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暨長郡十二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距今6000年前后,某文化中,粟作農業迅速發展成熟,主要表現就是粟的比例大大增加,與此同時,采集野生果實的數量也大大下降,而大豆的種植比例開始上升。下列選項符合該文化特征的是( )A.人們主要從事漁獵和采集 B.典型的器物是彩繪陶器C.出現軍隊監獄等強制機關 D.貧富分化現象普遍存在2.先秦時期,有學者認為:“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兩者分別,則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若是,王者之事畢矣。”據此可知,該學者推崇的國家治理模式是( )A.賢能治國 B.無為而治 C.禮法并用 D.德主刑輔3.河西魏晉墓中有大量的壁畫,除了出現比例很高的狩獵場面(如圖1),還有不少中原地區的釀醋(如圖2)、釀酒場景。據此可知,魏晉時期( )A.農耕生產方式在西北普遍推廣 B.民族交往影響生產生活C.少數民族貴族的日常生活奢侈 D.邊疆地區華夏認同加強4.下面是北宋邊餉補給體制示意圖。據此可知,北宋( )A.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商業稅 B.商稅成為邊防財政重要補充C.軍費支出龐大加劇財政負擔 D.南方的經濟已徹底超過北方5.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中央政府在拉薩設立寶藏局,制成正面鑄“乾隆通寶”背面鑄“寶藏”俱用藏文的錢樣進呈;乾隆帝閱后認為不合“同文規制”,次年寶藏局遵照清廷戶部頒布錢式(如右圖)鑄造發行,中外商民“悉皆稱便”。乾隆寶藏的發行( )A.彰顯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B.實現了幣制的全國統一C.促進了清朝的海外貿易 D.尊重了西藏的地方特色6.在鴉片戰爭前,華工主要是自愿結伙出國謀生,其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但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出國的大多數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且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一變化的根源是( )A.列強侵略的不斷加劇 B.清政府華工出國政策轉變C.人地矛盾的不斷激化 D.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7.1898年7月,中國第一份女報《女學報》創刊。隨后《女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等陸續問世,宣傳婦女解放、提倡女子教育。這些報刊問世后,或“遠近爭購、傳播甚速”,或令“釵群警醒”,一時之間“讀者云集,反響熱烈”。這些報刊的創辦( )A.沖擊了封建禮教束縛 B.反映了群眾的廣泛認可 C.提高了女性政治地位 D.引發了政治體制的變革8.1945年,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其中解放區代表董必武以和平與民主精神為指引,推動中國代表團意見大多被大會接受,并納入《聯合國憲章》。這說明( )A.聯合國制憲會議充分尊重各國意見 B.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增強C.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實現了全面合作 D.董必武個人能力得到了國際認可9.1965年,衛生部開始在農村試點,培養半醫半農人員,他們不脫離農業生產,長期行走在泥土中,被稱為“赤腳醫生”。到1976年,培養了150多萬赤腳醫生。同時還出現了大量以女赤腳醫生為題材的宣傳畫(如圖所示),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大量培養赤腳醫生( )A.反映了人民政權的進步性 B.主要目的是推動農村地區的婦女解放C.實現了農村醫療的現代化 D.消除了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差異10.20世紀70年代,廣東某縣與港商合作興辦大進制衣廠,實行先進管理模式和按績效發放工資的制度,生產的牛仔褲在當時美國服裝市場上享有盛譽。1986年,該廠全年銷售額達1500多萬元,利潤50萬元。由此可知,該廠的經營( )A.體現了國企改革的顯著成效 B.反映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C.得益于對外開放政策的推動 D.標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1.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一世統治時期(約前1295—前1263年),對《亞述王表》進行了修訂,不僅把亞述君主制的起源追溯到“住在帳篷中的17個王”的久遠過去,而且把中亞述之前的所有城邦首領(伊沙庫)都統一稱呼為“國王”。這一歷史敘事意在( )A.塑造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 B.保存兩河流域的文化遺產C.強化王權國家的政治認同 D.展現獨具特色的歷史傳統12.創作于11世紀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源氏物語》描寫了一段“隱居須磨的僧侶明石道人,是掌控大片莊園且無須向朝廷納稅的地方豪強。當皇帝的異母弟光源氏流放此地時,他將女兒嫁于光源氏并以莊園財富助其重掌政權”的故事情節。這段情節折射出當時( )A.莊園勢力削弱中央集權 B.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C.天皇制度走向全面瓦解 D.封建化改革的進程曲折13.14世紀開始,意大利的城市廣場逐漸從封閉的宗教場所轉變為市民集會、交易和辯論的開放空間,城市設計中通常會在廣場周邊集合市政廳、柱廊商鋪和噴泉等,以滿足人們日常需求(如下圖所示)。這說明當時( )意大利雕塑家吉貝爾蒂(1378—1455)設計的圓形小廣場A.科技進步改變建筑布局 B.實用功能成為唯一追求C.藝術創作擺脫宗教束縛 D.社會思潮影響設計理念14.下表為1500—1890年西歐英、法、德、荷四國的城市化率(規模達1萬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變化統計表。其中代表德國的是(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1890年① 15.8 24.3 33.6 28.8 33.4② 3.2 4.1 4.8 5.5 28.2③ 3.1 5.8 13.3 20.3 61.9④ 4.2 5.9 9.2 8.8 25.9A.① B.② C.③ D.④15.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以法案形式公布了以爭取普選權為中心的“人民憲章”后,工人階級積極投身于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斗爭中,在他們看來,“實行普選權的必然結果就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工人運動完善了英國議會制度 B.憲章運動擴大了工農聯盟基礎C.工業革命提升了無產階級覺悟 D.民主政治有利于緩解勞資矛盾16.1922年,在巴西圣保羅州舉辦的“現代藝術周”上,詩人卡爾瓦略稱:“讓我們忘記雅典衛城的雕刻和哥特式教堂的塔樓……我們是高山和森林之子。不要再考慮歐洲,考慮一下美洲吧”。該理念( )A.擺脫了歐洲藝術形式的影響 B.體現了巴西民族獨立愿望C.促進了美洲和歐洲文化融合 D.旨在尋求自身的文化獨立二、材料題17.【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材料一 書院之名始于唐中葉官方設立的麗正書院,其職責為收集整理、校勘修訂書籍。唐末五代,大量士人隱居山林,仿效佛教禪林,建院講學,推動宋代書院的興盛。朱熹在《衡州石鼓書院記》中這樣記載:“余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無地為學,往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講習之所,而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類是也。”……宋代書院往往通過會講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也會邀請書院以外的名師甚至于不同學派的學者來院講學。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專門邀請陸九淵講《論語》,盡管部分觀點相左,仍將其講學內容撰成講義,刻于石碑之上。——摘編自張曉榮、葉美蘭《宋代書院發展的背景及其特性》材料二材料三 明代土司地區建立的官學、書院、社學總數超過369所,其中云南書院數量達70余所。書院被賦予“輔圣治”的政治使命。明廷允許土司子弟通過書院教育獲得仕進機會。明代中后期官學體系逐漸空疏化,西南地區因地理位置偏遠,官學資源更為匱乏,迫使地方官員轉向書院教育。他們將書院視為政績工程與學術傳承載體。士紳階層、商賈通過捐贈學田、籌辦經費參與書院運營。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后,其學說通過文明書院、龍岡書院等迅速傳播,形成以陽明心學為核心的書院網絡。——據韓國書院學會《書院儒學傳播與明清西南地方認同意識的興起》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書院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簡析西南地區書院發展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歷史的書寫受“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202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錢乘旦主編的《新世界史綱要》一書,反映了中國的世界史學者力圖跳出西方話語和框架,構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視角的世界史學科體系的努力。《新世界史綱要》分為6章:第一章 詳細介紹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包括學術史、主要內容、現代意義等。第二章 人類文明的起源及其在早期的發展,勾畫出文明如何從星星點點向外擴散,同時也從低級走向高級。第三章 中古世界,那是個封建主義時代——但封建主義在不同地區的表現是不同的,那也是農業文明逐漸覆蓋于整個世界的時代——文明的橫向發展加速進行。第四章 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強有力地向世界各地擴展,但世界多數地區仍基本維持原有狀況,呈現文明多樣性。第五章 資本主義全面發展并且建立西方霸權的時代,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西方霸權動搖了非西方世界的社會基礎,同時帶來了現代化。第六章 20世紀歷史巨變,西方霸權正在跌落,非西方國家群體崛起,到21世紀開始的時候,全球化將人類帶向一個利益共同體。——整理自2023年《歷史教學》第10期《<新世界史綱要>--以新知識體系書寫世界歷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構建中國立場、中國視角的世界史學科體系”,自擬一個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三、綜合題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新年”之爭民國時期,政府主張推行陽歷,以與世界文明諸國一致。當時輿論將陽歷新年稱為“民國之新年”。從1920年開始,改革舊歷新年禮俗、大力批判傳統新年禮俗,成為輿論中的主流話語。1927年南京政府明確表示,陰歷為“廢歷”,春節也自當被廢除,任何關于春節的習俗均不允許,甚至提及春節也被視為違法,“封殺”春節的行動持續到了1934年。民國政府雖以陽歷為標準紀年,而民間仍習慣用陰歷,一般社會民眾視陰歷新年為“國民之新年”,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在家中“關門過陰歷年”。北京《晨報》曾詳實地記載了“春節禁令”下的新年活動:“就北京一城而論,在陽歷新年的時候,除各公共機關門口結幾塊彩牌與停止辦公幾天外,社會上絕無什么表示為新年點綴的。而在陰歷新年時候,無論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趨于行樂一途,燃放爆竹徹宵不絕,比之陽歷新年實在熱鬧百倍。”——摘編自忻平、張坤《政俗關系視野下的民國“新年”之爭——以〈申報〉為中心》(1)根據材料,概括民國政府廢除陰歷春節的原因。(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民國的“新年之爭”。湖南省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暨長郡十二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A D A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B C D17.(1)特點:私人講學的教育機構;學術自由開放;選址靠近名山勝地。(任意兩點)原因:歷史因素:唐末五代社會動蕩,官學衰落;政治因素:宋朝統治者的褒表鼓勵(宋代文治的興盛);經濟因素:印刷術的改進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思想因素:儒學的復興和佛教的影響(理學的形成或儒家士人的社會責任)。(一個方面,任意兩個方面)(2)影響:補充西南地區官學資源的匱乏,完善教育體系;助推陽明心學(儒學或理學)的發展,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強化西南地區的社會治理,提升地方認同意識,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3點)18.論題:中國視角從整體史觀的看待世界史:在“縱向”力量推動下人類從彼此孤立到普遍聯系的“橫向”過程。闡釋:在我國世界史領域,整體史觀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指導,系統闡釋了人類歷史的“縱向”和“橫向”發展。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上古時期人類文明由點到面的擴散過程。“農業革命”使人類擺脫居無定所的狀態,建立星星點點的城邦聚落,經過交往融合,形成較大范圍的地域國家,再演變為更大范圍的帝國;第二階段,中古時代文明圈誕生。隨著農業的發展及商業的擴展,人類文明傳播超越上古帝國的疆界,形成四大文明圈,即東亞儒家文明圈、南亞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圈,西亞北非伊斯蘭文明圈、歐洲基督教文明圈,文明圈之內各個國家的文化接近、關系密切,但跨越文明圈的交往依然有限;第三階段,15到16世紀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關鍵時期。歐洲誕生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求財富進行資本積累,歐洲商人開辟新航路,進行海外殖民,開始打破文明圈之間的閉塞狀態,初步建立全球貿易體系,拉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第四階段,17到19世紀,人類歷史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西方完成工業革命,使其他文明圈淪為殖民地和經濟政治附庸,徹底突破原有國家、地域及文明圈的界限,世界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第五階段,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地聯系更為密切,人類形成“命運共同體”。20世紀前期西方憑借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全球霸權,把世界瓜分完畢,彼此激烈爭奪,引發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后期,西方殖民體系瓦解,兩極對峙終結,人類步入全球化時代。 綜上所述,從中國視角看待世界歷史,即從整體史觀角度進行論述,即強調歷史從低級到高級的縱向演進,又注重從分散到整體的橫向融合,也特別關照了二者的辯證關系,縱向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橫向發展的廣度,橫向發展在適當條件下刺激縱向發展的深化。19.(1)原因:推行現代化改革與國際接軌;批判傳統禮俗,推動社會革新;強化國家權威與現代治理秩序。(2)示例“新年之爭”的實質是現代國家建構與文化傳統的沖突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為彰顯新政權的現代性,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提倡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效仿西方以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以陽歷為標準紀年,形成了民國“新年”。民國“新年”有利于推動近代化進程,促進社會風俗的變革,強化民眾對新政權和國家的認同感,但忽視了傳統歷法和節日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引發了文化上的沖突和矛盾。因而實施過程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中國長期以農業社會為基礎,陰歷與農事、民俗緊密關聯,春節祭祖、團圓等習俗承載倫理認同,民眾難以割舍。國民政府的激進政策脫離社會實際,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普通民眾依然堅持陰歷新年,由此形成了國民“新年”。國民“新年”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表現。兩個新年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是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的縮影。蔡元培等知識精英批判舊俗,但私下仍遵循傳統,體現了文化選擇的復雜性。國民政府強制手段未能消除春節習俗,凸顯文化變革需考慮社會實際。這表明,文化的現代化需兼顧傳統根基與現代需求,通過漸進融合而非強行割裂的方式來實現傳承與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