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衡水市第二中學高三年級一調考試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洳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敢1,紅山文化出土的一種非日常實用性陶器無底筒形器,基本形狀和樣式較為統一。有學者認為其與宗教活動或喪葬儀式有密切關系,是祭祀中將天、地、人聯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學者結合古代文獻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為樂器陶鼓。這種非日常實用性陶器的出現說明紅山文化時期A.貧富分化日益明顯B,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C.社會分工趨向復雜D.原始農耕生產較發達2.下表是古代文獻對“萬邦”時代的相關記載。這可以用來說明,“萬邦”時代記載出處(大禹)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莊子·天下篇》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 聞古大禹之時,諸候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戰國策·齊策四》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史記·封禪書》五在中國A.奠定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B.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數C.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D,出現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3.西周時期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為王臣,包括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繼續擔任諸侯或王官,周王必須進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經過周王冊命的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保障了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B.彰顯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拓C.維系了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D,強化了君臣間的契約關系4.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號,表示對商王承擔義務,商王承認附屬國所擁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則是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到各地去建立諸侯國。相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B.強化了君主專制原A.加強了中央集權C.推動了文化認同D.淡化了血緣關系第1頁5,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則發生了以下變化(如表1)。這些變化反映出當時表1地域青銅禮器組合秦地盤、籃、就、壺、垂為主,少見敦、蜘楚地張、置、蓋、浴擊、盤為主,罕見頗中原地區敦、蜘、盤、醫為主,罕見理A,青銅技術的進步B.區域發展不平衡C.等級制度的瓦解D.政治秩序的變動6.東周列國都城均由宮城和郭城組成。列國將筑宮城守衛國君作為第一要事,國君處理政務的政殿位于整個都城的制高點。各國宮城內的祭祀遺跡已很少見,宗廟等祭祀性、禮制性建筑仍然存在,但已被移出宮城之外。東周列國都城布局反映出A,貴族退出政治生活B.等級分封制度得到鞏固C.諸侯國君加強集權D.城市營建沿襲西周定制7.公元前356年,商鞅頒布分戶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該法令出臺的社會條件是A.細密的手工業分工B.華夏民族開始形成C.鐵犁牛耕逐步推廣D,推行休養生息政策8.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成員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變成了國家控制下的編戶齊民。戰國時期,將所有民眾置于國家名籍之上成為各國變革的主旋律。上述變化A.利于大一統國家的形成B.促使宗法觀念瓦解C.宣告了氏族社會的崩潰D.推動小農經濟產生9.《漢書·藝文志》言“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諸子雖“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卻有相通之處。以下論述體現了著作相關論述《孟子》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韓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呂氏春秋》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不得休息。A.尊崇天子的意義B,諸子思想的統一C.社會轉型的訴求D.中央集權的確立10.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秦朝統一全國后,糧價急劇上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六年(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可能是源于A·農民起義導致社會動蕩B.法家統治思想阻礙農業發展C,大興土木使得民失農時D.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調敝11.“縣官”一詞,傳世文獻中先秦時期僅有兩例。秦漢以后文獻中則大量出現“縣官”一詞,如《史記》中含注共出現36次,《漢書》中含注共出現82次,《后漢書》中含注共出現28次。這一變化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