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淥口區2025年上學期七年級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卷時量: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各大菜系的形成,在揚州菜中,千層油糕是從河南的千層饅頭演變而來的,大湯包與餃面是從淮安傳來的,明清時期戲曲沿大運河傳播,催生了國劇京劇。這主要體現了大運河( )A.維護了國家安定統一 B.促進了中外友好交往C.消除了南北方的差異 D.加強了南北文化交流2.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科舉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重文輕武政策3.我國自古強調“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下面四幅圖中出現在唐朝并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農業工具是( )A.鐵農具 B.翻車 C.曲轅犁 D.秧馬4.這套制度的設計思想以“防弊”為核心理念,以收權、分權和重文輕武為實踐手段,以“與士大夫治天下”為時代特色。“這套制度”( )A.造就了大唐盛世的局面 B.導致了五代十國的更迭C.加強了宋代的中央集權 D.鞏固了元朝的邊疆治理5.七年級學生在進行“中華英雄譜”的項目學習中整理了如下筆記。該班學生從學習中能感悟到( )“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 他一生廉潔正直,最終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A.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氣概 B.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C.鑒真矢志不渝的品質 D.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6.《東京夢華錄》記載:“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每五更點燈博易(交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這主要表明( )A.漢代長安設有專門貿易場所 B.宋代商業突破了時空限制C.宋代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 D.唐代長安的商業貿易繁榮7.兩宋時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稅收。下面數據的變化反映了宋朝( )A.造船技術先進 B.財政仰給東南 C.海外貿易發達 D.經濟重心南移8.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對時間軸上③處歷史階段特征表述解讀正確的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9.歷史事實是客觀記載的歷史,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基本看法、判斷和評價。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被尊稱為“成吉思汗”B.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他繼承了汗位C.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D.1271 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0.我國古代建有一項宏偉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與作用是以軍事防御為主,后來逐漸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這項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運河 C.明長城 D.北京城11.明朝每年大量出口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西方以美洲白銀支付。大量白銀從國外流入,成為明朝的主要貨幣。這說明( )A.中國在中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 B.驛傳制度長盛不衰C.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環 D.一條鞭法成效顯著12.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韃靼俺答汗達成和議,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恢復通貢關系,每年一貢,并在大同等邊鎮開設互市場所,由邊民自相貿易,此即“隆慶和議”。和議的達成 ( )A. 徹底解除了邊患危機 B. 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控制C. 確認了雙方對等關系 D. 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13.下圖為清朝治理邊疆的措施。這些舉措( )A.加快了清朝統一全國的速度 B.維護祖國的東北邊防C.加強清朝同周邊國家的聯系 D.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14.下圖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與人均耕地田畝數的變化情況。分析此圖可知,清朝當時( )A.土地兼并現象嚴重 B.社會貧富差距加大C.人地矛盾不斷加劇 D.土地政策發生變化15.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眾多,科技水平領先世界,以下表格內容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 時期 科技成果A 唐朝 孫思邈編撰了《唐本草》B 北宋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C 元朝 沈括編寫了《授時歷》D 明朝 李時珍編寫了《天工開物》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對這幾個朝代文學成就的一個概括,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唐朝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仙”是李白B.宋代著名詞人有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蘇軾是豪放派C.元代最優秀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有悲劇《牡丹亭》等D.明清時期的《西游記》《紅樓夢》等小說適應了市民階層文化的需求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中國古代的制度構建和政策實行既反映了時代特色,又蘊含著國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科舉制沖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閉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從政機會。另一方面,它使統治集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相當的穩定作用。——摘編自倪俊、姚立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材料二 下面地圖上標示有“大都”、“陜西行省”、“察合臺汗國”等字樣。材料三 罷宰相不設,析中書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明史·職官志》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一》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對國家治理的作用。(4分)(2)材料二體現了哪一地方管理制度?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統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什么機構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4分)結合所學說出材料三反映出明、清兩朝分別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調整?這些調整有何共同作用?(6分)18.(14分)經濟發展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也影響著歷史發展走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唐)杜甫 《憶昔》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唐)杜甫 《無家別》材料二 作為早稻優良品種的占城稻,北宋初時引進,經過一百多年的推廣,到南宋時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種占城稻。……宋金對峙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的局面,必須致力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提高。——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三 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同時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于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1757年,清朝下令關閉了其他港口,只開放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摘編自七年級下《中國歷史》請回答(1)材料一中“全盛日”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由“全盛”轉變為“世亂”,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4分)(3)材料三中清朝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了哪一政策 概述這一政策對中國產生的消極影響。(4分)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2分)19.“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民族交融篇】材料一 在隋唐以前,歷朝歷代的中原漢族統治者基本都把周邊的民族地區視之為蠻夷之地,把生活在周邊的民族地區的人民稱之為蠻夷……但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從唐太宗開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轉變,開明、兼容并蓄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摘編自程陳《唐宋兩朝民族關系的比較》【邊疆治理篇】材料二 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通過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將廣袤的民族地區和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統兵出鎮西北、西南,執行軍事鎮戍和軍政監督任務。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元朝以大都為中心開辟了通往全國的驛道。為維護邊疆穩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鎮守西域地區,調遣大批蒙古、漢軍進駐別十八里、曲先、翰端、可失合兒等地屯守戍邊。——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抗擊侵略篇】材料三(1528-1588) (1624-1662)圖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圖2:驅除荷虜,一代英雄!請回答:根據材料一,指出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統治者民族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朝民族關系和睦的史實。(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元朝邊疆治理的措施。(4分)(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1和圖2人物對維護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4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朝代 傳出 傳入漢朝 張騫開辟通往西城的道路后,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梁、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城。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唐朝 通過遣唐使來華和鑒真東渡,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傳到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他攜帶大量佛經回長安。宋元 宋元時期,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 A 、火藥、紙幣和驛傳制度等輸往國外,天文、歷法、農業等技術傳到亞洲其它國家和歐洲。 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明朝 鄭和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船隊給所經國家帶去大量中國的瓷器、銅器、絲綢和茶葉。 許多亞洲國家的特產,像胡椒象牙、珍禽異獸等傳到中國。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經傳教士利馬竇等傳到中國。——摘編自《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1)請將表格中內容補充完整:A 。(2分)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材料歸納了以下兩個觀點:觀點一:對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榮。觀點二: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請你任選一個觀點,選擇表中的相關史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0分)淥口區2025年上學期七年級期末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5 DBCCD 6-10 BCCAC 11-16 CDDCBC二、非選擇題(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14分)(1)作用:加強了國家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選官范圍,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和政治的穩定。(答出兩點即得4分)(2)制度:行省制;(2分) 機構:澎湖巡檢司;(2分)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2分) 清朝;設立軍機處。(2分)作用:強化了皇權,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分)(14分)(1)開元盛世(2分)、 安史之亂(2分)(2)原因:農作物優良品種的種植和推廣;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政府重視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總結推廣。(4分,答出兩點即可)(3)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或閉關政策(2分)消極影響:清廷閉關自守,使中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潮流。(2分)(4)社會環境的安定;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政府政策的引導等。(任一點2分,言之有理酌情計分)19.(12分)(1)特點:開明、兼容并蓄(2分)史實: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碑、 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等。(答出一例2分)措施:建立行政機構,將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以大都為中心,開辟了通往全國的驛道;派重要人物率領大軍屯守戍邊。(答出2點即可,每點2分)(3)圖1:戚繼光抗倭,基本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2分)圖2: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2分)(1)指南針(2分)(2)(10分) 示例1: 觀點 :對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榮論述:絲綢之路開通后,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佛教等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鑒真東渡日本后,在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等,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繁榮。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因此,對外交流有利于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傳播與發展,促進文化的繁榮。因此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示例2: 觀點: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鑒真6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醫藥、文學、書法等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明成祖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綜上所述,杰出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他們勇于擔當,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邁進。評分細則:1.觀點(2分):觀點明確的計2分,沒有觀點的計0分;2.論證(6分):總數2點或以上且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達完整計6分;只有史實,沒有論述,計2分,其它酌情計分。3.總結(2分):首尾呼應,認識提升的計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docx 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