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同步測試(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同步測試(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同步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他們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以及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民用企業。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資本主義 B.維護清朝統治 C.實現國家富強 D.引進西方技術
2.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這說明( )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國家 B.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不斷深入
C.漢族官員在政府中起主導作用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國家
3.學者陳旭麓指出,中國人認真地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下列主張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相關的是( )
A.“師夷長技以自強”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變者天下之公理” 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4.下表是19世紀90年代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一系列企業。創辦這些企業的目標是( )
企業名稱 開辦年份 經營方式
漢陽鐵廠 1890 官辦
湖北槍炮廠 1890 官辦
湖北紡紗局 1894 官督商辦
湖北繅絲局 1894 官督商辦
A.推進政治改革 B.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C.發展資本主義 D.“自強”“求富”
5.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經事派”提出的“師爽長技”思想井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實踐,但是他們“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舊物”。其中“新器”和“舊物”分別指( )
A.新思想、舊制度 B.新制度、舊制度
C.新技術、舊制度 D.新思想、舊技術
6.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不僅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還主動接觸西方軍事訓練體系,將西方軍事體操引入中國,創辦軍事學堂,開設體操課程。這一舉措(  )
A.廢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B.完全取代傳統武術訓練
C.有利于提高軍隊戰斗力 D.革新了封建軍事制度
7.1860年,曾國藩提出:“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由此可知,曾國藩主張( )
A.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B.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C.宣揚民主革命思想 D.開辦近代民用工業
8.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李鴻章上奏朝廷指出:“與洋人交涉數十年,彼以通曉漢文為能,而我官員多不識洋文洋語,致交涉中屢被蒙蔽。”奕 也認為中國和外國的“語言不通,文字難辨”,使外交屢屢受挫。為了應對這一狀況,清政府在當時( )
A.廢除八股取士 B.創立京師同文館 C.實施清末新政 D.創辦京師大學堂
9.下圖所示企業創辦于洋務運動時期,其創辦的主要目的是( )
A.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B.實現“求富”目標
C.增強軍事工業實力 D.推動教育近代化
10.下表反映了洋務派創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發展歷程(部分)。從表格中可看出洋務運動( )
階段 概況
創辦 開張之初擁有輪船3艘
發展 有30多艘輪船,經營了國內運輸,發展了海外業務
繁盛 收購了美商的旗昌輪船公司
A.使中國開始走上富強道路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
C.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D.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1.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為擺脫內外交困的處境和維持清王朝封建統治政權,一批當權官僚出面主持了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為主要內容的“自強”“求富”運動。該“運動”( )
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C.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 D.使中國陷入到軍閥割據紛爭之中
12.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陸續開始創辦以求富為目的的各種新式民用企業。至中法戰爭時,洋務派創辦和支持的產業種類已達到輪船航運、煤礦、金屬礦、通信、紡織諸業。材料強調了洋務運動( )
A.培養了近代化人才 B.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C.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D.抵制外國資本主義入侵
13.下表系列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題是近代中國( )
時間 事件
19世紀60年代 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
1874年 日本派軍隊進攻臺灣
19世紀70年代 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
A.臺灣地區被美日俄三國侵占 B.人民英勇抗擊西方列強的侵略
C.邊疆地區統治危機日益加劇 D.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4.1874年,日本曾試圖武力侵入中國臺灣: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屬國——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擴軍計劃”;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這些史實可以說明( )
A.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 B.清朝籌建近代海軍
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D.日本企圖侵略中國
15.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在與李鴻章塞防與海防之爭中,說服清廷支持其主張,并親自率軍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區,1884年清政府設置新疆行省。材料說明了( )
A.清政府不重視東南沿海海防 B.清政府在反擊列強入侵中獲勝
C.清政府的國防意識有所提高 D.全面強化清政府對新疆的控制
16.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內部圍繞“海防”和“塞防”問題發生爭論,李鴻章等海防派主張優先發展海軍,而左宗棠等塞防派強調鞏固內陸要塞。海防塞防之爭的產生主要緣于( )
A.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B.洋務運動奠定物質基礎
C.法國攻擊駐越南清軍 D.新疆和臺灣出現危機
17.在以“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為主題的歷史情景劇演出中,劇中主人公吟誦了清朝詩人楊昌浚的詩句“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這句詩盛贊的民族英雄是(  )
A.鄭成功 B.林則徐 C.鄧世昌 D.左宗棠
18.1884年,清政府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地區建立行省,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清政府決定在臺灣建立行省。清政府在新疆和臺灣建省的意義在于( )
A.加強了西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 B.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C.肯定了黑龍江流域是中國領土 D.鞏固了祖國東南沿海的海防
19.1884年越南華僑商人日記片段:“法夷強占河內,劫掠商船,我等華商集資購槍械,助屬旗軍褒其糧道。朝廷雖言‘保藩固邊',然兵餉不至,唯靠民間死力相抗。”該日記可用于說明( )
A.甲午戰爭激發了民眾救亡意識 B.民眾自發地支援抗法斗爭
C.文和團運動得到華僑廣泛支持 D.清政府積極反抗法國侵略
20.中法戰爭推動中國軍事技術融入全球體系。期間,清軍裝備已非兩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弓箭刀矛”,而是普遍使用后膛槍炮。鎮南關大捷中,楚軍、淮軍等部隊憑借新式武器與戰術重創法軍。據此可知( )
A.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大獲全勝 B.清軍裝備在當時已領先世界
C.中法戰爭推動中國社會進步 D.清廷國防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二、材料題(共2小題)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創辦企業狀況表
局、廠名稱 時間 創辦者 企業地位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 曾國落 中國第一家官辦軍事工業
江南制造總局 1865年 李鴻章 國內規模最大的家官辦軍事工業
輪船招商局 1872年 李鴻章 中國第一個民用企業
開平煤礦 1878年 唐延樞(主持) 中國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
——摘編自《中國近代通史》
材料二 “欲紡織洋布,必須廣購機器而后能有益無損。且此事既可以分西國之利,又可以為中國多加一項工匠”。一個企業“所用不下數百人”,即可以養活數千人。
——《申報》1876年3月18日
(1)根據材料一,寫出洋務運動的口號;材料一中洋務派最先創辦的是哪一類型的企業。
(2)依據材料二分析洋務運動的影響。(寫出兩點即句)
22.“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晚清軍事變革真正啟動。面對當時險惡的形勢,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此后,晚清國防和軍隊建設經過30年左下的發展,在陸軍火器化、建立近代海軍、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領域呈現出“徹底性、開拓性、先進性”等特點。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從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摘編自舒健《晚清軍事變革的歷史思考》
材料二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三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面對海防吃緊的形勢,“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摘編自方堃《晚清國防轉型與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晚清軍事改革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西北邊防、東南海防”問題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特點。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海防建設的作用。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D C C B B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D C D D B B D
1.B
【詳解】由題干設問“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并結合所學可知,洋務派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其推動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引進西方技術、創辦近代企業等手段,挽救清王朝的統治危機,B項正確;“發展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的目標,與洋務派的地主階級立場不符,排除A項;“實現國家富強”是表面目標,但根本仍服務于維護統治,排除C項;“引進西方技術”是具體手段,并非最終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
2.B
【詳解】據材料“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從“夷務”到“洋務”的轉變,以及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都表明中國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在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更加重視和接納西方的技術和知識,B項正確;題目中提到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但并未提及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來治理國家,洋務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器物,而非思想,排除A項;題目中并未提及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的地位或作用,排除C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特別是《南京條約》的簽訂,而題目描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情況,且主要關注的是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排除D項。故選B項。
3.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陳旭麓強調,中國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有了一種社會思潮,并且這種社會思潮是針對于戰爭的失敗做出的思考,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中國的一些地主階級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在武器裝備上存在巨大的差距,為了彌補這種差距,他們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潮,并著手發起洋務運動,故A項正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擔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主張,排除B項;“變者天下之公理”是在戊戌變法時期主張變法提出的思潮,排除C項;“外爭主權,內初國賊”是在五四運動時期學生游行時喊出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A項。
4.D
【詳解】據題干“19世紀90年代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一系列企業”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先后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D項正確;洋務運動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已被鎮壓,與90年代創辦的企業無關,排除B項;洋務企業并非以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而是維護封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
5.C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面對 “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提出 “師夷長技以自強” 等口號,積極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這就是他們所追求的 “新器”。同時,他們堅持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等 “舊物”,企圖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來實現國家富強,C項正確;洋務派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不是新思想,排除AD項;洋務派并不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沒有想要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他們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優越的,只是在技術層面落后于西方,所以要引進西方技術,而不是變革制度,排除B項。故選C項。
6.C
【詳解】根據題干“洋務派將西方軍事體操引入中國,創辦軍事學堂,開設體操課程”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訓練體系相關舉措,有利于提升軍隊士兵身體素質等,進而提高軍隊戰斗力,C項正確;廢除八股取士制度是1905年科舉制廢除時,與題干時間和內容無關,排除A項;“完全取代”表述過于絕對,傳統武術訓練在當時依然存在,排除B項;洋務派只是學習西方軍事訓練體系部分內容,并未革新封建軍事制度,封建軍事制度依然存在諸多弊端,排除D項。故選C項。
7.B
【詳解】根據題干“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可知,指向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創辦軍事工業,B項正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是維新派等的主張,排除A項;弘揚民主革命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排除C項;開辦近代民用工業是洋務運動后期“求富”階段的舉措(如輪船招商局),而題干強調“造炮制船”的軍事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
8.B
【詳解】題干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因語言不通在外交中屢屢受挫,需采取措施應對措施,結合所學知識。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為培養翻譯和外交人才而設立的外語學校,可以解決題干中“語言不通”的問題,所以為了應對這一狀況,清政府在當時創立京師同文館,B項正確;廢除八股取士屬于科舉改革,與外語人才培養無關,排除A項;清末新政發生于20世紀初,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進行的,排除C項;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晚于題干時間,排除D項。故選B項。
9.C
【詳解】據材料圖示“江南制造總局——晚清最大的軍工廠”和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創辦目的是增強軍事工業實力,C項正確;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不是洋務派目的,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求富”是民用工業目的,與題干中軍事工業不符,排除B項;江南制造總局是軍事工業,與推動教育近代化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B
【詳解】根據題干可知,上海輪船招商局從創辦到發展壯大,收購美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B項正確;洋務運動未使中國真正富強,排除A項;題干信息沒有體現啟動近代化,而是側重實際效果,排除C項;表格中收購外國企業,直接體現與外商競爭并削弱其勢力,未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
11.B
【詳解】題干所述為19世紀60年代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學習西方科技和機器生產的運動,即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創辦近代工業、引入西方技術,B項正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對應鴉片戰爭(1840年),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A項;“使中國富強”錯誤,洋務運動未改變中國落后的根本問題,排除C項;“軍閥割據”是北洋軍閥時期(如袁世凱死后)的現象,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2.B
【詳解】根據題干“洋務派創辦輪船航運、煤礦等民用企業”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企業采用近代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推動其發展,B項正確;題干圍繞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產業種類等內容,未提及“培養近代化人才”相關信息,排除A項;題干重點是創辦民用企業的經濟影響,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技術,并非“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排除C項;民用企業雖有一定抵制外資作用,但題干強調的是從產業創辦體現的對民族資本主義的促進,而非主要體現抵制外資入侵,排除D項。故選B項。
13.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日本派軍隊進攻臺灣、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表格中美國和日本進攻臺灣,俄國侵占新疆,臺灣、新疆都是中國邊疆,這說明邊疆地區統治危機日益加劇,C項正確;“臺灣地區被美日俄三國侵占”與史實不符,俄國沒有侵占臺灣,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邊疆地區統治危機日益加劇,未體現“人民英勇抗擊”的信息,排除B項;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4.D
【詳解】根據題意“日本曾試圖武力侵入中國臺灣”“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屬國——琉球”“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期,日本入侵臺灣,吞并清朝藩屬國琉球,并且制定十年擴軍計劃等,因此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圖謀侵略中國,D項正確;題意中的內容都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政策,沒有關于明治維新的內容,不能說明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排除A項;清朝籌建海軍是在洋務運動期間,題干未涉及,排除B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排除C項。故選D項。
15.C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說服清廷支持其收復新疆的主張,且之后清政府設置新疆行省,這表明清政府認識到新疆地區國防的重要性,不再單純忽視塞防,體現了國防意識有所提高,C項正確;題干中雖有塞防與海防之爭,但不能就此得出清政府不重視東南沿海海防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及新疆行省的設置,沒有提及在反擊列強入侵中整體獲勝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設置新疆行省這一舉措,不能就此推斷出全面強化了對新疆的控制,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6.D
【詳解】根據材料中“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內部圍繞‘海防’和‘塞防’問題發生爭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新疆大部分地區被阿古柏率軍占據,俄國還出兵侵占了伊犁,之后左宗棠著手收復新疆,且此時中國的東南海疆也受到列強的嚴重威脅,美國和日本侵占臺灣,李鴻章為此提議加強海防建設,D項正確;瓜分中國狂潮在甲午戰爭(1895)后,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洋務運動加強了我國的國防,但不是海防塞防之爭的主要原因,相較于70年代的邊疆危機,洋務運動與海防塞防之爭的關聯性不大,排除B項;法國入侵越南為1883年,時間不符合,排除C項。故選D項。
17.D
【詳解】根據題干“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和所學知識可知,“籌邊”“湖湘子弟滿天山”描述的是清朝時期左宗棠收復新疆并在新疆地區采取措施進行治理的事跡,左宗棠是湖南人,率領湖湘子弟前往新疆平亂、戍邊,D項正確;鄭成功主要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與詩句描述不符,排除A項;林則徐主要事跡是虎門銷煙等,與收復新疆無關,排除B項;鄧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與詩句情境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8.B
【詳解】據題干“在新疆地區建立行省”、“在臺灣建立行省”和所學知識可知,新疆在清朝的西北邊疆,臺灣在東南沿海,總體來看都屬于清朝加強對邊疆的治理,目的是維護邊疆的穩定和維護國家的統一,B項正確;題干中涉及了新疆西北和東南臺灣,A項僅提及西北,涵蓋知識不全面,排除A項;黑龍江在東北,與新疆臺灣無關,排除C項;東南海防僅涉及臺灣,忽略了西北,概括不全面,排除D項。故選B項。
19.B
【詳解】據材料“我等華商集資購槍械,助屬旗軍褒其糧道”可知,該日記片段可用于說明民眾自發地支援抗法斗爭,結合所學可知,1884年正值中法戰爭期間,法國侵略越南(當時為清朝藩屬國),清軍入越作戰。日記中“法夷強占河內”“助屬旗軍褒其糧道”等描述,明確指向中法戰爭背景下越南華僑支援抗法的行動,且中法戰爭期間,越南華僑(尤其是商人群體)確實通過捐款、運輸物資、組建民團等方式支援清軍和黑旗軍(劉永福領導的民間武裝),成為抗法斗爭的重要力量,B項正確;甲午戰爭是1894—1895年,日記寫于1884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1899—1901年)發生于中法戰爭之后,且主要在華北,與越南抗法無關,排除C項;“朝廷雖言‘保藩固邊’,然兵餉不至”反映清政府支持有限,戰爭后期甚至妥協退讓,抗法主力實際依賴民間力量,排除D項。故選B項。
20.D
【詳解】根據題干“中法戰爭推動中國軍事技術融入全球體系。”“鎮南關大捷中,楚軍、淮軍等部隊憑借新式武器與戰術重創法軍”可得出,中法戰爭使清軍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有了很大提升,即中法戰爭使清廷國防能力得到一定提升,D項正確;題干“鎮南關大捷中,楚軍、淮軍等部隊憑借新式武器與戰術重創法軍”強調的是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的原因“憑借新式武器與戰術”,而非“勝利”這一結果,排除A項;根據題干“中法戰爭推動中國軍事技術融入全球體系。”可得出,中法戰爭使清軍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有了提升,這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而非裝備在當時已領先世界,排除B項;根據題干“中法戰爭推動中國軍事技術融入全球體系。”可知,中法戰爭僅僅使清軍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有了提升,而非中國社會得到全面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
21.
(1)口號:自強、求富。 類型:軍事工業
(2)影響: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經濟侵略;促進近代工業發展,刺激就業和經濟。
【詳解】(1)口號:根據材料一“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創辦企業狀況表”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19世紀60-7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為目標,創辦軍事工業;70年代起,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等問題,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企業。
類型:根據材料一“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中國第一家官辦軍事工業)” 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最先創辦的是軍事工業。從表格中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是最早創辦的企業,且其地位為“中國第一家官辦軍事工業”,可明確洋務運動初期優先發展軍事工業,旨在自強御敵。
(2)影響:根據材料二“欲紡織洋布,必須廣購機器而后能有益無損。且此事既可以分西國之利,又可以為中國多加一項工匠”“所用不下數百人,即可以養活數千人”和所學知識可知, 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機器設備,創辦近代企業,一定程度上“分西國之利”,即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通過發展近代工業,與西方列強在經濟領域競爭,減少中國對外國商品的依賴,保護本國經濟利益,促進近代工業發展。 企業“所用不下數百人,即可以養活數千人”,說明洋務運動創辦的企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刺激就業和經濟,為中國增加了產業工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同時也促進了近代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化。技術與人才層面:創辦企業需要引進機器、技術,培養相關工匠和技術人員,有利于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22.(1)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東南海防: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統治者‘重陸輕海’‘弓馬定天下’的理念被徹底粉碎”,表明傳統軍事理念在列強侵略下已不合時宜。即可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根據材料一“李鴻章發出了兩個著名的慨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高度概括了國家安全的空前嚴峻性”可得出,原因為列強侵略使國家安全形勢嚴峻,這促使晚清進行軍事改革。即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故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清王朝“重陸輕海”等傳統理念被粉碎。列強侵略,國家安全面臨空前嚴峻形勢。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新疆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主動配合清軍作戰,痛擊侵略者。即西北邊防: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并派遣留學生出洋學習以充實海軍”“兩江總督左宗棠奏籌辦海口防務,創設漁團,精挑內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資征防”可得出,東南海防為: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軍,仿制西式戰艦,派遣留學生,創設漁團,調整國防方略注重海防。
特點:根據材料二“洋務派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可得出,變革領域廣;根據材料“從 1874 年日本侵略臺灣引發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討論,到 1888 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清王朝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大規模海軍,相較于傳統軍事發展進程,速度明顯加快。根據材料三提到 “清末朝廷決策圈也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的束縛,從決策西北與東南兩個戰略方向并重,到調整國防方略基本架構全力注重海防” ,表明晚清在海防建設過程中,逐漸摒棄傳統國防觀念,更加重視海防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故特點:變革領域廣;發展速度快,短時間建成大規模海軍;逐漸擺脫傳統國防觀念束縛。
(3)作用:根據材料“特別是海防建設,代表了洋務運動期間軍事變革的最高成就”“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的海軍”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積極和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對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有作用。在陸軍火器化、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推動了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但從晚清最終的結局看,雖有海防建設成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未阻擋列強侵略。故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力量,抵御列強海上侵略。推動軍事近代化進程,促進軍事工業、教育等發展。雖有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晚清國防困境。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克什克腾旗| 蒙山县| 嘉兴市| 安阳县| 朝阳县| 新津县| 济宁市| 萨嘎县| 兴山县| 麟游县| 仁化县| 新兴县| 闽侯县| 苍南县| 名山县| 开封市| 泸西县| 宿州市| 周口市| 任丘市| 马尔康县| 吉安市| 太谷县| 正镶白旗| 东兴市| 南木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江口县| 会宁县| 遵义市| 蒲江县| 太康县| 抚顺市| 双辽市| 阆中市| 贡山| 集安市| 进贤县| 陆丰市| 内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