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泉州科技中學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限時訓練高一年歷史試卷時間:60分鐘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各地國營糧食公司即開始在市場上積極開展收購工作。國家準備了充足資金和大量布匹向農民購糧、換糧,并將所收糧食及時運到各大城市。上述舉措主要是為了()A.支持工業建設 B.統一物資管理 C.穩定市場物價 D.實施計劃經濟2、1954年9月20日,“當大會宣讀了修改過的憲法草案全文后,全體代表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會場上每個人都非常激動,都興奮不已,場面非常熱烈。全場代表都站起來,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這則記載反映了()A.人民當家作主的熱情 B.人民民主原則的落實C.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D.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3、表1列出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1955年11月參加的部分活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表126日 上午 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后到科學院開會下午 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晚上 參加外事活動27日 下午 報社來人約稿晚上 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國際學術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視 D.科學精神得以弘揚4、2024年5月3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痹撐闹荚谫潛P中國倡導的()A.“一邊倒”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真實親誠”理念5、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39種工具,創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 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6.1956-1957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 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C.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7.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表明()A.對外開放戰略全面順利實施 B.農業生產責任制繼續深化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 D.生產資料所有制急需調整8.圖2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A.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B.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C.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9、圖3為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A.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 B.民眾就業觀念的轉變C.計劃管理調控作用的增強 D.經濟結構調整的完成10.21世紀伊始,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為深入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維護歐亞地區安全,推進區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該組織是()A.東南亞國家聯盟 B.二十國集團C.上海合作組織 D.亞太經合組織11.圖4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國研發經費及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情況。這體現了中國()A.科研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興國”戰略有效實施C.研發經費與GDP等比增長 D.“科技創新”已成頂層設計12、自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圍繞推動危機的政治解決,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提出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鹬箲稹雍驼劦?2點主張,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這體現出當代中國()A.作為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B.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C.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13、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規定:“此后千秋萬世,國中之王必遵從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銘刻的正義言詞,不得變更我所決定的司法判決,我所確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壞我的創制?!边@一規定()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 B.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C.標榜亞述帝國君主的軍事成就 D.規范了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14、共和之前的古羅馬部分訴訟中,敗訴方須將用于擔保的牛羊祭神,以贖偽誓之罪。擔保的牛羊多超出訴訟物價值,且影響農牧生產。共和國早期,敗訴方改向國家繳納罰金,到公元前3世紀末,罰金已無足輕重。這一變化表明羅馬共和國時期()A.法律注意保護公民的權益 B.系統完備的羅馬法體系形成C.法律事務受到神權嚴格控制 D.貴族對法律的解釋權擴大15、梭倫為了鼓動雅典人重開爭奪薩拉米斯島之戰,在廣場上當眾朗誦自己的詩歌,促使雅典人廢除了禁止公民提議爭奪薩拉米斯島的法律。某主戰派統帥在戰前說服雅典人把金錢用于建造海軍,在戰時又說服雅典人留在薩拉米斯。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領袖人物具有絕對權威B.平民與貴族的關系融洽C.智者學派雄辯術的普及D.公民直接參與城邦事務16.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羅河三角洲氣候炎熱,服飾以亞麻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氣候較冷,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臘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也較為普遍。這說明()A.地中海陽隔導致南北兩岸文化差異B.碰撞促進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埃及文明的進步D.亞歷山大推行希臘化成效突出二、材料分析題(17題14分,18題24分,19題24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特征。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其它可用于研究早期人類文明的史料類型及價值。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4分)材料一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有其歷史必然性。領導中華民族完成現代建國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起來的政黨。......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土地兼并和貧富懸殊是每個王朝晚期面臨的共同問題。土地兼并將會導致大量無地流民出現,貧富懸殊將會造成大量的城市貧民,最終導致國家的崩潰。中國共產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一個事關大一統的制度考慮。中國的大一統社會一直存在著基層社會自發的封建化傾向,當這種傾向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瓦解大一統的國家政治。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頑疾,就必須要廢除其經濟基礎-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國在1949年建國時國家一窮二白,積貧積弱。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的常規發展,中國的工業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要求中國必須快速實現工業化,特別是盡快建立起國防工業,因此社會主義是唯一的選擇。-改編自寒竹《民族復興百年進程的歷史邏輯》材料二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廣袤的大地上,展開了一場以備戰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建,二是遷。一方面國家資金大量投入三線地區,在內地建設大型的鋼鐵、煤炭、水電、機械等工業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線;另一方面則是將東部地區的工廠企業,科研單位等以“一分為二”或者全遷的方式,或并入內地既有企業,或另建新廠。-摘編自徐有威等《三線建設對中國工業經濟及城市化的影響》材料三如果說在初創的市場經濟階段,政府的優惠政策和管理者的“個人魅力”起了相當大作用的話,那么,隨著深度市場化和自主國際化的逐步推進,則要求經濟管理由過去比較注重政策優惠和“個人魅力”逐步提升為規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傊?,以深度市場化、國際化和法制化作為改革的戰略取向,中國經濟體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為當代世界最具競爭力的體制之一。-整理自【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國未完成的經濟改革》(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結合所學,指出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偉大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三線建設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線建設的時代背景?(8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在市場經濟初創階段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90年代我國為推進“深度市場化”所做的努力。(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51年12月,以李順達互助組為依托的西溝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正式成立,申紀蘭被選為副社長。當時,申紀蘭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動村里婦女下田勞動。1952年春耕前,申紀蘭帶領7名婦女下田勞動,一邊干一邊教她們勞動技巧。收工后,大家推選申紀蘭為當天的勞動模范。1952年秋,經西溝農業合作社領導討論,一致同意男、女社員掙一樣的工分和工票。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議。后來,該建議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 1954年到2020年,申紀蘭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當人大代表的這些年,她提出的建議既有關系國計民生的事項,也有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事項,如中國農村的荒山綠化、婦女兒童權益等。-摘編自馬萱《申紀蘭:為農民代言初心不改》申紀蘭的生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某些歷史場景的再現。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任選角度,自擬論題,運用所學中國現代政治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CACBA;6-10:DCBBC;11-16:BABADB二、非選擇題17特征:多誕生于公元前三千紀前后;多沿大江大河分布;集中于中緯度溫帶地區;相互獨立發展;(一點2分,共8分)史料類型:研究專著;早期文明遺址;考古發掘文物;神話傳說故事;傳世文獻資料等。(任意列舉種史料類型,即可得6分)18.(1)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是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的政黨(或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防止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消除威脅大一統制度的經濟基礎;實現工業化的現實需要。(答到3點以上4分,沒有則一點一分)偉大意義: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或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保證了中國發展道路的正確方向。(答到兩點以上4分)(2)特點:國家主導,“建”和“拆”結合;以重工業為主;規模大;范圍廣。(一點1分,共4分)時代背景:增強國防力量;改善工業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答到兩點以上4分)(3)問題:依靠政府的優惠政策;依賴管理者的個人能力。(2分)努力:南方談話闡述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一項基本經濟制度。(3點以上6分)19.示例:論題:申紀蘭對新中國婦女地位的提升及其社會貢獻。闡釋:申紀蘭作為一名基層女性人大代表,不僅是新中國婦女地位提升的象征,更通過個人努力和政治實踐,積極推動了性別平等和農村發展。她的事跡深刻體現了新中國在婦女解放和社會改革方面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前夕,農村婦女普遍面臨性別歧視和勞動不平等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申紀蘭作為西溝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副社長,始終關注婦女的社會地位,她不僅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帶領婦女下田勞動,還推動了男女平等的勞動分配制度。申紀蘭“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議最終被寫入了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提案不僅體現了她作為一位女性政治代表的卓越眼光,也標志著新中國在性別平等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申紀蘭不僅關注性別平等問題,還關注廣泛的社會民生問題。她提出的建議不僅涉及政策的落實,也促進了國家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福利領域的深入改革;她的事跡表明新中國婦女不僅能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能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發揮巨大的影響力。總之,申紀蘭的經歷深刻體現了新中國婦女地位提升的歷史進程,也彰顯了新中國女性對平等與公正的價值追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