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歷史期末測試(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2題,每題2分,共44分。)1.文物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下列古希臘羅馬的文物按其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邁錫尼文明的陶罐②拜占庭帝國的金幣③羅馬帝國的象牙書板④希臘城邦選舉用的抽簽器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④③②D.①③②④2.15世紀,東非從中國進口的瓷器數量增多,價格下降,當地上層人士紛紛改用瓷器取代陶器,原來用樹葉盛放食品的下層居民也改用模仿中國瓷器的粗制陶器盛放食品。上述現象A.體現了中華文化對東非的影響B.推動了津巴布韋制瓷業進步C.促成東非沿海地區國家的形成D.改變了非洲地區的飲食結構3.8世紀日本的土地兼并日益加劇,不堪重負的農民被迫依附于勢力之家,由國家依附民變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進”(投托)給貴族寺社,成為他們的依附農。此后,日本莊園制度逐漸形成。莊園制度()A.是大化改新的經濟基礎B.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基礎C.推動封君封臣制度形成D.導致了鎖國政策的實施4.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B.封建主對抗王權的產物C.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5.下圖呈現了小麥洲際間傳播的大致路線。對其解讀正確的是①西亞地區是小麥的原產地②小麥的洲際傳播開始于新航路開辟③小麥經東南亞傳入大洋洲④小麥由歐洲人傳入南美洲和北美洲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6.2008年,希臘總理在一個拜占庭藝術主題展上致辭,強調拜占庭的遺產“不但被歐洲人分享,而且也為其一度覆蓋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撐此觀點的是①拜占庭首次統一了西亞和北非文明區②基輔羅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③拜占庭文化被奧斯曼帝國全盤接受和傳承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動了近代歐洲法律發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成書于11世紀的阿拉伯醫學巨著《醫典》內容浩繁,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藥物學、衛生學和營養學等,提出了切脈、觀察癥候等診斷方法。14世紀《醫典》等醫書被譯成中文并編纂為《回回藥方》。上述材料說明①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②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③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明交流橋梁④《醫典》是世界上最完備的醫學百科全書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8.中世紀后期,歐洲出現了研究羅馬法的熱潮。羅馬法中契約自由、財產私有、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權力機構各司其職分享公共權力等精神逐步被挖掘。羅馬法復興運動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歐洲商品經濟發展②推動了大陸法系的產生③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發展④刺激了歐洲的殖民活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在位時期(1272-1307)經常召集議會,議員大多對王室持支持態度。在議會的參與下,王室進行了大量的立法,使英國的法律更加系統化。國王還正式設置了掌管王室文件和國璽的大法官法庭、核算王室財務的財務署等機構。愛德華一世的統治A.促進了等級君主制形成B.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C.推動了英國王權的加強D.完善了“英美法系”的基本原則10.在14、15世紀,一類新的食譜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威尼斯等地出現,并被“暴富新貴”普遍接受。它們用當地語言而非拉丁文寫成,條理分明地記述了菜品的烹飪方法,還標注了食材的精確用量,其中很多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現象①反映了中世紀后期城市的發展②表明教會權威受到挑戰③是市民階層獲得自治權的表現④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思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年)指出,“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年)在書中寫道:“利用......那些力量,于是我們就可以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和大自然的占有者了......有利于發明不可勝數的設備,使我們毫不費勁地享受地球的碩碩果實及其提供的種種方便。”以下對他們思想主張理解正確的是①表現了理性主義的精神②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③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淵源④闡明了科學研究的價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透視法是15世紀歐洲藝術家在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理論,又稱“數學透視法”,在繪畫和浮雕創作上掀起劃時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說“日心說”是按透視法合理構建的宇宙空間結構,伽利略也說他發明天文望遠鏡受到透視法的啟示。由此可見①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引入了科學方法②透視法理論的出現標志歐洲近代科學興起③藝術理論和實踐促進了近代科學研究發展④透視法成為了近代天文學革命的核心理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后來,他們多次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同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否則,“它就會喪失自己在歷史上的領導地位”。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A.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B.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C.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D.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14.法國工業革命的高峰出現在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年)。拿破侖三世提倡發展實業,實行貿易自由。政府鼓勵發展鐵路,大力興建港口,改建巴黎城,還舉辦了世界博覽會。這反映出法國工業革命的特點是A.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干預經濟發展B.政治革命為工業革命掃除了障礙C.政府奉行亞當·斯密的經濟主張D.工業革命與交通現代化同時推進15.1884年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法國力圖將巴黎天文臺所在位置確定為零度經線。但是與會國家代表投票表決,最終將位于泰晤士河畔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位置確定為零度經線,將格林尼治時間作為國際標準時。法國直到1911年才最終加入國際標準時體系。這表明A.將巴黎地區作為零度經線更為科學B.英法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C.標準隨著國家實力變化及時調整D.英國擁有世界霸權和最廣闊的殖民地16.下圖為美國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在展現英國某一階段歷史發展進程時采用的地圖,圖中①處所指為英國,位于世界的中心,大西洋是通向世界的黃金水道,而美國、東亞、俄羅斯則分布在四周。莫里斯還指出,在1902年畫出這幅地圖時,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莫里斯意在說明這一時期英國A.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B.確立了殖民霸主地位C.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D.發展為“福利國家”17.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日、法四國做出決議:“關于中國政府表示在中國境內之外國郵局(即客郵)除在租借地或為約章特別規定者外期得撤消之志愿,認為公平,因即決議有該項郵局之四國將其撤消。”這表明A.華盛頓體系具有強權政治的特征B.列強均遵守“機會均等”的原則C.中國收回郵政主權取得初步勝利D.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18.在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前,提出受邀國應具備以下標準:該國應“奉行建立在與不同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以及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支持民族獨立運動”;該國不應“參加與大國爭奪有牽連的多邊軍事聯盟”。據此,不結盟運動A.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B.造成了國際格局多極化局面的確立C.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D.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局面19.1945年,關于國際關系中不同實力國家的權力分配問題,羅斯福和斯大林傾向于“大國有更大的責任......和平應由今天在桌前談判的三大國來書寫”,丘吉爾則主張“老鷹應允許小鳥唱歌,不用管它們唱些什么”。下列史事中,同時體現了他們觀點的是A.英、法、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B.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C.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D.聯合國大會實行一國一票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制20.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公社是現在唯一的政權,茲命令......一切公務部門的職工今后必須確認凡爾賽政府或其擁護者所發出的命令或通知為無效,無法律效力。”②“印度和巴基斯坦將成為兩個獨立的自治領,各自有自己的制憲會議負責起草憲法......通過全民公投決定西北邊境省是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③“在大陸會議上集會的......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并經他們授權.鄭重宣布:這些聯合的殖民地......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④“所謂新,是對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而言的......(先前)曾設想過,舊的俄國經濟將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②①④D.①④③②21.下表為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和蘇聯探測金星的重大事件。對其解讀正確的是1967年 1975年 1978年 1981年 1990年蘇聯傳回金星 大氣的信息 蘇聯傳回第一張 巖石土壤照片 美國繪制第一張 金星全球地圖 蘇聯分析土壤樣品 拍攝了一批彩照 美國采集了 重力數據美蘇探測成果各有優勢②美國和蘇聯大量開采金星的資源③美蘇關系呈現緩和趨勢④冷戰客觀上促進了空間技術的發展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22.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成立。截至2021年,亞投行共批準了240多億美元貸款,惠及28個亞洲域內和域外經濟體。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亞投行還設立規模達130億美元的“恢復基金”,批準了總額超78億美元的30個項目,幫助20個成員抗擊疫情和穩定經濟。由此可見亞投行①體現了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②是環太平洋地區層級最高的經濟合作機制③有利于亞洲地區各國經濟合作和危機應對④構建了亞洲的政治、經濟合作一體化體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二、解答題(本大題共5大題,共56分。)23.(5分)古代非洲的人口遷徙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一個新的民族從西非向其他地方遷徙,這是個農業民族,操班圖語系的方言。他們的移動很緩慢,因為他們不是入侵部落,而是以小杜社為單位向前遷移的。這些村社由于人口壓力而只能靠糊口農業為生,糊口農業就是生產的糧食剛夠個人食用,沒有余糧出售。主要作物是谷物(小米和梁),還薯、瓜和豆等。農具既有鐵制工具,也有石制工具。—摘編自[美]杰克遜·斯皮爾福格爾《世界歷史》閱讀以上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簡述班圖人的遷徙方向和文明成就。(5分)24.(11分)日本繪畫奈良時代(710-794年)的日本繪畫的主題都基于中國漢詩和風俗,模仿中國繪畫技法,因此被稱為“唐繪”。唐朝末年,以日本停止遣唐使為分界線,日本本土繪畫樣式逐漸形成。“大和繪”是相對于“唐繪”而言的繪畫,采用日本畫題,多反映貴族生活,運用日本的繪畫技巧創作。繪卷是其重要種類,類似現今的連環畫,將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轉化為視覺藝術,供皇室和貴族賞玩,如《源氏物語繪卷》等。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這一時期繪畫開始注重“英雄”傳記里的插圖,《平治物語繪卷》描繪了武士在戰場上廝殺的場面。1615年,德川幕府的統治確立。在此后的兩百多年中,日本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市文化日漸繁榮并逐漸取代貴族與武家成為新生文化的創造者,藝術家通過各階層形象描繪與人民息息相關的生活。18世紀藝術家葛飾北齋借鑒了西方透視學和明暗技法,使畫面的空間感加強,突破了傳統浮世繪平面裝飾效果,《神奈川沖浪里》是其代表作。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結合所學,闡釋8世紀以來日本繪畫發展所反映的時代特征。(11分)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5.(14分)國家與主權材料一材料二 16-18世紀西方主權思想發展演變(部分)時期 代表 主權思想16世紀 博丹 主權是國家所擁有的“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力”“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力”,主權即“立法權和對外宣戰權”17世紀 托馬斯·霍布斯 國家統治權應交給君主,并授予君主無限的權力。與公共和平、安全有關的一切事務都屬于主權的內容17世紀 格勞秀斯 主權具有雙重職能,即對內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對外則表現為獨立自主、平等權。人民應服從君主17世紀末 18世紀初 洛克 主權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其中立法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當立法者們圖謀奪取和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人民因此就無需再予服從”18世紀 盧梭 主權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它是公共意志的運用,運用主權的人應當而且必須是締約建立國家的人民(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對《大不列顛帝國大觀》地圖集進行解釋。(8分)(2)概述16-18世紀西方主權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6分)26.(14分)西方的擴張西方向世界的擴張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至18世紀。一方面在陌生地域和海域探險,通過航海、殖民和貿易活動,將整個世界連成了一片,并將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陸、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島嶼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它們也發動了對亞洲和東方文明的攻擊,但由于并不具備對古老帝國的絕對優勢,因而這種攻擊尚只停留在邊遠地區,只有印度等極少數國家陷入了西方人之手。與此同時,西歐人從東方攫取了大量的物質和財富,構建近代西方的物質文明大廈:也從東方吸收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養料,滋潤正在成型的近代精神文明。19世紀的西歐再次形成對東方古老文明的沖擊,同時還瓜分了非洲大陸。19、20世紀之交,以西方為核心結成了近代世界體系,也可稱西方世界體系。西方在向全世界擴張的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沖突。有在瓜分世界中西方各列強相互之間的矛盾;也有西方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還有西方同非西方的矛盾,非西方對西方侵略和擴張的反抗貫穿于這個強權時代的始終。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新四分法》(1)比較16-18世紀與19世紀西方向世界擴張的不同,并說明其原因。(8分)(2)西方向全世界擴張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沖突。任選材料中的兩對矛盾,依據19世紀歷史,分別舉例予以說明。(6分)27.(12分)國際會議材料世界近現代史中部分重要國際會議示意圖結合地圖中的信息,任選2個視角,簡述世界的發展演變。(12分)(要求:視角可以依托圖中部分會議的材料(至少3個),也可以依托示意圖整體加以分析。)2025.7高一歷史期末試題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C A B D B D A A C B D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C C A D B C A D B C B23.(5分)方向:從非洲西部地區逐漸分布到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成就:培植了一些農作物品種;傳播了(掌握了)農耕技術和冶鐵技術;創建了大津巴布韋文明(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24.答案示例:日本繪畫發展反映出日本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1分)隋唐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進行輻射和傳播。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深受唐文化影響,也積極地以唐制為藍本進行模仿,體現在繪畫上則是忠實地模仿中國繪畫的“唐繪”。在中國文化影響下,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發展。日本本土文化的積淀和發展、《源氏物語》等為代表的文學作品為繪畫提供素材,“大和繪”出現,本土樣式明顯。(4分)9-10世紀,日本武士集團興起,逐漸進入幕府統治時期。鐮倉幕府統治時期,日本繪畫注重英雄體裁,繪畫中多有武士廝殺場面,折射出這一時期武士集團重要性日益增強的社會現實。(3分)17世紀后,日本國內維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商品經濟獲得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因此反映市民審美和趣味,面向市民生活的“浮世繪”相應而生。伴隨西學傳入日本,浮世繪在繪畫技法上借鑒西方繪畫技巧,獲得新發展。(3分)25.(1)17世紀,由于經濟發展,各地聯系加強;民族國家發展,英國王權加強,主權意識也在增強;加上當時地理知識的豐富,及自然科學的進步帶來繪圖技術的發展,這一時期創作出了《大不列顛帝國大觀》地圖集。其內容豐富,不僅記錄了大量地理信息,還包括歷史、政治、社會等信息,尤其是突出王權的地位,深受王室和社會青睞。作為地圖集,它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地理歷史知識的進步,有助于強化英國人的民族認同,宣揚王權,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為英國后來的崛起奠定一定的基礎。(8分)(2)西方主權思想從16世紀形成以來,不斷豐富發展。16-17世紀,思想家們認為,國家主權是國家所擁有的最高權力,包括對內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和對外代表國家的獨立權力,且這一權力屬于君主。體現了這一時期西方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3分)17-18世紀,隨著啟蒙運動宣傳天賦人權、平等、自由等思想,啟蒙思想家否定了主權在君,認為主權是公共意志的體現,屬于國民所有。(3分)26.(1)不同(6分):16-18世紀西方國家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東方國家的傳統工商業具有競爭優勢,對西方的擴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背景);西方國家的擴張只能采取強盜掠奪(或野蠻、或殺人越貨)的方式(方式),未能深入東方的核心地帶,僅限于邊緣地區(摘抄亞非沿海大洋洲美洲等具體點不給分)(范圍)。(方式+范圍,背景可作為加分項,3分封頂)19世紀,西方國家取得明顯的經濟優勢(背景),通過殖民擴張將東方國家變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方式),西方以外的地區絕大多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及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范圍,強調世界)。3分,方式+范圍)原因(2分):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西方軍事和經濟實力增強。(2分)(史實1分+結論1分,史論結合2分)(2)答案示例:(6分)矛盾一:向全世界擴張中西方列強相互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和爭奪世界霸權上。例如柏林會議。說明: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列強經過激烈討價還價,達成協議,確定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矛盾二:西方與非西方地區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西方的殖民入侵引發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例如拉美獨立運動。說明19世紀初西屬拉美地區爆發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到1826年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實現了獨立。矛盾三:西方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主要體現在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及其引發的政治變革中。例如馬克思主義誕生。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廣泛吸收人類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工業革命后引起的社會變化,共同創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歐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說明:考生可選答題示例之外的例證并加以說明,符合題目要求即可。)27.(12分)示例一:亞非地區從受殖民壓迫到獲得民族獨立、實現自身發展1884年柏林會議,加速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1955年亞非會議,標志著亞非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1967年七十七國集團第一次會議,發展中國家為維護經濟利益展開了對發達國家的聯合斗爭。示例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與逆全球化現象并存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2008年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2015年氣候變化大會,推動世界各國合作,以解決環境問題。但美國的退出,是逆全球化的突出表現。2025年人工智能行動峰會,推動了高新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但美英拒絕合作。示例三: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008年,中國參加首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15年,在中國積極推動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貢獻。2017年,中國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示例四:從國際會議地點的變遷看國際格局的演變19世紀到二戰前,國際會議大都在歐洲舉行,體現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二戰中及戰后初期,在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反映了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兩極格局。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會議分散在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拉美等地,折射出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