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卷(開卷)滿分:100 分 考試時間:90 分鐘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25 小題,每小題2 分,共50 分。)1.含嘉倉是隋唐時期國家最大的糧倉,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經考古發掘,含嘉倉遺址面積40 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其中考古重點發掘的 160 號倉,保存有 50 萬斤炭化谷粒。這反映出隋朝( )結束長期分裂局面 B.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C.順應民族交融趨勢 D.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2.《舊唐書》稱太宗時“海內升平,路不拾遺”;《通典》描述開元年間“米斗至十三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至天寶十四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組史料反映的唐朝政權發展特征是( )A.治世→危機→滅亡 B.建立→治世→鼎盛 C.治世→鼎盛→轉折 D.建立→治世→滅亡 3.某校歷史興趣小組以“盛唐氣象”為主題學習,其中符合描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詩句是( )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B.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C.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舊唐書·大食傳》記載:“永徽二年(651 年),始遣使朝貢……自云有國已三十四年,歷三主矣。”《新唐書》稱:“大食遣使與唐通好,史書記載四十余次。”材料中的“大食”是指 ( )A.阿拉伯帝國 B.奧斯曼帝國 C.東羅馬帝國 D.新羅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唐朝社會生活”時搜集到以下四則材料,其中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 A.《舊唐書》記載:“長安城中,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現代學者撰寫的《唐代長安城布局研究》論文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北宋時期,樞密院正職中文職出身人數 54 人,武職出身人數 18 人;樞密院副職中文職出身人數 108 人,武職出身人數 21 人。由此可知,北宋統治者的治國方針是( ) A.勤于政事 B.崇文抑武 C.分化事權 D.與民休息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不斷碰撞與交融。下列政權滅亡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遼→北宋→西夏→金→南宋 B.遼→北宋→金→西夏→南宋 C.遼→西夏→北宋→金→南宋 D.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參知政事。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閏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學三舍法。”材料顯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 B.執法官員能力不足C.變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變法推行太過密集 9.對下圖文學家南北分布演變趨勢的原因解釋合理的是( )A.南方完全沒有戰亂 B.北方廢除科舉取士 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唐詩深受人們喜愛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時空信息。右圖為宋代海路交通路線圖。據圖可知宋代( ) A.海外貿易直達歐洲 B.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C.開辟海上絲綢之路 D.臨安是著名大商港史事包括歷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等。掌握史事可以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等要素入手。以下關于靖康之變的表述屬于史事結果的是( )靖康之變發生于 1127 年,地點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B.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金愈加強大,也看到了北宋的腐敗和無能。靖康之變從宋金聯盟抗遼開始,以金軍攻破東京為高潮,到宋徽宗、宋欽宗被掠北上結束。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趙構隨即建立南宋,形成金與南宋對峙的局面。元代以“犬牙相入”為劃分行政區的主導原則,在全國設置了 10 個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下設路、府、州、縣,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該制度是( )禪讓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出:“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這反映出程朱理學的核心主張是( )A.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治國人才 B.強調倫理道德,規范社會秩序 C.推動書院教育普及文化知識 D.豐富精神追求,完成文化傳承《明史·選舉志》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命題。”明朝科舉考試還要求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為標準,這說明八股取士的突出特點是( )A.注重文章對仗工整格式要求 B.限定了考試內容與思想表達 C.注重立足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D.嚴重破壞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張居正將賦役雜項合并為一條,計畝征銀,史稱‘一條鞭法’,規定‘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悉并為一條’。”這一稅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點是( )A.實物勞役為主,白銀為輔 B.按人口征賦役,固定稅銀 C.賦役合并,折銀統一征收 D.完全依賴商稅,作為收入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多次派官員巡視并刻石立碑;1571 年與蒙古俺答汗達成“隆慶和議”,恢復互市貿易。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促進東北與中原經濟的交流 B.強制推行漢族文化同化政策 C.通過軍事擴張擴大明朝疆域 D.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萬歷野獲編》稱援朝戰爭“倭寇喪膽,然府庫為之空竭”。這反映了兩大事件的共同影響是( )開拓了海外貿易市場 B.加速了明朝國力由盛轉衰C.促進了中華文化傳播 D.擴大了明朝疆域領土范圍《元史·地理志》記載:“至元間,立巡檢司于澎湖,隸泉州晉江縣。”1684 年,清朝“設臺灣府,隸福建省”。這兩項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治理 B.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C.標志著臺灣開始納入中國版圖 D.推動了東南沿海貿易發展在起義的過程中,起義軍領袖提出“均田免糧”“平買平賣”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當時還流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其部隊逐漸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材料中的“起義”( )保障了東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擊荷蘭殖民勢力C.給唐朝統治者以致命打擊 D.直接導致明朝最終滅亡清朝奏折制度規定,部分官員可將密報直接呈送皇帝,皇帝用朱筆批示后發回。軍機大臣張廷玉曾描述:“(奏折)直達御前,天子親拆親閱,旁人不得與聞。”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權力C.促進全國信息流通 D.完善地方監察制度《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凡西藏官員任免、財政稽核、外交事務及宗教轉世靈童確認,均需會同駐藏大臣辦理。”這一制度設計最能體現( )邊疆治理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央與地方分權制衡的創新C.西藏地區軍事防御的強化 D.邊疆經濟新開發模式的轉變《農政全書》記載:“甘薯,種出海外呂宋(今菲律賓),萬歷中閩人得之,今處處種之。”清朝《東西洋考》稱:“中國絲綢、瓷器、茶葉行銷泰西,美洲白銀歲輸千萬。”這組材料最能說明( )高產作物促進人口增長 B.明清時期全球經濟互動C.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導 D.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 )A.具有家國情懷 B.主張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視以人為本小說發展到明清時期日趨成熟,表現題材從著眼于興廢征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小說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這表明明清小說( )A.關注世俗生活 B.批判君主專制 C.揭露社會問題 D.反對英雄主義明朝畫家李士達創作的《歲朝村慶圖》,描繪了江南鄉村百姓春節的活動:兒童們在燃放爆竹,大人們在寫對聯、飲茶敘談,親朋故舊相互拜訪、歡聚一堂,與現在人們歡度春節的景象高度一 致。傳統節日習俗的延續與傳承,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特性是( )A.統一性 B.創新性 C.連續性 D.包容性二、辨析改錯(每小題2 分,共8 分)在古代典籍的傳承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 )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并加以改正。( )(1)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史記》,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改正:( )(2)李時珍所著《天工開物》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改正:( )(3)元朝科學家沈括在元初編成新的歷法《授時歷》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改正:( )(4)明朝中期吳承恩所著《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一。改正:三、材料分析題(本題2 小題,各14 分,共28 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各題。材料一:唐太宗時期建立的與少數民族和親關系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不僅促進唐朝廷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合作,還加深了民族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對于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百姓而言,能夠了解、接觸和獲得北方草原地區生產的畜牧產品以及與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進而豐富了中原文化。——龔蔭《中國民族政策史》材料二:清前中期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實行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照顧了各民族歷史和傳統的差異,極巧妙地減小了建立行政共同體的阻力,使清朝政府得以在全國各地建立起有效行政管轄,這是各民族認同清朝統治的重要基礎。——余梓東《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影響。(6 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用史實說明清朝中期“因俗而治”政策的表現及作用。(6 分)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民族政策的認識。(2 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各題。材料一:唐代文化以接受外來文化為主,其文化精神及動態是復雜而進取的。宋型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時代文化的符號,而且是一個具有新的文化特質的文化范型。……成熟的科舉制度、文官官僚系統、中央專制集權等則構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層面。而宋代農業革命、消費性的城市經濟、士大夫階層的形成等方面,則構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質基礎。——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材料二:思想領域,顧炎武、黃宗義、王夫之等,從不同側面對宋明理學,乃至君主專制作了深刻批判。文學領域,明中期市民文學的興起,展現出沖破封建傳統倫理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文學魅力。——展龍《明清文化特征芻議》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唐朝接受外來文化的表現,并概括宋型文化形成的基礎。(6 分)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際在思想領域的新發展,并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張加以闡釋。(6 分)請用一句話表述上述材料內容的主題線索。(2 分)四、探究題(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探究活動。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商貿繁榮與文化交融。重大歷史事件、名人活動及建筑遺產的積累,使其成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簡介(部分)城市名稱 城市簡介A.西安B. 十三朝古都,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也是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城市。以龍門石 窟、白馬寺聞名,歷史上長期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千年帝都"之稱。C.開封D. 隋唐始產瓷器,該城市由宋真宗賜名,元代創青花瓷,明清成為皇家御窯,以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瓷器聞名,是瓷器中心。E. 唐宋時期重要外貿港口,宋朝在此設市舶司,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清 代 “一口通商” 時為唯一外貿港,十三行主導中外貿易,盛極一時。F.北京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B、D、E 三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稱。(6 分)結合所學知識,從 A、C、F 中任選一項,撰寫其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理由。(6 分)綜合材料,談談你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認識。(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