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考生注意: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他以愛人之心協調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主張是A.克己復禮,貴賤有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保存天理,消滅人欲 D.兼愛非攻,尚賢尚同2.我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禮失而求諸野”,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孔子曾向熟悉古代以鳥名官制度的郯子請教,并感嘆:“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東漢鄭玄、魏晉杜預注經,在考證原創于中原的名物制度時也都曾引邊裔民族習俗為證。據此推知A.華夏文化獲得擴展傳承 B.華夷之分逐漸失去根基C.儒學有重禮崇文的傳統 D.少數民族文化廣泛傳播3.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勢力的擴張,大月氏人被迫西遷中亞,建立的政權是A.赫梯帝國 B.亞述帝國C.貴霜帝國 D.羅馬帝國4.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是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C.印度人 D.突厥人5.東晉和南朝時,南方大量開墾荒地,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推動這一時期江南開發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B.北方經濟嚴重衰退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D.南方社會長期穩定6.宋代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在籍貫所在地參考,不得在寄居地參加考試,境外士人須經開封府審查后方可參加考試。十人參考前須有保官或保人擔保籍貫、才學、品行等信息,擔保者必須嚴格審核應舉者信息的真實性,若考生違制,擔保者受罰,這些舉措意在A.提升官員文化素養 B.保障士族政治特權C.維護科舉考試公正 D.增強社會階層流動7.在鴉片戰爭前,華工主要是自愿結伙出國謀生,其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但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出國的大多數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且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一變化根源于A.列強侵略的不斷加劇 B.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C.人地矛盾的不斷激化 D.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8.清朝學者趙翼認為:“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琴刻指十二時······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這反映了作者A.認為中外發明家是圣人 B.具有開明進步的文化觀C.旨在宣揚西學中用觀點 D.傳承了經世效用的思想9.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其思想核心反映了歐洲文化的A.理性主義與人文精神 B.宗教神權至上原則C.法律體系的契約精神 D.封建等級制度觀念10.本杰明·富蘭克林在1784年寫道:“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大陸的人數、組織和力量。但最后,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匯、文學、服裝、藥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這說明A.文明交流的影響具有雙向性B.殖民侵略推動區域文化的形成C.歐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D.印第安文明促進歐洲文化發展11.下圖是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受中華文化影響設計而成的女裝,這些服裝采用東方女裝的樣式應該是A.線條的優美 B.大氣的特點C.緊湊的樣式 D.寬松的樣式12.當今的新加坡人口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蘇格蘭人等各民族組成。在教育上,政府規定每個學校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把中文、泰米爾文、馬來文作為可以任選一種的第二語言,并給予這4種語言平等的地位,兼顧到各民族群體的感情。這種方式A.說明對英國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團結C.強調了文化的多元一體 D.說明語言文化的不平等13.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的同質化 B.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不斷加強C.新興國家注重文化自主性建設 D.第三世界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14.21世紀初,法國政府每年要花費30億美元,聘用1.2萬名官員,以保護和發揚法國文化;加拿大補貼本國電影的發行,并規定電臺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國音樂;西班牙、韓國、巴西的電影院上映影片都有“當地含量”的規定。這在反映出各國A.努力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 B.不同程度推行貿易保護主義C.積極順應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動吸收各種外來文明成果15.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多年來,已經向44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免關稅待遇;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讓全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紅利。這說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A.推進了社會信息化建設 B.適應了文化多樣化趨勢C.維護了國際和平與安全 D.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16.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彰顯了A.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文化的地位 B.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C.春節的價值得到國際全面認可 D.中華文化的唯一特色和濃濃年味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戰國后期,荀子到秦國訪問。他對人講述訪問觀感時說:(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摘編自《荀子·強國篇》閱讀材料,判斷其觀點是正面,片面,還是反面?(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與統一中起到的歷史作用。(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之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這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摘編自《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年)材料二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摘編自李慶新等《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最早開通于哪個朝代,并概括“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了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都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摘編自馬克思《資本論》材料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他們認為伊比利亞文化比土著文化優越。同樣,他們也認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會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時候,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同樣,奴隸們在學習應付他們的主人和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摘編自斯基德莫爾《現代拉丁美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個觀點?(6分,只要理解正確,語言表達符合史事即可,但最高分不得超過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現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的特點,并指出現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實質。(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化多樣性 文化內容 文化表現形式“文化多樣性”指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 “文化內容"指源于文化特征或表現文化特征的象征意義、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 “文化表現形式”指個人,群體和社會創造的具有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摘編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等根據材料,概括文化多樣性的內涵。(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對不同文化的激蕩碰撞,當代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文化觀。(10分。要求:內涵概括言簡意賅;在論述觀點時,史料引用合理,語言表達規范,邏輯清晰)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B 2.A 3.C 4.B 5.A 6.C 7.D 8.B 9.A 10.A 11.D 12.C 13.C 14.A 15.D 16.B 17.正面。(2分)歷史作用:商鞅變法廢舊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廢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考核。這個制度便于國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國吏治出現了荀子所見“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黨”。地方的行政管理權從世襲貴族手中回到國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國家的財政、軍事、行政管理權,促進了秦國富國強兵和提升行政效率,為秦國的崛起奠定制度基礎。同時,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秦國良好的吏治能夠吸引其他地方的濟世之才前來效力。如秦國著名的客卿制度,對秦國各項事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充實了秦國崛起過程中的人力與智力資源,為秦國崛起提供了人才保障。還有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良好的吏治保障了法律制度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貫徹執行。通過他們的強制力確保全社會都在法律規范之下,穩定了秦國的社會秩序,這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眾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環境,最終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等。綜上所述,吏治在秦的崛起與統一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提升了行政效率,吸引了人才,保障了法治實施,還加強了中央集權與國力整合,整合了地方勢力,并增強了軍事優勢。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秦朝的統一和長期穩定。(12分,論述只要符合唯物史觀,從某一個方面進行論述即可。舉例合理,歷史術語運用準確,注意區分君主與皇帝的用法,語言表達規范,邏輯清晰,最高分不得超過12分)18.(1)朝代:西漢。(2分)作用:促進經濟交流: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沿途國家和地區商品流通,實現商貿互通;推動科技進步: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交換的渠道,也是科學技術交互傳播的途徑,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產進步和社會變革;增進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相互理解;加強政治聯系: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政治聯系,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展示民族智慧:絲綢之路代表中國人民的智慧,展示中華民族的前瞻性和民族個性等;推動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2)特點: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較廣;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4分,任答兩點即可)興盛原因: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政府開放開明的對外政策;航海技術方面的進步;東南地區陸上交通的限制等。(2分,任答一點即可)19.(1)理解:早期殖民活動進行的資本原始積累;歐洲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建立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等。(6分,只要理解正確,語言表達無誤即可,但最高分不得超過6分)(2)特點: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3分)問題:文化歧視;印第安文化生存和保護;非洲文化如何適應新環境。(3分)實質:文化尊重、交融和文化認同。(2分)20.內涵: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或文化多樣性是指人類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豐富多樣;或世界文化在不同時空的多種表現形式)。(2分,只要表述清楚其內涵即可)文化觀:承認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傳承和保護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秉持正確的文化觀;通過文化交流,推動世界文化和而不同、共同繁榮;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通過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得以體現;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等。總之,正確的文化觀不僅有助于中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而且能為中國夢的實現增添強大的青春能量,更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繁榮。(10分,評價只要符合唯物史觀,史料引用合理,語言表達規范,邏輯清晰即可,最高分不得超過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