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彥淖爾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巴比倫王國(前1894一前1595年)歷史上一共有11位國王,這些國王依照兩河流域國家的慣例,把每一年發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作為下一年的年份命名,據統計,只有開國之君和末代君主這兩位國王不曾用“開渠”來為年份命名。這印證了古巴比倫王國A.注重傳承法治文化 B.大力宣傳洪水傳說C.君主尚未實現專制 D.農業生產地位突出2.圖1所示為8世紀西歐某書中的內容摘譯,這段內容所反映的社會關系是致高費的主人 ,我, 國明顯的衣食無著,而虛敬地請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給您或委身于您的保護之下,為此,我將按下列條件行事,按照我為您服務的程度和為您服務的好壞,您必須給我以幫助和衣食的支持······在我的一生中,我無權力解除來自您的控制和保護······若我們中的一方想從這種約定中退出,只要他將給予另一方以許多常里達(君士想丁堡全幣,在中古早期西歐各日耳曼國家通行)的補償,那么協議將仍然有效。圖1A.市民與國王 B.封臣與封君 C.農奴與領主 D.騎士與貴族3.圖2為中古時期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中國瓷器通過亞歷山大港轉水路運入歐洲,或沿陸路往南運至非洲腹地。這表明阿拉伯帝國圖2A.擅長中轉貿易 B.定都非洲北部 C.充當文化橋梁 D.疆域不斷擴張4.古代中美洲少有河川可將相隔遙遠的各族群串聯起來,沒有大型馱獸,也沒有帶輪的運輸工具可用,卻促成了橫跨三千多公里之遙的貨物交易,阿茲特克乃至瑪雅社會里形成了專門從事貿易的社會階層。這說明古代中美洲A.商品經濟發展得益于民族交融 B.商人群體實力雄厚C.長途交往受制于自然地理環境 D.內部貿易需求強烈5.在大航海開始的時期,葡萄牙王室投靠羅馬教廷,把殖民與傳教捆綁起來,源自羅馬的圣城建設傳統也被傳到海外。葡萄牙王室的這些舉措旨在A.創新殖民方式 B.尋求教廷支持C.推動殖民擴張 D.傳播西方宗教6.1709-1787年,英國對外貿易的航行噸位增加了14倍。1709-1792年,利物浦從一個小漁村成為英國第二大商港,每年從海外貿易中獲利約30萬英鎊。這可用于說明A.三角貿易的影響 B.工廠制度的優勢 C.世界市場的形成 D.交通工具的革命7.美國南北戰爭被稱作“美國內戰”是盡人皆知的,但美國獨立戰爭也被時人視為一場“內戰”;美國獨立戰爭常被稱作“美國革命”,但人們也將美國內戰稱作“革命”。下列屬于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相同點是,二者都A.屬于民族獨立運動 B.屬于資產階級革命C.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D.猛烈地沖擊了專制制度8.飛梭的發明突破了傳統所織布幅的寬度和織布速度,紗線在英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自18世紀中期以來,在全國性紗荒的背景下,英國在棉紡織生產領域的授權專利快速增長,最早的工廠組織也出現在棉紡織領域。與材料所述事件直接相關的史實是①珍妮紡紗機得以投入使用 ②阿克萊特興辦水力紡紗廠③瓦特成功試制“復動式蒸汽機” ④化學合成的纖維材料投入使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19世紀30年代,法國資產階級感到文明制度正在受到“野蠻人”的威脅,一位知名記者驚呼:“野蠻人”生活在他們制造業中心的郊區。也有傅立葉主義者表示,在所謂“文明的”社會里,到處都是黑暗、混亂、貧窮、嘈雜,它和其鄙夷的“野蠻”無甚分別。這反映出當時法國A.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B.階級分化和對立加劇C.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 D.被殖民地文化反滲透10.“考迪羅”一詞出自西班牙語,原意是首領或領袖,后引申為軍事獨裁者,考迪羅曾廣泛存在于獨立后的西屬拉美,往往由大地產者擔任。這一制度存在的根源是A.歐洲列強的極力扶持 B.啟蒙思想的影響有限C.原有生產方式根深蒂固 D.拉美獨立戰爭不夠徹底11.1913年,美國出口總額約為23.9億美元,1916年,激增至56.1億美元。從1914年6月至1917年4月,從英、法等國流入美國的黃金價值超過10億美元。這主要源于A.美國內戰的結束 B.門羅主義的提出C.一戰的持續進行 D.歐洲的普遍衰落12.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對奧地利獨立負有義務的英、法不但沒有支持奧地利人民的抵抗,反而認為合并是“勢在必行”的。英、法的這種做法A.是謀求歐洲和平的無奈之舉B.助長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C.企圖把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D.符合國聯倡導的集體安全原則13.冷戰時期,一位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一場黨代會上聲稱:“黨不再賦有政權職能和經濟職能······黨將通過說服工作,通過在群眾中開展政治工作,參與議會辯論,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活動,去爭取社會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支持。”這位蘇聯最高領導人是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14.表1所示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部分非洲國家的教育文化政策,這些政策旨在表1國家 政策阿爾及利亞 立法規定中小學全面采用阿拉伯語教學,關閉法國文化中心,招蘇埃及教師填補師資缺口肯尼亞 將斯瓦希里語定為官方語言,要求廣播、報紙使用該語言,學校開設斯瓦希里語詩歌課程A.瓦解資本主義殖民體系 B.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C.構建非洲文化主體地位 D.鞏固民族獨立的成果15.2022年,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鼓勵美國企業到拉美鄰國投資,以減少美國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在拉美創造更多工作崗位,進而減少非法移民數量。但世界貿易組織分析認為:這可能導致地緣經濟分裂以及全球生產總值的下降。這說明,美國此舉A.促進了貿易自由化 B.不利于經濟全球化C.旨在升級產業結構 D.是門羅主義的體現16.中國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應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三大全球倡議”,國際社會積極評價這“三大全球倡議”,認為這些倡議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全球視野和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這表明當代中國A.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模式改革 B.國家建設方案取得豐碩成果C.依托區域合作應對霸權主義 D.推動了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后,古希臘的城邦制度逐漸走向衰落,對公民和外邦人進行界分的地方主義的做法變得不合時宜。到公元前4世紀,以亞歷山大帝國為代表的帝國的出現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當時的斯多亞學派認為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國家,而每個人都擁有理性,都是世界公民。到羅馬時代,斯多亞學派通過構建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來回應不斷擴張的國家,自我世界由不斷擴張的疆土所占據。-摘編自高景柱《世界主義的三次浪潮;一個觀念史的考察》材料二康德為世界和平設置了限定條件:世界公民、普遍友好、共和制。他認為世界公民不得是兒童、婦女,且必須享有某些財產并可以養活自己。康德認為一個世界公民享有不會由于自己來到另一個土地上而受到敵視的權利。康德還主張建立共和政體,通過法律來保障公民自由。他還主張建立超越主權國家觀念的“普遍的國家聯合體”。但康德的公民世界限于“文明的文明世界”,而“野蠻民族”被排除在外。他還認為:德意志民族有權在這個世界舞臺上爭取一個杰出的地位。-摘編自單波、葉瓊《世界公民交往理念的歷史演進及其矛盾性》(1)根據材料一,概括斯多亞學派世界公民觀念產生的歷史背景。(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悖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影響。(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拿破侖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這一系列戰爭橫掃了歐洲封建制度,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則帶到國外;另一方面,為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私利,戰爭成為掠奪歐洲戰敗國家的手段。隨著拿破侖戰爭對德意志封建政治的沉重打擊,德意志封建統治中心之一的奧地利內部出現了要求進行現代改革的政治呼聲。從1794年起就被法軍占領的菜茵河左岸地區一切貴族和教會特權都被廢除,到1813年,全面推行《拿破侖法典》的萊茵河左岸地區成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軍事占領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拿破侖在德意志多地進行的資本主義改造,也為普魯士改革者提供了可供借鑒和效法的榜樣。拿破侖為了對抗英國出臺的大陸封鎖政策,在短期內對德意志某些民族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但拿破侖總是采取民族自利政策,這使得德國現代工商業資產階級不得不站到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一邊,反對拿破侖的統治。-摘編自丁建弘主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一種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材料二經過二戰,歐洲諸國從世界爭霸斗爭的主角演變為美國和蘇聯進行全球爭霸的配角。雅爾塔體系下的德國被一分為二,冷戰又使兩德處于東西方對峙的前沿。西德在外交方面堅決倒向美國,并積極倡導歐洲聯合。要實現歐洲聯合就必須實現法德和解。戰后西德第一屆政府總理努力理解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主動作出必要的讓步,以消除法國及其他西歐國家的疑懼。戰后初期,法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國民經濟的恢復依賴美國援助,于是法國放棄了在美蘇之間搞平衡的政策。與此同時,美國也加緊推行其扶植西德的政策。在共同的利益要求面前,法德兩國都有實現和解的愿望,都在尋找實現和解的現實可行的途徑。正在興起的歐洲一體化運動為法德和解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和歷史機遇。-摘編自張鵬《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戰爭對當時德意志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簡析二戰后法德走向和解的背景,并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近現代法德兩國關系變化的認識。(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表2 1980-2006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時間 巴西 中國 印度 日本 韓國 俄羅斯 美國 歐盟1980-1984年 1.46% 9.56% 5.06% 2.72% 6.18% 一 2.42% 1.16%1985-1989年 4.50% 9.86% 6.08% 4.80% 9.16% 一 3.72% 3.10%1990-1994年 1.42% 10.86% 4.82% 2.18% 7.82% 一 2.34% 1.28%1995-1999年 2.02% 9.12% 6.50% 0.84% 4.70% -1.04% 3.86% 2.72%2000-2004年 3.02% 9.18% 5.76% 1.50% 5.42% 6.86% 2.50% 2.30%2005-2006年 3.30% 10.55% 9.20% 2.05% 4.60% 6.55% 3.25% 2.55%注:表中數字為年平均增長率,根據2007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換算而來。-摘編自陳江生《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材料二冷戰結束后,許多人曾以為隨著蘇聯威脅的消失,歐洲一體化會從此失去動力而停滯不前。然而,事實與人們所預測的趨勢相反,歐洲國家的聯合進程邁出了更大的步伐。統一貨幣的決定正是在柏林墻倒塌之后不久由當時的歐共體十二國領導人在荷蘭小鎮馬斯特里赫特作出的,在這里,歐共體領導人簽署了著名的《歐洲聯盟條約》,并就建立經貿聯盟的時間表以及成員國加入貨幣聯盟的各項經濟趨同標準作了明確的規定。1999年1月歐元問世后,盡管沒有像人們早些時候預測的那樣堅挺,但作為新的世界貨幣,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可以說已牢牢地站穩了腳跟。-摘編自馮仲平《歐洲一體化與世界多極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1980年至2006年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元誕生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然生態的多樣性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基礎。正如黑格爾所說,“地理的基礎······是我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從而表演的場地,它也就是一種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礎”。孟德斯鳩認為,不同的地理區域具有不同的特點,人為了在這些不同的區域生存、發展,必然形成與具體的氣候、資源等條件相適應的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制度方式等,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多樣文明。-摘編自陳忠《文明多樣性:歷史趨勢與倫理自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巴彥淖爾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D 2.C 3.A 4.D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D 14.D15.B 16.A17.(1)歷史背景:古希臘城邦制度衰落;亞歷山大帝國等大型帝國出現;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融;古希臘哲學理性思想的影響(對理性的重視);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推動。(4分,答出兩點即可)(2)悖論:對公民資格的限定較為狹隘;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將“野蠻民族”排除在外);存在民族主義傾向。(4分,答出兩點即可)積極影響:強調法律保障公民自由和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政治在近代歐洲的發展;為后世全球治理、國際合作與和平構建提供了理論啟發。(2分,答出一點即可)消極影響:強調德意志民族優越,為殖民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埋下隱患;無法實現廣泛的人類團結,難以構建真正包容的世界秩序;加深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偏見。(4分,答出兩點即可)18.(1)影響:經濟上,促進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上,沖擊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根基,激發了奧地利、普魯士等重要邦國的改革浪潮;文化上,傳播了啟蒙思想;社會上,強化了德意志民眾的民族意識,壯大了德意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背景:二戰大大削弱了法、德等歐洲國家實力;美蘇冷戰對峙,并將歐洲作為冷戰的重點;法國和西德在政治和經濟上均依附于美國;西德主動作出政治讓步;法國外交策略發生調整;法、德兩國都萌生了實現政治和解的愿望;歐洲一體化運動興起。(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認識:國家利益對國際關系具有重大影響;世界格局和外部壓力變化是促成國與國關系變化的重要條件;民族利已主義(單邊主義、零和博弈思維)害人害己,互利共贏符合時代發展潮流。(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特點: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強勁;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全球經濟增長重心東移趨勢明顯;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增強了歐洲話語權,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促進了歐洲內部投資與貿易發展;促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6分,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一論題:地理環境對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產生重要影響。(2分)闡述:地理環境在古代文明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古代希臘多山且陸地被分割成小塊,陸上交通不便,從而形成了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古希臘擁有眾多島嶼與曲折的海岸線,為航海貿易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在此基礎上,古希臘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哲學領域涌現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偉大思想家,他們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黃河、長江流域廣闊的平原為古代中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發達的農耕經濟促使人口得以大量聚集。為了有效管理龐大的人口與領土,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形成。儒家思想倡導的“仁”“禮”等觀念,契合了這種政治體制下維護社會秩序的需求,成為維系社會穩定、影響中國數千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8分)總之,地理環境從經濟基礎、政治體制以及文化觀念等多方面塑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性,是影響古代文明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2分)示例二論題:古代文明的形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2分)闡述:略。(10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