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遼寧省2024-2025學年度(下)重點高中聯合體高二年級期末檢測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陶寺城址距今4300-3900年,城址長約1800米、寬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城內高等級建筑區內有面積6500平方米的夯土臺基的宮城。大墓出土的隨葬品有象征權力的玉石鉞等。據此可知,該遺址A.具備國家初始形態 B.制陶工藝發達C.開始出現階級分化 D.禮樂制度成熟2.史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萬國首領以手持玉璋的形式向夏禹表示臣服。(如左圖)。而頻繁見于諸殷周銅器銘文中的“揚”字(右圖),正是一人下跪手持玉器上舉之形。據此可知,當時A.周人自我意識充分覺醒 B.專制王權不斷得到加強C.玉器是權力專屬象征物 D.政治臣服儀式得以延續3.《左傳》載,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5年),楚國宗枝夔國國君因不祭祀遠祖祝融和楚國的奠基者鬻熊受到楚國人責備。這反映了A.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B.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壞C.周王權力日趨衰落 D.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4.墨子指出:別人攻伐,我安逸,那么我的兵力就會強大;改變攻伐轉為治理國家,功績必定會加倍;侵略戰爭會損耗民力,得不償失,是天下最大的禍害。據此可知,墨子的思想具有A.鮮明的和平性 B.極致的實踐性C.執著的批判性 D.樸實的平民性5.《岳麓秦簡》載:“御史節(御史臺頒布的規章)發(征發)縣官吏及丞相、御史、執法發卒史以下到縣官佐、史,皆毋敢名發(不得擅自任命)。其發治獄者官必遣嘗治臺獄二歲以上。”這體現出秦朝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丞相權力受到削弱C.御史有權干預地方司法 D.中樞決策機制完備6.西漢時斷獄最少的文帝,年“斷獄四百”;武帝時斷獄次數大增,年“斷獄萬數”。同時,武帝時“赦天下”“赦徒”,特別赦免某特定地區、某一事件中罪人的次數較多。這一變化A.體現了治國思想的轉變 B.說明監察制度完善C.反映出社會秩序的失控 D.表明社會控制松弛7.下表為東漢時期部分士人家庭官職代間傳承統計情況。這反映出當時世系 連續為官家庭數 百分比兩代 74 47.13三代 45 28.66四代及以上 26 16.56A.豪強勢重現象突出 B.察舉制出現了異化C.外戚干政隱患明顯 D.社會階層流動加快8.史載,江東墾田面積從東漢末年的400萬畝增至東吳時期的900萬畝,永興(今浙江杭州)地區精耕細作的稻田,一畝可產米三斛。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江東地區A.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B.耕作技術領先北方C.土地的利用率提升 D.農民生活殷實富足9.下表是部分歷史文獻中有關貞觀時期的記載。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記載 出處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北 《資治通鑒》(太宗)幸靈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 《冊府元龜》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于甲胄,舟車倦于轉輸 《貞觀政要》A.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B.盛世之下仍有隱憂C.經濟呈現凋敝之態 D.窮兵黷武民不聊生10.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兼知左史事張文瓘署位,始入銜”,“同三品”從此作為正式官銜。永淳元年(682年),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等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從此作為正式官銜。上述做法A.體現了政治體制嬗變 B.保證了行政決策的科學性C.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 D.強化了中樞機構垂直管理11.《舊唐書》載,貞觀年間,衛尉丞李義表出使天竺時途經尼泊爾,受到國王那陵提婆盛情款待。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尼泊爾派使臣到長安,并進贈菠菜、酢菜和渾提蔥等。這可用于佐證唐朝A.統治版圖的廣闊 B.作物的傳入改變了農業結構C.絲路貿易的繁榮 D.對外交往的開放性與多元性12.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下詔宣布:“諸州舊屬公使錢物盡數系省(中央管理財物的機構),毋得妄有支費。”從此,“統收統支”體制取代了“上供、送使、留州”體制。據此可知,宋初A.中央強化地方財政監管 B.經濟衰敗導致稅源枯竭C.政府財政負擔日益繁重 D.國家行政管理趨于規范13.宋代,一般性酒店在門上“設紅綠杈子、緋綠簾幕、貼金紅紗梔子燈”;有些規模較小的酒店在門前“掛草葫蘆、銀馬杓、銀大碗,亦有掛銀裹直賣牌,多是竹柵布幕為之”。這體現了當時A.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B.政府商業監管松弛C.市民成為城市消費主力 D.商業競爭較為激烈14.下圖分別為宋代哥窯青灰釉葵口碗和青灰釉菊瓣式盤。光滑的釉面上出現部分迸片行紋,又稱為“開片(冰裂紋)”。“開片”純粹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無法人為控制,它們沒有固定形狀。宋瓷的這一特征A.反映出制瓷工藝高超B.體現出經濟發展推動藝術繁榮C.符合理學的“天理”思想D.表明時人審美標準趨于多元化15.下圖為隋朝至元朝時期西部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變化示意圖。導致圖中人口比重急劇下降的因素有①游牧文明范圍不斷擴大 ②北方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③中國政治中心逐漸東移 ④人口向南方遷徙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6.元代,多數路、州倉儲“有名無實”,有些“糧不宿倉”。路及直隸州府必須把所征賦稅先送到行省。各行省的直屬倉庫,“所統郡邑歲入上供及經費之出納,無所不掌”。據此可知,元代行省A.擴大了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維護了蒙古貴族特權C.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地方割據隱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秦王朝的建立意味著君主專制的奠基。從“王權”到“皇權”的這一演化過程,凸顯出君主權力的強化,意味著中國社會從諸侯林立的“邦國”走向了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周制中,周天子對于各地諸侯雖具有名義上的統治權,卻沒有后世專制君主那樣的獨裁之權。而秦朝創立三公九卿制,把決策和行政權一分為三,分屬民政、軍政和司法,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最終唯王命是從。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結構上,秦始皇基于避免諸侯割據、保證“權力通吃”的目的,采納了李斯之議,最終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得以確立。在郡縣體制下,地方長官職位不能世襲,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任免皆由皇帝指派,并定期加以考核,實現了官僚制對世卿世祿制的替代。由此,秦朝通過層層轄制,從國到郡、從郡到縣、從縣到鄉,君主的意志可貫通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摘編自彭新武《“百代皆秦政”的歷史邏輯辨析》(1)根據材料,概括周秦之變在政治上的表現。(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周秦之變的意義。(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漢代“民間”的風情。唐代儲光羲《薔薇篇》:“聯袂踏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唐代流行節日歌舞,群眾歌舞娛樂以慶祝節日的活動比較興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自娛歌舞則更為普遍。唐代舞蹈《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群體性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征。《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這部作品證明了我國古代舞蹈審美標準一個新突破,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韻。-摘編自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踏歌》舞蹈產生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踏歌》的特點及其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就宋代整個市場情況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鎮市和墟市組合而成的區域性市場,自小而大地發展起來了。這些市場可分為:以汴京為中心的北方市場,以東南六路為主的東南市場,由廣南東西路組成的兩廣市場等。貨幣的發展是宋代商業發展在深度上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宋代,金、銀、銅錢和鐵錢是主要貨幣。銅錢不僅在國內和周邊各族之間流通,也在南海諸國流通。隨著商業信貸關系的發展,宋代最先產生和使用了交子。-摘編自漆俠《宋代經濟史》材料二 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商旅貨運,極稱方便。純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由于中統鈔的信譽昭著,它的流通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曾經因羨慕而主動與元代紙鈔建立兌換比率關系。不少海外貿易發達的異邦,對于中統鈔和本地貨幣均定有一定的比值,將其作為現金使用,暢通無阻,如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摘編自包玉瑞《略說元代紙幣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商業發展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元時期貨幣國際化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宋代出現了政治、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的新變化,表現出較之前代更大的包容開放氣象,經濟運行更有活力,社會流動更為暢通,城市生活更加自由,這些無疑是宋代社會的進步和宋代歷史的亮色。-摘編自黃純艷《新變與局限:宋代社會的開放度》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宋代社會的變化”,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遼寧省2024-2025學年度(下)重點高中聯合體高二年級期末檢測歷史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遺址規模巨大,需要調動大量人力,反映了國家組織機構的形成,墓葬出土的象征權力的玉石鉞,也反映了國家權力的觀念形成,該遺址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制陶技術細節或工藝水平,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開始”,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禮樂制度,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殷周銅器銘文中“揚”字形態的延續,通過傳統禮儀的延續構建政治認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個體意識的發展,排除A項;西周尚未形成君主專制,王權反而因厲王暴政引發“國人暴動”而衰落,排除B項;“專屬象征物”表述絕對化,排除C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曾以蠻夷自詡的楚人奉祀華夏始祖祝融,足見當時華夏認同觀念得到增強,D項正確;楚人將祖先追溯到華夏始祖,與傳統政治秩序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本身無法體現出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周王的權力,排除C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墨子論述了侵略戰爭的起因和利弊,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和平性,A項正確;B、C、D三項與材料主旨無關,均排除。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御史擁有“發治獄者官”的權力,體現出御史具有干預地方司法的權力,C項正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郡縣制的意義,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御史的權力,未涉及丞相權力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聚焦于御史的權力而非中樞決策機制,排除D項。6.【答案】A【解析】西漢文帝時斷獄少,與其與民休息的政策有關,武帝時斷獄大增且赦免頻繁,主要原因是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從寬簡逐漸轉向積極有為,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監察制度,排除B項;斷獄數量增加更多反映司法嚴苛而非社會秩序失控,且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鹽鐵官營等措施加強集權,社會并未失控,排除C項;武帝強化監察、打擊豪強、增加斷獄均體現社會控制加強,而非松弛,排除D項。7.【答案】B【解析】從表中數據可見,東漢時期眾多士人家庭官職能連續兩代、三代甚至四代及以上傳承,這表明官員職位多在這些家族間傳遞,名義上選官制為察舉制,實際上為世家大族操控,反映出當時察舉制出現異化,B項正確;豪強勢重多表現為土地兼并或干預朝政,而材料僅反映官職傳承的家族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外戚干政,排除C項;材料反映士人家庭官職代間傳承的情況,說明社會階層流動趨于固化,D項表述與材料相悖,排除。8.【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東吳時期江東墾田面積從東漢末年400萬畝增至900萬畝,且永興地區精耕細作稻田一畝可產米三斛,能看出江東不僅開墾土地增多,單畝產量也提高,這意味著荒地開墾與耕地拓展取得突破,大規模土地得到開發,土地資源利用率得到提升,C項正確;經濟結構變化涉及整體產業布局調整,而材料僅涉及土地開墾和糧食作物種植,排除A項;三國時期,北方農業生產技術比南方先進,而非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農民生活殷實富足”這一結論,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材料中,這些記載共同指向貞觀時期,該時期雖為傳統史書所稱頌的“治世”,但仍存在社會矛盾與治理挑戰,如經濟恢復不徹底、土地分配不均、戰爭負擔較重等。這體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限性,即盛世之下仍有隱憂,B項正確;三則史料分別從不同角度印證貞觀時期的社會問題,并未提到社會階級的差異和貧富分化,排除A 項;材料雖顯示局部經濟凋敝,但貞觀年間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農業和人口均有恢復,全國經濟整體呈上升趨勢,排除C項;貞觀時期對外用兵如征突厥、高昌等具有鞏固邊疆的積極意義,且“民不聊生”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同三品”“同平章事”參與朝政,行使宰相權力,實際上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C 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已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屬于制度優化而非政治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排除A項;“保證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垂直管理”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材料未涉及地方官職調整,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貞觀年間唐朝與尼泊爾通過使節往來、物產交流建立了官方聯系,這一史實可用于佐證唐朝對外交往的開放性與多元性,D項正確;統治版圖廣闊強調疆域范圍,但尼泊爾并不屬于中國版圖,排除A 項;材料僅能說明物種交流的存在,而非結構性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絲路貿易,排除C項。1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初“統收統支”這種高度集權型的財政管理體制取代了“上供、送使、留州”這種分權型的財政管理體制,這體現了宋初中央對地方的財政監管強化,A項正確;北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衰敗”不符合基本史實,排除B項;材料重點在中央對地方財權的集中,未體現政府的財政負擔加重,排除C 項;材料體現的是國家的財政管理而非行政管理,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酒店通過多樣的廣告來吸引客流,說明當時商業競爭較為激烈,D項正確;材料僅描述商鋪經營狀況,未涉及城市管理、公共設施或社會福利等內容,無法體現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排除A項;市場監管指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商戶為了追求利益強化宣傳,本身并未違反市場規則,不能體現其與市場監管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消費群體,無法得出“市民成為消費主力”的結論,排除C項。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人受理學影響,崇尚“天人和諧”,“開片”純粹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無法人為控制,它們沒有固定形狀,體現了“自然天成”的審美理念,這正是理學家認為的“天理”,是自然界不可違背、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C項正確;材料強調宋瓷的美學特性,與制作工藝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宋代經濟發展對藝術的影響,排除B項;判斷審美標準是否多元化,通常需要考察藝術作品的多樣性、社會文化背景的開放性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等因素,而題干中信息與審美標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分裂,北方戰亂頻繁,南方政權(如吳越、南唐)相對穩定,推行勸農政策,吸引西部人口大量南遷,②④正確,游牧文明范圍擴大應導致人口增加,故①錯誤;中國政治中心整體上仍在中原,南方只是少數割據政權,故③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1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負有代表中央分馭各地的使命,行省代表朝廷集中各路州的財賦于行省治所,基本可以將各地財賦集中于朝廷,從財政方面看,行省確實是朝廷的一種派出機構,大權歸中央,C 項正確,排除D項;秦朝以來朝廷的政令都推行到全國各地,排除A項;B項是元朝推行四等人制的主要目的,并非行省制度的結果,排除。17.【答案】(1)表現:形成了皇帝制度;創立三公九卿制;以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祿制;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制)。(每點2分,共8分)(2)意義:結束了國家長期的戰亂,順應了人民的共同意愿;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政治格局;推動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形成了國家統一的主流意識,對后世影響深遠。(每點2分,共6分,任答三點即可)18.【答案】(1)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相對穩定;漢代藝術家的創造(或答:舞者的努力)。(每點2分,共6分)(2)特點:群眾性;開放性;詩樂舞一體;地域性。(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成為古代節慶、祭祀的重要載體,強化群體認同;有利于促進民族交往與交融;對唐宋文學藝術的創作產生一定影響;為后世民間舞蹈奠定基礎。(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19.【答案】(1)表現:區域性市場興起;貨幣出現革命性變化;商業信貸關系發達。(每點2分,共6分)(2)影響:促進國際貿易,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宋的銅錢和元朝紙幣被周邊國家廣泛接受);貨幣國際化提升宋元王朝國際影響力;推動金融創新(發行紙幣);加劇國內貨幣短缺;加大外部市場風險(紙幣貶值波及海外)。(每點2分,共6分,任答三點即可)20.【答案】示例一(12分)論題:宋代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力度放寬。闡述:宋朝中央集權加強,社會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商品經濟十分活躍;士族勢力衰落,科舉制度更加開放,社會門第觀念淡化。在此情況下,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開明政策,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政府不再嚴格限制土地兼并,允許自由買賣且僅需辦理法律手續及繳納交易稅,形成“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現象。宋代還放松了對賤民階層的束縛,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宋朝社會控制相對松弛,有利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和社會成員身份的平等,為人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強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活力。總之,這種松弛化控制雖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但也導致土地兼并加劇與貧富分化,為后續社會矛盾埋下隱患。示例二(12分)論題:宋代社會階層的流動加速。闡述:宋代,科舉考試身份資格的放寬,錄取人數增加;土地所有權流轉加快;抑商、賤商價值觀念改變,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在此背景下,階層固化現象有所改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社會階層的流動緩和了社會矛盾,增強了社會活力和開放性;有利于政治清明和經濟發展大批農民進入城鎮,有利于城鎮化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市民階層;隨著社會階層的流動,文化進一步世俗化、平民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總之,這種流動性不僅體現在科舉入仕的政治領域,更貫穿于土地財富重構與經濟活動中,形成“貴賤無永時”的顯著時代特征。【評分細則】(1)寫出論題:(2分)①沒有論題或不是從材料中得出的論題不得分。②根據材料,概括提出的論題合適準確者得2分,余者酌情給分。(2)闡述:(8分)①能準確全面闡述,分析正確合理,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論據者得6分,余者酌情給分。②闡述、分析充分,邏輯清楚、文字通順,得2分,但論述不得超過8分。③闡述內容不足兩行者,只能得到1~2分。(3)總結:(2分)①能科學概括論述的內容,結論正確合理者得2分,余者酌情給分。②沒有總結、提升,或者總結內容與論述無關者,不得分。(4)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依據,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論之有據亦可同等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