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唐高宗在位時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舉出身者13人;唐玄宗開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27位宰相中,科舉出身的有18人。同時,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員中,中下級官員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這表明,科舉制度( )A.實現了政府選官的公平公正 B.已是政府取士的主要方式C.客觀上優化了官僚隊伍結構 D.消除了官僚體系的封閉性2.雍正帝認為,“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同時又指出“九州四海之廣,中華處百之一、其外東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載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氣,豈中華與夷狄有兩個天地乎?”雍正帝的這些觀念( )A.說明其否定民族差異B.是對“天朝上國”理念的傳承C.蘊含著華夷之辯思想D.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3.1918年初,胡適、陳獨秀等人開始用白話文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隨后《每周評論》《新潮》等白話雜志開始出現,但規模有限。1919年中后期,“以白話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國”,達四百多種。1920年,北洋政府發布訓令,規定國民學校各科教科書均須改成“語體文”(白話文)。這一變化表明( )A.傳統文化的地位被徹底動搖 B.政治運動助推文學革命發展C.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轉變 D.國民精神改造任務已經完成4.寧夏于1979年10月選擇銀川橡膠廠、西北軸承廠等8家大中型企業進行試點擴權。擴權內容包含:允許企業自銷超計劃產品,如這一年橡膠廠輪胎的自銷比例達30%、自主采購部分原材料、按利潤留成設立職工獎勵基金等。這一舉措( )A.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道路 B.意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C.推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 D.為國企發展引入了市場機制5.在易攻難守的兩河流域,政權分化的力量常大于凝聚的力量,以至于政權更迭頻繁。而漢謨拉比建立的王國能延續近200年(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主要在于他以文字形式固化了國家治理規則。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鞏固了政權統治 B.楔形文字推廣維系了社會秩序C.地理環境阻礙了兩河流域的統一 D.軍事征服推動了中央集權完善6.8世紀,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頒布《禁止圣像崇拜法令》,宣稱“皇帝可任免主教、裁決教義爭端,教會事務須由世俗君主主導”。這一主張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民眾抵制圣像崇拜 B.政教合一模式的完善C.教會主導世俗統治 D.皇權與教權矛盾尖銳7.下表反映的是1544~1660年歐洲貴金屬存量與英國食品、工業品價格指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 )時間 白銀數量 (噸) 白銀指數 黃金數量 (噸) 黃金指數 英國食品價格指數 英國工業品價格指數1544年 9190 100 815 100 100 1001600年 21400 232 1192 146 244 1871660年 31270 340 1580 193 316 257A.殖民擴張利于歐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 B.商業革命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C.貴金屬貨幣化提升封建領主經濟地位 D.工業生產規模化刺激商品價格波動8.法國大革命初期(1789~1790年),英國社會歡呼革命為“自由的勝利”;1790年后,輿論迅速轉向批判。如伯克在1790年出版的《法國革命論》中發出警告:“以抽象理性順覆傳統秩序,將釋放民眾暴力的潘多拉魔盒。”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政黨斗爭激化影響輿論導向 B.法國大革命性質發生根本性轉變C.激進革命威脅本土秩序穩定 D.英法殖民爭霸加劇意識形態對抗9.1843年,馬克思為籌辦《德法年鑒》遷居法國巴黎。在此期間,他可能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是( )A.女性與男性平等地參與議會選舉 B.工人組織罷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C.共產主義者同盟發動了街壘起義 D.無產階級政黨取得議會多數席位10.下表所示為20世紀初“亞洲覺醒”的代表性事件。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 )時間 事件 斗爭內容與性質1905~1908年 印度反英斗爭 國大黨發起全國性政治罷工,無產階級協同參與反帝斗爭1905~1911年 伊朗立憲革命 資產階級自由派聯合僧侶階層,迫使國王頒布憲法,確立議會權力1908~1909年 土耳其青年土耳 其黨人革命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推翻蘇丹專制,推動世俗化改革與民族獨立1911~1912年 中國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推翻帝制,建立亞洲首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土地問題未解決A.資產階級領導民族民主革命漸成潮流 B.亞洲各國無產階級已登上政治舞臺C.反帝反封建斗爭形成跨國聯合的局面 D.殖民體系在亞洲遭遇系統性的挑戰11.1919年后,德國軍界領袖之一的興登堡聲稱德軍“未被協約國擊敗,而是被國內革命從背后暗算”,希特勒亦宣揚“背后暗箭論”否認戰場失敗。這一論調在20世紀20年代的魏瑪德國廣泛流行。該現象( )A.揭示了德國軍事潰敗的真實原因 B.推動了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化改革C.促使協約國調整對德的占領政策 D.助推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政治動員12.這一思想系統闡釋了民族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問題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必然產物,且隨著帝國主義時代的深入而不斷激化;革命性地提出將社會主義革命與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結成統一戰線的戰略。由此可推知,這一思想是( )A.空想社會主義 B.馬克思主義 C.列寧主義 D.斯大林主義13.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新任領導人杜布切克在《行動綱領》中提出:執行“更積極的歐洲政策”,與所有國家建立互利關系;加強國內外企業與市場聯系,融入世界經濟。這一綱領的提出( )A.助推了國際意識形態斗爭的緩和 B.意在突破傳統經濟體制的束縛C.表明尋求自主發展已成東歐主流 D.折射出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分裂14.下面是1945~2011年聯合國會員國中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數量變化趨勢圖。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國際格局變動推動新興獨立國家崛起 B.聯合國國際事務處理能力持續提升C.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殖民地的獨立進程 D.殖民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已基本消解15.據統計,2002~2022年,發展中國家GDP全球占比從19.8%升至40.4%,出口全球占比從29.7%升至45.1%,進口全球占比從26.9%升至40.4%,吸引外資全球占比從28%升至70.8%,對外投資全球占比也從7.3%升至30.8%。這反映出( )A.區域集團化加劇全球市場割裂 B.發達國家陷入持續性經濟衰退C.發展中國家主導全球貿易體系 D.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增強16.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2010年,新加坡政府發布《藝術文化戰略審視報告》,提出三大主題:推動文化藝術資源向全民開放,鼓勵不同民族群體參與文化活動;在社區層面普及文化設施,構建多元文化展示平臺;通過創意教育培養國民的跨文化協作能力。該報告旨在( )A.推動社會經濟結構轉型 B.強化民眾的國家認同感C.提升國民科學文化素養 D.提升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目錄(部分)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摘自張海鵬等《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亞歷山大東征(前334~前323年)推動希臘化世界形成,促進了從中亞、印度到東地中海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亞巴克特里亞等希臘化政權作為重要的文明中心,客觀上為后來張騫通西域(前138年)以及歐亞大陸整體的文明交流格局形成提供了重要節點和歷史鋪墊。亞歷山大東征與張騫通西域共同構成了絲綢之路最終貫通的重要歷史背景。——摘編自楊巨平《亞歷山大東征與絲綢之路開通》(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世界文明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明交流”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8世紀,英國通過圈地運動、殖民劫掠以及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壟斷貿易積累原始資本。新航路開辟后,英國依托世界市場拓展,推動棉紡織業技術革新,手工工場向集中化生產過渡。圈地運動形成了自由勞動力市場,殖民貿易培育了工商業階層消費力。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議會主權,《航海條例》打破荷蘭壟斷,《專利法》刺激創新。18世紀中期,英國建立以倫敦為中心的大西洋貿易網絡,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后,工業革命啟動。——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材料二 19世紀初,德意志38個邦國分立,貨幣混亂、關稅壁壘阻礙經濟發展(柏林至巴塞爾需經10個關稅區)。19世紀中期,魯爾區煤炭開發與克虜伯企業興起,但分裂狀態嚴重阻礙了規模經濟形成。1871年德意志統一后,推行金馬克,建立全國鐵路網,頒布《專利法》,依托柏林工業大學推動產學研結合,實現電氣、化工領域的技術突破。政府還通過關稅保護扶持工業;至1900年,其化學產品占全球化學品貿易額的70%,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二。——摘編自丁建弘《德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英、德兩國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差異,并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英、德兩國工業化發展中得到的啟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紀以來,奧斯曼、薩法維(波斯)、莫臥兒帝國為抗衡葡萄牙海上霸權,強化陸路商隊貿易;同期,俄國的擴張使阿斯特拉罕(伏爾加河口)發展為歐亞貿易樞紐之一。盡管好望角航線日益繁榮,但東地中海仍是歐洲貿易的重要焦點。黑奴、香料、茶葉、蔗糖、煙草、毛皮、紡織品、瓷器及貴金屬在各條商路上流通。西歐通過殖民網絡,在全球轉口貿易中扮演關鍵角色并從中獲利,同時通過黑奴貿易推動美洲種植園經濟。至18世紀末,來自美洲的商品在歐洲進口總值中的占比逐漸超過亞洲商品。——摘編自施誠《早期近代世界貿易的主要商品及財富流向》材料二 據權威機構統計,2024年全球貿易額達3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令未來增長蒙上陰影。發展中經濟體對全球貿易的貢獻率雖從21%(1995年)升至38%(2022年),卻面臨“去全球化”逆流;世貿組織爭端解決上訴機構停擺,全球貿易限制措施數量在五年內激增約5倍(2023年達3000余項);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總計102.5%的關稅,加劇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壓力。此外,氣候變化與數字鴻溝正加劇全球發展失衡。世貿組織警告:保護主義可能使全球減貧成果倒退數十年。——摘編自陳文玲《當前世界貿易的風險與挑戰》(1)根據材料一,概括16~18世紀末世界貿易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較于16~18世紀末,當今世界貿易的不同之處,并對當今世界貿易面臨的挑戰提出合理性建議。三、材料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球秩序的轉型并非由單一因素推動,而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全球化發展為全球秩序提供了外部環境,國際組織與制度維系了秩序的穩定,而技術革新、新興國家崛起、全球性問題則成為推動秩序變革的關鍵。此外,全球秩序并非完全被動變化,人類通過國際合作可以主動塑造新秩序,使其適應時代需求。——摘編自景璟《全球秩序及其轉型:基于轉型框架的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全球秩序轉型與全球治理”擬定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山西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A D A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A D B17.(1)早期文明的產生具有多元性,不同地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明。古代世界帝國在擴張過程中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使得不同文明之間產生了相互影響和融合。中古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呈現出多元面貌,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取得了獨特的成就。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進一步加強,推動了世界文明的共同發展。(2)示例:文明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共同進步,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關鍵動力。 文明交流意義非凡,它豐富了各文明的內涵,讓不同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歷史上看,文明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和平的貿易往來、文化傳播,也有沖突與戰爭中的被迫接觸。和平的貿易往來是重要途徑,如古代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遠銷中亞、歐洲,同時帶回了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作物以及獨特的文化技藝,促進了雙方經濟繁榮與文化交融。文化傳播同樣意義重大,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本土化發展,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亞歷山大東征,盡管帶有征服性質,卻客觀上推動了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了新文明中心的形成。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借鑒與融合,往往能激發出新的創造力,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因此,我認為文明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當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們更應積極倡導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8.(1)差異:英國是市場驅動的自發演進模式,依托殖民擴張、圈地運動積累資本與要素,借代議制保障,從棉紡織業啟動工業革命,遵循市場自然演化邏輯。德國是政府主導的后發追趕模式,先通過統一破除分裂障礙,再以政策統籌,聚焦電氣、化工實現技術突破,走主動規劃路徑。原因:英國:殖民早(原始資本/市場)、圈地運動成熟(自由勞動力),光榮革命確立代議制(制度保障),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輕工業技術門檻低、契合市場需求。德國:19世紀初邦國分裂,阻礙規模經濟,工業革命起步晚,需政府集中資源;第二次工業革命聚焦重工業,依賴科研——產業協同,政府統籌更具效率 。(2)啟示:政治穩定或國家統一是工業化前提,工業化需平衡市場活力與政策調控,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教育融合是技術突破核心動力,工業化需結合時代與國情選擇產業方向,根據國際競爭態勢,靈活運用開放或保護策略。19.(1)特點:貿易路線多元;貿易商品豐富;西歐占據主導;貿易格局變化。(2)不同: 貿易規模巨大;發展中經濟體作用增強;貿易組織影響大。建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完善全球貿易治理;應對地緣政治沖突;縮小數字鴻溝與應對氣候變化。20.示例一:論題:全球治理模式隨國際秩序演變不斷革新。闡述;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通過殖民擴張建立以西歐為中心的全球秩序,但殖民爭霸戰爭頻繁爆發,暴露了殖民秩序的混亂性和掠奪性。工業革命后,英國憑借工業優勢主導世界市場,推行金本位制和自由貿易政策,試圖以經濟規則維持秩序。但其本質仍是“弱肉強食”的治理模式,隨著德國等后起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戰爆發,加速了舊秩序崩潰。二戰后,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建立,通過《聯合國憲章》確立主權平等、集體安全等原則,取代了殖民時代的叢林法則。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形成經濟治理框架,雖受美蘇兩極格局影響,但仍維系了戰后的基本穩定。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化,新興國家日益崛起并催生二十國集團等機制,打破了西方主導的治理壟斷,推動全球治理向多元合作轉型,適應了多極化秩序的需求。總之,全球治理始終與國際秩序相互作用秩序轉型催生治理模式創新,而有效的治理又反哺秩序穩定,二者共同推動世界向更公平的秩序演進。示例二:論題:技術革新與全球化共同推動國際秩序轉型及治理變革。闡述:18世紀工業革命后,蒸汽技術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建立經濟霸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美國甚至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但英國主導的國際殖民體系束縛了美、德等后發國家的發展,帝國主義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后,信息技術革命加速全球化,跨國公司與國際資本流動性增強,傳統治理體系難以應對,于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改革,世貿組織(WTO)成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化。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促進全球聯動,氣候變化、疫情等問題凸顯,全球治理需要更包容的合作,推動秩序向多邊協商轉型。總之,技術與全球化是國際秩序轉型的核心動力,而全球治理的革新反過來保障了秩序的穩定。(“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