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密市第十五中學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試卷(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道選擇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己保存好。一、單選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該遺址的發掘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標志。下列關于仰韶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A.遺址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 B.出土諸多精美的玉器C.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D.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2.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該法的特點是()A.以丁身為本,輸庸代役 B.人口稅分算賦和口賦C.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 D.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3.下圖是中國歷史紀年表(隋至清)圖中的☆處應是A.后周 B.北魏 C.陳 D.金4.有學者認為,秦統一后,在地方完全實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構建“均質疆域”,不僅不利于消除區域差異,反而激發出更多的社會問題。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東方地區的重要原因。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A.郡縣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封建專制制度激化社會矛盾C.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D.區域差異削弱朝廷管控能力5.尊王攘夷、踐土會盟、獨霸西戎、問鼎中原等歷史現象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基本特征。與這些現象的產生具有直接關系的是A.百家爭鳴的出現 B.鐵器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度的瓦解 D.階級關系的變動6.以下摘自一位同學學習“隋朝開鑿大運河”后的筆記,其中說明開鑿目的的是()A.大運河鑿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B.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抵余杭C.溝通南北交通,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D.隋的統一為開鑿大運河提供了條件7.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后朝廷被迫對北方地區的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更加重視教育 B.北方經濟遭到破壞C.南北經濟文化差異 D.政府更偏重于南方8.《遼史百官志》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契丹采取“一國兩制”根本原因是A.契丹與漢族風俗習慣不同 B.契丹與漢族矛盾尖銳C.境內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實行民族分化的政策9.春秋初期,士人游說四方,但只要還在“華夏”范圍內做官,便不算違背道義。但后來,士人去原本被視為蠻夷戎狄的秦楚吳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議。這種變化表明()①華夏族群開始成為禮儀之邦②周邊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③戎狄蠻夷逐漸融入了華夏族④封建統治者重視人才的選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商鞅力主廢除世卿世祿制,禁止私斗,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要求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并規定從具有軍功爵的人中選拔和任用官吏。這些措施()A.縮小了百姓貧富差距 B.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斗力C.摧毀了宗法分封制度 D.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11.遼朝的政治版圖從東北越過燕山延伸到中原地區,穿越農牧交錯帶,對農耕區和游牧區分而治之,職官設置為南、北面官,南面官“雖胡人亦漢服”。遼朝這種政治治理模式()A.體現了胡漢對立 B.體現了因俗而治C.造成了民族分裂 D.造成了華尊夷卑12.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實亡。兩稅法“以資產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農民成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勞動者,租佃制發展。可見A.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現 B.土地私有制破產促使唐朝稅制改變C.稅制變革推動生產關系變化 D.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國推廣13.“文景之治”時期,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為后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下材料反映的現象發生在這一時期的是()①“舊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②“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③“國家無事......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④“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論說明荀子A.重視禮義教化 B.強調嚴刑峻法 C.主張禮法并用 D.提倡善治應順應自然15.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運動成為一股潮流。這些變法()A.強化了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B.推動了社會轉型C.維護了分封宗法的社會秩序 D.鞏固了貴族特權16.下圖是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由此判斷北宋加強集權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皇權受到削弱B.皇權至上C.加強宰相權力D.分化事權17.慶歷年間北宋與西北黨項族建立的西夏達成和議:西夏實際上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歲賜”。這種做法()A.保障了北宋北部邊防的安定 B.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C.加速了北宋王朝滅亡的步伐 D.有利于雙方間經濟文化交流18.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據此可知,當時臨淄A.貴族階層生活普遍優越 B.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C.是北方經濟和文化中心 D.職業等級界限明顯淡化19.南宋宋伯仁編繪的《梅花喜神譜》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種種情態的木刻畫譜,為了還原梅花的真實面貌,他花費了梅花的一整個生長周期的時間去觀察與刻畫。每圖多一枝一蕊,形象鮮明而富有變化。這從側面反映了南宋繪畫() 帽溶嘉孟A.趨向大眾化與世俗化B.踐行格物致知的理念C.深受商品經濟的影響D.強調表達個性與情趣20.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書體均已具備,而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皆精,被世人譽為“書圣”,他的某一作品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這個作品是()A.《玄秘塔碑》B.《姨母帖》 C.《蘭亭序》D.《金剛經碑》21.春秋晚期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一書,該書以“出奇設伏”、“變詐”取勝為主要思想特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但是該書問世后在當時并沒有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主要原因是當時A.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書寫材料落后 B.社會秩序穩健,缺乏軍事思想傳播的土壤C.儒家仁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傳統貴族社會思維影響深遠22.安史之亂后,唐朝在北方置河朔三鎮并設節度使,在歷任57位節度使中,由朝廷委任的僅4人,其余均為世襲、自立,或由牙軍(藩鎮軍隊)擁立。由此可推知,中晚唐時期()A.內輕外重局面持續發展 B.中樞權力運作機制變異C.實行開明民族政策 D.選官權已旁落至節度使23.遼在地方上實行雙軌政區制度,緊臨北宋邊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縣施政;中京道和東京道,以州縣制和反映北邊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對半參置;上京道,以政區部族制為主兼置州縣制。同時,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縣和部族兩類政區,如上京道至少套置36個州(軍、城)和州同級的21個部族。這種政區建置()A.適應了遼朝經濟民族形勢 B.延續了唐朝的羈縻府州制度C.實現了對全國的有效控制 D.推動了邊疆和中原的一體化24.新石器時期,長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內涵豐富;長江中游的高廟文化,陶器刻畫圖像繁縟復雜,表現天極宇宙觀的主題;西遼河流域的興隆洼文化玉器溫潤,出現對昆蟲羽化蛻變之力的崇拜。以上材料主要體現了()A.貿易往來促進文化交流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地區間相互隔絕的狀態 D.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題二、材料題(非選擇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遣將軍衛青、李息出云中,至朔方以北的高闕,又向西至符離,斬獲(匈奴)數千,大勝,收復今河套一帶的河南地,置朔方、五原兩郡,“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元狩四年(前119年),關東遭水災,民多饑乏。武帝讓“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同年,“漢度(黃)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元狩五年(前118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邊”。元鼎五年(前112年),“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元鼎六年(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摘編自楊生民《漢武帝傳》(1)根據材料,歸納漢武帝時期移民政策的主要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推行移民政策的影響。(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根據九品中正制度的規定,當中正的一定是現任朝廷的大官,這樣就把原來跟朝廷相對立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也就是把東漢時地方大姓控制的鄉論轉由朝廷控制。原來與政府不無矛盾的大姓名士與政府取得協調,他們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這誠然是曹魏中央集權對地方大族勢力的某種妥協,但更體現了中央集權對地方大族勢力的強力控制。-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材料二科舉制大事年表材料三我們不能以科舉制在近代的廢止結局來否定其在古代長期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在1300年中國科舉史上,有大約1240年左右的時間,科舉制是適應當時的時代和社會的。只有當西學東漸、國門被迫打開之后,科舉制才日益與時代脫節。從1903年漸廢科舉的計劃,到1905年立廢科舉的變化,是在當時內憂外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摘編自劉海峰《為科舉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廢科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九品中正制。(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科舉制演變的基本特征。(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在中國古代的“價值”。(4分)(4)根據材料三,指出科舉制在近代被廢除的時代因素。(4分)29.中國古代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2分)圖1呼和浩特地區出土的東漢墓壁畫(局部)圖2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王宮遺址發掘出土的壁畫,經考證,其內容為武則天劃龍舟圖。圖2圖3“開芳宴”圖像是宋遼金元墓葬中常見的裝飾圖像。它主要是用來表現墓主人夫婦的和睦與恩愛,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統的道德觀念的反映。圖3圖4遼代壁畫《童嬉圖》,壁畫中有茶碾、茶盞、酒壇、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寶。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的點茶用具和方式,細致真實。(1)請你任選兩幅壁畫各撰寫一篇解說詞。(要求:史論結合、表述完整、邏輯清晰。提示:可從壁畫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內涵、價值角度分析)(18分)(2)根據上述壁畫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壁畫保護的現實意義。(4分)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C C C C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C B D D B B B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D A A B25.(1)特點:政府主導;持續不斷;主要由中原地區向北方邊地移出;移民類型多樣。(答出三點即可(6分)(2)影響:鞏固了西漢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維護了西漢王朝的社會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傳播了中原先進文化;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保障。(答出三點即可)(6分)26.(1)評價:九品中正制將品評人才的權力由地方收歸中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使中央集權與地方大族勢力達成一定的妥協;世家大族逐漸操縱了選官權;門第逐漸成為選官依據,從而難以選拔出真正人才。(6分)(2)特征:考試科目增多;防止作弊的手段越來越多,考試程序趨向公平;南北分卷,兼顧地域平衡。(4分)(3)價值: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社會階層流動。(4分)(4)因素:列強侵略,西學東漸(西方思想的傳入),統治危機加深(社會矛盾加劇)。(4分)29.(1)示例(18分)圖1:東漢時期的邊疆地區出現了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說明中原農耕技術逐漸在北疆地區傳播,表明了邊疆地區的生產方式受到中原影響,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逐漸推廣,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反映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是東漢時期民族交往、生產方式推廣的見證。圖2:域外壁畫經考證其內容為武則天劃龍舟圖,說明絲綢之路加強了唐朝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聯系;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也使唐代的商品經濟和城市更加繁榮。此壁畫是絲綢之路歷史價值的重要體現。圖3:開芳宴圖反映的是理學理想的家庭模式和倫理道德,“開芳宴”圖向契丹、女真、蒙古等地傳播,并成為宋遼金元墓葬中常見的裝飾圖像,這說明理學觀念被少數民族所接受,也體現了理學觀念世俗化、大眾化,并影響到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儒家思想影響墓葬文化,是少數民族逐漸認同中原文化的表現。圖4:遼朝壁畫《童嬉圖》真切地反映了遼代的點茶用具和方式,遼代壁畫中的茶藝環節具備宋代點茶特征。宋地茶文化較遼地先進,說明遼地茶藝受宋地影響深刻,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民族交融影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具體體現。(2)①壁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結構、人民生活與生產的珍貴實物資料。②壁畫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結晶。③有利于促進歷史教育、增強民族認同感。(任答兩點即可)(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