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盤水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卷(考試時長: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在答題卡上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等相關信息并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 考古學者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凌家灘遺址發掘出紅燒土塊遺跡,這極有可能是宮殿或神廟建筑的遺跡;此外,還有布局整齊的房屋、墓地、護城壕溝、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禮器。據此推知該時期( )A. 國家初始形態產生 B. 商業體系日漸完善 C. 房屋建筑技術高超 D. 貧富分化不斷加劇2. 《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晉侯認為衛國人趕走國君太過分,師曠回應“或許是國君太過分了”,并強調“上天為保護民眾而設君主,不可任其肆意違背天地本性”。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敬天保民思想開始受到重視 B. 君主權力受到民眾意志直接制約C. 原始民主傳統影響政治統治 D. 春秋時期治國理念蘊含民本思想3. “別治”是漢代設置于中央、地方、軍事等職官中的新型制度,一般設置在地域廣闊或地理位置重要的區域以延伸官吏職能,依事務繁簡來決定其設置或裁撤。“別治”制度( )A. 使地方管理日益成熟 B. 體現了漢制設置的靈活性C. 適應疆域擴大的需求 D. 實現了對邊疆的有效治理4. 奚為唐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奚人的家族墓志中多用中原人追敘祖先的表述方式,以“燕”“上谷”“柳城”等中原地望冠稱祖先淵源;熱忱墓志還將其先祖書寫為軒轅黃帝后裔。這可以印證( )A. 華夏認同成為歷史主旋律 B. 唐朝開放包容的時代氣象C. 文化認同推動了民族交融 D. 各民族間文化隔閡已消除5. 下圖是宋元時期泉州港出土的“蕃客墓碑”(局部),碑文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刻寫了一位波斯商人的生平。墓碑形制融合了伊斯蘭教風格與閩南石雕工藝。該文物可用于佐證宋元時期( )A. 政府放寬對朝貢貿易的限制 B. 對外貿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C. 中華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 D. 泉州成為對外交往的主要港口6. 清朝統一新疆后,內地居民掀起向新疆遷徙的高潮,移民先在北疆進行農業開發,為郡縣制推行奠定基礎;直到道光年間,南疆才開始全面興墾的熱潮;左宗棠收復新疆后,再次鼓勵移民屯墾,推動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據此可知,清朝( )A. 基本奠定現代中國版圖 B. 經濟發展推動制度變革C. 移民實邊助力疆地治理 D. 人口遷移主導治邊模式7. 清末民初,上海等地的戲園里傳統戲曲表演開始頻繁出現西裝革履的角色形象,觀眾對這類新奇表演反響熱烈。同時,一些演員嘗試在表演中融入西方話劇的臺詞與動作。這些變化說明( )A. 西方文化取代傳統文化 B. 傳統戲曲藝術走向衰落C. 社會變革推動藝術創新 D. 民眾審美觀念趨于西化8. 1928-1930年,國民政府陸續從列強手中收回喪失已久的關稅自主權,以國定關稅代替協定關稅。新稅則提高了進口稅率,使貿易逆差額由1931年入超1.78億美元降到1936年的0.7億美元。關稅主權的收回( )A. 有效遏制鴉片走私活動 B. 有利于保護民族工業發展C. 阻止了西方的經濟侵略 D. 擴大了對外經濟技術交流9. 1964年,六盤水礦區被列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在此建成貴州首個現代化煤礦。同一時期,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等重大項目相繼竣工。這說明三線建設( )A. 實現了國防建設的戰略調整 B. 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C. 推動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 D. 改善原有的工業布局10. 下列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關于“七五”時期國民經濟的統計公報(部分)。單位:萬噸時間 項目 “六五”時期 (1981-1985年) “七五”時期 (1986-1990年) “七五”比“六五” 增長%糧食 37064 40622 9.6棉花 432 404 -6.5豬牛羊肉 1463 2185 49.4鋼材 3142 4623 47.1水泥 1.11 1.95 757電視機(萬臺) 897 2265 152.5這些數據表明( )A. 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B. 國家經濟穩步前進 C. 農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D. 現代工業體系形成11. 從社會形態上看,羅馬法是奴隸制時代的產物,是私有制社會最為成型的法律體系,它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僅適用于奴隸制時代,也適用于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甚至在資本主義時代仍被資產階級所重視。這說明羅馬法( )A. 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與發展 B. 因適應不同經濟基礎而延續C. 為西歐封建社會統治提供法律依據 D. 注重保護奴隸主私有財產12. 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編撰的《高麗史》以漢字書寫,采用“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體例,詳載高麗王朝重要人物事跡與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該典籍的編撰反映了( )A. 古代東亞文化具有同源共流特征 B. 朝鮮史書完全仿照中國紀傳體例C. 中華文化對朝鮮半島的深刻影響 D. 漢字的傳播豐富了文化發展形態13. 法國人的槍炮打開了埃及的門戶,而拿破侖帶來的西方文化使未來的任何埃及統治者都難以再閉關自守,幾個世紀停滯不前的埃及社會在拿破侖遠征后的幾十年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說明拿破侖戰爭( )A. 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B. 摧毀了埃及傳統社會的根基C. 迫使埃及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D. 給埃及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14. 在巴黎和會期間,革命風暴席卷全歐。……彌漫全歐的工人運動可能推翻法國和意大利的政權,這使威爾遜對歐洲局勢感到憂慮。威爾遜擔憂的問題是( )A. 同盟國集團如何承擔戰敗責任 B.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C. 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D. 蘇俄革命之火可能在歐洲蔓延15. 英美傳統觀點認為,二戰爆發于1939年9月,1941年發展為全球性戰爭,1945年戰爭結束。21世紀以來,英國史學家布坎南提出1931—1945年的新時間框架,該觀點得到美國泰迪·烏德里克斯等學者的認可。這一變化說明( )A. 英美等國摒棄西方中心論主張 B. 歷史事實隨時代發展而變化C. 中國反法西斯的貢獻得到認可 D. 思想解放程度左右歷史判斷16. “數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該工程使敦煌瑰寶打破時空限制,滿足人們游覽、欣賞、研究等需求。2024年數字敦煌資源庫訪問量突破2300萬次,覆蓋78個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其為“人類共同遺產保護的典范”。“數字敦煌”( )A. 重塑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 B. 成為文化傳承的根本途徑C. 使線上參觀成為主要方式 D. 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請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修建道路。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形成了中國最早、最完備的陸上交通網絡系統。秦始皇還下令修建了直道,這條路是由都城咸陽直抵北部邊境城鎮九原的一條軍事性的高速道路,以直為至上要求。直道南北長約700公里,快馬加鞭三天三夜即可直至陰山腳下,防御匈奴南犯;統治者可由此線北巡邊疆,來回便捷、省時。——摘編自《漢書·賈山傳》《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波斯帝國境內有幾條重要的驛道。最著名的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它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設一驛站,驛站備有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從巴比倫開始的驛道有兩條,分別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亞以及印度。通向中亞的驛道,構成了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秦朝和波斯帝國道路建設的異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簡述秦朝和波斯帝國道路建設的歷史意義。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波托西(南美城市),外號“銀都”,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銀礦,鼎盛時期其白銀產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波托西礦主來自西班牙,礦工以印第安人為主,另有黑奴。波托西消費品包括西班牙的葡萄酒、橄欖油,英法的帽子,歐洲的牛肉,東方的香料、紡織品和當地的玉米啤酒。其人口和財富的聚集促進了文化、宗教的發達,天主教會修建了30多座富麗堂皇的教堂,擴大了天主教的全球版圖。17世紀,波托西發展為一座多元的國際大都市。……但波托西的銀礦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殖民時代后期,波托西陷入困境,蹣跚向前。今天的波托西礦山仍在運轉,但昔日繁華早已煙消云散。隨著1987年波托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市議會正在竭盡全力地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其復興之路仍任重道遠。——摘編自克里斯·萊恩《波托西:改變世界的白銀城市》(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17世紀波托西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評析波托西的興衰。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黨的百年歷史看,土地政策不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都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時間 內容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1928年,毛澤東主持制定《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沒收地主、富農、反革命及農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貧農、中農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勞力平均分配。全民族抗戰時期(1937—1945年) 1942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明確提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提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發展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摘編自張天佐《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百年歷史回顧與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1927-1956年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影響近現代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變化的因素。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春節源于原始自然崇拜,承載著對天地祖先的敬畏;元宵節是漢文帝為慶祝勘平諸呂之亂而定,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習俗有了較大的變化;清明節融合祖先信仰與節氣,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端午節最初為百越圖騰祭祀節,后與紀念屈原等相關聯;中秋節定型于唐代的團圓文化,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和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重陽節因《易經》得名,后新增敬老內涵。這些節日習俗隨時代變遷不斷重構,卻始終延續著對天地、祖先、人倫的敬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傳統節日:中華文明的變與不變”,自擬論題,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六盤水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卷(考試時長: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在答題卡上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等相關信息并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請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題答案】【答案】(1)異同:相同點:都修建了以都城為中心的交通網絡;注重設施完善和驛站設置;道路建設具有軍事和政治意義。不同點:秦朝側重軍事防御,波斯帝國側重行政管理;秦朝道路主要在國內,波斯帝國道路連接多個地區;秦朝強調道路的直線性,波斯帝國注重驛站設置。(2)意義:加強中央集權,促進軍事防御和政治穩定;推動經濟和文化交流;提升國家治理效率。【18題答案】【答案】(1)豐富的白銀資源,為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多元的人口結構;繁榮的對外貿易;宗教與文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2)波托西的繁榮推動了全球白銀貿易,促進了世界市場的發展與聯系。大量白銀流入歐洲,引發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商業繁榮,多種商品匯聚,促進了區域間經濟交流;天主教會活動的開展,推動了天主教文化在當地及全球的傳播,不同地區文化在波托西匯聚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但其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大量使用黑奴進行銀礦開采,黑奴遭受殘酷剝削與壓迫,當地原住民也受到殖民統治的剝削,生活困苦;過度依賴白銀開采,經濟結構脆弱,為后來的衰落埋下隱患。其逐漸走向水落的原因是長期開采導致銀礦資源逐漸枯竭,失去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為殖民地經濟的一部分,波托西經濟受宗主國控制,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差,隨著殖民體系的變化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其發展優勢喪失。雖然城市昔日繁華不再,經濟陷入困境,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名錄后,旅游業發展為其復興帶來一定機遇,不過復興之路面臨諸多挑戰。【19題答案】【答案】(1)特點:土地政策調整于社會主要矛盾(或國共關系)的變化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土地所有制經歷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變;土地政策的調整始終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2)因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中心任務轉移;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蘇聯模式的借鑒。【20題答案】【答案】觀點:中華文明的變與不變蘊含于傳統節日之中。闡述: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史長河中既有著因時代變遷而產生的變化,又堅守著一些永恒不變的文化內核。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傳統節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諸多變化,例如元宵節,它起源于漢文帝為慶祝勘平諸呂之亂而定,最初更多地帶有政治紀念的意味。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其習俗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今的元宵節更多地是賞燈、吃元宵等娛樂和團聚的活動,成為民眾共同歡慶的節日。再如端午節,最初是百越圖騰祭祀節,后來與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相關聯,文化內涵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從單純的祭祀活動逐漸演變為包含愛國主義精神等多種元素的節日。然而,在傳統節日的演變過程中,也有著始終不變的核心內涵,無論是春節承載的對天地祖先的敬畏,還是清明節融合的祖先信仰,以及重陽節新增的敬老內涵等,都體現了對天地、祖先、人倫的敬畏這一永恒的價值觀念。這種敬畏之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貫穿于各個傳統節日之中。它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的尊重、對家族傳承的重視以及對人倫關系的珍視。傳統節日的變化與不變,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變化的是節日的表現形式和部分文化內涵,以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變的是對天地、祖先、人倫的敬畏等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的精神支柱。傳統節日就像一面鏡子,既映照出時代的變遷,又彰顯著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生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