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中國現代史的分期過渡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年1978年/;;;;;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程標準】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時空坐標新中國成立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8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十年文革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時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探索時期1937年1945年1938年1940年1937年1949年1950年1953年1954年195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1958年1966-76年1960年一屆政協《共同綱領》剿匪鎮反土地改革穩定物價抗美援朝和平外交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一屆人大五四憲法中共八大《論十大關系》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八字方針文化大革命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階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時空 1949.9.21 北平任務 籌建新中國參會 人員 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內容 (1)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2)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民革)、李濟深(民革)、張瀾(民盟)、高崗為副主席;(3)規定國旗、代國歌、首都、國徽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場廣泛的代表性學習聚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注意:本次政協有時稱為新政協,1946年重慶政協稱為舊政協。)中共建立的四條統一戰線:1、國民革命時期:革命統一戰線2、全面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4、改革開放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階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問題探究一】為什么《共同綱領》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而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社會特征:①在社會形態上,是屬于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②在政治上實行各革命階級聯合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③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多種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④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問題探究二】為什么說《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材料 1949年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各民主黨派、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國家最高政權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規定了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民族獨立新形象(實現了民族獨立,改變了半殖民地位)人民解放新面貌(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改變了被奴役的地位)國家統一新局面(結束了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的歷史,國家基本統一)世界格局新狀態 (加強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改變了二戰后國際冷戰格局中的力量對比)開國大典(油畫)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個政黨掌握政權后,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鞏固和延續政權,理所當然要探索執政的規律。——張榮臣《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探索》剿匪鎮反、土地改革追殲殘敵,剿匪作戰1950年夏,基本上殲滅了大陸上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除臺灣和少數島嶼,中國領土全部解放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分別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1950.06,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土地改革法》,——1952意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條件(提供市場和原料);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二、人民政權的鞏固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穩定物價目的:為了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統一財經目的: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二、人民政權的鞏固沒收官僚資本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人民政府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把沒收的國民政府財產和官僚資本,比較完整的轉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具有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合理調整工商業“公私兼顧、勞資兩利”,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和產銷關系,重點是調整公私關系。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三反五反運動三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私營工商業者——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二、人民政權的鞏固抗美援朝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1953年7月 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簽字對朝鮮:沒有達到統一朝鮮半島的目的,使朝鮮問題國際化,對朝鮮南北都是一種災難;對中國: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贏得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延緩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推遲了解放臺灣的計劃,阻礙了中國統一的步伐;對中美關系:美國長期封鎖中國,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狀態;對日本:美國對日本由對峙變為扶植,迅速恢復元氣。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抗美援朝二、人民政權的鞏固自主梳理列舉新中國進行的外交活動,并予以評價。1.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2.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3.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4.1955年參加亞非會議,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一總三分的外交方針外交政策 內容一邊倒 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不等于放棄獨立自主原則)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妄圖稱霸全球的美國,在其“扶蔣反共”政策失敗之后,仍然不肯放棄與中國人民為敵的立場,拒絕承認新中國,并且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企圖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國。——胡繩《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我們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新興獨立:印度、緬甸、巴鐵等資本主義:瑞典、丹麥、瑞士等社會主義:蘇聯、朝鮮等10國第一次建交高潮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國家 10 9 1 0 0思考:結合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分析為什么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會斷流?“一邊倒”政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外交部檔案館保存的周恩來的真跡①1953年,中印談判時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形成:②1954年,中印緬正式倡議將其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成就:①1954年,參與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解決朝鮮問題(未解決)和印度支那問題(解決)②1955年,參加萬隆亞非會議(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推動會議進程,并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友好合作關系創造條件③1954-1956年,中國與埃及、阿富汗等國建交;同英、荷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第二次建交高潮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周恩來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們在日內瓦看到的是個溫文爾雅的、有教養的中國人,一個具有和平合作精神的、同時又不放棄原則的中國人。(一個外國記者)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開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一化三改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道路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手段私有制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一五計劃過渡時期總路線特點:“過渡時期總路線體現了變革生產關系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辯證統一關系”(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并舉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農業方面,土改后我國農業還是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分散的個體農民生產率低,在生產、銷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的迫切需要。在手工業方面,作為個體經濟的手工業,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資本主義性質使它存在剝削工人剩余勞動,唯利是圖,與社會主義生產目標相左,抑制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等負面作用。 ——《中外歷史綱要上 教師教學用書》個體經營的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不能滿足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所以...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互 助 組(換工、勞動互助)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資料折價歸集體所有,完全實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萌芽半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性質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土 地 入 股 統 一 經 營; 收益按土地和勞動力分配)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加工訂貨 、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全 行 業 公 私 合 營公 私 合 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資本家領取10年的股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生產和銷售被納入國家計劃)(生產資料部分公有,利潤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年) 結合地圖冊一五計劃時期的鞍山鋼鐵廠和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①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軍隊和華僑選出的代表組成——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結合1954年憲法,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三大制度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初步構成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①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②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一五計劃兩大任務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1、概念2、形成3、發展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時期 1927-1937)成熟階段:(抗日戰爭時期 1937-1945)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澤東思想,并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以后)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過渡時期:(1949-1956)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