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鴉片戰爭【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鴉片戰爭【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簡介

(共36張PPT)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
第1課 鴉片戰爭




殖民擴張與傳統秩序的碰撞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開端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虎門銷煙浮雕
大單元整合
中國近代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
新中國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和重要標志事件
中國近代史開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或地區。半封建是原來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
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列強,為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資料,把侵略擴張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通過發動兩次鴉片戰爭,英、法等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俄國也大肆進行領土擴張,趁機吞并大片中國領土,中國歷史進入近代時期,逐步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與封建統治階級相互勾結,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社會危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席卷大半個中國。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單元內容概述
——大概念:內憂外患的時代
大單元整合
外患
內憂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 鴉片戰爭
(戰敗)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敗)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繼續和擴大
背景
課時關系梳理
01
素養目標
03
整體感知
04
問題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課堂反饋
07
板書設計
08
作業布置
02
新知導入
素養目標
素養目標:
1.精準把握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的時間、地點,依據形勢圖梳理事件時空脈絡(時空
觀念);
2.通過外交文書、條約等史料,探究戰爭起因與條約影響;全面闡釋戰爭全貌與中國
社會性質轉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重點);
3.對比中英制度與經濟狀況,剖析戰爭根源及清政府戰敗緣由;借虎門銷煙、三元里
抗英弘揚愛國精神;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學習的遠大理想(唯物史觀、家國情懷)(難點)。
2022年課程標準:
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史事,知道三元里抗英和關天培等愛國將領的事跡,感受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了解《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新知導入
美麗而邪惡的罌粟花
煙館遍地 大清王朝男女煙民吞云駕霧
思考:"為何美麗的花朵會帶來如此深重的災難?"
歷史小故事:1839年一位英國商人在廣州的見聞,描述當時鴉片貿易的猖獗狀況
數字人解讀
整體感知
問題1、英國為何不遠萬里發動對清朝的戰爭?
問題2、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本有較多的有利因素為何卻慘敗?
問題3、鴉片戰爭帶來哪些影響?從中獲得哪些教訓?
問題4、為什么說清朝腐朽社會里還尚存一線生機?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英國
19世紀上半葉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遠達萬里,至少要4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 ?英國發動戰爭的理由是什么呢?
問題1、英國為何不遠萬里發動對清朝的戰爭?
好望角
鴉片戰爭前中英對比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 對外全球擴張。
中國:封建經濟,手工生產; 閉關自守。
清王朝晚期的宮廷生活
清朝軍隊落后的武器裝備
西方列強工業革命后的工廠 英國的全球擴張
英國先進的武器裝備
問題探究
馬克思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與外界接觸”
1840年左右英國議會在討論對華鴉片貿易和戰爭等相關問題時,英國外相巴麥尊在議會發言中就極力鼓吹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打開中國市場。
【小組討論】“從這些圖片和史料中,分析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分別處于怎樣的形勢?”
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兩國貿易情況
17世紀前,中國人對西方的商品不太感興趣,英國人不得不對中國人支付大量黃金和白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到17世紀,歐洲水手將吸食鴉片的惡習傳入中國,隨即便從各港口迅速蔓延……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英國對華輸出
——
呢絨、布匹等
嚴重滯銷
銷路旺盛
中國對英輸出
——
茶葉、生絲等
中國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對西方工業品的排斥
手段: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從18世紀末到鴉片戰爭前夕,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達40多萬箱。
結果:英國從中國掠走3億至4億銀元。
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廣州一口通商,限制了對外貿易的規模和范圍,但茶葉、絲綢等商品仍受西方歡迎。英國工業革命后商品大量涌入,但中國自然經濟占主導,英國商品滯銷,導致貿易逆差
問題探究
英國為何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牟取暴利開啟罪惡的毒品貿易
問題探究
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
18世紀末 - 19世紀初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數量增長圖表
從圖表中能看出什么現象?會產生什么影響?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數量急劇增長的趨勢
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導致貨幣貶值
危及清朝統治
問題探究
林則徐為什么主張嚴禁鴉片?
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 《夢廠雜著》
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栗?
——林則徐給道光帝的上書
①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
②官員、士兵吸食鴉片,嚴重摧殘了他們的體質,更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
英國
鴉片走私
財政危機
吏治腐敗軍備廢弛
危害身心
虎門銷煙
嚴重災難
中國
發展資本主義打開中國市場
封建落后地大物博閉關自守
正當貿易
向中國擴張
出超
入超
英國扭轉逆差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問題探究
林則徐,福建侯官人。為官正直清廉。在江蘇按察使任內,決冤獄,抑豪強,被百姓稱為“林青天”……還在給道光帝的上書中指出:如果聽任鴉片流毒,“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思考:如果林則徐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是否還會爆發?
虎門銷煙只是一個導火線,英國發動戰爭是資本主義擴張的必然結果。鴉片貿易雖然扭轉了英國對華貿易逆差,但僅通過鴉片貿易無法打開廣大的中國市場,也無法滿足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根本需求。綜上所述,鴉片戰爭仍有可能爆發。
人物掃描
問題探究
問題2、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本有較多的有利因素為何卻慘敗?
⒈戰爭背景
問題探究
兵力 軍費投入
清政府 25萬余人 約3000萬兩白銀
英國 最初:0.7萬余人;最高:2萬余人 約936萬兩白銀
材料四、鴉片戰爭中英雙方投入對比
材料一: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還是帆船,至少要四個月。清朝還有本土作戰的先決條件,如物資補給方便、地形熟悉等。
材料二:鴉片戰爭中,各地民眾和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抵抗。如虎門炮臺關天培、定海之戰葛云飛、吳淞之戰陳化成;三元里民眾自發抗英等。
材料三:鴉片戰爭中,中國軍隊總人數80萬人,英國遠征軍18000人。
【合作探究】:依據材料,歸納鴉片戰爭中有利于清軍的因素有哪些?
英國交通運輸不便、中國本土作戰、各地民眾和愛國官兵的英勇、中國軍隊人數是英軍四十多倍、清軍軍費投入大。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生產力迅速提升,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為了擴大生產和銷售產品,英國不斷向海外開辟市場。
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形勢對比
中國 英國
政治
經濟
外交
封建專制主義,危機四伏
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
自給自足,男耕女織
工業大機器生產
閉關自守政策
殖民擴張與掠奪
走 向 衰 落
迅速
崛起
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讓英國看到了無限的利益……
問題探究
【合作探究】:鴉片戰爭中有利于英軍的因素有哪些?
制度先進
工業強國
擴張理念
源動力
(資本本性)
時間
原因
性質
簽訂條約
鴉片戰爭形勢圖
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年間)
(1)根本原因: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
是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用武力打開封建主義國家(中國)大門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
1.觀察英軍的兩次入侵路線。
2.找出中國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和被迫割讓的香港島 。
【讀地圖】
2戰爭概況
問題探究
為維持罪惡的毒品貿易,不惜發動侵華戰爭
封鎖珠江口
攻陷定海
直趨天津
林則徐被革職,琦善前往談判
強占香港島
中國宣戰
進攻虎門炮臺
占領四方炮臺
攻占廈門、定海、寧波
進犯吳淞
進攻鎮江
到達南京下關江面
清政府屈服
1841年英軍占領香港島,進攻虎門炮臺
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進犯吳淞
進攻鎮江
攻占廈門、定海、寧波
直趨天津,威脅清廷
到達南京,清政府屈服
3.戰爭進程
問題探究
4.失敗原因
鴉片戰爭中中英兩國在戰前、戰中、戰后的不同態度
1、戰前態度(1840年前)
中國(清朝):閉關自守與盲目自大
英國:殖民擴張與利益驅動

2、戰中態度(1840年6月 —1842年8月)
中國:抵抗與妥協并存,指揮混亂
英國:武力壓迫與步步緊逼

3、戰后態度(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
中國:屈辱求和與有限反思
英國:鞏固特權與擴大侵略
從對戰爭不同態度探究戰爭勝負深層次原因
政治與外交:以 “天朝上國” 自居,視英國為 “蠻夷之邦”,拒絕平等外交。乾隆時期頒布《防夷章程》,限制對外貿易僅留廣州一口,對西方科技、軍事缺乏認知。
經濟認知:固守自然經濟,認為中國物產豐富,無需依賴外國商品,對英國的工業產品(如紡織品、機械)持輕視態度。
軍事與防務:海防松弛,武器裝備仍以冷兵器為主(如刀矛、鳥槍),炮臺設施陳舊,對英國海軍的實力缺乏警惕。
對鴉片的態度:道光帝因鴉片導致白銀外流、軍隊腐化,支持林則徐禁煙(1839 年虎門銷煙),但未意識到禁煙可能引發戰爭,缺乏戰備意識。
經濟目標: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是其覬覦的重要目標(當時中國茶葉、絲綢在歐洲暢銷,而英國商品難以進入中國市場)。
鴉片貿易動機:通過鴉片走私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當禁煙運動損害其利益時,主張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軍事準備:英國議會通過對華戰爭議案(1840 年 4 月),組建東方遠征軍,配備蒸汽軍艦、新式火炮,制定了從廣東沿海北上威懾清廷的作戰計劃。
外交策略:以 “保護貿易” 為借口,試圖通過戰爭迫使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通商特權。
初期抵抗:林則徐在廣東加強海防,英軍轉而北上攻陷定海、威逼天津,道光帝從主戰轉向主和,罷免林則徐,派琦善談判。
軍事失利后的妥協:清軍在廈門、寧波、吳淞等地抵抗,但因武器落后、戰術僵化(如依賴岸防炮臺,缺乏海軍機動能力)接連戰敗,朝廷內部主和派(如耆英、伊里布)占上風,試圖通過賠款求和。
統治階層的矛盾:道光帝對戰爭前景搖擺不定,既擔心割地賠款損害統治,又無力組織有效抵抗,導致前線指揮混亂(如奕山、奕經的盲目出擊)。
軍事策略:利用海軍優勢實施海上封鎖,沿長江流域進攻,切斷清朝漕運命脈(如 1842年攻占南京),以武力逼迫清廷屈服。
外交訛詐:在談判中拒絕清廷的平等要求,堅持割地(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通商口岸等條款,態度強硬。
利益驅動的持續性:英國政府明確指示遠征軍,必須通過條約獲取 “永久通商權” 和 “外交平等地位”,不滿足于局部妥協。
條約執行:被迫接受《南京條約》及后續《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關稅主權喪失,清廷視其為 “權宜之計”,未真正反思制度缺陷。
統治策略調整:道光帝及保守派仍固守傳統體制,僅少數有識之士(如魏源、林則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未被朝廷采納,社會整體仍處于封閉狀態。
對民眾的壓制:戰后因賠款加重賦稅,引發民間反抗(如 1843 年廣州反英斗爭),清廷優先鎮壓民眾,而非改革圖強。
條約利益落實:迅速在五口通商口岸設立租界、派駐領事,通過協定關稅控制中國市場,推動鴉片貿易合法化(后通過 1858 年《天津條約》實現)。
進一步擴張野心:英國發現《南京條約》未完全滿足其經濟需求(如通商口岸數量不足、內地市場未開放),為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埋下伏筆。
新知講解
英軍戰艦“威厘士厘”號(Wellesley)
清軍水師戰船
步槍 槍長 射速 射程 點燃裝置 刺刀
中國 2.01米 1-2發/分鐘 100米 前裝滑膛 火繩槍 無
英國 1.16—1.42米 3-4發/分鐘 200—300米 滑膛燧發槍 有
“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武器落后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敵不過先進的資本主義
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兵力、軍費并不劣勢的情況下,且又本土作戰,為何還會慘敗?
合作探究
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一次較量,先進戰勝了落后
實質
制度落后
4.失敗原因
材料:清軍傷亡4600人(死3300人);英軍傷亡401人(死59人)。清軍犧牲高級將領11人,正一品到從三品。英軍無一名高級將領死亡。
—— 田秉鍔《大國無兵》
問題3、鴉片戰爭帶來哪些影響?從中獲得哪些教訓?
1842年8月,清政府戰敗求和,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簽訂時間:1842年8月
問題探究
⒈《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
協議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主要內容
對中國的危害
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
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開創賠款惡例,增加人民負擔
最能體現
侵略本質
協定關稅為何最能體現英國侵華目的?
領土主權喪失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問題探究
《南京條約》主要內容與危害
閱讀教材,歸納繼《南京條約》后,還有哪些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主權進一步被破壞?
時間 國家 條約 內容 影響
1843年
清與英國
《虎門條約》
《黃埔條約》
1844年
清與美國
《望廈條約》
清與法國
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
擴大了侵掠權益。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便利了列強擴大侵略權益
為列強后來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2.其它條約內容及危害
領事裁判權:英國人的事兒,只能由英國駐中國的領事去裁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
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在將來給于其他國家任何權利時,“亦準英人一體均沾”,而英國不把最惠國待遇對待中國。
鴉片戰爭性質:掠奪和侵略中國的非正義的戰爭
問題探究
政治上
關稅主權不完整
議稅
經濟上
自給自足
封建經濟
主權完整
領土主權不完整
割地
自然經濟遭到破壞
被卷入資本主義體系
通商
議稅
戰前
戰后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會性質
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說說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
3.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半殖民地 形式上獨立,但受外國列強控制,喪失部分主權
半封建社會 保留封建主義,但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
問題探究
①歷史轉折: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②社會性質改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經濟變化: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被迫卷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④思想文化: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主張向西方學習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這些埠口,在中國封閉的社會體系上戳開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國資本主義的東西因之而源源不斷地瀉入、滲開。這是一種既富于貪婪的侵略性,又充滿進取精神和生命力的東西。它們……通過這些窟窿,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易錯辨識】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
史料學史
問題探究
英國 清朝
綜合國力強大。鴉片戰爭時,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產力發達,政治制度先進,軍備優良,戰爭準備充分。 清政府腐朽落后。鴉片戰爭時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備廢弛,戰爭領導者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作戰組織指揮不力。
教訓——
4.鴉片戰爭的教訓
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問題探究
新知講解
1842年4月,英軍進犯吳淞口,陳化成率部與敵激戰。堅守陣地。最終,陳化成身上多處中彈,英勇犧牲,終年66歲。
1841年2月26日,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英軍進攻虎門炮臺時率領守炮臺的士兵與敵人浴血奮戰,以身殉國,終年60歲。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附近103鄉民眾,高舉“三星旗”在牛欄崗圍攻英軍,并包圍了英軍司令部駐地的四方炮臺,迫使侵略軍撤出廣州。 這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問題4、為什么說清朝腐朽社會里還尚存一線生機?
1.愛國軍民的抗爭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江南提督
陳化成戰死
鎮江守城清軍在副都統海齡的指揮下,英勇抵抗,全部戰死
定海守將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皆力戰殉國
英勇頑強,不畏犧牲,勇于反抗外來侵略,
斗爭到底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后思考】各地民眾和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抵抗,為什么依然不能改變敗局?
林則徐
關天培
陳化成
小組討論
以下人物身上體現什么精神?
問題探究
1.愛國軍民的抗爭
鴉片戰爭的失敗,激起了部分愛國人士向西方學習和探索的決心
思想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
魏源
《海國圖志》
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基礎
1840年的炮聲,無法驚醒與一個沉溺于自己深厚傳統的天朝迷夢。第一代探索者的聲音,是這樣微弱,變革連萌芽都沒有產生就已結束。
《四洲志》
2.仁人志士的探索
問題探究
拓展延伸
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社會經濟
社會性質
社會矛盾
革命任務
社會思想
加速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促進經濟近代化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②西方侵略者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閉關鎖國
學習西方
(鴉片戰爭后少量有志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如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拓展延伸
有人說,如果沒有鴉片戰爭砸開我們這個封閉的鐵罐頭,中國不知道還要經歷幾百年、幾千年才能進化到現代文明社會。也有人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
你支持哪一種觀點?為什么?
文明:
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技;促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鴉片戰爭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而客觀上也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
災難:
①鴉片戰爭使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
③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全面、客觀
1、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銷煙,不僅燒毀鴉片,還燒毀吸食鴉片的煙具,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這表明,靖海門銷煙( )
A.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轉了中國貿易順差情況
C.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2、鴉片戰爭前清廷對英國使團的接待,中英之間的沖突……表現在價值觀上,英國重利,擴大貿易是其追求的目標;而中國則重義, 由此,體現“義”的儀式成了清朝政府關注的焦點,“天朝不寶遠物”,允許對外貿易只是對外夷的一種恩賜。材料反映中英之間的沖突源于( )
A.思想文化的差異 B.國家實力的差異 C.地理位置的差異 D.自然環境的差異
3.電影《鴉片戰爭》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英國人指著一個精美的彩色瓷瓶囂張地說:“這就是清朝的形象,豐滿、渾圓、驕傲,瞧不起世界上的一切,它滿身自以為是,但只要輕輕一碰,它就會粉身碎骨。”鴉片戰爭中,清朝“粉身碎骨”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經濟落后 B.封建制度腐朽 C.一味妥協求和 D.軍事技術落后
D
A
B
課堂反饋
板書設計
英國
清政府
走私鴉片
扭轉貿易逆差
林則徐
虎門銷煙
借口
鴉片戰爭
落后就要挨打
通商口岸
割地
賠款
協定關稅
反抗:關天培、陳化成、三元里抗英等
戰敗
《南京條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市場
原料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虎門銷煙振奮人心、鴉片戰爭落后挨打
第1課 第一次鴉片戰爭
作業布置
"比較《南京條約》與《望廈條約》,思考為何列強要建立'條約網絡'?"
(一)經濟掠奪:打開并壟斷中國市場
(二)政治與司法滲透:瓦解中國主權體系
(三)國際博弈:列強間的利益協調與擴張共識
(四)殖民秩序的制度化:將中國納入世界殖民體系
總結:條約網絡的本質與影響
列強建立“條約網絡” 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多國協同、多維度滲透的方式,將中國徹底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以最低成本實現經濟剝削、政治控制與主權分割。從《南京條約》到《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中法),再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這一網絡不斷擴張,最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本質是西方列強在工業革命背景下,以 “條約” 為工具進行的系統性殖民擴張,而中國因封建制度腐朽與國力衰弱,成為這一擴張的犧牲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天水市| 江达县| 商都县| 玉林市| 赫章县| 安溪县| 读书| 什邡市| 六盘水市| 渭源县| 韶山市| 拜城县| 海林市| 乐山市| 英德市| 信宜市| 仙桃市| 巴塘县| 普宁市| 鹤岗市| 旬邑县| 华安县| 陵川县| 石门县| 夏河县| 龙井市| 桂东县| 称多县| 阳城县| 化德县| 厦门市| 山东省| 三台县| 黎平县| 乐陵市| 介休市| 始兴县| 永年县| 平果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