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城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為不同地區出土的人骨樣本中牙齒的平均磨耗等級統計表。據此可知對比組地區平均磨耗等級經濟類型故如甲木組西藏4.4牧業為主下王崗組河南3.7初級農業游邀組山西4.2原始農耕洋海組新接4.1農牧兼營西山組甘肅3.3小米農業A.農業革命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B.邊疆地區的人地矛盾突出C.農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D.中原地區的磨耗等級最高2.考古發現,商代祭祀常用人牲,甲骨卜辭中記載“貞:其刈羌用于祖乙”,顯示以羌人獻祭祖先:而周代祭祀強調“明德慎罰”,青銅器銘文《何尊》記載“唯王恭德裕天”,突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理念,祭祀多用牛羊等犧牲替代人牲。這一變化反映出A.青銅鑄造技術的革新B.治國理念的轉變C.區域經濟格局的調整D.等級制度的強化3.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貨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B.周邊民族對華夏的認同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高二歷史第1頁(共8頁)】A4.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前,貴族“庶長”掌握軍政大權,可自行任命屬官并世襲封地。變法后,設立二十等軍功爵制,“斬一首者爵一級”,各級爵位均對應田宅、仆役等賞賜,但不再授予世襲領地,且需定期接受中央考核。爵至“徹侯”者雖仍有食邑,但需由朝廷派遣“相”等官員治理封邑。這種變化反映出,秦國A,宗法血緣關系的強化B.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C.貴族政治傳統的延續D.軍事征服速度的減緩5.下表為秦始皇巡游時留下的刻石文(柄選)。這體現了刻石刻文泰山刻石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瑯邪臺刻石普天之下,按心揖志。器械一量,書同文字碣石刻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但A.社會秩序的重建B.個人功績的宣揚C.儒家倫理的推崇D.嚴刑峻法的推行6.《漢書·晁錯傳》載:文帝時,晁錯上《言兵事疏》稱“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僨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日‘謫成’。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后以嘗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后入閭,取其左”。這段記載可以折射出A.秦潮兵役制度的靈活性B.當時民眾對暴政的憤怒C.漢代兵制對秦制的繼承D.商人社會地位不斷提升7.《漢書》記載:“(漢)惠帝拱己,高后(劉邦之妻)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武帝晚年下詔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這一時期A.統治思想有民本傾向B.外戚干政逐漸常態化C.黃老之術未真正推行D.儒家和法家持續爭鳴8.東漢順帝時期,張綱任廣陵太守,到任后“單車入賊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親為安集,招懷荒散”,成功招撫張嬰領導的數萬起義軍,并奏請朝廷免除當地賦稅三年。同時,南陽太守杜詩“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張綱與杜詩的施政舉措A.推動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創新B.強化了豪強的政治統治C.緩解了地方社會的統治危機D.促使了選官標準的轉變9.下表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錄節選。該目錄節選可以用來佐證序言不可思議的砂糖第一章歐湖的砂糖從何而來第二章加勒比海與砂糖第三章當砂糖過到茶葉第六章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隸第八章國繞奴隸與砂糖的政治第九章甘蔗之旅的終結甜萊的挑戰A,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B.美洲作物外傳改變了世界格局C.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加強D.海洋探險活動擴大了州際貿易【高二歷史第2頁(共8頁)】A福建百校高二期未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125公78101112答案ABBBABACCDCB題號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BADBDBCAD1,A【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區和經濟類型生活下牙齒平均磨耗等級統計,其中磨耗較高的是牧業為主,農牧兼營和農業不太發達的原始農耕區,而在初級農業和小米農業人類的牙齒磨損相對較小,這表明農業的發展即農業革命改善了人類的生產條件,更有利于人身體的健康發展,A項正確:材料涉及了中原與邊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類型,邊疆地區以牧業和農牧兼營為主,不能體現人地矛盾突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涉及的是不同地區依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發展了不同的經濟類型,及這種經濟類型對人身體的影響,排除C項: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平均磨耗等級最高的地區是西藏而非中原地區,排除D項。2.B【解析】商代祭祀重鬼神、用人牲,體現神權色彩濃厚的原始宗教觀念;周代以“德治”、“保民”思想替代,反映出從崇尚鬼神到重視人事、從神本向人本的思想轉變,這與周代“數天保民”、“明德慎罰”的主流思想演變相契合,故B項正確。題干聚焦祭祀觀念變化,未涉及青銅鑄造技術的改進(如合金比例、鑄造工藝),兩者無直接關聯,故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商周時期農業,手工業等經濟區域分布或產業結構調整,無法從祭祀習俗推斷經濟格局,故C項錯誤:周代祭祀用牲制度變化,意在弱化血腥殺裁,強化德政理念,與貴族等級制度的強化(如禮器數量規制)無直接聯系,故D項錯誤。3.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姜成氏能賦《詩》(華夏文化的體現),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這分別從文化與血緣角度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反映出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B項正確,題目里的例子不是直接關于周天子的地位或者政治秩序的破壞,而是關于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和認同,排除A項:姜戎氏明確提到“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說明周邊民族與華夏族仍存在差異,并非完全融人,排除C項:姜戎氏賦《詩》、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等行為,反映不出傳統政治秩序被破壞,排除D項。4,B【解析】商鞅變法前,貴族憑借血緣世襲權力,屬于典型的貴族政治:變法后,以軍功授爵打破血緣壟斷,爵位與俸祿掛鉤但無世襲領地,且封邑由中央派官治理,這體現了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符合戰國時期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總體趨勢,故B項正確。變法以軍功爵制取代宗法世襲,實質是削弱宗法血緣關系對政治的影響,與“強化”矛盾,故A項錯誤:貴族政治的核心是血緣世襲,而變法后爵位需通過軍功獲得且不再世襲,表明傳統貴族政治被沖擊,而非“延續”,故C項錯誤:軍功爵制通過“斬一首者爵一級”激勵士兵,應加速軍事征服,題干未提及戰爭頻率變化,與“誠緩”無關,故D項錯誤5.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刻石內容集中反映秦朝建立新秩序的政治目標,包括社會等級、制度統一、消除割據等方面,屬于典型的秩序重構范疇,故A項正確。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對社會秩序等方面的構建,沒有突出宣揚秦始皇個人功績的內容,故排除B項:“推崇儒家倫理”不符合秦朝法家治國理念,故排除C項:這些刻石文主要體現了秦始皇對社會秩序和國家統一的重視,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嚴刑峻法的表述,故排除D項。6.B【解析】材料描述秦朝征發“謫戍”的對象從有罪官史、贅婿、商人逐步擴展至普通百姓,甚至“取其左”,且“秦民見行,如往棄市”直接體現民眾視服役為死亡之旅,折射出對秦朝暴政的強烈不滿與恐懼,故B項正確。秦朝謫戍對象不斷擴大,本質是強制征發的嚴苛性,而非“制度靈活性”,與“如往棄市”的恐慌情緒矛盾,故A項錯誤:材料僅述秦政,未提及漢代兵制如何繼承秦制(如是否沿用謫戍法),屬于無依據推斷,故C項錯誤;【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6頁)】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5029B-歷史-A.pdf 25029B-歷史DA-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