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練習題(含答案)選擇題1. 19世紀以前,洋人苦于無法找到改變貿易困境的商品。在他們看來,“中國擁有一切東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絲綢等”。“幸運的是一種新的商品出現了”。“新的商品”是指( )A. 絲綢 B. 機器C. 鴉片 D. 槍炮2. 據印度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三處海關記載,1833—1839年,中國平均每年流出白銀420萬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清政府( )A. 嚴禁海外貿易 B. 大量發行銀元C. 扶持自然經濟 D. 查禁鴉片走私3.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紀念中國近代以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鑲有八塊巨幅漢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塊的內容就是“虎門銷煙”。其主要原因在于( )A. 虎門銷煙沉重地打擊了英國走私鴉片的奸商B. 虎門銷煙由民族英雄林則徐領導并有效禁煙C. 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堅強意志D. 虎門銷煙成為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4. 鴉片戰爭后,兩江總督耆英說,“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更“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此實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 制度落后 B. 莠民作亂C. 民性懦弱 D. 吏治敗壞5. 有一座城市,見證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屈辱外交的起點。這座城市是( )A. 南京 B. 西安C. 武漢 D. 重慶6.“這項條約是戰勝者在炮口下強加給戰敗者的,它沒有歐美國際協定中通常有的仔細審議。最諷刺的是,作為這場戰爭之直接起因的鴉片竟然只字未提。”該材料( )A.指出了《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B.揭示了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C.解釋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D.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7.辨識圖表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觀察下面表格,導致表格中稅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貨物 稅率 舊稅率/% 新稅率/%棉花 24.19 5.56棉紗 13.38 5.56紋布 14.92 5.56A.通商口岸的開放 B.小農經濟的破產C.紡織工業的發展 D.協定關稅的影響8.近代一位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上述言論針對的是(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C.租地建房權 D.協定關稅9.八年級(2)班的活動課上,李華分享了一段材料:“凡英民稟告華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領事)處投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這段材料體現了下列哪項權益( )A.領事裁判權 B.開辦工廠C.片面最惠國待遇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10.鴉片戰爭后,清朝官僚體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五口通商大臣”“總稅務司”等官職或機構。這些變化( )A.徹底否定了原有的各級官僚體系B.是殖民主義沖擊的結果C.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化的必然結果D.制約了清朝中央機構的近代化11. 歷史學家茅海建在研究“三元里人民抗英”時,發現多種中文文獻對此次抗英事件的時間、地點、原因、經過、戰果的記述均有不小的差別;再查閱英方相關文獻,參照互核,得出研究成果。據此可知,歷史研究( )A. 要注重實地考證B. 必須結合中外史料C. 要明白孤證不立D. 只需使用文獻資料12. 立場往往影響到作者對歷史的敘述。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為了掩蓋侵略戰爭的目的,英國把這場戰爭稱為( )A. 鴉片戰爭 B. 通商戰爭C. 夷匪犯境 D. 爭霸戰爭13. 題13表為“鴉片戰爭前后英國輸華商品總值變化表”。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輸華商品總值/英鎊1837年 90多萬1843年 145.6萬1845年 239.4萬A. 清政府割香港島給英國B. 清政府賠款2 100萬銀元C. 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D. 中國完全喪失了國家主權14. 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1600—2000 中國的奮斗》中指出:“在英國人看來,這場戰爭是一場報復性的戰爭,是一個捍衛他們的通商權利、維護其國家榮譽、糾正在華英國官員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確保未來中國開放的必要行動。在中國人看來,這場戰爭主要是一場對鴉片的清剿。”下列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 英國發動戰爭具有正義性 B. 虎門銷煙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C. 國家立場決定戰爭的性質 D. 中英雙方都忽略了鴉片戰爭的實質15. 19世紀中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大門,中國由此步入近代社會。這場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新課題是( )A. 加強軍隊建設,鞏固清朝統治B. 大力發展教育,更新傳統文化C. 維護國家統一,保護傳統經濟D. 捍衛民族獨立,發展近代文明16. 這一條約帶給我們這個民族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以它為開端,中國開始被迫接觸近代世界,它使中國人民在痛苦中覺醒和斗爭,去洗刷民族的恥辱和重新樹立民族的尊嚴。“這一條約”是( )A. 《天津條約》 B. 《北京條約》C. 《馬關條約》 D. 《南京條約》17.馬克思說:“代表陳腐世界的清帝國必然要在這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義原則,而現代社會的代表大英帝國卻是為了發財。”這場“殊死的決斗”給中國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B.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完全瓦解C.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 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該夷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于廈口,內地之商販,皆在廈門運入各府銷變,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由此可知,鴉片戰爭后( )A. 自然經濟完全瓦解 B. 洋布明顯滯銷C. 本土商品受到沖擊 D. 土布供不應求19. 徐繼畬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節寫了2 429字,使用了21個“夷”字;而1849年最后輯著成書時,這一節長達7 620字,卻沒有使用一個“夷”字。材料說明( )A. 作者由鄙視西方轉向崇拜西方B. 作者站在西方的立場撰寫C. 當時向西方學習已成時代潮流D. 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到沖擊20. 有學者指出:“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由此可見,該學者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是( )A. 用武力沖破清政府閉關鎖國的障礙B. 變中國為其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地C. 爭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貿易關系D. 將西方的工業文明成果推廣到中國21.馬克思說:“代表陳腐世界的清帝國必然要在這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義原則,而現代社會的代表大英帝國卻是為了發財。”這場“殊死的決斗”給中國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B.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完全瓦解C.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2.欣賞人物畫有時需要運用歷史知識,如圖中的人物被稱為“中國禁毒第一人”。他是一位( )A.領導抗擊倭寇斗爭的民族英雄B.領導抗擊荷蘭殖民侵略斗爭的民族英雄C.領導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民族英雄D.領導禁煙運動的民族英雄23.“6月13日,林則徐發出告示,準許外國人到現場參觀。6月17日,林則徐在銷煙池旁接見了美國商人C.W.金、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和美國商船‘馬禮遜’號船船長弁遜,允許他們走進柵欄內的銷煙池旁,觀察銷煙全過程。”由此可見虎門銷煙的特點是( )A.急迫性 B.正義性C.開放性 D.徹底性24.19 世紀 40 年代,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他們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封建國家,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最佳對象。材料描述的是鴉片戰爭的( )A.影響 B.結果C.經過 D.原因25.郭廷以在《近代中國史綱》中寫道:“英國人有堅定的政策,清廷并無一貫的態度,戰和不常……開始無心啟釁,終于步入戰爭。定海失陷,京師危殆,轉趨于和。因為有所不甘,復行進攻。進攻失敗,被迫屈服。”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是( )A.人心向背 B.武器裝備優劣C.政策執行力度的強弱 D.士兵軍事素養的高低二、非選擇題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英之間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戰爭?它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也許,英國議會在1840年4月的3天辯論,可以幫助后人考察戰爭的根源。關于是否對中國開戰,看起來似乎是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鴉片和中國人的茶葉。——紀錄片《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 如果沒有巨大的技術優勢確保帝國的建立,再強的動機也不能使帝國主義者在世界行使統治權……1842年英國軍艦“復仇女神”號進入長江江面,導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不久,蒸汽動力軍艦將歐洲勢力帶入亞、非兩洲的內陸。——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三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在列強入侵、戰火頻仍、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那時起,實現民族復興就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2月20日)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統治者把鴉片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中英之間的貿易爭端,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英雙方在鴉片戰爭后所簽訂的條約名稱,并列舉該條約中使英國“動機”得以初步達成的相關內容。根據材料三,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覲見中國乾隆皇帝,以下是當時英國的禮單和中國的回禮單。英國禮單(部分):天文儀器有天體運行儀、地球儀、望遠鏡等,工業品有棉織品、鋼鐵制品,軍事裝備有毛瑟槍、裝備有110門火炮的巨型戰艦模型等。中國回禮單(部分):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48團、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等材料整理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兩張禮單表明當時的中、英社會狀況有何顯著不同。(2)以下是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狀況對比:寫出A、B、C三處內容。A: ;B: ;C: 。材料二:1843年7月31日,美國公使顧盛來到中國,進呈皇帝的禮品有航海地圖、地球儀、六輪手槍、步槍、蒸汽戰艦及蒸汽挖掘機模型,還有關于構筑要塞、造船、海陸軍戰術、地質、化學等方面的書籍,但都被清朝官員視為“奇巧淫技”給謝絕了。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段材料對我們有何警示意義?答案1-5CDCDA 6-10ADBAB 11-15CBCDD 16-20DDCDA 21-25DDCDC26、(1)不正確。中英之間的貿易爭端只是表面現象,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產品和掠奪工業原料。(2)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3)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或:反帝反封建)。27、(1)當時英國已成為頭號工業強國,軍事裝備先進;而當時的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跟不上世界形勢,逐漸落伍。(2)割香港島 五口通商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說明:鴉片戰爭并沒有使中國真正驚醒。警示意義:要與時俱進,了解國情、世界形勢,更新思想;要時時反思歷史,警醒自身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