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新知探究(一)——分散系1.分散系定義 化學上把一種(或多種)物質以________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組成 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______,另一種物質叫做__________2.分散系的分類及其依據(1)按照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分類(2)常見分散系溶液 如鹽酸、食鹽水等膠體 如淀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等濁液 如泥水、油水混合物等[微點撥] 乳濁液和懸濁液都屬于分散系,其中被分散成小液滴或固體小顆粒的物質是分散質,液體是分散劑。[題點多維訓練]1.正誤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2)“冰水混合物”是一種分散系(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2.完成下表,寫出常見分散系的分散質和分散劑。分散系 分散質 分散劑煙 ____________(固) ________(氣)霧 ____________(液) ________(氣)食鹽水 ____________(固) ________(液)有色玻璃 ____________(固) ________(固)3.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B.是否能通過濾紙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4.某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1 g KCl加入100 g水中②將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攪拌均勻后煮沸③將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蕩④將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蕩⑤將96 mL酒精與5 mL水充分混合(注: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屬于溶液的有_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膠體的有__________,屬于濁液的有________。新知探究(二)——膠體(一)膠體1.本質特征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的分散系。2.膠體的分類3.Fe(OH)3膠體制備實驗操作 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繼續煮沸至液體呈________色,停止加熱,得到Fe(OH)3膠體反應原理 FeCl3+3H2OFe(OH)3(膠體)+3HCl檢驗 將一束光通過Fe(OH)3膠體,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4.丁達爾效應定義 光束通過膠體時,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叫做丁達爾效應形成原因 膠體粒子對光線的________作用應用 區分溶液和膠體(二)溶液、膠體與濁液的比較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分散質粒子種類 分子、離子 較多分子集合體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集合體(固體小顆?;蛐∫旱?分散質粒子直徑 d<1 nm 1 nm100 nm外部特征 均一、透明、穩定 均一、較穩定 不均一、不透明、 不穩定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鑒別方法 無丁達爾效應 有丁達爾效應 靜置分層或沉淀應用化學 某同學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發現射到屏幕上的光形成了明亮的光柱,該同學立即用學過的化學知識“丁達爾效應”解釋了這種現象。1.分散系是不是都能產生丁達爾效應?2.如何快速簡單地區別溶液和膠體?[題點多維訓練]題點(一) 膠體的概述及鑒別1.(2024·重慶高一期末)當光束通過下列物質時,會出現丁達爾效應的是( )A.碳酸鋇懸濁液 B.有色玻璃C.葡萄糖溶液 D.3%過氧化氫溶液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月光穿過薄霧形成的種種美景的本質原因是( )A.發生了丁達爾效應B.空氣中的小水滴顆粒的運動C.霧是一種膠體,膠粒帶有電荷D.空氣中的小水滴顆粒直徑為1~100 nm3.下列關于Fe(OH)3膠體和MgCl2溶液性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粒子直徑均在1~100 nm之間B.分散質粒子均可透過濾紙C.均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D.分別取少量Fe(OH)3膠體和MgCl2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只有MgCl2溶液產生沉淀4. (2024·德州階段檢測)當光束通過稀豆漿時,能發生丁達爾效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稀豆漿中的分散質粒子直徑<1 nmB.懸濁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能否發生丁達爾效應C.稀豆漿屬于濁液D.稀豆漿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的散射題點(二) 膠體的聚沉與分離5.我們常用“往傷口上撒鹽”來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為,其實從化學的角度來說,“往傷口上撒鹽”的做法并無不妥,甚至可以說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這種做法的化學原理是( )A.膠體的丁達爾效應B.血液的氧化還原反應C.血液中發生復分解反應D.膠體的聚沉6.氯化鐵飽和溶液因久置而變渾濁,將所得分散系從如圖所示裝置的A區流向B區,其中C區是不斷更換中的蒸餾水。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室制備 Fe(OH)3 膠體的反應為 FeCl3+3H2O△,Fe(OH)3(膠體)+3HClB.濾紙上殘留的紅褐色物質為 Fe(OH)3 固體顆粒C.在B區的深紅褐色分散系為Fe(OH)3 膠體D.C區溶液中無 Fe3+|歸納拓展| (1)膠體的聚沉膠體粒子在一定條件下聚集為沉淀。聚沉的條件有加熱、加電解質等。(2)膠體的提純——滲析利用半透膜分離膠體的方法,小分子或離子可以透過,膠體粒子不能透過。裝置如圖。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1.粒子 分散質 分散劑[題點多維訓練]1.(1)× (2)× (3)× (4)√ (5)√2.從左從右:微小塵?!】諝狻∥⑿∷巍】諝狻∈雏} 水 金屬氧化物 玻璃3.選C 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在于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4.解析:①分散質KCl溶于水后以離子形式存在,粒子直徑小于1 nm,屬于溶液;②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膠體;③CaCO3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懸濁液;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濁液;⑤酒精與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的是溶液。答案:①⑤ ②?、邰?br/>(一)2.液體 氣體 固體 3.FeCl3飽和溶液 紅褐 4.散射[應用化學]1.提示:不是,只有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2.提示:用一束光照射兩種分散系,形成“通路”的為膠體,另一種為溶液。[題點多維訓練]1.選B 光束通過膠體時,光線能夠發生散射作用而產生丁達爾效應,而通入其他分散系時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碳酸鋇懸濁液為濁液,葡萄糖溶液、3%過氧化氫溶液為溶液,均不會出現丁達爾效應;有色玻璃中分散質在 1~100nm之間,為膠體,會出現丁達爾效應。2.選D 薄霧是一種膠體,膠體的本質特征是膠粒直徑為1~100 nm。3.選B A錯,膠體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溶液中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 nm;B對,溶液和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均可透過濾紙;C錯,膠體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D錯,加入少量NaOH溶液,MgCl2溶液產生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鐵膠體發生聚沉產生氫氧化鐵沉淀。4.選D 當光束通過稀豆漿時,能發生丁達爾效應,說明稀豆漿是膠體,分散質粒子直徑大于1 nm,小于100 nm,故A、C錯誤;懸濁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粒子的直徑,故B錯誤;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對光具有散射效果,膠體產生丁達爾效應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的散射形成的,故D正確。5.選D 血液屬于膠體,因為沒有光束通過,所以不屬于丁達爾效應,A錯誤;血液和氯化鈉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B錯誤;血液和氯化鈉不具備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C錯誤;血液屬于膠體,在遇到電解質溶液的時候會聚沉,在傷口上撒鹽可以使傷口表面的血液凝結,從而阻止進一步出血,屬于膠體的聚沉,D正確。6.選D 實驗室向沸水中滴入幾滴飽和氯化鐵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即可制得氫氧化鐵膠體,A正確;濁液中分散質粒子不能透過濾紙,濾紙上殘留的紅褐色物質為 Fe(OH)3 固體顆粒,B正確;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在B區的深紅褐色分散系為 Fe(OH)3 膠體,C正確;氯化鐵溶液中的 Fe3+不能全部轉化為 Fe(OH)3 ,Fe3+能透過濾紙和半透膜,則C區溶液中有 Fe3+,D錯誤。(共66張PPT)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目錄新知探究(一)——分散系新知探究(二)——膠體課時跟蹤檢測分散系新知探究(一)1.分散系定義 化學上把一種(或多種)物質以 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組成 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 ,另一種物質叫做_______粒子分散質分散劑2.分散系的分類及其依據(1)按照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分類(2)常見分散系溶液 如鹽酸、食鹽水等膠體 如淀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等濁液 如泥水、油水混合物等[微點撥] 乳濁液和懸濁液都屬于分散系,其中被分散成小液滴或固體小顆粒的物質是分散質,液體是分散劑。[題點多維訓練]1.正誤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2)“冰水混合物”是一種分散系(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2.完成下表,寫出常見分散系的分散質和分散劑。分散系 分散質 分散劑煙 (固) (氣)霧 (液) (氣)食鹽水 (固) (液)有色玻璃 (固) (固)微小塵埃空氣微小水滴空氣食鹽水金屬氧化物玻璃3.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B.是否能通過濾紙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解析: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在于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4.某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1 g KCl加入100 g水中②將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攪拌均勻后煮沸③將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蕩④將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蕩⑤將96 mL酒精與5 mL水充分混合(注: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屬于溶液的有___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膠體的有________,屬于濁液的有________。解析:①分散質KCl溶于水后以離子形式存在,粒子直徑小于1 nm,屬于溶液;②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膠體;③CaCO3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懸濁液;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濁液;⑤酒精與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的是溶液。①⑤②③④膠體新知探究(二)(一)膠體1.本質特征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的分散系。2.膠體的分類液體氣體固體3.Fe(OH)3膠體制備實驗FeCl3飽和溶液紅褐4.丁達爾效應定義 光束通過膠體時,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叫做丁達爾效應形成原因 膠體粒子對光線的 作用應用 區分溶液和膠體散射(二)溶液、膠體與濁液的比較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分散質粒子種類 分子、離子 較多分子集合體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集合體(固體小顆粒或小液滴)分散質粒子直徑 d<1 nm 1 nm100 nm外部特征 均一、透明、穩定 均一、較穩定 不均一、不透明、不穩定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鑒別方法 無丁達爾 效應 有丁達爾效應 靜置分層或沉淀續表應用化學 某同學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發現射到屏幕上的光形成了明亮的光柱,該同學立即用學過的化學知識“丁達爾效應”解釋了這種現象。1.分散系是不是都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提示:不是,只有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2.如何快速簡單地區別溶液和膠體?提示:用一束光照射兩種分散系,形成“通路”的為膠體,另一種為溶液。[題點多維訓練]題點(一) 膠體的概述及鑒別1.(2024·重慶高一期末)當光束通過下列物質時,會出現丁達爾效應的是( )A.碳酸鋇懸濁液 B.有色玻璃C.葡萄糖溶液 D.3%過氧化氫溶液√解析:光束通過膠體時,光線能夠發生散射作用而產生丁達爾效應,而通入其他分散系時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碳酸鋇懸濁液為濁液,葡萄糖溶液、3%過氧化氫溶液為溶液,均不會出現丁達爾效應;有色玻璃中分散質在 1~100 nm之間,為膠體,會出現丁達爾效應。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月光穿過薄霧形成的種種美景的本質原因是( )A.發生了丁達爾效應B.空氣中的小水滴顆粒的運動C.霧是一種膠體,膠粒帶有電荷D.空氣中的小水滴顆粒直徑為1~100 nm√解析:薄霧是一種膠體,膠體的本質特征是膠粒直徑為1~100 nm。3.下列關于Fe(OH)3膠體和MgCl2溶液性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粒子直徑均在1~100 nm之間B.分散質粒子均可透過濾紙C.均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D.分別取少量Fe(OH)3膠體和MgCl2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只有MgCl2溶液產生沉淀√解析:A錯,膠體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溶液中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 nm;B對,溶液和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均可透過濾紙;C錯,膠體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D錯,加入少量NaOH溶液,MgCl2溶液產生氫氧化鎂沉淀,氫氧化鐵膠體發生聚沉產生氫氧化鐵沉淀。4. (2024·德州階段檢測)當光束通過稀豆漿時,能發生丁達爾效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稀豆漿中的分散質粒子直徑<1 nmB.懸濁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能否發生丁達爾效應C.稀豆漿屬于濁液D.稀豆漿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的散射√解析:當光束通過稀豆漿時,能發生丁達爾效應,說明稀豆漿是膠體,分散質粒子直徑大于1 nm,小于100 nm,故A、C錯誤;懸濁液與膠體的本質區別——粒子的直徑,故B錯誤;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對光具有散射效果,膠體產生丁達爾效應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的散射形成的,故D正確。題點(二) 膠體的聚沉與分離5.我們常用“往傷口上撒鹽”來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為,其實從化學的角度來說,“往傷口上撒鹽”的做法并無不妥,甚至可以說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這種做法的化學原理是( )A.膠體的丁達爾效應B.血液的氧化還原反應C.血液中發生復分解反應D.膠體的聚沉√解析:血液屬于膠體,因為沒有光束通過,所以不屬于丁達爾效應,A錯誤;血液和氯化鈉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B錯誤;血液和氯化鈉不具備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C錯誤;血液屬于膠體,在遇到電解質溶液的時候會聚沉,在傷口上撒鹽可以使傷口表面的血液凝結,從而阻止進一步出血,屬于膠體的聚沉,D正確。6.氯化鐵飽和溶液因久置而變渾濁,將所得分散系從如圖所示裝置的A區流向B區,其中C區是不斷更換中的蒸餾水。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解析:實驗室向沸水中滴入幾滴飽和氯化鐵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即可制得氫氧化鐵膠體,A正確;濁液中分散質粒子不能透過濾紙,濾紙上殘留的紅褐色物質為 Fe(OH)3 固體顆粒,B正確;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在B區的深紅褐色分散系為 Fe(OH)3 膠體,C正確;氯化鐵溶液中的 Fe3+不能全部轉化為 Fe(OH)3 ,Fe3+能透過濾紙和半透膜,則C區溶液中有 Fe3+,D錯誤。|歸納拓展| (1)膠體的聚沉膠體粒子在一定條件下聚集為沉淀。聚沉的條件有加熱、加電解質等。(2)膠體的提純——滲析利用半透膜分離膠體的方法,小分子或離子可以透過,膠體粒子不能透過。裝置如圖。課時跟蹤檢測(選擇題第1~12小題,每小題3分,第15小題5分,本檢測滿分80分)1412345678910111315√121.(2024·湖北宜昌部分省級示范月考)下列生活中的操作與粒子大小無直接關系的是( )A.做蛋糕篩面粉 B.電筒照路形成光柱 C.喝湯用的 隔油勺 D.做豆漿除豆渣16141234567891011131512解析:A.做蛋糕篩面粉時,粒子小的能經過篩子,粒子大的不能經過篩子,與粒子大小有直接關系;B.電筒照路形成光柱為丁達爾效應,與分散質粒子的大小有直接關系;C.喝湯用的隔油勺利用的是油與水不互溶,且油的密度小于水,與粒子大小無直接關系;D.做豆漿除豆渣時相當于過濾,與粒子大小有直接關系。16√1245678910111213141532.“天宮二號”上開展了包括納米材料等在內的12項材料的制備實驗,納米材料是一種由直徑為1~100 nm的基本顆粒構成的粉狀或團塊狀天然或人工材料。若將該“納米材料”分散到水中,則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 B.膠體 C.乳濁液 D.懸濁液解析: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的分散系是膠體。16√1245678910111213141533.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所有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B.懸濁液中分散質顆粒不能透過濾紙C.碘酒這種分散系的溶質是酒精D.霧是小水滴的聚集體分散到大氣中形成的分散系解析:碘酒是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溶質是碘。16√1245678910111213141534.我國材料化學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下列有關材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納米”銅比表面積大,可與鹽酸劇烈反應生成H2B.二水氯化鈣(CaCl2·2H2O)屬于純凈物C.碳納米管與石墨互為同素異形體D.將“納米材料”粒子分散到液體分散劑中所得混合物能產生丁達爾效應解析:Cu與酸不能反應,A錯誤。16√1245678910111213141535.下列關于膠體和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膠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易產生沉淀;溶液均一、穩定,靜置后不產生沉淀B.光線通過時,膠體發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C.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是均一透明的,而懸濁液是渾濁的D.只有膠狀物如膠水、果凍類的物質才能稱為膠體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膠體屬于介穩體系,穩定性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靜置后不會產生沉淀;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靜置后不產生沉淀,A錯誤;膠體分散質粒子能夠使光線發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線傳播,因此當光線通過膠體時,膠體會發生丁達爾效應,而溶液的溶質粒子不能使光線發生散射作用,因此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B正確;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C錯誤;是不是膠體要看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與外觀形狀無關,D錯誤。16√1245678910111213141536.按溶液、膠體、懸濁液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B.碘酒、云、泥水C.白糖水、食鹽水、汽水D.石灰乳、霧、油潑面湯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分別是溶液、膠體、膠體,A錯誤;碘酒、云、泥水分別是溶液、膠體、懸濁液,B正確;白糖水、食鹽水、汽水均是溶液,C錯誤;石灰乳、霧、油潑面湯分別是懸濁液、膠體、乳濁液,D錯誤。16√1245678910121113141537.“納米材料”是粒子直徑為1~100 nm(1 nm=10-9m)的材料,納米碳就是其中一種,若將納米碳均勻分散到蒸餾水中,所形成的物質:①是溶液?、谑悄z體?、勰墚a生丁達爾效應?、苣芡高^濾紙 ⑤不能透過濾紙?、揿o置后會析出黑色沉淀。正確的是( )A.①③⑤ B.②③④C.②③⑥ D.①④⑥解析:納米碳均勻分散到水中形成的物質為膠體。16√1245678910111213141538.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分散系的穩定性:溶液>膠體>濁液B.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喝芤?膠體>濁液C.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幾納米或幾十納米的分散系是膠體D.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將懸濁液中的分散質從分散劑中分離出來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溶液均一、穩定,膠體屬于介穩體系,濁液不能穩定存在,所以分散系的穩定性:溶液>膠體>濁液,A項正確;分散系中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順序為濁液>膠體>溶液,B項錯誤;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的分散系為膠體,C項正確;懸濁液中的分散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分離,D項正確。16√1245678910111213141539.在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B.將液體靜置片刻,會出現沉淀現象C.所得膠體中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于100 nmD.可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膠體都具有丁達爾效應,所以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膠體性質較穩定,將液體靜置片刻,不會出現沉淀現象,故B錯誤;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故C錯誤;膠體分散質、溶液分散質都能透過濾紙,不能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故D錯誤。1612456789101112131415310.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肥皂水、氫氧化鐵膠體均屬于膠體B.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C.用平行光線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膠體時,產生的現象相同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降,達到凈水的目的√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肥皂水、氫氧化鐵膠體均屬于膠體,故A敘述正確;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小不同,膠體分散系的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故B敘述正確;NaCl溶液不具有丁達爾效應,而Fe(OH)3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現象不相同,故C敘述錯誤;Fe(OH)3膠體的表面積較大,能吸附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達到凈水的目的,故D敘述正確。1612456789101112131415311.(2024·長沙高一期末)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有如下詩句:“日照澄洲江霧開”,其描述的是朝陽照在江霧初開的小洲上的美麗景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詩句描述的現象為丁達爾效應B.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0-9~10-7 m之間C.以Fe(OH)3為分散質形成的任何分散系都能發生丁達爾效應D.利用該現象可以區分膠體和溶液√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江霧是膠體,因此該詩句描述的是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0-9~10-7 m之間,故B正確;Fe(OH)3為分散質可形成沉淀,當形成沉淀時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故C錯誤;丁達爾效應是膠體特有現象,利用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溶液和膠體,故D正確。1612√124567891011131415312.(2024·長春部分重點高中聯考)能夠在人體血管中通行的藥物分子運輸車——“納米藥物分子運輸車”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成功,該“運輸車”可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其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運輸車”中鐵元素的價態為+3價B.二氧化硅屬于金屬氧化物C.該“運輸車”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屬于膠體D.該“運輸車”的外殼含有碳元素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由圖可知,該“運輸車”中含有四氧化三鐵,其中有+2價和+3價鐵,A錯誤;二氧化硅屬于非金屬氧化物,B錯誤;該“納米藥物分子車”的直徑為200 nm,而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所以該“納米藥物分子車”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不屬于膠體,C錯誤;該“運輸車”為有機物外殼,有機物中含有碳,D正確。1612456789101112131415313.(12分)(1)把10 mL淀粉膠體和5 mL NaCl溶液的混合液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中,將此袋浸入蒸餾水中。2 min后用兩支試管各取5 mL燒杯中的液體,并做如下實驗:①向其中一支試管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其現象是_____________。②向另一支試管中滴加少量碘水,其現象是_____________。產生白色沉淀碘水不變藍色16124567891011121314153③由上述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Cl-等離子和小分子均可以透過半透膜,但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故向試管中加入AgNO3溶液會產生AgCl白色沉淀,而向另一支試管中加入碘水不會變藍色。Cl-等離子或小分子可以透過半透膜,而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16131245678910111214153(2)聰明的你還想出來許多在家里觀察丁達爾效應的方法,請設計一個你認為最簡單、最環保的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Fe(OH)3膠體中滴加稀H2SO4,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開裝有熱水的暖瓶蓋,用一束光照射升騰的水汽(答案合理即可)先變渾濁,然后又變澄清黃色溶液Fe(OH)3膠體遇稀H2SO4發生聚沉,然后Fe(OH)3沉淀又溶于稀H2SO4解析:(3)稀H2SO4是電解質溶液,使膠體聚沉,Fe(OH)3又溶于稀H2SO4。1610124567891112131415314.(12分)將少量氯化鐵飽和溶液分別滴加到下列物質中,得到三種分散系甲、乙、丙。16124567891011121314153(1)將丙繼續加熱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判斷丙中是否成功制備出膠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據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膠體和溶液,因此利用丁達爾效應可判斷膠體是否制備成功。利用丁達爾效應,用一束光照射所得的液體,從與光線垂直的方向觀察是否有一條光亮的“通路”出現16124567891011121314153(3)向經過檢驗后的丙中逐滴加入鹽酸:①先出現和乙中相同的現象:_______________。②隨后發生變化得到和甲相同的溶液,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Fe(OH)3膠體遇電解質溶液生成紅褐色Fe(OH)3沉淀;繼續滴加鹽酸,Fe(OH)3與鹽酸反應,紅褐色Fe(OH)3沉淀溶解。產生紅褐色沉淀Fe(OH)3+3HCl===FeCl3+3H2O16124567891011121314153高階思維訓練(選做題)15.醫學上對血液中毒最常用的凈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時,病人的血液通過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進行循環和透析。血液中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血液內的毒性物質則可以透過,由此可以判斷( )16124567891011121314153A.蛋白質、血細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質可溶于水B.蛋白質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質以離子形式存在C.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透過濾紙,毒性物質能透過濾紙D.蛋白質、血細胞的粒子直徑大于毒性物質的粒子直徑√16124567891011121314153解析:透析膜實際是一種半透膜,只允許小分子和離子通過,而粒子直徑較大的高分子、膠體粒子都不能透過,所以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是因為其直徑大于透析膜孔徑,A錯誤;毒性物質不一定以離子形式存在,也可以是直徑較小的分子,B錯誤;蛋白質分子能透過濾紙,C錯誤;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而毒性物質可以,說明蛋白質、血細胞的粒子直徑大于毒性物質,D正確。1612456789101112131415316.(15分)(1)丁達爾效應是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①如圖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氫氧化鐵膠體丁達爾效應實驗的示意圖,該圖中的一處明顯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從分散系的分類進行討論說明)。16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解析:①光束進入燒杯前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該圖中的明顯錯誤是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12456789101112131415316②欲在樹林中觀察到丁達爾效應,你認為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②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清晨。清晨清晨樹林中存在霧,霧是膠體,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124567891011121314153(2)高鐵酸鉀可作為水處理劑。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用K2FeO4對飲用水消毒時,K2FeO4轉化為Fe元素為+3價的化合物,因而K2FeO4既能殺菌也具有凈水作用,其具有凈水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6Fe3+與H2O反應生成Fe(OH)3膠體,Fe(OH)3膠體能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具有凈水作用課時跟蹤檢測(二) 分散系及其分類1.(2025·湖北宜昌部分省級示范月考)下列生活中的操作與粒子大小無直接關系的是( )A.做蛋糕篩面粉 B.電筒照路形成光柱 C.喝湯用的隔油勺 D.做豆漿除豆渣2.“天宮二號”上開展了包括納米材料等在內的12項材料的制備實驗,納米材料是一種由直徑為1~100 nm的基本顆粒構成的粉狀或團塊狀天然或人工材料。若將該“納米材料”分散到水中,則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 B.膠體C.乳濁液 D.懸濁液3.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所有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B.懸濁液中分散質顆粒不能透過濾紙C.碘酒這種分散系的溶質是酒精D.霧是小水滴的聚集體分散到大氣中形成的分散系4.我國材料化學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下列有關材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納米”銅比表面積大,可與鹽酸劇烈反應生成H2B.二水氯化鈣(CaCl2·2H2O)屬于純凈物C.碳納米管與石墨互為同素異形體D.將“納米材料”粒子分散到液體分散劑中所得混合物能產生丁達爾效應5.下列關于膠體和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膠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易產生沉淀;溶液均一、穩定,靜置后不產生沉淀B.光線通過時,膠體發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C.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是均一透明的,而懸濁液是渾濁的D.只有膠狀物如膠水、果凍類的物質才能稱為膠體6.按溶液、膠體、懸濁液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B.碘酒、云、泥水C.白糖水、食鹽水、汽水D.石灰乳、霧、油潑面湯7.“納米材料”是粒子直徑為1~100 nm(1 nm=10-9m)的材料,納米碳就是其中一種,若將納米碳均勻分散到蒸餾水中,所形成的物質:①是溶液②是膠體?、勰墚a生丁達爾效應 ④能透過濾紙 ⑤不能透過濾紙 ⑥靜置后會析出黑色沉淀。正確的是(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⑥8.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分散系的穩定性:溶液>膠體>濁液B.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喝芤?膠體>濁液C.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幾納米或幾十納米的分散系是膠體D.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將懸濁液中的分散質從分散劑中分離出來9.在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B.將液體靜置片刻,會出現沉淀現象C.所得膠體中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于100 nmD.可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10.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肥皂水、氫氧化鐵膠體均屬于膠體B.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C.用平行光線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膠體時,產生的現象相同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降,達到凈水的目的11.(2024·長沙高一期末)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有如下詩句:“日照澄洲江霧開”,其描述的是朝陽照在江霧初開的小洲上的美麗景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詩句描述的現象為丁達爾效應B.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0-9~10-7 m之間C.以Fe(OH)3為分散質形成的任何分散系都能發生丁達爾效應D.利用該現象可以區分膠體和溶液12.(2024·長春部分重點高中聯考)能夠在人體血管中通行的藥物分子運輸車——“納米藥物分子運輸車”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成功,該“運輸車”可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其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運輸車”中鐵元素的價態為+3價B.二氧化硅屬于金屬氧化物C.該“運輸車”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屬于膠體D.該“運輸車”的外殼含有碳元素13.(12分)(1)把10 mL淀粉膠體和5 mL NaCl溶液的混合液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中,將此袋浸入蒸餾水中。2 min后用兩支試管各取5 mL燒杯中的液體,并做如下實驗:①向其中一支試管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其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②向另一支試管中滴加少量碘水,其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上述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聰明的你還想出來許多在家里觀察丁達爾效應的方法,請設計一個你認為最簡單、最環保的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Fe(OH)3膠體中滴加稀H2SO4,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2分)將少量氯化鐵飽和溶液分別滴加到下列物質中,得到三種分散系甲、乙、丙。(1)將丙繼續加熱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判斷丙中是否成功制備出膠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經過檢驗后的丙中逐滴加入鹽酸:①先出現和乙中相同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②隨后發生變化得到和甲相同的溶液,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階思維訓練(選做題)15.醫學上對血液中毒最常用的凈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時,病人的血液通過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進行循環和透析。血液中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血液內的毒性物質則可以透過,由此可以判斷( )A.蛋白質、血細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質可溶于水B.蛋白質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質以離子形式存在C.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透過濾紙,毒性物質能透過濾紙D.蛋白質、血細胞的粒子直徑大于毒性物質的粒子直徑16.(15分)(1)丁達爾效應是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①如圖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氫氧化鐵膠體丁達爾效應實驗的示意圖,該圖中的一處明顯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從分散系的分類進行討論說明)。②欲在樹林中觀察到丁達爾效應,你認為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鐵酸鉀可作為水處理劑。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___;用K2FeO4對飲用水消毒時,K2FeO4轉化為Fe元素為+3價的化合物,因而K2FeO4既能殺菌也具有凈水作用,其具有凈水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時跟蹤檢測(二)1.選C A.做蛋糕篩面粉時,粒子小的能經過篩子,粒子大的不能經過篩子,與粒子大小有直接關系;B.電筒照路形成光柱為丁達爾效應,與分散質粒子的大小有直接關系;C.喝湯用的隔油勺利用的是油與水不互溶,且油的密度小于水,與粒子大小無直接關系;D.做豆漿除豆渣時相當于過濾,與粒子大小有直接關系。2.選B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的分散系是膠體。3.選C 碘酒是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溶質是碘。4.選A Cu與酸不能反應,A錯誤。5.選B 膠體屬于介穩體系,穩定性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靜置后不會產生沉淀;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靜置后不產生沉淀,A錯誤;膠體分散質粒子能夠使光線發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線傳播,因此當光線通過膠體時,膠體會發生丁達爾效應,而溶液的溶質粒子不能使光線發生散射作用,因此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B正確;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C錯誤;是不是膠體要看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與外觀形狀無關,D錯誤。6.選B 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分別是溶液、膠體、膠體,A錯誤;碘酒、云、泥水分別是溶液、膠體、懸濁液,B正確;白糖水、食鹽水、汽水均是溶液,C錯誤;石灰乳、霧、油潑面湯分別是懸濁液、膠體、乳濁液,D錯誤。7.選B 納米碳均勻分散到水中形成的物質為膠體。8.選B 溶液均一、穩定,膠體屬于介穩體系,濁液不能穩定存在,所以分散系的穩定性:溶液>膠體>濁液,A項正確;分散系中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順序為濁液>膠體>溶液,B項錯誤;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的分散系為膠體,C項正確;懸濁液中的分散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分離,D項正確。9.選A 膠體都具有丁達爾效應,所以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膠體性質較穩定,將液體靜置片刻,不會出現沉淀現象,故B錯誤;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故C錯誤;膠體分散質、溶液分散質都能透過濾紙,不能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故D錯誤。10.選C 肥皂水、氫氧化鐵膠體均屬于膠體,故A敘述正確;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小不同,膠體分散系的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故B敘述正確;NaCl溶液不具有丁達爾效應,而Fe(OH)3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現象不相同,故C敘述錯誤;Fe(OH)3膠體的表面積較大,能吸附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達到凈水的目的,故D敘述正確。11.選C 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江霧是膠體,因此該詩句描述的是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0-9~10-7 m之間,故B正確;Fe(OH)3為分散質可形成沉淀,當形成沉淀時不能發生丁達爾效應,故C錯誤;丁達爾效應是膠體特有現象,利用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溶液和膠體,故D正確。12.選D 由圖可知,該“運輸車”中含有四氧化三鐵,其中有+2價和+3價鐵,A錯誤;二氧化硅屬于非金屬氧化物,B錯誤;該“納米藥物分子車”的直徑為200 nm,而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所以該“納米藥物分子車”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不屬于膠體,C錯誤;該“運輸車”為有機物外殼,有機物中含有碳,D正確。13.解析:(1)Cl-等離子和小分子均可以透過半透膜,但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故向試管中加入AgNO3溶液會產生AgCl白色沉淀,而向另一支試管中加入碘水不會變藍色。(3)稀H2SO4是電解質溶液,使膠體聚沉,Fe(OH)3又溶于稀H2SO4。答案:(1)①產生白色沉淀?、诘馑蛔兯{色?、跜l-等離子或小分子可以透過半透膜,而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2)打開裝有熱水的暖瓶蓋,用一束光照射升騰的水汽(答案合理即可) (3)先變渾濁,然后又變澄清黃色溶液 Fe(OH)3膠體遇稀H2SO4發生聚沉,然后Fe(OH)3沉淀又溶于稀H2SO414.解析:(2)根據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膠體和溶液,因此利用丁達爾效應可判斷膠體是否制備成功。(3)Fe(OH)3膠體遇電解質溶液生成紅褐色Fe(OH)3沉淀;繼續滴加鹽酸,Fe(OH)3與鹽酸反應,紅褐色Fe(OH)3沉淀溶解。答案:(1)FeCl3+3H2OFe(OH)3(膠體)+3HCl(2)利用丁達爾效應,用一束光照射所得的液體,從與光線垂直的方向觀察是否有一條光亮的“通路”出現(3)①產生紅褐色沉淀 ②Fe(OH)3+3HCl===FeCl3+3H2O15.選D 透析膜實際是一種半透膜,只允許小分子和離子通過,而粒子直徑較大的高分子、膠體粒子都不能透過,所以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是因為其直徑大于透析膜孔徑,A錯誤;毒性物質不一定以離子形式存在,也可以是直徑較小的分子,B錯誤;蛋白質分子能透過濾紙,C錯誤;蛋白質、血細胞不能通過透析膜,而毒性物質可以,說明蛋白質、血細胞的粒子直徑大于毒性物質,D正確。16.解析:(1)①光束進入燒杯前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該圖中的明顯錯誤是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②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清晨。答案:(1)①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 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②清晨 清晨樹林中存在霧,霧是膠體,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2)+6 Fe3+與H2O反應生成Fe(OH)3膠體,Fe(OH)3膠體能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具有凈水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節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docx 第一節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pptx 課時跟蹤檢測(二) 分散系及其分類.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