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一歷史試卷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人類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這些文明的共同特點是( )A.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B.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C.都建立了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帝國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體2.從11世紀開始,英國農業技術持續進步,但耕地數量有限,而人口卻待續增長……大量農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農奴進城后獲取人身自由的時間標識,而“自由人”(freeman)則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稱呼。下列關于“自由人”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B.得益于文藝復興推動C.帶來了城市交通擁堵 D.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3.10世紀初,日本的班田制(國家定期分配土地給農民的制度)因人口增長、土地不足及貴族侵占而難以為繼。902年,日本朝廷頒布了《延喜莊園整理令》,禁止貴族私占新開墾田地,禁止百姓將田宅“賣寄權貴”。這一法令旨在( )A.維護朝廷經濟基礎 B.建立中央集權制度C.規范民間商貿行為 D.維護農民階級權益4.考古學家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發現了8—15世紀的地中海玻璃珠、印度棉布殘片和阿拉伯風格清真寺遺址:西非馬里帝國文獻中也有關于“以黃金換取北方鹽塊”貿易活動的記載。這些史料最能佐證當時( )A.阿拉伯商人壟斷貿易 B.非洲文明具有地域的差異C.區域文明間存在交流 D.古代西非諸帝國極其富有5.有學者指出:關于秘魯和中美洲的相互關系,從約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美洲這段漫長的時期里,沒有一件實物或一篇記錄足以證明這些地區之間確實存在著接觸。該學者意在說明( )A.歐洲的入侵繁榮了印第安文化 B.印第安族群之間敵對嚴重C.美洲本土文化發展速度快 D.印第安文化的發展具有封閉性6.16—18世紀,葡萄牙等殖民者在非洲通過“三角貿易”掠走超過1200萬青壯勞力,并強制推行單一經濟作物的種植。原來以酋長制為核心的土地分配和手工業生產網絡,因殖民者扶持買辦階層而逐步瓦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傳統社會生產體系加速解體。該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 )A.殖民侵略者對非洲生產結構的重構 B.近代非洲人口的跨地域轉移C.非洲傳統生產技術長期停滯與落伍 D.撒哈拉沙漠以南出現新族群7.歐洲人對香料喜之若狂,這一習慣持續到17世紀中葉,此后,咖啡、巧克力、茶葉和糖作為殖民地的物品,成為遠洋貿易的主要對象,開始成為人們飲食生活中的新寵,歐洲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飲食口味。這種變化表明( )A.殖民擴張導致歐洲生活方式日益東方化B.價格革命開辟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融合C.新航路開辟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融合D.工業革命大大增加了歐洲的原材料進口8.有學者說:“1688~1714年間,英國政府處于一個急速轉變的過程中——它必須盡可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金融軍事政權,一個不斷增長的組織得很好的國內行政機構,一支正規的軍隊,以及能夠作為一個歐洲大國而采取行動的這樣一個國家,其政治首腦以及行政機構的構建,顯然不可能憑空出現,只能充分利用原有的資源。”該學者強調的是,英國( )A.宮廷政變方式具有明智性 B.政治發展的漸進性和務實性特點C.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沖突 D.專制王權與議會的矛盾不可調和9.19世紀60年代,日本有學者提出“富國論”,后來成為“殖產興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來源。他主張既吸收歐美炮艦、機械等現代科技,又承繼中國堯舜三代的歷史傳統,不必區分“東洋道德”和“西洋藝術”。上述材料可以論證明治維新( )A.保留了大量傳統文化因素 B.旨在推翻守舊的幕府統治C.受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影響 D.遵循“脫亞入歐”的戰略10.1790年7月14日,約40萬法國各地代表云集在巴黎馬爾斯校場,共同紀念攻占巴士底獄一周年,現場民眾歡呼聲響徹云霄。因為他們堅信“法蘭西人戰勝了分裂,排除了分歧……他們不再是世襲君主統治下的臣民,而是自愿同屬一個民族的公民。”這表明此時的法國( )A.民主共和制最終得以確立 B.政局由動蕩趨向于穩定C.對外戰爭傳播了啟蒙思想 D.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增強11.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推動了新的國際分工,表現在世界經濟體中的核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三個部分的區分更加清晰,越來越多的傳統農業國被外來的現代生產力造成低度發展和邊緣性發展。據此可知工業革命( )A.拉大了區域文明差距 B.國際分工正走上正軌C.擴充了世界統一市場 D.加強了各地文明交流12.1871年9月,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無疑是國際的精神產兒,盡管國際沒有動一個手指去促使它誕生,要國際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社負責是完全合理的。”恩格斯主要強調巴黎公社( )A.蘊含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精神 B.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C.接受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領導 D.推動了“第一國際”的成立13.19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經營的棉紡織工廠由61家增至156家。民眾希望進一步開拓國貨市場。1896年,加爾各答舉辦了國貨博覽會。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明天起你們就自由了。”這表明印度( )A.傳統棉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 B.民族解放運動取得初步勝利C.民族資產階級獲得廣泛支持 D.經濟發展推動民族意識增強14.20世紀初,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列強已經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使得亞非拉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其重大意義有( )A.清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B.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C.促進了亞非拉國家的完全獨立 D.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5.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厥則”。其要點為:盡可能地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各國軍備必須裁減至符合維持國內安全的最低限度;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其主要意圖是( )A.維護世界和平 B.倡導自由貿易 C.解決列強糾紛 D.重塑國際秩序1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國家管制措施,比如將鐵路收歸國有,興辦了幾百個軍火工廠,以及對工業原料的生產、價格、分配和進出口進行全面管制。這表明一戰促使英國( )A.經濟危機得到緩解 B.政府職能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轉型完成 D.經濟調控政策趨同17.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之一。下表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 結論A 20世紀初,歐洲形成同盟國、協約國兩大對立 的軍事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B 德國及其盟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削減軍備, 德國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C 1938年,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 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D 1942年1月,26個國家發表《聯合國家宣言》 聯合國正式成立A.A B.B C.C D.D18.英國史學家約翰貝內特在《慕尼黑——悲劇的序幕》一書中寫道,“德國的征服國策,英國的綏靖國策,就像兩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們將在一個交叉點,即“慕尼黑”結合起來。從歷史發展的長遠角度看,“慕尼黑”結合這一事件( )A.雖暫時緩和了局勢,但為二戰的全面爆發埋下了隱患B.解決了德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維持了歐洲長期和平C.促使歐洲各國反思自身外交政策,共同形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D.成功推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間,為各國做好戰爭準備爭取了機會19.1937年,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困境,新的經濟危機洶涌來襲,之前羅斯福新政所取得的成果瞬間付諸東流。在此情形下,美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毅然放棄了原本的信用限制政策,轉而恢復赤字開支模式。與此同時,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繼續大力擴大與軍火相關的美日貿易往來。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當時的美國( )A.依舊堅守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B.已徹底摒棄中立主義原則C.全力踐行 “美國優先”方針 D.充分貫徹了實用主義理念20.1944年10月 9 日,丘吉爾赴莫斯科和斯大林會談,就劃分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范圍問題達成秘密的“百分比協定”,約定蘇聯在羅馬尼亞可占90%的優勢,而英美在希臘可占90%的優勢,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蘇聯占80%,英美占20%。該協定( )A.表明冷戰在二戰中就已經開始 B.體現了“大國一致”原則C.奠定巴爾干半島持久和平局面 D.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21.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有學者主張把兩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將它們稱為“歐洲一次新的三十年戰爭”。下列選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A.全球化與國際局勢間的關系 B.世界從分散開始走向統一C.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 D.資產階級革命興起與擴散22.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總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以上,其中,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30%。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發展中國家逐步主導全球貿易 B.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開始確立C.發達國家經濟處于緩慢衰退中 D.世界貿易格局出現局部性調整23.2021年,習近平在聯合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會上指出:“全球發展倡議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重要目標,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發展合力。” 這一主張體現了中國( )A.堅持“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原則 B.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C.致力于改善南北關系以促進共同發展 D.主導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24.近年來,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但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尚未能真正使用人工智能并從中受益,全球數字鴻溝仍有擴大之勢。數據泄露、虛假信息泛濫等諸多風險威脅人類發展。為應對挑戰,國際社會有關加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呼聲和行動全面興起。材料旨在說明( )A.發達國家主導科技創新 B.技術革新對全球治理提出新挑戰C.科技革命改變生活方式 D.技術發展加劇世界發展的不平衡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第1條:誣告者死刑,被告者為證明自己無罪,則需投水求河神決定:浮起來的無罪;沉者即有罪。第53條:倘因公社成員的疏忽,且導致洪水沖坍堤岸,淹波鄰區田地,則決堤處的全公社對鄰區田地的所遭受的損失,負有賠償的責任。第202條:平民打貴族之頰,罰以牛皮鞭打60下;貴族打貴族之頰罰銀10舍客勒;奴隸打平民之子之頰,則處以割耳之刑。——根據《漢謨拉比法典》整理材料二 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法取代了羅馬法,在中世紀前期西歐社會中占據著統治地位,曾經輝煌的羅馬法實際上是以一種習慣法的形式存在于西歐社會。12世紀前后的西歐社會,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日耳曼法作為一種封建法具有簡陋、注重形式等不適宜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同時,教會在政教斗爭中逐漸取得優勢,世俗王權渴求重新奪回權力。這就迫切要求結束封建割據的狀態,推動國家的統一以實現王權的加強。中世紀后期,隨著整個社會在經濟、政治、宗教與文化等各方面產生的深刻變革,人們的自我意識普遍覺醒。在這一時期,人們追求理性,崇尚科學,貼近世俗,更直接推動了羅馬法的復興。——摘編自崔明軒《論羅馬法復興運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材料三 1787年5月至9月,經過反復商討和激烈討論,50多位代表達成妥協,起草了一部新憲法。《美國憲法》依照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不過,憲法在分配眾議院名額時規定,除自由民外“其他人口”按“五分之三計算”,由此確認了南方奴隸制的合法性。此后,總體上擁護新的聯邦體制的人,被稱之為“聯邦派”。一些指責新憲法缺少保護人權的條款,指責新的聯邦政府侵占了各邦現有的部分權力,有變成集權政府的危險,這些人被稱為“反聯邦派”。——摘編自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謨拉比法典》內容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西歐中古后期羅馬法復興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憲法的歷史影響。(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民族解放的烽火首先從東方燃起,亞洲成為革命風暴的中心,一直蔓延到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到冷戰結束時,幾乎所有的亞非拉圍家都已獲得了獨立。1955 年亞非會議的召開揭開了亞非人民團結戰斗的新篇章,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指出: “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亞非會議支持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人民爭取自決和獨立的斗爭。”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強調亞非國家應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共同反殖。亞非會議成為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斗爭事業的里程碑。材料二 亞非會議后,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并對其進行農業援助……至70 年代末,中國政府主要向非洲國家提供無償農業援助,幫助非洲建設了許多大型農村水利工程、農業技術推廣站等。80 年代以來援外工作不斷改革,在很多援非農場實行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90 年代以來,大批中國農業學者前往非洲,他們研發了適合非洲自然條件的糧食生產技術,如馬達加斯加種植了中國專家培育出的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遠高于當地一般產量,場區農戶年純收入高達 2600 美元……同時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實施援助項目,引導援助資金投向當地有資源、有市場的開發性和生產性項目。2000 年至今,伴隨著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建立,中非農業合作進入了新階段,逐漸形成了援助、投資和貿易三大關鍵領域,更加體現出互利合作的原則。——摘編自鄭青亭《授人以漁,中國助力非洲國家實現糧食安全》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亞非會議召開的條件。(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中國對非洲農業援助的特點與意義。(8分) 27.二戰前后,國際貿易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1932年七八月間,英國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帝國經濟會議,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紐芬蘭、印度締結了號稱“帝國特惠制”的共同保護關稅協定,規定:英國對從自治領和殖民地輸入的商品給予免稅或減稅優待,對大約80%的進口商品免稅;英國限制本國從帝國以外國家和地區輸入農產品;英國工業品輸往自治領和殖民地時享有優惠待遇;提高對英國以外國家進口貨物的關稅率。1929~1938年,英國自治領和殖民地在英國出口中的比重由44.4%上升為49.9%;英帝國提供英國的進口物資,由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0%。——摘編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1900—2000)》材料二 二戰后,美國打算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但因為遭到西歐國家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于是,美國退而建議簽訂一項多邊的關稅和貿易協定。1947年10月30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日內瓦簽訂,并于1948年1月1日開始生效。該協定按照美國提倡的“門戶開放”原則,宣稱要“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降低關稅”“消除國際商業上的差別待遇”等。由于西歐國家的抵制,該協定仍保留了某些關于特惠制和關稅同盟的條款,并且允許發展中國家采取保護本國工業的必要措施。——摘編自王斯德、錢洪主編《世界當代史(1945—1991)》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主導建立“帝國特惠制”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主導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影響。(4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在世界歷史整體發展進程中始終伴隨戰爭與和平的較量。一方面戰爭使國際社會走向無序狀態,世界歷史整體發展趨勢受阻;另一方面戰爭對文明的摧毀又促使人們尋求和平作出努力,國際社會因此走向有序狀態。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經歷無數次戰火洗禮,世界規模的大戰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這也促使人們探索和平的途徑。歷次大規模戰爭之后國際社會力圖通過建立國際組織或國際規則來規范國家行為以避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21世紀共同發展是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各民族國家的必然選擇,雖然戰爭的威脅仍存在,但制約戰爭的因素在增長,和平秩序終將取代戰爭秩序,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期。——摘編自楊澤喜《世界歷史整體發展的啟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戰爭與和平”提煉一個論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高一歷史期末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D A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D B D B B A D D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A D C B25.(1)特點:宗教迷信色彩濃厚;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階級性明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君權神授等。(4分)(任答2點即可)(2)原因: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世俗王權強化的需要;文藝復興的興起;日耳曼法的局限性。(6分)(3)影響:是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北方矛盾得以調和,為美國長期發展奠定基礎。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6分)26.(1)條件:二戰削弱了殖民列強的力量,迫使宗主國對殖民政策進行調整;美蘇冷戰為殖民地提供了斗爭空間;二戰極大增強了亞非人民民族主義意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力量壯大,鼓舞并有力支持亞非民族解放斗爭;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對“非殖民地化”運動的推動。(6分)(2)特點: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由無償援助到援助、投資和貿易相結合;由政府主導到多主體、多渠道共同參與;日益機制化、體制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體現“真實親誠”的原則。(任答2點)(4分)意義:有利于提高非洲糧食產量;保障非洲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展開,擴大國際影響力;形成中非休戚與共、共同發展、互惠共贏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2點)(4分)27、(1)背景: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并迅速席卷全球,英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美國率先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闊的自治領和殖民地。(6分)(2)影響:協調了國際貿易領域的分歧、矛盾;推動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了美國的經濟霸權;促進了美國戰后經濟的繁榮。(答出兩點)(4分)28.觀點:維護世界和平是人類共同的追求。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聯盟成立,國際聯盟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提出了建立戰后國際安全組織的主張。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92年,中國第一次派部隊參加海外維和行動,截至2020年9月中國軍隊先后參加了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綜上所述,和平來之不易,面對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各國需共同努力,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