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測評試卷高一 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生答題全部答在答題卡上,答在本試卷上無效。2.請認真核對監考教師在答題卡上所粘貼條形碼的姓名、準考證號是否與本人相符合,再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及本試卷上。3.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寫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題一律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漢謨拉比法典》中宣稱自己是接受神的命令以發揚正義、消滅邪惡、統治百姓、光耀大地。而古埃及沒有任何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典相應的法律,最高統治者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最重要的權力,他的話就是法律。據此可知A.古巴比倫的統治水平高于古埃及 B.兩國均建立起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C.古代世界的君主可隨意制定法律 D.兩國均借助君權神授思想進行統治2.中古歐洲,每個莊園都有自己的法庭、軍隊和行政管理制度,莊園的領主對莊園內的農民享有司法權、征稅權和政治統治權。莊園生產主要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不到萬不得已,莊園里的人很少出去采購。這一狀況A.使歐洲法律糾紛快速調解 B.不利于王權強化和國家統一C.使封君封臣契約關系終結 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活躍發展3.7世紀時,日本模仿中國進行大化改新,在中央實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實行國郡里制,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將部民轉為國家公民;10世紀時,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兩國的制度變革A.存在盲目效仿的問題 B.旨在加入中華文化圈C.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消除了土地兼并現象4.從古代非洲內部考察,地處東北紅海沿岸、與外界有廣泛聯系的阿克蘇姆文明發展相對較快,而其他地區始終處于原始狀態。美洲文明也曾一度繁榮,但是美洲文明獨立形成,長期獨立發展,與外界尤其是與文明發展較早的歐亞大陸缺乏交流,因此文明發展相對緩慢。以上對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描述A.揭示了與外界交流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B.闡明了文明發展快慢的決定因素C.說明了非洲文明比美洲文明更具先進性 D.指出非洲人與美洲人探索力不足5.下圖內容是對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原因的描繪。下列對圖中信息的解讀分析最為準確的一項是A.向全世界傳播天主教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使命B.獲取黃金香料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宗旨C.擴充殖民地使新航路開辟成為了和平友誼之旅D.人文主義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精神動力6.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大量的黃金白銀進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這一現象A.促使西班牙攫取世界霸權 B.導致歐洲大量工商業者破產C.推動歐洲社會向近代轉型 D.說明金銀作為貨幣弊端嚴重7.下為英國1750-1870年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比例變化表。這一變化趨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英國A.生產方式實現了根本變革 B.資本主義萌芽的不斷發展C.城市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 D.對外擴張積累了大量財富8.資本主義兼具開放性和擴張性,它以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各地的廉價原料。后來,它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從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由此可知,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階段性A.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必然結果 B.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無關C.主要源于侵略方式發生變化 D.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的加強9.1916年7月10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演說中說:“我們對全世界提供相當大的款項,應當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并且要全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管理這個世界。”這一演說A.凸顯了美國積極為全世界提供無償援助 B.說明美國履行了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C.為美國參加的世界戰爭進行了合理辯解 D.反映了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和企圖10.20世紀20年代初,甘地提出“手紡車象征著印度的民族意識,代表著每個人對整個國家的建設性工程所作出的貢獻。土布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基于此,他號召印度民眾發起了“手紡車運動”,結果導致英國紡織品的進口量下降了28%,而印度自產的紡織品銷量猛增了27%。由此可見,甘地的認識與行動A.為印度現代化找到正確道路 B.使印度放棄了政治領域的斗爭C.有助于印度經濟自主的實現 D.使印度成功取得獨立自主地位11.1939年9月5日,羅斯福總統對全國宣布:“我國將繼續是個中立國家······我希望美國將置身于這場戰爭之外。我相信它會這樣做的。我向你們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盡一切力量來達到那個目的。”美國羅斯福總統對戰爭的態度A.與歐洲的綏靖政策有本質差異 B.體現了美國潔身自好的品質C.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展 D.確保了美國免遭法西斯攻擊12.下為雅爾塔體系下兩極格局示意圖。下列各項中關于兩極格局特點的描述完全正確的一組是①呈現出完全的對稱性 ②美蘇主導、陣線分明③冷戰是主要斗爭方式 ④實質是國家利益之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3.20世紀七八十年代,針對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認為政府不應試圖“人為地”保持充分就業,而應允許市場力量來決定“自然”的就業水平。美國總統里根也認為必須削減政府的支出規模和影響,并表示政府并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以上二人的主張折射出A.政府對經濟過度干預存在嚴重弊端 B.政府干預經濟排斥市場力量C.國家宏觀調控能有效克服經濟危機 D.自由放任思想再度沉渣泛起14.下表內容呈現了不同時期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從表中信息可知,蘇聯“八五”期間 (1966-1970年) “九五”期間 (1971-1975年) “十五”期間 (1976-1980年) “十一五”期間 (1981-1985年)社會總產值 7.4 6.4 4.2 3.3國民收入 7.7 5.7 3.8 3.2工業總產值 8.4 7.4 4.4 3.7農業總產值 4.2 2.5 1.7 1.1社會勞動生產率 6.8 4.5 3.3 3.1A.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B.赫魯曉夫改革成效顯著C.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D.經濟發展中隱藏著危機15.有學者認為,在過去,每個國家的經濟體內部都保持著相當程度的獨立,用一個比喻:世界各地就像許多獨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20世紀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連接,彼此互通。據此可知,該學者A.強調每個國家經濟體應當保持獨立性 B.認識到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全球化趨勢C.希望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趨于平衡 D.認為互聯互通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16.目前,全球治理體系中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治理客體越來越復雜,需要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主要機制中占據主導地位、掌控著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權的西方大國卻不愿意承擔治理責任,并且強化同其他大國的競爭,阻礙其他大國參與全球治理,惡化推進全球治理的政治環境。這一狀況反映了A.全球治理規則亟需制定B.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權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目標C.全球治理體系亟待重構D.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亞歷山大對波斯帝國的統治制度進行改造利用。他重用歸順的波斯貴族,與東方女子通婚,頭戴波斯王冠,掌握軍事、行政、立法、鑄幣大權;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總督的權力。至于他在遠征路上建立的希臘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摘編自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材料二 亞歷山大一旦遇到抵抗,是不惜大動屠刀的。城市被摧毀,幸存者被出賣為奴,財富被洗劫一空,輝煌壯麗的波斯王宮被付之一炬。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化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會所、劇場和體育場,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中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同時,東方文化中的君主專制主義和官僚體制、奢侈放蕩的享樂主義等不斷在對希臘文化進行著反向滲透。帝國建立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倫的天文學、數學知識也傳入了希臘。-摘編自趙林《西方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后所采取的統治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亞歷山大征服進行簡要評價。(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構建知識結構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記憶、理解歷史知識。下面是某同學在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時整理的知識結構示意圖。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間作為一個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歷史上據有突出地位。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表現得很明顯,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這是一個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長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時期的漫長過程的非凡頂峰。隨著權力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的中心。-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大傷元氣,無論是戰勝國英、法,還是戰敗國德、意都嚴重損耗,經濟破敗凋敝,政治局勢動蕩不穩,國際地位顯著下降。二戰后美蘇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蘇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和戰略利益形成了根本沖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形成了全面的對峙和對抗。二戰重創了英法等殖民帝國,原來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改畫了世界政治地圖。-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在1763至1914年間掌握世界霸權的具體表現。(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歐洲喪失世界霸權的原因。(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巴黎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通過暴力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專政,但要達到建立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社委員會主要是由多數派的布朗基主義者和少數派的蒲魯東主義者所組成,他們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公社缺少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最后終于失敗。······公社委員會執行社會經濟政策主要是由蒲魯東主義者負責,他們迷信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說教,沒有接受馬克思必須“剝奪剝奪者”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所以他們只是接管逃亡企業主所遺棄的工廠,不肯觸犯法蘭西銀行,甚至在接管工廠時還保證給企業主有權獲得補償。總的說來公社雖然實現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措施,但只是實行了民主專政的任務,僅僅不過是帶有某些社會主義傾向,還不能說已經實行社會主義的任務。-摘編自管佩韋《巴黎公社的社會經濟措施》材料二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這個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摘編自[蘇]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1)根據材料一,談談無產階級革命者能從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中汲取什么樣的教訓?(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我們犯了錯誤”的經驗教訓是什么?并指出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實行急劇的轉變”的具體表現。(8分)參考答案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測評試卷高一歷史1.D2.B3.C4.A5.D6.C7.A8.D9.D10.C11.C12.C13.A14.D15.B16.C17.【參考答案】(12分)(1)措施:籠絡當地貴族;實行民族交融政策;加強專制集權;因俗而治;推行希臘化。(任答兩點,4分)(2)破壞性: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打斷了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造成區域文化發展斷裂,引發文化沖突。(任答兩點,4分)建設性: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傳播和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加強了東西方的經貿聯系;推動了“希臘化時代”到來。(任答兩點,4分)18.【示例】(12分)論題: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條件。闡述:當英國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英國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并在“光榮革命”后頒布《權利法案》,最終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當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的資本主義發展時,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并戰勝了英國,頒布了1787年憲法,最終確立起資產階級的共和制。當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資產階級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法國大革命,經過曲折發展,最終確立起資產階級的共和制度。綜上所述,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并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19.【參考答案】(14分)(1)具體表現政治領域: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亞非拉地區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最終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極大地擴展了歐洲的全球影響力。(4分)經濟領域:歐洲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實現了工業化,并最終建立起歐洲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4分)(2)原因:二戰使歐洲各國元氣大傷,經濟凋敝、政局動蕩,導致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美蘇崛起,二者為冷戰需要加強了對歐洲的控制,造成了歐洲的分裂;二戰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極大削弱了歐洲帝國主義的力量。(6分)20.【參考答案】(14分)(1)教訓:必須由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正確領導;必須用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必須鏟除反動勢力的經濟基礎;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后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以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任答三點,6分)(2)經驗教訓:戰時共產主義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或“變革生產關系不能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2分)表現:所有制形式從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到實行公有制主導下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發展手段從利用行政、軍事手段到利用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方式從直接過渡到間接過渡或逐步過渡。(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