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同步測試(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同步測試(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同步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原本期望通過擴大對華貿易獲取巨額利潤,但實際情況是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在戰后初期并未顯著增長。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數量過少 B.自然經濟對英國商品的頑強抵抗
C.英國商品價格高,缺乏競爭力 D.清政府對英國商品設置貿易壁壘
2.下圖是《1842—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單位:萬英鎊),該圖所示現象有助于我們理解( )
A.林則徐實行禁煙成果顯著 B.列強再次發動戰爭的原因
C.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D.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瓦解
3.有西方學者在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時說:“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據此判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
A.通過洗劫圓明園獲取更多財富 B.廣東水師搜查商船“亞羅號”
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D.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被處死
4.下圖為《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講述的是: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帶著14名手下乘“巴特勃號”在廣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陸,試圖搜集清軍的情報,正要返回時被當地居民發現,雙方發生激烈的戰斗,死傷慘重。該木刻版畫見證了(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5.鴉片戰爭爆發后,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毅然選擇與虎門共存亡;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廣州城廂內外民眾組織團練,用游擊戰術襲擊敵人。這表明( )
A.敵強我弱策略適當 B.中國軍民英勇抵抗
C.統治階級昏庸愚昧 D.封建自然經濟解體
6.鴉片戰爭后,列強要求中國增開商埠,開放長江和內地貿易。英國駐華外交官甚至提出,要制造那些足以改變現狀的“糾紛”,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為此,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璦琿條約》 D.《馬關條約》
7.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這反映出( )
A.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由被動到主動 B.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C.中國與外國通過通商口岸建立了平等貿易 D.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8.下列關于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B.簽訂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C.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9.下圖青銅鼠首和兔首原為北京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獸首噴泉構件中的兩件,2013年6月25日晨,兩件圓明園獸首安全運抵北京。中國國家文物局將這兩尊圓明園獸首劃撥國家博物館收藏。與青銅鼠首和兔首流失海外直接相關的是( )
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0.下表是佳士得拍賣行的拍賣清單,此清單( )
日期 拍賣品描述
1861.7 來自軍官們的兩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國皇帝的大國璽”
1862.6 來自圓明園的3件琺瑯制品,“一個大香爐……曾是皇帝書房里的爐子”。
1864.7 36件標明來圓明園的物品。
A.對研究戰爭性質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B.完整再現英法軍隊戰爭期間的暴行
C.可以說明英法發動戰爭的根本訴求 D.能夠佐證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史實
11.沃斯利在《1860年對中國戰爭的行動與述說》中說:“我們進去的時候,這些花園還像神話故事中描述的那樣神奇;而我們在10月19日離開的時候,花園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們”是( )
A.英國人和法國人 B.英國人和美國人
C.美國人和俄國人 D.英國人和日本人
12.史料分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下列作為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講壇》相關講述 B.圓明園大水法遺址
C.現代專著《圓明園劫難》 D.電影《火燒圓明園》
13.“清統治者……按照英國特使額爾金的要求在條約中增加了‘廣東九龍司地方并歸英屬香港界內’的條款。”材料中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14.《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北京條約》則是由清政府代表恭親王與英法等國代表在北京進行談判并簽署的,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這說明當時( )
A.英國擴大了在華的勢力范圍 B.清政府被迫進行外交轉型
C.清政府已放棄天朝上國觀念 D.清政府近代外交體制確立
15.英法從廣州向北推進至北京,俄國從北方邊界向南推進,它們除強調經濟特權外,也要求取得領土。南北兩股勢力像一把鉗子,緊緊掐住清王朝。材料描述的事件使( )
A.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中國喪失了北方大片領土
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D.清廷完全淪為列強侵華工具
16.下面兩張圖片共同見證了( )
A.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B.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17.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下列史實中,最能證明該預言的是( )
A.逼迫清政府賠償4.5億兩白銀 B.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C.支持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地區 D.強占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
18.從圖1到圖2(來源: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5、9頁),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西方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B.中國完全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香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被完全割讓 D.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內陸
19.《天津條約》簽訂后,英國公使額爾金在給本國政府的報告中寫道:“我們終于獲得了在中國內河航行的權利,這將為我們的商船打開長江流域的財富之門……傳教士的自由傳教權將加速文明的傳播。”英國通過《天津條約》獲取的特權中,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影響最深遠的是( )
A.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 B.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C.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20.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這說明( )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國家 B.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不斷深入
C.漢族官員在政府中起主導作用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國家
二、材料題(共2小題)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這是后來蠶食中國大部分主權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但這個條約并未結束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摩擦。為增加貿易量,歐洲人想要更多的讓步,而中國人則認為,這些條約向歐洲人承認的特權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發戰爭就毫不奇怪了。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增開了通商口岸,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因此而進入長江流域和華北,與此同時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傳統觀念被迫發生變化,這一變化雖然是被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會觀念的更新來說,1860年具有更加明顯的標界意義。
——摘編自馮章葆《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新認識》
(1)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一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指的是什么條約?材料二所述戰爭是由哪兩個國家發動的?
(2)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列強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并據材料二、概括這次戰爭的主要影響。
(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清政府在上述兩次戰爭中失敗的內部原因。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1842年某條約的第二條規定
(1)寫出材料一條約的名稱。指出與材料一有關的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材料二 從1854年到1856年,英、美、法三國曾一再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約”的要求。在清政府拒絕之后,1856年,英、法兩國就組織聯軍發動了侵略戰爭,其目的在于擴大鴉片戰爭所獲得的權益,所以也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有哪些,請舉一例說明。
試卷第2頁,共2頁
試卷第1頁,共1頁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B B D B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B B C B D C B
1.B
【詳解】據所學可知,中國當時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農民和手工業者生產的產品基本能滿足自身需求,對外國工業品的需求有限。這種經濟結構對英國商品的傾銷形成了天然的抵制,導致英國商品難以打開中國市場,B項正確;《南京條約》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數量并不算少,且足以滿足英國當時的貿易需求。因此,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雖然部分英國商品(如棉紡織品)在價格和質量上可能不如中國本土產品(如土布),但這不是主要原因。英國工業革命后,其商品價格總體較低,但中國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才是根本障礙,排除C項;《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被迫降低關稅,且無法再通過行政手段限制英國商品輸入,因此貿易壁壘的說法不成立,排除D項。故選B項。
2.B
【詳解】根據圖示信息“1842—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可知,圖示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迅速下降,可見鴉片戰爭后英國并沒有完全實現打開中國商品市場的目的,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于1856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該圖所示現象有助于我們理解列強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B項正確;1839年林則徐實行虎門銷煙的禁煙運動,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但題干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迅速下降,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英國對華商品銷售沖擊了傳統的自然經濟,使得自然經濟開始走向解體,但并沒有完全瓦解,而且題干反映的是英國輸華貨物總值的下降,這可能還減緩了對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沖擊,排除D項。故選B項。
3.C
【詳解】根據題干“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不滿足于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獲取的通商權益,企圖通過武力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口岸、擴大貿易特權,以實現其經濟擴張的野心。題干中 “貿易擴張” 的表述直接指向這一本質,C項正確;“洗劫圓明園”是戰爭期間的侵略暴行,不是原因,排除A項;“亞羅號事件”“馬賴事件”是列強挑起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D項。故選C項。
4.B
【詳解】據題干“I857年12月14日”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是1856—1860年,1857年處于這一時期,且皮姆中尉有試圖搜集清軍的情報等侵略活動,符合題意,B項正確;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與題干中的“1857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法戰爭爆發于1883年12月,與題干中的“1857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于1894年,與題干中的“1857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5.B
【詳解】據題干“鴉片戰爭爆發后,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毅然選擇與虎門共存亡;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廣州城廂內外民眾組織團練,用游擊戰術襲擊敵人。”可知,題干這些行為直接體現了中國軍民在面對外來侵略時的英勇抗爭精神,B項正確;雖然英軍裝備先進,但題干未強調抵抗策略的有效性,排除A項;題干未直接批判統治者。盡管清廷決策搖擺,但重點在軍民行動而非統治問題,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經濟結構變化。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步瓦解是長期結果,與具體戰役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6.B
【詳解】根據題干“鴉片戰爭后,列強要求中國增開商埠,開放長江和內地貿易”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等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要求增開沿海沿江口岸、開放長江內地貿易等 ,B項正確;《南京條約》是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主要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等,未涉及開放長江內地貿易等后續列強進一步侵略訴求內容,排除A項;《璦琿條約》主要是沙俄割占中國東北領土的不平等條約,和英國、開放長江內地貿易等無關,排除C項;《馬關條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時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主要是涉及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等及通商口岸深入內地(如重慶等)等,排除D項。故選B項。
7.D
【詳解】據材料“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可知,是在沿海地區,據材料“漢口”可知,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因此,通商口岸從沿海擴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D項正確;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一直是被動的,排除A項;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工具是《辛丑條約》簽訂后,與材料條約不符,排除B項;中國與外國不是平等貿易,排除C項。故選D項。
8.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英、美、法四國分布簽訂了《天津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獲得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等特權,因此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B項正確;鴉片戰爭后,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后,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開設工廠,排除C項;《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排除D項。故選B項。
9.B
【詳解】據題干“兩件圓明園獸首”“青銅鼠首和兔首”和所學知識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美俄兩國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一路燒殺,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掠奪珍寶。為掩人耳目,他們又放火焚燒圓明園。因此,與青銅鼠首和兔首流失海外直接相關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B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后簽訂《南京條約》,但圓明園尚未遭破壞,與獸首流失無關,排除A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于1900年,此時圓明園早已被毀,且獸首流失時間更早,此事件無關,排除C項;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始于1937年,與獸首流失時間相隔近80年,排除D項。故選B項。
10.A
【詳解】根據題干表格信息“1861.7”“來自軍官們的兩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國皇帝的大國璽’”“1862.6”“來自圓明園的3件琺瑯制品”“36件來自圓明園的物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對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放火燒毀,所以此清單的拍賣品直接反映了戰爭期間列強的劫掠行為,對研究戰爭性質具有重要史料價值,A項正確;拍賣清單作為列強劫掠的直接證據,可證明戰爭的侵略性質,說明對圓明園進行了劫掠,但不能“完整再現”英法軍隊戰爭期間的暴行,排除B項;英法發動戰爭的根本訴求是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但拍賣清單無法直接說明,排除C項;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時間是1900年,與題干表格中的時間“1861.7”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1.A
【詳解】根據題干“《1860年對中國戰爭的行動與述說》”“花園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火燒圓明園,在 1860 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并攻入北京,對圓明園進行了洗劫和焚毀,所以材料中的“我們”指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A項正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美國主要是以 “調停人” 的角色出現,從中漁利,并沒有像英法那樣直接出兵洗劫圓明園,俄國主要是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也沒有直接參與對圓明園的洗劫,排除BC項;1860 年時,日本尚未走上對外大規模侵略擴張的道路,沒有參與此次對中國的侵略和對圓明園的洗劫,排除D項。故選A項。
12.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手史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圓明園大水法遺址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直接遺留物,是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屬于第一手史料,能最直接、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情況,B項正確;《百家講壇》是后人對歷史事件的解讀、講述,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很久之后,經過整理、加工、分析等過程呈現出來的內容,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項;現代專著是作者依據各種資料,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等進行編寫的,并非直接來源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當時,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項;電影是一種藝術創作,雖然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火燒圓明園為題材,但經過了藝術加工、情節虛構、演員演繹等,不能等同于真實的歷史原始記錄,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
13.B
【詳解】據所學可知,1860年《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B項正確;《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不符合材料九龍司,排除A項;《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與材料九龍司不符,排除C項;《辛丑條約》無割地,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14.B
【詳解】據題干“《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北京條約》則是由清政府代表恭親王與英法等國代表在北京進行談判并簽署的,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和所學知識可知,傳統上清政府秉持天朝上國觀念,外交上有不與外國在京談判訂約等慣例,而兩次條約的相關規定,迫使清政府改變舊有外交做法,進行外交轉型,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清政府外交慣例被打破,并非突出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排除A項;僅從這兩個條約不能說明清政府已放棄天朝上國觀念,清政府天朝上國觀念的改變是一個漸進且長期的過程,排除C項;清政府近代外交體制的確立是一個逐步構建的過程,這兩個條約只是推動其外交轉型的部分因素,不能表明近代外交體制已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
15.B
【詳解】根據關鍵信息“英法”“俄國”“廣州”“北京”并結合所學可知,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從廣州向北京進犯;與此同時,俄國趁火打劫,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B項正確;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指鴉片戰爭(由英國單獨發動的)的影響,與題干中的“英法”不符,排除A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是甲午戰爭的影響,由日本單獨反動,與題干中“英法”不符,排除C項;清廷完全淪為列強侵華工具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影響,該戰爭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的,與題干中“從廣州向北推進至北京”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6.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英法聯軍進犯京津形勢圖”和“近代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示意圖”可知,這兩張圖片反映了中國在19世紀中葉遭受的外來侵略和領土喪失,尤其是英法聯軍侵華和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占,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因此,兩張圖片共同見證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C項正確;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排除A項;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侵略從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排除D項。故選C項。
17.B
【詳解】據題干“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是近代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充分體現了沙俄對中國的巨大危害,最能證明林則徐 “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的預言,B項正確;“逼迫清政府賠償白銀 4.5 億兩” 是《辛丑條約》的內容,參與簽訂《辛丑條約》的是包括英、美、俄等在內的多個列強,并非沙俄單獨逼迫,不能突出沙俄對中國的主要威脅,排除A項;沙俄雖曾支持阿古柏分裂勢力,但更直接威脅體現在領土侵占而非間接干預,排除C項;強占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為甲午戰爭后日本的行為,與沙俄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8.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鴉片戰爭形勢圖”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東南沿海地區;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天津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以及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因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內陸,D項正確;西方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戰爭后開始的,排除A項;中國完全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的影響,排除B項;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的是香港島,而不是全部香港,排除C項。故選D項。
19.C
【詳解】根據材料“我們終于獲得了在中國內河航行的權利,這將為我們的商船打開長江流域的財富之門……傳教士的自由傳教權將加速文明的傳播”分析可知打破中國內河主權限制,使列強勢力深入長江流域,直接控制內陸經濟命脈,加速自然經濟解體,直接推動中國社會性質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度轉變,影響遠超其他條款,是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關鍵標志,C項正確;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口岸,體現通商口岸數量增加,未突破沿海沿江格局,排除A項;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強化政治控制,但更多是外交層面的特權,排除B項;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加劇經濟掠奪和民眾健康危機,但屬于單項商品的貿易特權,排除D項。故選C項。
20.B
【詳解】據材料“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從“夷務”到“洋務”的轉變,以及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都表明中國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在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更加重視和接納西方的技術和知識,B項正確;題目中提到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但并未提及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來治理國家,洋務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器物,而非思想,排除A項;題目中并未提及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的地位或作用,排除C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特別是《南京條約》的簽訂,而題目描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情況,且主要關注的是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排除D項。故選B項。
21.(1)條約:《南京條約》
(2)目的:擴大侵略利益。影響: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清朝統治階級遭受巨大心理打擊;使社會觀念發生轉變等。
(3)清朝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經濟落后;軍隊武器裝備落后等。
【詳解】(1)條約:由題干“這是后來蠶食中國大部分主權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可知,《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國家:由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并結合所學可知,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在美、俄兩國的支持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目的:由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增開了通商口岸,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因此而進入長江流域和華北”并結合所學可知,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由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因此而進入長江流域和華北”“與此同時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傳統觀念被迫發生變化”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使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清朝統治階級遭受巨大心理打擊;使社會觀念發生轉變等。
(3)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兩次鴉片戰爭中由于清朝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經濟落后;軍隊武器裝備落后等最終導致清政府失敗。
22.(1)名稱:《南京條約》。影響: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任答其中一點)
(2)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罪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可知是《南京條約》。
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根本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罪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對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園林—一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建湖县| 新竹市| 格尔木市| 开原市| 邯郸县| 漳州市| 司法| 衡南县| 五指山市| 团风县| 林州市| 宁德市| 静乐县| 祥云县| 嘉兴市| 盐山县| 雷波县| 和林格尔县| 资兴市| 北票市| 德格县| 稷山县| 濉溪县| 宣武区| 海阳市| 安塞县| 清河县| 吉林省| 香港| 石阡县| 邳州市| 湖州市| 天津市| 迁安市| 象山县| 贡觉县| 额尔古纳市| 沙坪坝区| 天峻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