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張家口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B C C B C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C C C B D B C D1.D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埃及時期。據材料可知,文獻明確禁止移動田界標志和量尺,強調土地邊界的不可侵犯性,這說明古埃及社會對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有清晰界定,形成了一套保護私有財產的制度,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古埃及社會對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保護,沒有涉及對農業生產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雖提到神靈的懲罰,但并未說明國家統治依賴神權維護,排除B項;材料不能將古埃及土地測量技術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體現領先世界,排除D項。故選C項。3.D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印度。根據材料可知,《摩奴法典》中的這些規定要求人們對熟知宗教知識的人予以尊重,這反映出古印度社會飽含宗教氣息,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種姓制度等信息,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對“長者”的解釋可知,古印度社會所推崇的并不是孝道文化或與之相似的倫理,排除C項;材料中“年紀幼小”只是比喻,并不能說明古印度社會重視對兒童的教育,排除D項。故選B項。5.C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期的世界。契約勞工的特點是契約期滿后,部分勞工選擇定居,形成獨立社區(如南非德班的印度裔社區、馬來西亞的檳城印度社區),他們在社區內保留了宗教(印度教、錫克教)、語言(泰米爾語)和節日(排燈節),奴隸貿易中非洲奴隸的特點:非洲奴隸因家族離散、文化壓制,難以系統性保留原生文化,他們的保留更多表現為碎片化融合(如美洲的克里奧爾文化),這一差異凸顯契約勞工制度下文化延續的主動性,C項正確;印度契約勞工的輸入反而增加了殖民地的種族多樣性,例如,南非的印度裔社區與當地非洲人、歐洲殖民者共同構成多元社會結構,雖然奴隸貿易引入非洲人口,但其引進的非洲人口長期被壓迫導致非洲文化斷裂,排除A項;歐洲語言的普及(如英語、荷蘭語)是殖民統治帶來的普遍結果,但奴隸貿易與契約勞工均未直接推動語言傳播,印度勞工的遷移反而促使泰米爾語、印地語等在南非和東南亞局部保留,排除B項;雖然引入契約勞工存在剝削和半強制性質,但其法律形式為“自愿合同”,與奴隸貿易徹底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本質區別,且印度勞工可通過契約到期獲得有限自由,排除D項。故選C項。7.B8.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至北魏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朝和北魏時,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的城市建設、文化、政治制度等多層面向西域傳播,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華夏文明的多層傳播,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模式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西域對中原文化和制度的學習,沒有足夠信息表明中原與西域政治聯系穩固持久,排除B項;材料重點是西域對中原文明的吸收學習,而非民族交融豐富中華文化內涵,排除D項。故選C項。9.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里亞取代雅典成為新的文化中心,聚集了來自東西地中海的學者、藝術家及印度僧侶,反映出希臘化時代文化中心從希臘本土的雅典向東方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轉移的趨勢,C項正確;歐洲文化一體化與希臘化時代多文明交融的特征不符,且材料中印度僧侶的存在說明文化融合超出了歐洲范圍,排除A項;雅典地位下降不等于古希臘文化的整體衰落,希臘化文化本質仍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項;歐亞非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國時期就已存在,亞歷山大東征后是進一步深化而非“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近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傳統史學對中世紀的劃分本身帶有歐洲中心主義色彩。材料中盡管該理論試圖納入非洲與美洲,但仍以歐洲歷史分期為基本框架,將非歐洲地區的歷史強行嵌入歐洲的時間線中,只是在地域范圍上進行了擴展,而非范式革新,C項正確;“全球中世紀”的核心是突破地域局限、擴大研究范圍,其理論基礎更接近全球史或跨文明研究的范式,而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或唯物史觀。排除A項;題干中“全球中世紀”的直接目的是“打破原先以歐洲為核心的框架”,更側重學術范式的轉向,而非經濟全球化的直接驅動,排除B項;“徹底革新”說法過于絕對,“全球中世紀”仍沿用歐洲的歷史分期框架,只是增加了地域范圍,屬于“改良”而非“革新”,排除D項。故選C項。11.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廠制度確立,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星期日學校”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等知識教育,能夠提升童工的文化素質,適應了工業革命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B項正確;宗教改革主要發生在16世紀,強調因信稱義等主張,其推動的教育更多是與宗教教義傳播等相關,且重點并非針對兒童在星期日的教育。題干中“星期日學校”創立于1780年,與宗教改革時間跨度大,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國家義務教育制度是由國家以法律形式強制推行的教育制度,“星期日學校”最初是由出版商、慈善家創辦,并非國家強制推行的義務教育,不能標志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排除C項;題干僅表明是出版商、慈善家創辦“星期日學校”,沒有信息體現是貴族階層對底層教育的慈善扶持,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女神廟”里供奉的神祇是這些聚落和社群共有的崇拜和祭祀對象,其后面的“祭壇”也是大家共同的祭祀活動場所,可知紅山文化已形成了祭祀與信仰的共同體,C項正確;紅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尚未形成宗法等級制度,排除A項、B項;材料中也未涉及國家機構、權力運作等典型早期國家形態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夏朝晚期到商朝時期,都城遺址中非正常埋藏的人數不斷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在奴隸社會背景下,被統治者由統治者肆意生殺予奪,奴隸制度得到強化的表現,C項正確;青銅文明的興起需要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反映,材料并未涉及與生產力發展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貧富差距問題,排除B項;對外戰爭的頻繁是造成非正常埋葬現象增多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材料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宣王因與王室姻親沖突而放棄籍田禮,反映出宗法血緣紐帶松動,宗法制以血緣維系權力結構,姻親作為宗法關系的重要部分,其矛盾導致傳統禮儀被棄,表明宗法約束力下降,C項正確;禮樂制度名存實亡需整體性崩潰,而材料僅提及籍田禮一項,且其全面瓦解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廢除與材料無關,題干未涉及土地制度變化,排除B項;分封制解體表現為諸侯割據,材料中沖突對象是王室姻親,屬于宗法內部矛盾,而非分封諸侯問題,且分封制瓦解始于春秋而非西周,排除D項。故選C項。1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商朝方伯自然成長,西周封建方伯以親戚故舊為主且納入國家臣僚體系,這表明西周對方伯的管理更規范有序,國家政權組織日趨嚴密,C項正確;貴族等級秩序在周代分封制下得到強化而非瓦解,如諸侯、卿大夫等級分明,與題干變化無關,排除A項;西周分封制仍屬地方分權,諸侯獨立性較強,中央集權制度至秦朝才確立,排除B項;材料強調西周方伯來源及管理與商朝不同,不能說明權力分配都由血緣親疏決定,排除D項。故選C項。16.B如田氏代齊)仍屬血緣貴族內部的權力更替,不能直接體現官僚政治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17.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根據材料“《春秋公羊傳》認為夷夏之稱無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國的禮義,夷狄也可以進為中國;如果中國放棄了禮義,則退為夷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強調文化對地域文明程度的決定作用,而非地域本身的優劣,《春秋公羊傳》明確提出“夷夏之稱無常定”,以是否遵循“中國禮義”作為夷狄與中國的轉化標準,打破了固定的族群界限,凸顯文化認同的核心地位。二者均以“禮義”這一文化要素作為衡量文明的尺度,體現了對文化一致性的認同,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同源共祖觀念強調族群血緣上的共同起源(如華夏各族同出炎黃),但題干未提及血緣、祖先等內容,而是以“禮義”為核心判斷標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討論的是“夷夏”的文化標準,未涉及社會階級的變動或矛盾,與階級關系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崇德尚賢強調尊崇道德、任用賢才,屬于政治倫理范疇,材料雖提到“禮義”,但核心是通過文化(禮義)區分夷夏,而非直接討論“德”“賢”的政治實踐,排除C項。故選D項。18.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規整分配的制度,土地資源配置有固定模式;按產量收稅政策下,土地逐漸向私有發展,土地資源配置更傾向市場與個人生產能力,二者在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上有明顯區別,B項正確;兩種方式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干預,只是方式不同,但不是最大區別,排除A項;雖然都對農業生產積極性有影響,但這是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導致的結果,而非根本區別,排除C項;井田制注重公田與私田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社會公平,但對經濟發展的效率可能考慮不足;“訾粟而稅”更注重經濟發展,鼓勵農民增加生產,但可能在社會公平的體現上不如井田制明顯。這也是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帶來的影響,并非二者的本質區別,排除D項。故選B項。19.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題干“西周士依附卿大夫,春秋戰國士則通過學術、軍事、變法活動積極參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士階層的角色從西周依附貴族轉變為主動參與政治實踐和思想爭鳴,體現了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和各領域人才的活躍,反映出社會變革中的活力提升,C項正確;官僚制度以選拔官員為核心,題干未直接體現制度性變革,排除A項;思想對立僅是士活躍的表現之一,材料更強調多元實踐而非對立本身,排除B項;政治權力集中是戰國變法的結果,但題干側重士階層主動性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20.D21.(1)原因:來自匈奴的外部壓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羅馬帝國統治的逐步腐化。(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2)差異: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歐亞非流向美洲新大陸,1945年以后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1945年以前國際移民主要由資本主義國家主導,1945年后則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1945年以前多為廉價勞動力群體,1945年后技術性移民占比不斷提高。(每點2分,共6分)(3)評價:移民活動客觀上利于緩解流出地人地矛盾及人口生存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入地區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但也帶來文化等沖突,因此需要加強國家間的合作,共同應對。(4分)22.(1)起因:英國逐步將緬甸北部地區納入其殖民統治,不斷試圖向中國云南西南邊疆地區擴張;英國人對班洪地區的資源虎視眈眈。(2分)核心訴求:要求英國軍隊停止侵略行為,退回到1900年黃線英方一側;強調佤族各部屬于中國,要求英國軍隊撤出占領地區;希望將雙方的沖突通過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每點2分,兩點即可,共4分)(2)解釋:云南民眾的行為,是基于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懷,是對英國侵略的反抗;他們通過組織義勇軍、發出電文等方式,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表達了對英國侵略的反抗和對和平解決爭端的期望;同時,他們積極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圍繞原因、措施、評價答其中兩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價值:這份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中國電文,是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是1934年班洪事件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研究中英邊界問題、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的促進提供了生動教材。(每點2分,共4分)23.論題:春秋戰國時期孕育產生了“大一統”思想。闡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和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逐漸瓦解,諸侯通過改革實力逐漸增強,展開爭霸戰爭,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時期齊、晉、楚、吳、越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后,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戰國七雄。列國紛爭使使諸侯國的數量減少,統一的趨勢逐漸明顯。各派思想家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了蘊含有大一統的思想的治國理念,例如,孟子提出“定于一”,荀子提出“天下為一”等。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在戰爭、遷徙和交流中與中原地區往來密切,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也被周邊民族所認同。綜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的發展推動了“大一統”思想產生。答案第6頁,共7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下圖所示為1912—1921年“婦女”一詞被提及的頻率。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體制的深刻變革 B.國民革命發展的需要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2.古埃及文獻記載道:“不要移動田界的標志,不要改變量尺的位置……那些在田地里掩蓋它的人,當他通過虛假的誓言得到了它,但他會被月神的力量捕獲……當心不要破壞土地的邊界,因此也就不用擔心會被控告。”這些記載可以說明古代埃及A.對農業生產高度重視 B.利用神權維護統治C.注重保護土地所有權 D.土地測量技術領先3.12、13世紀,古羅斯王公的權力受到市民大會和大土地占有者的限制,國家事務實際上由兩者決定。金帳汗國建立后,金帳汗從古羅斯王公中挑選一人,頒發“敕令”(也稱“封誥”),代替金帳汗管理羅斯各公國,收取貢賦。這反映了蒙古西征A.逐步瓦解了西歐封建制度 B.開啟了歐亞大陸的民族交流C.弱化了羅斯地方自治能力 D.增強了羅斯政治的專制成分4.古印度《摩奴法典》中稱,慣于問候長者并經常尊敬他們的人,可以獲得知識、聲譽和力量等方面的增長。而關于誰為“長者”,法典解釋道,相較于頭發斑白的人,年紀幼小卻已經讀過圣典的人,更應被視為長者。這反映出,古印度社會A.厲行種姓制度 B.飽含宗教氣息 C.推崇孝道文化 D.重視兒童教育5.清初四川“丁戶稀若晨星”,政府以“五年不征”政策招募湖廣移民。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省人口從60萬增至2140萬,形成“五方雜處,俗尚各別”的文化多元性。由此可知A.行政區劃調整加速移民進程 B.賦役改革利于減輕農民負擔C.國家政策推動社會組織重構 D.戰亂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6.19世紀后期,英國殖民者在南非和東南亞大量引入印度契約勞工。與17—18世紀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相比,這種勞工遷移最顯著的不同影響是A.導致目的地區人口種族結構單一化 B.促進了歐洲語言在殖民地的普及C.形成更為持久的文化保留與社區建設 D.完全依賴強制手段維持勞動力供應7.經濟功利主義的盛行引發了新加坡1970年代后期的價值危機,于是新加坡發起了一場珍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化再生”運動,總理李光耀更是將“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種美德定為政府的“治國綱要”。新加坡推行“文化再生"運動的目的A.倡導優秀的中華文明 B.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C.排除西方的多元文化 D.消除拜金主義的影響8.考古發現,漢朝時西域于闐仿照長安城建制,設立類似的東市、西市。北魏時,鄯善王遣子入洛陽學習《周禮》,歸國后改革官制,設置了類似尚書省的機構。這說明A.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模式已建立 B.中原與西域政治聯系穩固持久C.絲綢之路推動華夏文明多層次傳播 D.民族交融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9.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雅典這個昔日的“希臘的學校”,在“希臘化世界的學校”亞歷山大里亞(位于埃及)面前,確實“稍遜風騷”。在亞歷山大里亞,東西地中海的學者、藝術家都蜂擁而來,競芳斗艷,甚至還有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這反映了當時A.歐洲文化的一體化 B.古希臘文化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逐漸東移 D.歐亞非文化開始融合10.21世紀初,西方學者提出“全球中世紀”的概念。他們將歐洲歷史分為古典、中世紀、近代三個階段,以5-6世紀作為中世紀的起點,并力求打破原先以歐洲或者歐亞大陸為核心的研究框架,嘗試將非洲與美洲也納入其中。這一史學理論A.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主要源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C.仍未跳出傳統史學的窠臼 D.徹底革新了中世紀研究理論11.1780年,英國出版業者、慈善家雷克斯首創“星期日學校”,以利用禮拜日對童工進行指導和教育。學校最初僅教閱讀《圣經》,以后又教初步的讀、寫、算知識。到19世紀中期,英國的星期日學校已有250萬學生。這A.反映了宗教改革推動平民教育普及化B.適應了工業革命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C.標志著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D.說明了貴族階層對底層教育的慈善扶持12.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見或圓或方的石頭圈遺跡,屬于專門的墓地和祭祀遺址。較晚的大型積石冢內一般都有中心大墓,規模大、墓室砌造得較厚重精致、隨葬玉器較多。遺址中“女神廟”和“祭壇”凸顯中心地位,“女神廟”里供奉的神祇是這些聚落和社群共有的崇拜和祭祀對象,其后面的“祭壇”也是大家共同的祭祀活動場所,由此可知,紅山文化A.已經形成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 B.屬于新舊石器交替時期的遺存C.形成祭祀與信仰的宗教共同體 D.已初步具備早期國家形態特征13.據考古發現,在二里頭遺址非正常埋葬的亂葬遺跡中的死者僅有100多人。商代遺跡中非正常埋葬的現象很多,且甲骨文卜辭顯示,商代殉葬人數至少有13052人(不包括提及殉葬,但未提及具體人數的甲骨)。這一變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青銅文明的興起 B.貧富分化的加劇C.奴隸制度的強化 D.對外戰爭的頻繁14.西周時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舉行籍田禮,即通過象征性地親自參加勞動,表達對農業和本族民眾的關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卻因與靠近籍田的王室姻親發生沖突,放棄了歷代周王一貫堅持的籍田禮。這一變化表明當時A.禮樂制度名存實亡 B.土地國有制的廢除C.宗法關系日漸淡薄 D.分封制度開始解體15.商周時期的方伯是區域邦族之長。商朝方伯是由區域邦族通過征服、聯姻和公共事務治理自然成長起來的,而周人建立的封建方伯則以親戚故舊為主,且被納入國家臣僚體系并掌握地方政權。這一變化說明A.貴族等級秩序逐步瓦解 B.松散聯盟向中央集權過渡C.國家政權組織趨向嚴密 D.權力分配由血緣親疏決定16.據歷史學家統計,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國君非正常死亡率與所在國世卿貴族勢力強度正相關,世卿貴族勢力越大,國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其中典型代表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A.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沖擊B.社會大變革推動政治秩序的嬗變C.地主勢力興起導致分封制不斷瓦解D.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血緣貴族政治17.據《論語》記載,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區,有人認為“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春秋公羊傳》認為夷夏之稱無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國的禮義,夷狄也可以進為中國;如果中國放棄了禮義,則退為夷狄。這體現了A.同源共祖觀念 B.階級關系異變 C.崇德尚賢理念 D.文化認同意識18.《孟子·滕文公上》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商君書·墾令》提到“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從經濟思想的角度來看,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A.對國家控制經濟的程度理解不同 B.對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的主張不同C.對農業生產積極性的調動方式不一致 D.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關系權衡不同19.西周時期,士擁有一定財產,無須生產勞作,必須小心謹慎地為卿大夫效勞。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則不同,孔子公然豎起“學而優則仕”的旗幟,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幫助宋國守城,法家導演了眾多的變法活動。這一變化反映了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對立C.社會活力的增強 D.政治權力的集中20.戰國時期,儒家學者大多不愿意前往秦國,故有“儒者不入秦”一說。然而,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卻于公元前266年毅然入秦,并見到了秦昭王,他對秦國的治理成效大加贊賞。據此可以推斷出( )A.新興的士階層不斷崛起 B.儒法兩家思想實現合流C.秦國治國理念有所調整 D.荀子的思想具有開放性第Ⅱ卷(非選擇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3小題,21題14分,22題14分,23題12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從公元1世紀末至3世紀,日耳曼人社會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發展,加速了階級分化,到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逐漸為洪水般的大遷徙所替代。為了給新增加的人口謀求生存的土地,在強大的實力支撐下,日耳曼人開始向歐洲南部慢慢侵蝕。此外,為了避開西遷匈奴人的騎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歐洲中部遷徙。日耳曼人大遷徙的過程.最初是通過和平手段進行的,隨著腐化的羅馬統治者對日耳曼人的壓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戰爭手段反抗暴政,最終完成大遷徙。日耳曼人民族大遷徙,一方面加速了羅馬奴隸主舊政權的崩潰,另一方面為歐洲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人口遷移流動是一種十分復雜多樣的社會人文現象,也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及結構的兩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提出了托達羅理論,同時提出了“三部門兩階段理論”“三部門”分別為:“農業部門”“傳統城市部門”“工業部門”:“兩階段”為:一階段是缺乏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在傳統城市部門找到工作,二階段是在現代工業部門找到固定工作,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的。下表是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變化情況。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摘編自蔡霞《國內外人口遷移研究現狀綜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945年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差異。(6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評價歷史上的移民活動。(4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英國官方檔案中的一封中國電文1934年6月17日,云南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班洪王胡玉山向英國發出電文:我們很高興經過商討后,談判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你們的軍隊應該停止掠奪,規范你們的行為,退回到1900年黃線你們一側。你們違反了國家準則,進攻了我們的永邦、班老、班洪、爐房。你們在班老地區燒殺搶掠……你們明顯危害了中國防務。兩國的邊界線是黃線還是黑線都是政府的事情,不應牽扯到百姓,但是佤族各部都屬于中國,各部的土地是云南思茅和普洱的重要地區,我們提出幾點證據:佤族各部都是受到中國冊封。在乾隆年間,吳尚賢就在爐房開設廠房,這里有個地區是以中國將軍諸葛亮的名字命名……所有滾弄江沿岸的人,都認為他們是中國人。當地人在英國人軍事壓力下,仍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你們侵略我們,而我們會抵抗到底,我們要把我們的遭遇放在兩國談判桌上如實訴說,你們的軍隊必須在三天內撤出,并等待談判結果,我們佤族軍隊也將解甲歸田,如果你們繼續侵略,我們將抵抗到底。……如果你們堅持錯誤的舉動,你們的海外一定會動蕩,你們傷害他國就是傷害自己,你們的國家本來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也在中國獲取了大量利益,兩國唇齒相依,但小小的爐房將會從整體上破壞兩國關系。……你們不應該鳩占鵲巢!希望能夠回復。——據曾黎梅《近代中國西南邊疆危機的報刊輿論參與研究(1880—1935)》(1)電文中班洪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概述云南民眾的核心訴求。(6分)(2)如何解釋云南民眾的行為?談談這份英國官方檔案的價值。(8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孕育產生,其內涵是政治一統與“華夷有別”。自秦以后,疆域一統和“華夷分治”成為漢至明時期“大一統”思想的內涵。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華夷互動加速,強調“入華”為“正統”。隋唐時期則偏重于“華夷一尊”。五代宋遼金元時期“華”弱“夷”強,“大一統”的內涵更強調“合九州居正統”。明朝在民族觀念上趨向保守,更強調“華夷之辨”和“內外之別”。清朝對“大一統”進行全新的闡釋,突破了此前的“華夷之別”和“內外之別”,突出華夷一體、中外一體和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從而實現了“大一統”思想的重大突破。——摘自陳躍《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內涵的發展演變》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時期或者幾個時期,圍繞“大一統”,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答案第6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期末考試答案.docx 高二歷史期末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