 。冷戰時美蘇分別支持巴、印,當代俄羅斯挺印,均加劇對立,而雙方核威懾使沖突更易升級。印度人民黨(BJP)等政黨常通過“反恐”或“國家安全”議題煽動民族情緒,將巴基斯坦塑造為“恐怖主義支持者”,以鞏固國內支持;巴內部問題多,亦將對印強硬作為政策選項。印巴沖突根源復雜,長期和平需雙方克制,誤判易致災難。——摘編自周廣健等著《南亞風云——印巴三次戰爭始末》(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印巴長期沖突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印巴沖突問題的解決,提出你的合理建議。(6分)▲高二歷史試題第6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2025.doc 高二歷史(答案)2025.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