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泉州科技中學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命題教師:高一歷史備課組審核:曾寶福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據考古發現,約四千年前遼寧西部地區出現了“豐下類型”的原始文化。遺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圍有著院落式的圍墻;遺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發現,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爐灶。這說明此時該地區()A.部落出現權貴階層 B.財產私有已經產生C.農業注重精耕細作 D.建筑技術不斷進步2.南朝齊武帝時,中書舍人紀僧真深得武帝寵任,向皇帝請求改變門第,進人士族行列。武帝讓他自己去找司徒左長史江敩和吏部尚書謝瀹,結果江敩不僅不跟他坐在一起,還把他攆了出去,紀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這反映出南朝時()A.土庶等級難以逾越B君權削弱趨勢加劇.C.士族掌握選官權 D.官員升遷極為艱難3.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昔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4.明代白話小說中出現了一大批善良正直、淳樸、有道德的商人形象,與其他時期作品中活躍的貪得無厭和為富不仁的商人形象截然不同,另外還成功塑造了大量追求婚戀自由和剛烈不屈的市民形象。這些雖然是文學描述,但從中可見明中后期()A.工商皆本成為共識 B.新的經營方式出現C.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D.啟蒙思想影響中國5.下表為1846-1905年英國建筑師在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況統計。這體現了()城市人次年份 上海 漢口 天津 北京1846-1860 14 3 0 01861-1875 120 19 0 01876-1890 193 10 2 01891-1905 353 20 67 14A.晚清外交的不斷退讓 B.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C.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6.清咸豐初年,“國家方諱言洋務,若于官場言及之,必以為其人非喪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變法前后,相當部分的朝廷官員則認為國家的自強之道、時局要事在于辦學堂、設銀行、筑鐵路、開礦政、立報館等。這一變化反映當時()。A.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自強求富主張得以實現C.維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務企業退出歷史舞臺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味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 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 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8.1947年,河北景縣流傳著歌謠:“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為什么不去當八路。”南宮縣的新兵說:“好日子是毛主席給的,不打老蔣是沒心肝的,所以我要堅決打老蔣。”肥鄉縣的農民說:“我得報恩,我老了,我送我兒子參軍。”這反映出()A.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 B.減租減息激發了革命熱情C.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 D.土地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9.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 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10.下圖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國研發經費及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情況。這體現了中國A.科研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興國”戰略有效實施C.研發經費與GDP等比增長 D.“科技創新”已成頂層設計11.古姆諾帕里亞節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中葉,是斯巴達城邦為紀念戰爭勝利而創設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最炎熱的7月舉行,歷時數天。這期間,人們吟唱頌歌以紀念眾神和斯巴達英雄,還舉行少年和成人的體育表演。據此可知,該節慶有助于斯巴達()A.維護民主政治穩定 B.繁榮城邦經濟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12.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推斷()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 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 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3.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為慣常口頭語,一種“美洲人”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14.19世紀20年代,英國棉布涌入伊朗。隨后幾十年間,物美價廉的英國棉制品比伊朗的絲綢更受歡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這反映伊朗()A.淪為英國獨占的殖民地 B.封建統治得到鞏固C.經濟的對外依附性加強 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15.1069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16.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二、材料分析題(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海上格局指國家力量在海上的對比態勢。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先后成為海上霸主。17世紀中后期,在與英國海戰失利后,荷蘭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紀至19世紀初,英國多次擊敗法國,維持了海上霸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海權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權國家并立。二戰結束后,美國海軍成為獨一無二的海上力量。21世紀以來,“海上多極”趨勢明顯。海上格局轉換的焦點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關于力量對比的競爭;二是關于海洋規則的博弈。西方國家強調“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在對海洋規則的理解上,各海洋強國存在嚴重的認識分歧。尤其在主權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與后發海洋國家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存在著較為尖銳的矛盾。國際秩序的建立或塑造離不開實力的支撐。隨著全球社會的發展,各海洋強國既需要在經濟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協調一致。由于海洋環境惡化、自然或人為災害等全球性問題進一步發酵,人類正在邁入全方位認知、利用和保護海洋的新時代。-摘編自胡波《從霸權更替到“多極制衡”》根據材料,概括近代以來海上格局演變的特征。(4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海上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自公元前 219年始,秦始皇數次東巡,“群臣誦功,請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銘。這些銘文敘述了秦始皇因六國“貪戾無厭,虐殺不已”,于是“秦滅六王”“平一宇內”,實行了“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專隆教誨”“憂恤黔首”,官員“各知所行,事無嫌疑”;“六合之內”出現了“黔首安寧”“不用兵革”“男女禮順”“莫不受德“承順圣意”的景象。-據《史記》等材料二公元 14年羅馬帝國首位皇帝奧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銘刻于陵墓入口處,主要內容為:奧古斯都“恢復了為派系勢力主宰的共和國的自由”,平定高盧、西班牙等地戰亂;多次為羅馬平民發放金錢和糧食,“舉辦角斗表演”;復興羅馬傳統,“修復了八十二座諸神之廟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盜威脅”,“將羅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邊界擴大了。銘文強調奧古斯都的最高權力源于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的授予。該銘文后被諸行省傳抄。-摘編自張楠、張強《<奧古斯都功德碑>譯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始皇刻石與奧古斯都功德碑出現的共性原因 并說明兩者共同的史料價值。(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外資法”等一系列法規,加強對技術引進的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列出鼓勵進口和限制進口的技術項目,對私人企業的技術引進加以指導。其后,日本政府逐漸放寬引進技術的管理和審查標準。企業決定引進方式和內容,并承擔引進過程中的一切風險,所引進的技術主要來自歐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業提出的技術引進申請中,有90.4%獲得了批準。-摘編自王永生《技術進步及其組織-日本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即確立發展科技的方針。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技規劃,明確提出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有的先進科學成就,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在技術引進方面,50年代,由蘇聯援建、成套供應設備的項目共計304項;由東歐各國援建、成套供應設備的建設項目共116項。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還重視引進科學技術、人才、資金和管理經驗。1960年,蘇聯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這以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摘編自楊德才等《二十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等材料三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中央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強調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培養人才,掌握技術。-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國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有許多契合之處,具體如下: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中國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 重視歷史、重視史學研究歷史以探討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民本思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 衣食足則知榮辱、民以衣食為本歷史不是“神”的啟示,而是人的啟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啟示 彰往察來、知古鑒今、以史為鑒-摘編自瞿林東《建構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的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任選表2中某一對或者整體關系進行論證,也可以修改、補充或提出新關系,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A A D D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C D A二、材料分析題(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17、【答案】(8分)(1)特征:海上霸主不斷發生轉移;英國較長時間占據海上霸主地位;由一國獨霸到多國并立;出現“海上多極”趨勢。(每點1分,答對3點得4分)(2)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對海洋規則的認識的差異;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加強;海洋環境和自然災害等全球性問題;海洋時代的發展需要。(每點1分,答對3點得4分)18、共性原因:為帝王歌功頌德;構建權力的神圣性、合法性、權威性;碑刻易于保存與流傳。(每點1分,答對3點得4分)史料價值:都是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有助于認識當時的帝王及時代;具有一定局限性。(4分)19、(1)日本:出臺法規規范技術引進;以恢復經濟為目的,從歐美發達國家引進技術;由政府主導引進的方向,企業承擔風險。(4分)中國:中國以實現工業化為目的;從社會主義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受挫后,走向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科技的道路。(4分)(2)日本:二戰后,日本科技遭到嚴重打擊;日本工業化建設的需求;美國扶持政策;(6分)中國:鞏固新生政權;國民經濟恢復,實現工業化的需要;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支持。(6分)(3)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的技術引進道路;技術引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自主研發的能力;保持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的同時,不斷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4分)20、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史學文化是有契合的。(3分)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為歷史的發展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的。這一觀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高度契合。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生活安定,國家才能繁榮昌盛。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根基,體現在許多歷史事件和政策中。(2分)例如漢朝初期,統治者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正是“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漢朝初期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改善,國家也因此得以穩定和繁榮。出現“文景之治”(2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古代的“民以衣食為本”思想也強調了物質生活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人民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和社會活動。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2分)總之,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和物質生活的基礎性方面有著深刻的契合。這種契合不僅體現了兩者在理論上的一致性,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歷史經驗。(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