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擴大侵華戰爭的?在中國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體會課堂探究的樂趣,汲取新知識的營養,讓我們一起 吧!進走課堂一、局部抗戰1874年,進犯臺灣,勝!1875年,進犯朝鮮,勝!1879年,吞并琉球,勝!1894年,甲午戰爭,勝!1904年,日俄戰爭,勝!1914年,參與一戰,勝!軍事冒險最后都得逞了“帝國武運長久!”近代日本的戰爭體驗材料四:九一八事變前一天,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于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錦州,并向錦州以南進犯時,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才照會中國和日本,宣布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干涉,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 ——中國新聞網《揭秘:九一八事變前美日曾達成“秘密諒解”》(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材料一:【史料思考】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原因。材料二: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積資本之不足。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內外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20世紀30年代日本秘密文件材料三:1931年日本經濟危機達到了頂點。……日本統治集團為了擺脫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從各方面加緊侵華戰爭的準備。……完全聽命于軍部的廣田弘毅組閣,實行全面的法西斯化。 ——《高中歷史教學參考》一、局部抗戰①歷史原因:征服滿蒙是日本的既定國策;②思想原因: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濃厚;③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④直接原因: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⑤有利時機:中國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⑥客觀原因:西方大國實施綏靖主義政策。(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日本局部侵華的表現 中國局部抗戰的表現東北上海長城沿線華北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一、局部抗戰(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1)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局部侵華的開始,不久后占領中國東北。1.日本的局部侵華18日夜,彎月掛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點點,長空欲墜。島本大隊中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視鐵路為由名,率領部下數名向柳條湖方向走去。一邊從側面觀察北大營的兵營,一邊選了主兵營約800米往南去的地點。在這里,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安放在鐵軌下,并點了火,時間是10點多鐘。——【日】花谷正:《滿洲事變是這樣策劃的》新聞報道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沈陽1932年3月,扶植清廢帝溥儀于長春建立偽滿洲國。一、局部抗戰(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2)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通過《淞滬停戰協定》,日軍取得“可暫駐扎”權。1.日本的局部侵華(3)一·二八事變后,日本在長城沿線不斷制造摩擦,進窺長城以南地區。(4)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定義見教材),威逼平津,陰謀策動華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五)日本方面所謂藍衣社、復興社等有害中、日兩國國交之秘密機關之取締,并不容許其存在。(六)河北省內一切黨部之撤退,勵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廢。(七)第五十一軍撤退河北省外。一、局部抗戰(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1)東北軍民組織抗日武裝,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就此開始。由游擊隊改編而成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2.中國的局部抗戰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你的母親趙一曼于牢中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1936年,中共黨員楊靖宇、趙尚志等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三萬余人,牽制了大量日軍。一、局部抗戰(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3)1933年,中國軍隊在長城沿線浴血抗戰。(2)蔡廷鍇的十九路軍駐守上海,奮起抵抗。(淞滬抗戰)(4)1935年,華北事變激起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救國主張促進中華民族新的的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華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現在,眼見華北的主權,也要繼東三省熱河之后而斷送了!……(還能)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親愛的全國同胞,中華民族的危機,已到最后五分鐘。實已切身感受到難堪的亡國慘痛。——《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畢業歌(節選)同學們 大家起來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看吧 一年年國土的淪喪……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我們不愿做奴隸而青云直上……我們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 巨浪 不斷地增漲一、局部抗戰日本局部侵華的表現 中國局部抗戰的表現東北上海長城 沿線華北九一八事變,局部侵華的開始,不久后占領中國東北。1932年3月,扶植清廢帝溥儀于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東北軍民組織抗日武裝,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就此開始。中共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牽制了大量敵人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通過《淞滬停戰協定》,日軍取得“可暫駐扎”權。蔡廷鍇的十九路軍駐守上海,奮起抵抗。一·二八事變后,日本在長城沿線不斷制造摩擦,進窺長城以南地區。1933年,中國軍隊在長城沿線浴血抗戰。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威逼平津,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5年,華北事變(日本侵犯蠶食華北的一系列事件)激起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的表現一、局部抗戰總結:局部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對日本侵華的政策與態度這一時期,總體上國民政府積極備戰但實行不抵抗政策。(1)提出攘外必先安內,主要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2)寄希望于國際調停——國際聯盟(1920—1946)。(3)愛國將領抵抗侵略。(4)西安事變后,轉為聯共抗日。1.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材料 雪恥,人定勝天。團結內部,統一中國,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喚醒國民,還我東省。……余主張:日本占領東省事,先提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國,以求公理之戰勝。——《蔣介石日記》(9月21日)材料 赤匪軍閥叛徒,與帝國主義者聯合進攻,生死存亡,間不容發之秋,自應以臥薪嘗膽之精神,作安內攘外之奮斗。——蔣介石《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一、局部抗戰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堅持號召、組織和領導抗日斗爭:(3)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中國共產黨1935年,中共河北省委在群眾中廣泛宣傳,開展抗日救亡斗爭,組織北平市學生聯合會,為一二九運動奠定了政治和組織上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共產黨和紅軍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人,要成為抗日政府抗日軍隊堅強的臺柱子。——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領導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2)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局部抗戰(二)日本局部侵華與中國局部抗戰國民黨和國民政府 中國共產黨總結:國共兩黨對日本侵華的政策與態度這一時期,總體上國民政府積極備戰但實行不抵抗政策(1)提出攘外必先安內,主要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2)寄希望于國際調停——國際聯盟(1920—1946)。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將抗日”;領導和組織抗日斗爭(1)領導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2)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3)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一、局部抗戰(三)西安事變——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背景材料一 為挽救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材料二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中國國內階級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它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要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①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②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③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④張學良、楊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一、局部抗戰2.過程(1)蔣逼迫張、楊全力“剿共”,二人“兵諫”,逼蔣抗日。12月22日,由宋氏兄妹代表蔣介石在一份保證文件上簽了字。在這份保證文件中,蔣介石同意:(一)宣布并開始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二)停止進攻中國共產黨;(三)容納共產黨共同抗日;(四)把親日派官員從國民政府中請出去。蔣介石的顧問、美籍澳大利亞人端納,作為“見證人”,也在文件上簽了字。(2)中共主張和平解決,各方共同努力。(3)蔣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三)西安事變——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應張學良電邀,中共中央派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赴西安談判3.影響:(1)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2)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一、局部抗戰“……在中國目前條件下,蔣介石是中國人民及其紅軍的最主要敵人……爭取把這些反蔣軍事行動轉變為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強盜和本國賣國賊的民族解放斗爭的一部分。”——《中共代表團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1934年11月14日“……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行動……紅軍……愿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935年10月1日張學良:“當是時也,共產黨之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實攻我心,不只對良個人,并已動搖大部分東北將士,至少深入少壯者之心。”——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第441頁。(上午)十時許,周又來見余妻……余謂周曰:若爾等以后不再破壞統一,且聽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統一指揮,則余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周答曰:紅軍必受蔣先生之指揮而且擁護中央之統一,決不破壞。——《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12月25日,轉引自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第374頁。【情境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安事變為什么能夠和平解決?·由反蔣到聯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歷史大勢,是救國圖存的需要(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正確運用了統一戰線政策和靈活策略,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二、全國抗戰的開始(一)七七事變——全國抗戰開始1937年7月7日晚,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軍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第29軍在盧溝橋上向日軍還擊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二、全國抗戰的開始(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通電全國: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發出了抗戰宣言: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2)廬山談話:①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邀請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在廬山談話,聽取各方人士對抗日救國的意見。②7月17日的第二次談話會上,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1937年7月20日,申報刊出廬山講話全文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提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2)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調整利于統一戰線的建立。(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4)對日本的侵華,國民黨各派別有抗日斗爭的要求和表現。(5)日本侵華影響英美在華利益,促使蔣介石態度發生變化。【拓展延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然性二、全國抗戰的開始(3)洛川會議: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4)軍隊改編: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八路軍、新四軍臂章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1937年7月15日二、全國抗戰的開始(5)實現合作: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三、日軍的侵華暴行(一)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南京所有的池塘里都堆滿了死尸。……血肉模糊,慘不忍睹。竹林里面、馬路旁邊,遍地死尸。”——郭歧:《陷都血淚錄》《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中寫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污辱這個城市”, “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尸體”。 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三、日軍的侵華暴行(二)殖民統治(1)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30日,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衛出任偽政府主席,宣誓為其主子“效忠”。1940年成立偽國民政府組織收編偽軍,建立漢奸奴化團體。三、日軍的侵華暴行(二)殖民統治(2)經濟上:①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②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治安強化運動“準治安區”(即敵我爭奪的游擊區)“非治安區”(即敵后抗日根據地)“治安區”(即敵占區)實行保甲制度,調查戶口,推行連坐法,擴大偽軍,加強特務活動;著重對人民的欺騙懷柔,宣揚“王道樂土”實行“大檢舉”,恐怖政策與懷柔政策兼施,普遍修筑封鎖溝墻和碉堡,并實行所謂“絕緣政策”,制造無人區加緊“掃蕩”,實行極其野蠻殘忍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企圖扼殺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三、日軍的侵華暴行(三)重慶大轟炸材料一: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轟炸重慶市區,從1939年1月開始,日機空襲迅速升級,對重慶的轟炸愈來愈猛烈。重慶大轟炸被認為是與南京大屠殺同等性質的事件。材料二:從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日軍飛機持續轟炸造成重慶32829人直接傷亡、6651人間接傷亡,財產損失約100億元法幣,平民居住區、學校、醫院、外國使領館等均遭轟炸。——《重慶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1937年,隨著抗日戰事的進一步發展,國民政府從長遠角度出發,于11月19日移駐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三、日軍的侵華暴行(四)實施細菌戰日軍侵華期間,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材料一 731部隊是日本法西斯于日本以外領土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的代稱。設于今哈爾濱平房區。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中國主權的重要罪證。細菌戰:僅魯西聊城、臨清等18個縣有至少20多萬人死于日本細菌戰。活體解剖:一個代號為“馬路大”的特別項目進行人體試驗:受試驗者從中國的住民中抓來,也被稱為“圓木” (丸太)。此項作業的要點是:必須保證解剖對象是絕對清醒的狀態,也就是說,絕對不能麻醉。其解剖場景慘絕人寰。三、日軍的侵華暴行(五)推行“慰安婦”制度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欲、任意摧殘的性奴隸。慰安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政府及其軍隊為順利實施并完成侵略亞洲的戰爭而推行的一種軍隊性奴隸制度。大部分慰安婦來自中國、朝鮮半島、日本本土,也有許多琉球、東南亞、荷蘭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婦又被稱為女子挺身隊。國際公認的戰爭罪大致分為三種:①反和平罪,即計劃、準備、發動、實施侵略戰爭。②常規戰爭罪,即違反戰爭法規、慣例,殺害、虐待被占領地的平民和戰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戰爭前或戰爭中殺害、滅絕、奴役平民與其他對平民的非人道行為。根據材料所列的三種戰爭罪類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華期間犯有哪幾條罪行,并各舉一例說明。三種罪行都有。①反和平罪: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②常規戰爭罪:九一八事變后的沈陽屠殺;南京大屠殺。③反人道罪:細菌戰;毒氣戰;用中國活人做試驗。【史料思考】1.(2024·安徽適應性測試)如表為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部分詩詞。綜合表中信息可見( )A作者 身份 詩詞阿英 共產黨員文學家 星光沉黯月昏西,漸漸蘆葦來滿吐我自擎槍行大野,軍號前村雞亂啼。皓青 民主人士 將軍弓馬故盤旋,巧勝炎人是此年。提倡民權開議會,發揚詩興筑吟壇。于力 學者 日寇天同憤,驅除要兒時!— 新四軍戰士 將軍百戰虎生風,氣壯山河誅寇兵。塘馬村頭喪敵膽,倭寇俯首葬英雄。A.挽救民族危亡凝聚了抗日力量 B.合作抗戰成為全民共識C.正面和敵后戰場將士共赴國難 D.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2.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A.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C.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 D.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A3.圖中所反映的歷史時期特征是( )A.國共合作,打倒北洋軍閥B.國共對峙,中共開創農村包圍城市道路C.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D.國共內戰,國民黨進攻中原挑起了內戰C4.原日本侵華士兵三谷翔回憶1937年12月的南京時說:“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廣場上,我望見一堆堆尸體,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婦女甚至還有孩子……慘不忍睹……陸軍做得太無恥、太過分。”該材料( )A.可以反映當時日本人民的反戰運動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掃蕩”政策C.對于揭發日軍侵華暴行有重要價值D.可以證實南京國民政府消極抵抗C5.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親歷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寫下“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其中“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 )A.抗日游擊戰爭 B.北伐戰爭C.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D.反蔣抗日C壓力——在事業成功的道路上,你是無知者頹喪的前奏,更是有志者奮進的序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