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莎車縣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卷面分值:100分 考試時間:90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古代某文明灌溉農業發達,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商業文明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紀,已經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據此可知該文明是( )A.古巴比倫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中國文明2.新航路開辟后,小麥、葡萄、雞、驢、羊等物種漂洋過海從歐洲來到美洲,使當地食物和營養的供給速度加快。同時,美洲作物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也蓬勃發展。這反映出新航路開辟( )A.使歐洲列強開始殖民擴張 B.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C.激發了歐洲人的冒險精神 D.促進了各地區物種的交流3.2004年末我國全國糧食商品庫存總量1547億千克;到2015年7月我國的糧食庫存總量超過4500億千克,到當年末庫存更是突破5000億千克。對現代中國糧食儲備技術的認識正確的是( )A.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糧食 B.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C.使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D.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應用范圍小4.鐵犁牛耕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它開始出現于()A.商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魏晉時期5.江南制造總局不僅聘任普通工匠2000余人,還邀請了大量有經驗的外國技師操作、指導機器生產,最終實現了利用機器生產車床、槍、子彈、輪船等各種武器軍械。19世紀70年代初,發昌機器廠開始使用機器替代手工生產,一躍成為上海民族資本工廠的代表。材料體現出該時期中國()A.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B.民族工業占主導地位C生產方式革新推動近代化D.政府調整了經濟政策6.2025年新年伊始,Deep Seek在全球AI競賽中強勢逆襲,一躍成為AI領域的“新星”。如今,Deep Seek 不再僅僅被視為一個簡單的AI工具,而是被賦予了更多新的身份和角色,如心理咨詢師、相親分析員、就業規劃師等。這說明 Deep Seek人工智能的運用( )A.豐富了大眾的社會生活B.加劇了各國科技的競爭C推動政府的變革與創新D.促進了虛擬經濟的發展7.明末清初,時人明確指出“民間產業,其祖遺者,自有先世置買文契并祖父分書為據。若新置者,自有賣主契、中證畫押為據。此乃天下之通例也。”由此可見當時()A.契約實踐決定契約觀念B.民間重視契約文書簽訂C契約文書管理趨于成熟D.政府規范管理民間交易8.1668年菠蘿由美洲引入英國,成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征,英王查理二世將其賜名為“國王之果”。到19世紀,英國人的“菠蘿崇拜”才逐漸偃旗息鼓,菠蘿終于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A.物種交流改變生產方式 B.經濟發展依賴世界市場C.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D.社會貧富差距日益縮小9.消費心理學研究發現,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娛樂電影、口紅與絲襪、煙酒與可口可樂等即時消費與成癮消費品行業得到迅猛發展。對此現象的正確分析是當時美國()A.經濟蕭條民眾尋求精神慰藉 B.技術革命帶來產業結構改變C.二戰爆發導致消費水平降級 D.心理醫學取得重大學術成果1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當人類成為食物的生產者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使人類的眼界大為開闊”。下列對“嶄新的世界”描述正確的是( )A.人類筑屋定居形成相當數量的村落 B.人類徹底改變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C.人類過著群居的生活并開始使用火 D.人們燒制陶器并使用支釘防止粘連11.江南鐵路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從南京通往宣城孫家埠。該鐵路將安徽地區的農副產品運輸到其他地方,在加快產品運輸的同時又降低了產品銷售的價格。這表明江南鐵路的修建()A.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 B.決定了安徽經濟發展方向C.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 D.提升了安徽的市場競爭力12.下列一組圖片是小明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查找的。小明研究的領域和方向應為( )A.近代中國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遷 B.新中國通信事業的發展C.改革開放后交通運輸的發展 D.新中國交通運輸的發展13.隋唐時期,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果。在醫學領域,某一醫學典籍是對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新的發展,使診斷方法更加貼合臨床實際。該成就是()A.《傷寒雜病論》B.《唐本草》 C.《千金方》 D.《齊民要術》14.諸子百家學說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其中主張“尚賢”治國的學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15.在明清之際以及清康熙帝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日益頻繁并且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與此同時,漢學也在西方流傳開來。這主要說明當時()A.中國逐漸脫離國際潮流 B.中西文化在互鑒中發展C.漢學助推歐洲文藝復興 D.中國政府鼓勵對外開放16.有學者認為:“游牧生活像城市生活一樣,也是一種非農業生活方式--城市人口用城市的產品和服務同農業人口交換食物,游牧民也同樣需要通過出售牲畜和獸皮來購買農居社會的物品。”據此可知()A.草原的游牧文明催生了商品經濟 B.游牧文明和農業文明同時產生C.不同的經濟文明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D.游牧生活是早期城市生活的表現17.19世紀60年代,赴美華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托河流域利用中國農田水利技術改良澇洼地,使該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產區,土地價值大幅上漲。這一現象說明赴美華工()A.加快了美國東西部經濟均衡發展 B.推動了工業革命在美國的擴展C.依托傳統技術促進了土地的開發 D.引發了亞歐向美國移民的浪潮18.有學者認為,與傳統絲綢之路相比,草原絲綢之路不僅可稱為“皮貨之路”和“珠寶之路”,其分布也更為廣闊,且中心地帶隨時代不同而改變,如鮮卑時代在漠南,契丹時代在東部草原,蒙元時代則橫貫歐亞、縱貫南北。該觀點重在強調()A.草原絲路獨特的人文價值 B.草原考古分散性相對較強C.草原民族豁達開放的性格 D.東西方文化交流暢通無阻19.17世紀中葉,來自美洲的可可與非洲的咖啡豆逐漸在歐洲普及,巴黎的咖啡館里,人們習慣將蔗糖與牛奶加入熱可可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法式熱飲”。這種飲食風尚的變遷反映了( )A.殖民擴張導致全球貿易失衡 B.跨大洲物種交流重塑生活方式C.商業革命加速貴金屬資本流動 D.工業文明推動飲食結構轉型20.公元前3世紀時,亞歷山大博物館吸引著整個地中海地區杰出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學家們紛至沓來,在這些人中,有宜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地球”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這可以用來說明( )A.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 B.博物館事業始于亞歷山大時代C.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發展 D.阿基米德確立了完整力學體系21.19世紀70年代,英國駐華公使答復福州船政監督關于選派優秀海軍學員留英一事時,表示了對此事的支持。他還在信中稱,中國留學生在歐洲受教育、與外國人接觸,必會使中國人增進對世界的了解,改變以往對西方的偏見。英國外交官支持晚清留學教育意在()A.便利英國殖民滲透B.推動華人移風易俗C.緩和與中國的矛盾D.推動中英文化交流22.李大釗指出:“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于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認為一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促使殖民地人民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與獨立訴求。這些言論表明一戰( )A.重塑了世界政治經濟秩序 B.推動了殖民地民族意識增強C.引發全球思想文化大融合 D.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衰落23.全民族抗戰期間,大后方的社會科學事業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如在重慶出版發行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就超過30部,包括杜國庠的《先秦諸子思想概要》,侯外廬、杜國庠等合著的《中國思想通史》,馮友蘭的《新理學》《中國哲學小史》等。這些著述( )A.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B.促成了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型C.得到了國共兩黨的協力支持 D.承載了文化救國的民族情懷24.1979年,國務院將“出國文物展覽工作室”更名為“中國對外文物展覽公司”,負責文物出國展覽協調工作。1982年,國家文物局對參與籌辦出國展覽各單位間的收益分配、外國機構拍攝文物的費用收取等問題做出詳細說明,以期“補助目前文物經費的不足”。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博物館文化新業態成熟 B.文博事業兼顧文化與經濟效益C.民間力量主導相關工作 D.文化產業受市場經濟體制制約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像倫敦這樣的城市,就是追上幾個鐘頭也看不到它的盡頭,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開闊的田野的些許征象,--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塢,并聚集了經常布滿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人鐵路時代。 -《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后生產方式的變化?(9分)(2)根據材料二與所學知識,簡評交通與社會變遷的關系?(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15世紀末,人類開始了世界范圍的大規模移民。16世紀,移民到美洲的黑奴約30萬,17世紀約有190萬,18世紀則有近700萬。到1800年,大約有850萬白人生活于美洲大陸。······1918年到1945年間,國際移民人數呈下降趨勢,但這一時期的難民數量卻在不斷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移民發生重大變化,1945-1973年,不發達地區的勞工大規模遷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自20世紀中期特別是80年代以來,赴美留學生作為人力資本跨國復合體,在完成學業后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跨國就業的競爭力。因此,各國赴美留學生,尤其是擁有理工科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學成后滯留不歸的現象日漸突出。 --摘編自李其榮《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人口遷移》等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國際移民的變遷”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公元前2世紀被漢武帝開辟以來,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與變遷,這中間有唐朝在聯系西亞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被切斷后,中國對外貿易重心從陸路轉向海路,遂使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越過印度洋。到了明朝中葉,海上絲綢之路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開放海禁,準許私人海外貿易船出海貿易,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為維持在菲律賓的殖民統治,開辟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從原先向西到轉向東至日本,或經馬尼拉越過太平洋到美洲大陸,然后再把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運往歐洲市場。與此同時,葡萄牙殖民者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除了將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販運到日本贏利外,也利用其返程船只將中國的生絲、絲織品和瓷器運往歐洲各地銷售,遂使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從區域貿易航線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 --摘編自李金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變遷》材料二:當前(2018年),中國已同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超過100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優勢互補,我國仍將致力于對接促進各國、各地區的產業合作,促進各國、各地區產業規劃的相互融通,進一步激發“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發展活力,“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國家開放。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伙伴“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一帶一路”力求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主張“各國應該尊重彼此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摘編自蔡春林、陳雨《“一帶一路”倡議的世界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中葉海上絲綢之路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世界意義。(7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圖書館和博物館都具有教育職能,是用戶的精神家園;圖書館、博物館都傳遞信息,同時又不斷接受反饋信息,傳遞與反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圖書館、博物館的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有很大積極作用,博物館的豐富展覽資源和全方位的圖書資源建設對用戶的精神世界產生重要的影響。材料二 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它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掛葛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都有慶賀端午的習俗,只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但根源都來自中國。2008年,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了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及其傳說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摘編自白祖偕等《屈原與端午,為何能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1)據材料概括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作用。(6)(2)根據材料二,概括端午節習俗的演變,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端午節及其傳說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意義。(8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莎車縣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小題2分)1-5:ADCBC6-10:ABCAA11-15: DDCCB16-20:CCABA21-24: ABDB二、非選擇題(52分)25.(15分)(1)變化:①生產方式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②工廠制度確立,大規模集中生產;③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④世界貿易中心形成(如倫敦成為商業首都)(9分)。(2)關系:①交通變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如鐵路帶動機器制造、鋼鐵等行業);②社會需求促進交通技術革新;③交通發展加強區域聯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6分)。26.(8分)示例:國際移民隨時代變遷呈現不同特征。15-19世紀,殖民擴張推動黑奴和白人移民涌向美洲,為新大陸開發提供勞動力,但伴隨種族壓迫;20世紀上半葉,戰爭導致難民增加,移民減少;二戰后,不發達地區勞工遷入歐美,80年代后高素質人才滯留發達國家。國際移民反映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既促進資源流動,也加劇發展不平衡(8分)。27.(15分)(1)變化:①貿易方向擴展(從印度洋轉向太平洋及全球);②私人海外貿易興起;③與歐洲殖民勢力合作,形成全球貿易航線(4分)。原因:①海禁政策部分松弛;②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擴張;③中國商品(生絲、瓷器)需求旺盛(4分)。(2)意義:①促進國際合作與經濟全球化;②尊重各國主權與制度,推動新型國際關系;③共享發展成果,助力沿線國家經濟活力(7分)。28.(14分)(1)作用:①具有教育職能,豐富精神世界;②傳遞與反饋信息,促進文化交流;③延續傳統文化,影響用戶精神成長(6分)。(2)演變:從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發展為祭祀、游藝、保健等多元活動,影響擴展至東亞、東南亞(4分)。意義:①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②促進國際文化認同,推動人類文明共享(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