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試卷類型:A(部編版)2025年志丹縣教師教學目標任務達標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60分,時間60分鐘;2.試卷如有答題紙,請在答題紙上作答;如無答題紙,請將第一都分答案填寫在答題欄內,第二部分直接在試卷上作答;3.答題前,請將裝訂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書寫要工整、規范、美觀。第二部分題號第一部分總分131415得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共24分)得分評卷人、選擇題(本部分共12道試題,每題2分,計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瓊花綴玉揚州夢,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龍舟經過處,千年漕運賴通行。”這是對安潤縣的隋朝大運河遺址的抒懷,詩句體現出大運河的開通A.加速了當地造船業的發展B.有利于沿岸的民族交融C.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D.加強對流域水質的保護2.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為相,廓清武后則天以來之積弊,勵精圖治,至民夜戶不閉,道刁拾遺,遂達臻全盛”。唐明皇所創造的“治世”是A.開皇之治B.開元盛世C.貞觀之治D.洪武之治張3.某博物館計劃推出唐代專題展覽,根據下面展出的三幅圖片,這組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文成公主塑像鴻臚并碑(碑文記載了唐朝中央政府冊封唐蓄會盟碑局部拓片渤海王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一事)A.民族交往與交融B.社會經濟發展C.科舉制度的完善D.中外交流頻繁[七年級歷史A(部編版)第1頁共6頁]4.下面統計圖反映了北宋時期福建進士錄取情況,這些數據主要反映了北宋福建進士錄取情況單位/人I2010630604020097399210241034104210531063年份A.科舉考試科目的增加B.北宋時期官員升遷迅速C.教育財政支出的減少D.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5.下圖所示的是應縣木塔及其位置,該塔始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塔身高聳可遠跳敵情,曾為遼軍重要軍事瞭望設施。由此可知,應縣木塔()a:北宋A.見證了宋遼對峙B.促進了民族交融C.體現了建筑成就D.便利了邊境貿易6.兩宋時期出現“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的景象。這說明兩宋時期()A.糧食產量增加B.商幫來往活躍縣的C.農業發展迅速D.城市商業繁榮)7.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下列成就中能夠佐證這一評價的是A.編寫了《資治通鑒》B.改進了造紙術C.發明了活字印刷術D.發明了地動儀道不8.小歷同學在某網站上看到了一些關鍵詞:“湖北荊州人、內閣首輔、一條鞭法”,與這些關鍵)詞相關的歷史人物是A.張居正B.李自成C.王安石D.黃巢9.清朝翰林官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獵”。雍正帝因此將其革職,又派人查他的詩集,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將其治罪。這些現象反映了清朝前期)A.設置特務機構B.設立軍機處C.制造文字獄D.實行八股取士10.據《清實錄》中關于耕地面積的記載,康熙二十四年為607萬余頃,雍正二年增至723萬余頃。40年間驟增100萬余頃,這得益于清政府A.大力推行墾荒政策B.崇文抑武方針的推行[七年級歷史A(部編版)第2頁共6頁]試卷類型:A2025年志丹縣教師教學目標任務達標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 12道試題,每小題 2分,共 24分)題號 1 2 3 4 5 6答案 C B A D A D題號 7 8 9 10 11 12答案 C A C A B D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共 3道試題,共 36分)13.(1)詩圣;柳公權;理學;京劇。(4分)(2)表達形式:宋詞、元曲。(2分)原因:充分借助前代文學基礎;文人士子積極參與創作;小說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眾接受;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發展壯大等。(言之有理一點即可,2分)(3)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成果頗多,我們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自信的心態;文化的發展需要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等。(言之有理一點即可,2分)14.(1)特點:交往地域廣泛;交往范圍廣;雙向交流。(兩點即可,2分)體現:玄奘東渡,在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言之有理即可,2分)(2)選做①特點:和平交往,平等貿易,友好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分)原因: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基本消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維護了領土主權完整。(言之有理即可,2分)選做②影響:導致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2分)將領:鄭成功。(1 分)作用: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東南海防;促進了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言之有理一點即可,1分)(3)機構:市舶司。(1分)認識:和平交流可以互通有無,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開放的對外政策是保證對外交流的基礎;我們要堅持對外交流,不能閉關自守,故步自封;開放則興,閉關則衰。(言之有理一點即可,2分)15.(1)表現: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1分)作用: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2分)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2)歷史信息:元朝時國家統一,疆域空前遼闊;政治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元朝對地方的管理形式多樣——行省、宣政院等;元朝對西藏、臺灣等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山東在元朝時屬于中書省,中央直轄,地位較高。(答出兩點即可,2分)措施:民政、軍政事務受中央節制;行省官員要覲見皇帝述職;有監察監督。(答出兩點即可,2分)(3)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分)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權力。(1分)影響: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分)(4)地區:西藏。(1分)意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發展。(1分)主題名稱:隋唐至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意思正確,符合要求即可得分,1分){#{QQABKQSggggwggTAAYgKUQEcCwoQsBIiJSoEwUAYKAIKyBNAFC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 歷史試題.pdf 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 歷史試題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