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6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DBCBACBABDDCAABDCD二、非選擇題(共39分)(人名、地名、專有名詞有錯別字都不得給分)19.(1)中心:洛陽(或東都)。(1分)表現:儲糧充足;人口眾多;水運發達,是大運河的中心。(只要答出其中2點即可得2分)(2)表現:海外貿易繁榮:農業和手工業在農商并重的良性循環中持續提高:江南得到大開發。(3分)》因素:政府的投入:政策的實施:科技的運用:人民的努力等。(只要答出其中3點即可得3分)(3)影響: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也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大量銷往國外,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2分)20.(1)農業①;醫學③:史學②。(3分)選擇①的理由:筒車誕生于唐,它以水流為動力,將水自動輸送至農田,解決灌溉難題。筒車作為古代先進的灌溉工具,擴大耕地灌溉面積,推動農業發展。選擇②的理由:《資治通鑒》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本書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重在歷代政治興衰,意在使君主借鑒其中經驗教訓。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選擇③的理由:《本草綱目》成書于明代,由醫藥學家李時珍耗時27年編撰而成。這部巨著收載藥物1800種,藥方11000則,藥物形狀圖1100多種,它不僅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發展,對人類醫學進步綠影響深遠。【寫出概況(時間或人物1分、內容或用途1分),影響或作用1分】(2)變化:中國古代科技在兩漢至宋元時期一直領先世界,到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發展逐漸在世界上落后;宋元以后中國科技發明全球占比下降。(2分)(3)主要特點:木制結構:建有裝飾與減少剪力的斗拱:組成庭院建筑組群。(每點1分,共3分)(4)認識: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只有繼承過去的智慧,才能實現文化的發展;發揚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促進文化發展,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等。(只要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2分)21.(1)方式:漢化、和親、會盟、貿易往來、冊封、設置機構等。(只要答出其中4點即可得4分)(2)表現:和親之后,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頻繁;少數民族統治者紛紛效仿漢族的文化習俗。(2分)(3)措施:實行軍府制;鼓勵軍民屯墾;因地制宜制定律法。(3分)(4)示例1:觀點: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1分)論述:秦始皇派兵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派蒙恬北擊匈奴。由此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元朝時期,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加強對東南沿海及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藏地區,元朝設立宜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宜政院直接管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4分)結論:綜上所述,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促進了多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統一。(1分)示例2:觀點:正確民族政策促進社會發展。(1分)論述: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西藏地區得到發展。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維護西藏地區穩定和繁榮。(4分)結論:綜上所述,正確民族政策有利于社會發展,我們要根據國情制定恰當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1分)示例3: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分)論述: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二者間長期和平,促進了漢族與契丹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南宋與金南北和議,維持長期的對峙局面,邊界開榷場進行貿易,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北宋與西夏在最初不斷交戰,宋屢戰屢敗,但因西夏本身實力有限,雙方力量均衡,故最終簽訂宋夏和議,促進了邊貿的興盛。(4分)結論:綜上所述,這些交往推動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以我們要加強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國家發展。(1分)材料三中國的傳統建筑體系以木材結構為主要結構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裝飾效果的斗拱,用來減少橫梁與立柱交接點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國建筑一般由若干座個體建筑和一些回廊、圍墻之類組成,并環繞成一個個庭院。這種建筑組群,在藝術效果上和歐洲建筑有著一些根本的區別。摘編自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3)根據材料三,歸納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特點。(3分)(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認識。(2分)21.(15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共同推動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下表時期表現典型實物史料貞觀十五年,遣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千布隋唐時期為妻。唐穆宗長慶年間,唐蕃訂立友好盟約。宋遼雙方在邊界開設榷場,各族人民通過貿遼、西夏、北宋并易各取所需。遼、西夏政權隨著自身漢化程立時期度的加深,逐漸萌生了對“中國”的認同。契丹貨幣哭丹雞冠清朝冊封佛教首領“達賴喇嘛”和“班禪額明清時期爾德尼”封號;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辦事大臣。金瓶掣簽(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4分)材料二邊疆民族從請婚到公主出塞、謝婚之流程,使者不絕于道,及和親后雙方頻繁的交往活動,無疑會使邊疆民族往來人員受到中原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原有風俗舊習,“漢風”在邊疆地區廣受歡迎,如吐蕃去赭面風俗,松贊干布“自褫氈罽,襲紈綃”,回紇“衣朱碧,類華人”,其“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吐蕃還為兩位和親公主分別筑城。突厥毗伽可汗曾想“修鞏城壁,造立寺觀”,足見中原建筑風格對其影響。一摘編自范香立《唐代和親研究》(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代和親政策推動民族關系發展的表現。(2分)材料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后,清朝中央認為應該實行軍府制,采取強有力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措施,以便對新疆實行直接治理。新疆建省后,劉錦棠于光緒十二年(1886)專門制定《新疆屯墾章程》,大力鼓勵軍民屯墾,產生較大影響。根據新疆具體情況,清朝還制定相應法規,例如,清朝制定《新疆條例》和《回疆則例》,對新疆以及南疆地區司法作出清晰而具有針對性的界定,同時,清朝還保留一些新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習慣法和宗教法。一摘編自許建英、劉志佳《清朝新疆治理概述論》(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朝管理新疆的主要措施。(3分)(4)結合以上三則材料,以“民族·發展”為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從材料及所學知識中選取兩個相關的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七年級歷史第4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西貴港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答案.pdf 廣西貴港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圖片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